-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悲劇的誕生(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60327
- 條形碼:9787020160327 ; 978-7-02-01603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悲劇的誕生(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本書特色
詩哲尼采的美學開山之作 首倡狂野不羈的酒神精神 深入探究希臘悲劇之源泉
悲劇的誕生(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內容簡介
詩哲尼采的美學開山之作 首倡狂野不羈的酒神精神 深入探究希臘悲劇之源泉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稱道狄俄尼索斯狂野不羈、縱情歡樂、物我兩忘的酒神精神,視之為古希臘悲劇的起源,作為阿波羅講究秩序和諧的日神精神的對立面。尼采猛烈批判了當時德國平庸乏味、矯揉造作的文化氛圍。本書對現代文藝影響深遠。 二十七歲的尼采憑借此書一鳴驚人 借狄俄尼索斯之酒杯澆我胸中塊壘
悲劇的誕生(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目錄
目次
自我批評的嘗試
前言
——致理查德·瓦格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悲劇的誕生(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節選
一 如果我們不僅僅從邏輯上認識到,而且從直觀上把握到,藝術的持續發展受阿波羅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二元性的制約,猶如生育有賴于性的二元性,兩性持續不斷地斗爭,而只間以周期性的和解,我們就在審美科學方面獲益良多。我們從希臘人那里借用這兩個名稱,他們雖然沒有用概念,卻用他們的神話世界的極其鮮明的形象,讓聰慧之士能夠感受到他們的藝術觀的深刻而隱秘的內涵。與阿波羅和狄俄尼索斯這兩位藝術之神相關,我們認識到,在希臘人的世界,按照其根源和目標,在阿波羅藝術即造型藝術和狄俄尼索斯藝術即非造型的音樂藝術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對立。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本能共存并處,在大多數情況下相互公開對立,相互激發不斷孕育新的更加強有力的生命,以求在它們身上繼續保持矛盾對立的斗爭,“藝術”這個共同的用語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這種斗爭罷了。直到*后,“希臘意志”的一個奇跡般的行為,使兩者似乎交合為一體,由此交合終于產生了阿提卡悲劇這種既是狄俄尼索斯的又是阿波羅的藝術品。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兩種本能,我們姑且先把它們想象成夢和醉兩個互相分開的藝術世界,在這兩個生理現象之間,如同在阿波羅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之間那樣,可以發現存在相應的對立。按照盧克來修的看法,壯美的神靈形象是在夢中首先向人的心靈顯現的,偉大的雕塑家是在夢中看見那些超人神靈的優美無比、令人愉悅的肢體構造。如果當時有人向希臘詩人詢問詩歌創作的秘密,那么他也會像漢斯·薩克斯那樣提到夢,給我們留下同樣的教導。薩克斯在《名歌手》中歌唱道:我的朋友,解釋和記載他的夢境, 正是詩人畢生的使命。 相信我,人的*真實的幻想, 總是顯現于他的夢鄉。 一切詩學,一切詩篇, 除了釋夢豈有他焉? 在創造夢境方面,每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藝術家,而夢境的美麗表象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前提,而且,我們下面將會看到,也是一大半詩歌的前提。直接領悟藝術的形象是我們的享受,種種形式本身在跟我們說話,沒有可有可無的、多余的東西。即使在這個夢的現實顯現為活靈活現的真實時,我們仍能朦朧地感覺到它是一種幻象。至少這是我的經驗,我可以提供某些證據和詩人的名言警句,證明這種經驗是常見的,甚至是常態。具有哲學頭腦的人甚至有這種預感,在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之下,還隱藏著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現實,也就是說,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現實也是個幻象。叔本華直截了當地指出,在某些時候能感覺到人和一切事物是純粹的幻影和夢境的稟賦是哲學才能的標志。藝術上敏感的人與夢幻現實的關系,可比之于哲學家與存在之現實的關系。他喜歡“觀察”夢幻現實,因為他根據夢中的圖像解釋生活,通過這些過程演練自己適應生活。他在自己身上清清楚楚體驗到的,絕非只是令人親切愉快的圖像;嚴肅的、憂郁的、悲傷的、陰暗的東西,突然的壓抑心緒,命運的捉弄,摻著恐懼的期待,總之,在整部生活“神曲”,連同“地獄篇”,一一從他身旁閃過,不僅僅像皮影戲,因為他就在這些場景之中生活、受苦,但另一方面,他仍有那種這是幻象的依稀感覺。有些人也許和我一樣記得,當他在夢中遇到危險和恐怖場面時,有時會鼓勵自己,成功地喊出聲來:“這是一個夢!我要把它做下去!”我曾聽說,有些人能夠一連三四個晚上做同一個連貫的夢。這些事實證明,我們*內在的本質,我們所有人共同的內核,必定要體驗夢境,并深感喜悅和快樂。 同樣,希臘人在他們的阿波羅身上也表達了這種體驗夢境的令人愉快的必然性。阿波羅既是一切造型力量之神,又是預言之神。按其本源,他是“發光者”,是光明之神,同時,他也掌管內心幻想世界的優美表象。這更高的真實,這些與不能全然理解的日常現實相對立的狀態的完美性,還有對睡眠和夢境中起康復治療作用的自然本質的深刻意識,是預言能力的象征性類比物,而且根本就是各種藝術的象征性類比物,有了這些藝術,生活才變得可能,才值得人們去經歷一番。但是,那夢像條不許逾越的隱隱的界線——越過這條界線,就會讓人產生那是病態的印象,我們就會受騙,把表象誤認為粗俗的現實——在阿波羅的形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適度的克制,避免過分狂暴的沖動,雕塑家之神的大智大慧的靜穆。他的眼睛按其來源必須是“明如太陽”,即使他發火怒視,眼神仍是莊嚴的,讓人覺得外表優美。在某種意義上,叔本華關于隱身在摩耶面紗下面的人所說的話,也可適用于阿波羅。他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寫道:“翻騰的大海無邊無際,洶涌的大浪咆哮如雷,船夫獨坐一葉小舟,任憑風吹浪打;同樣,大千世界充滿苦難,個體的人置身其中,憑借并信賴個體化原理,泰然安坐。”不錯,關于阿波羅的確可以說,在他身上,對于這個原理的堅定信念,隱身于其中者的安坐姿態,得到了*高超的表達,我們不禁要把阿波羅本身稱作個體化原理的壯美的圣像,他的表情,他的眼神,無不向我們表明“幻象”的全部樂趣、智慧和美麗。 在同一個地方,叔本華向我們描述了當人由于充足理由律在某種形態里似乎遇到了例外,因而突然懷疑起現象的種種認識形式時,他所感到的無比恐懼。如果在恐懼之外,我們再加上個體化原理破碎之時從人的內心深處,就是說從他的天性中涌出叫人筋化骨酥的狂喜,我們就看見了酒神的本質,用一個醉字比擬其本質是再貼切不過了。無論是所有原始先民和各民族的頌歌里都談到的醉人的飲料發生作用也好,還是使萬物復蘇、生靈歡唱的春天來臨也好,總之這時狄俄尼索斯的激情蘇醒了,而且隨著激情的高漲,主體逐漸進入渾然忘我之境。在中世紀的德國,也是成群結隊的人,受同一種狄俄尼索斯威力的驅使,載歌載舞,從一處行進到另一處,隊伍越滾越大。在這些圣約翰節和圣維托節的舞蹈者身上,我們重睹了古希臘人的狄俄尼索斯歌隊,看到了這種歌隊在小亞細亞,直至巴比倫和放縱狂舞的薩克亞人的雛形。現在有人由于缺乏經驗或麻木遲鈍,由于感覺自己肌體健康,對這類現象或冷嘲熱諷,或表憐憫惋惜,像躲避“大眾疾病”那樣,遠遠地避開它們。這些可憐人當然料想不到,倘若熱烈奔放的酒神節崇拜者載歌載舞從他們身邊經過,他們的所謂“健康”會顯得怎樣的蒼白暗淡,陰森可怕。 憑借狄俄尼索斯的魔力,不僅人與人重新修好,而且被疏遠的、敵意的或被奴役的自然也重新慶祝她與她的浪子——人類——和解的節日。大地自動奉獻它的貢禮,山崖荒漠中的猛獸溫馴地走過來。狄俄尼索斯的車輦裝飾著鮮花和花環,由虎豹駕馭著向前行進。請諸位將貝多芬的《歡樂頌》化作一幅油畫,讓想象力繼續高揚,設想數百萬人驚恐萬分、渾身發抖地倒到塵土里,這樣你們就能把握狄俄尼索斯的本質特性了。此時,奴隸成了自由人,貧困、專斷或“無恥的時尚”在人與人之間樹立的所有牢固而敵對的藩籬都土崩瓦解了。現在,空中響著世界大同的福音,每個人都感到和周圍的人聯合了、和解了、融合了,甚至合為一體了,仿佛摩耶的面紗已經破裂,只剩下一些碎片在神秘的太一面前飄忽。人以歌舞的方式表明自己是一個更高級的集體的成員,他忘卻了怎樣走路怎樣說話,正一邊手舞足蹈,一邊向空中飛升。他的神態表明,他著了魔。如同此刻動物開口說話,土地流出牛奶蜂蜜,人身上也出現了超自然的力量:他感到自己是神,正像在夢中看見眾神變幻那樣,他自己也陶陶然飄飄然,開始變幻。人不再是藝術家,他變成了藝術品。這里,透過醉的戰栗,整個大自然的威力顯露無遺,太一的快感得到極度的滿足。*精良的陶土,*珍貴的大理石——人,在這里被揉捏、被雕琢,隨著狄俄尼索斯的宇宙藝術家的雕琢聲,響起厄琉西斯秘儀的呼喊聲:“萬民啊,你們倒下了嗎?宇宙啊,你預感到造物主了嗎?
悲劇的誕生(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作者簡介
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詩人。代表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偶像的黃昏》《朝霞》《看哪,這人》《道德的譜系》《不合時宜的觀察》等。他的思想對現代哲學和現代文藝影響深遠。 譯者: 趙登榮(1939—2021),德語文學翻譯家,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譯有《悲劇的誕生》《致親愛的母親》等,主編有《杜登德漢大詞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