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41139
- 條形碼:9787547741139 ; 978-7-5477-4113-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本書特色
★ 哲學家陳嘉映先生新近思考力作。陳老師精研現象學、語言哲學,善于從小詞的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問題,并□終通達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就是那個古老的蘇格拉底之問:“人應該如何生活?”本書正是陳老師結合當今時代,從感知、理知等概念辨析角度入手通達這一哲學之問的新力作。
★ AI時代,我們如何思考人的位置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在今天科學一往無前的時代,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經□□了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存在的意義,作為長期關注科學與哲學關系的哲學家,陳老師在本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考視角:從感覺開始,連著理解自己來理解世界,連著理解世界來理解自己。
★如何認識自我,“我該怎樣生活”,本書是送給今天有道路沒方向一代的一味清醒劑。今天的社會,所有的一切都被明碼標價;今天的一代,從小無不處于競爭的環境中,我們的人生道路□多了,卻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在今天這個有道路沒方向的時代,本書可謂一味清醒劑,讓我們更清楚地認知我們自己,去明確我們應該走的人生路。
★ 如何更好地在這個世界生活,本書在談的問題也是我們人人都在面對的問題。不管是研究現象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還是倫理學,“人應該如何生活”始終是陳老師思考的核心。人與動物有何區別?人的可貴之處在哪里?面對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在這個世界生活?本書或許提供了你在尋找的回答。
★ 既面向專業讀者,也面向一般大眾,一位不斷深入前沿研究的哲學家將他的新思考聊給我們聽。本書基于陳老師今年春季的系列課程“感知與理知”整理而成,不僅涉及陳老師一直在思考的主題,而且涉及科學特別是認知科學新的發展研究,同時保留講座的語言風格以及問答環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抽象的哲學問題聊出來。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內容簡介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是有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長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題。秉持一貫的論述特點,在本書中,他從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中此類論理詞背后的理路,進而拆掉概念的圍墻,將其貫穿、打通,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我們生活的聯系。不管談感知、理知還是自我認知,他總是連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談,連著整個時代、人類經歷過來的一個個時代在談。
在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面對技術化、數字化的大形勢,如何認知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認知我們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視角,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重新產生感覺,更有力量去應對當下的問題。
這不是艱澀的哲學論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終關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學家將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給我們聽。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前言
序 言
近幾年,我在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其他一些場合以“有感之知”“兩類認知”“感知與理知”“自我認識”等為題做過報告,聽過講演的朋友、出版社的朋友,鼓動我把它們整理成書。入夏之后我開始投入這項工作,遂有了眼前這本小書。
這些相互關聯的報告,以今春在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連續九個報告□為系統,我就以這些報告的錄音整理稿為底本,加入其他講座中的內容。我講課前都會準備相當詳細的講稿,但到了講臺上通常都脫稿。有時講得很啰唆,有時例子舉得不佳,有時干脆講歪了,成書之際,這些都在修訂之列。但我還是想盡量保留講座的口氣,重復的闡論沒有都改得精簡,表述笨拙、粗放也多仍其舊,有的句子不盡合乎語法,只要意思通順,就不去改動。由于授課情境和課堂時間限制,講義里有些部分沒有講到或只簡要提到,現在補入。尤其是對別家的引述和評論,講課時因可能干擾思想流多半略過,這些也補入,有時補入正文,更多時候補做腳注。整理時調整了部分講座內容,不分成一講一講,而是分成導論和十一章。聽眾的提問、評論,選出一些,置于相關章后。
像以往一樣,對于外文引語的出處,我盡量都注漢譯本,但引文可能是我自己的譯文。
這本小書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對所涉話題也沒有求完備的打算,例如“推理”這個題目,多少本書也講不完,而我只講了一點點,所講的自以為有點兒新意,或者是別人不常講的。這里那里或有一得之見,但不敢奢望它們有多么深廣的意義。即使觸及一些深幽精微的旨點,我也沒有停下來細細推究,暗中指望哪一位引發興趣,撿起來,點石成金。講座這種形式比較自由,比較寬松,這正適合我現在的心境,我常覺得現在的哲學論文,嚴肅認真有余,興致不足,讀起來難免有點兒沉悶。不過我很愿承認,有些講論比較散漫,有些講論即興而發,未經審思,我自己也沒有想清楚,凡此種種,讀者不必過于認真對待,我在課程開始時就對學生說明,請他們更多把這個課程當作聊天來聽,就是一個老教師對著一些學生講講他的思考、經驗。當然,這些并不是拒絕批評的借口,實際上,若有讀者衡之以較高的標準,愿意批評指正書中的訛誤、不清、不盡,我會深感榮幸。
這本小書的緣起、成形,歸功于很多同人——邀請我做報告的領導,為報告做事務安排的老師,參與討論的學者、學生。我要感謝周雨彤、張宇仙、譚斌幾位青年學子,她們把講座錄音整理成文;感謝劉曉麗和尹文奇通讀全稿,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訂建議。我要格外感謝肖海鷗和吳蕓菲,她們參與了這本書成書的各個環節,并在審讀全稿時增補了編者注。我要感謝理想國的主理人劉瑞琳。□后,我□應感謝的是我的聽眾和心目中的讀者,若非你們愿意聆聽,所有這些都不會開始。我講得浮皮潦草,但背后往往有錯綜的理路,讀者初讀若感到不甚了了挺正常的。不過,即使不能順利跟進理路,讀者或許仍能感受到一種精神性的努力,在這個精神之音漸趨消歇的時代,即使不很像樣子的努力似乎也不妨一聽。
□0□1年9月7日
于淶水鵝湖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目錄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作者簡介
陳嘉映,現為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曾任教于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研究領域為現代西方哲學,包括現象學(尤其是海德格爾哲學)、語言哲學(尤其是維特根□□哲學)、科學哲學、倫理學等。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哲學·科學·常識》《說理》《簡明語言哲學》《何為良好生活》《價值的理由》《走出□□真理觀》《從感覺開始》等,編著有《<存在與時間>讀本》,編譯有《維特根□□讀本》,譯有《存在與時間》《哲學研究》《感覺與可感物》《哲學中的語言學》《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