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更高更冷更極端:人類極限探索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92869
- 條形碼:9787514392869 ; 978-7-5143-928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更高更冷更極端:人類極限探索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群體◎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之一《科學》,知乎熱議話題 伯明翰大學醫學史和科學史博士 力作 本書被世界三大學術期刊之一《科學》推薦并列入《秋季閱讀書單》 《歷史地理學》《科學社會史》《選擇》《生物學史》及眾多專家學者推薦 知乎大量話題熱議:攀登雪山、西藏騎行、南極旅游、北極探險…… ◎ 像《人類簡史》一樣專業且通俗,既有干貨也有趣 人類在極冷的情況下會有哪些生理表現?去南極、北極的人主要吃什么?為什么越冷的地方人們越強烈需求高脂肪的食物?為什么海拔越高食欲越低,*終不是冷死而是被餓死?是什么造成了科考和探險中的女性歧視,是因為月經會導致體力和免疫力低下?中國在極地探險和考察上有哪些建樹?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科考和探險中起過哪些作用?明知道很危險,但是報名做志愿者的人依舊很多?穿衣服太暖容易降低對冷的應激反應? 《人類簡史》因為既專業又通俗而暢銷,本書也具有這樣的優秀特質。 ◎ 當致命愛好成為流行,那么救命寶典則必不可少 高原騎行、山地冒險、攀登雪山、極地旅游…… 探險與自駕游的流行,導致事故也層出不窮。通過了解本書中的知識和案例,可以讓相關領域的參與者更安全。 ◎ 精裝雙封+進口蒙肯紙+創新型設計 進口蒙肯紙色澤潔白柔和,對視力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紙的質感和松厚度好,耐折,不透明度高,印刷適應性和印刷后原稿還原性好。封面設計采用創新方案,摒棄傳統的風景照片做封面的做法,讓書更養眼。
更高更冷更極端:人類極限探索史 內容簡介
人類在極限環境下會有哪些生理表現?真正的極地探險要保證哪些方面的需求?極地探險中很多人居然是餓死的?防護服的舒適性和保暖性同樣重要?女性科研工作者要遠少于男性,而中國是*早讓女性參加高山研究的國家之一?科研考察的志愿者很容易招聘到?隨遇而安的性格更容易生存下來?作者認為,極地探險*主要的推動力是人類對人體生理極限的迫切興趣:人體能承受的缺氧程度、人體能承受的特別溫度、人體異常疲憊的狀態,以及如何突破這些極限。探險者需要具備三種當地知識,即物化知識、環境知識和生存技術?干肉餅是南北極探險者*主要的食物?人類的味覺會隨著海拔升高而改變?伯格曼法則和艾倫法則是什么意思?非常不錯學術期刊《科學》認為: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遠方(兩極)、天外(月亮和火星)和地下(深海)時,極限生理學都是研究中的重點。赫吉通過《更高更冷更特別》提醒了我們,這些工作中的科學實踐往往都有一個個非凡的故事;她也提出,科學界應該考慮改變制度,保證每個人都能參與進來,都能因為他們的貢獻得到認可。這本書既專業又通俗,它提供的不只是極地探險和人體極限的知識和歷史,還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命體驗。當極地旅游和攀登珠峰成為時尚,越來越多的人會需要這本書,它真的很有用。
更高更冷更極端:人類極限探索史 目錄
**章 概述:極端環境下的人體表現
第二章 珠峰探險:高原反應與呼吸問題
第三章 從珠峰到南北極:科考工作與女性歧視
第四章 當地知識與當地人:在偏見中合作
第五章 血液研究:極端環境與血統論
第六章 結論:死亡、實驗與道德問題
注 釋
縮 略 語
更高更冷更極端:人類極限探索史 節選
**章 概述:極端環境下的人體表現 在20世紀,人類分別到達了地球表面*熱、*冷和*高的地方,而且到達這些地方的人類的數量是前所未有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去這些地方是出于殖民、統治或軍事需求;其他人則是出于娛樂,或是為了個人或國家的榮譽。人們的動機并不是單一絕對的,很多都與在極端環境中""搞科研""的愿望相關聯。于是探險隊中就有了科學家,他們參與、協助、組織或領導了這些探險活動。其中,地球物理學家、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的表現尤為突出,也有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在計算企鵝數量、收集蝴蝶和尋找喜馬拉雅雪人,還有生理學家和生物醫學科學家跟在后面研究這些去探險的人。本書介紹了這些生物醫學科學家和生理學家的歷史,他們對極端環境的關注點不是環境本身,也不是有機環境或無機環境的特征,而是人類在極端溫度、海拔和生活條件下的具體遭遇。這些研究人員利用探險的機會來研究人體的生理極限,并反過來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技術,讓人類能夠登上更高的山峰,能夠進一步深入嚴寒之地和沙漠。 本書不是一部按時間順序羅列探險科學工作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已經存在1),其內容是對20世紀極端生理學家的工作進行主題探索。本書將說明關于生物醫學工作的兩個相互矛盾的事實:首先,它是一種非凡的科學實踐形式,是在具有獨特挑戰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其次,盡管它具有很強的獨特性,但依舊是20世紀科學發展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極端環境下的生理研究與政治和軍事目的,以及社會和文化力量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找到了創造專業知識,決定誰能、誰不能被認定為專家的方法;它依靠數據、物質文化、思想和人在復雜的全球網絡中傳播和轉化。這就是它能成為20世紀科學典范的原因,盡管這門科學所用的儀器都馱在牦牛背上,研究者們手指都凍傷了仍在努力做筆記。這本書還是20世紀至今依然懸而未決的兩個故事的延續。其中一個故事更偏向于科學史,講述了探險作為科學實踐形式的內容;另一個故事則更多地和醫學史相關,其內容主要為習服,它試圖確保來自溫帶氣候的人在*極端的環境中也能生存下來,是生物醫學研究的一個對象。 探險是認識的途徑之一 航海探險對于歐洲的科學、自然歷史和自然哲學的形式和實踐的重要性,早在現代初期就已得到充分確立2。遠航帶來了各種改變:人們開始接觸新的種族、地理環境,以及不一樣的思想;人們對新發現的地理和生物現象進行解釋的愿望被激發;人們通過生產和加工糖、香料、奎寧或其他數百種新型消費品獲得了經濟回報;人們在全球范圍內收集大量數據或實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與這些同等重要的是,遠航還對改進艦船設計、配給,以及導航和通信技術提出了技術要求。探險在特定科學領域中的積極作用在現代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論證,尤其是在自然歷史領域和后來的進化領域,高屋建瓴的林奈(Linnaeus)國際植物學體系,以及達爾文(Darwin)的積極探索都是例證3。另外,天文學的發展也需要探險來推動,例如在18世紀末期以及19世紀末期進行的試圖記錄金星凌日現象的航行。費利克斯·德賴弗(Felix Driver)所說的地理""斗士"",作為殖民統治的重要工具,在19世紀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探險家和探險隊在繪制地圖和勘測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活動本應允許對新征服的土地進行科學的統治4。 但是,20世紀的探險又如何呢?人類在20世紀**次到達了北極(1909年或1969年)5、南極(1911年)和作為""第三極""的珠穆朗瑪峰(1953年)。的確,在20世紀,人類不僅踏入了南極洲,還登上了海拔7 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在這個世紀,人類離開地球,開始探索大氣層以外的地方。在這一個世紀里,世界地圖上原先不為人所知的地區很快一個個露出了真容,也許在這個世紀--多虧了通信和運輸技術的進步,更不用說還有資金的支持--到這些荒蠻地帶進行的探險、科考、軍事或休閑活動的數量不斷增加,遠遠超過了過去任何一個世紀。地理史學家對20世紀探險科學的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包括那些受到環境歷史影響的學科,尤其是海洋學。盡管如此,直到21世紀初,有關這個主題的英語著作才大量出現,其中*著名的就是由西蒙·內勒(Simon Naylor)和詹姆斯·瑞安(James Ryan)編輯的一套論文集《探索新空間》(New Spaces of Exploration)6。這些研究成果強調了20世紀的探險科學與1900年以前較深入的探險之間的連續性。 在20世紀,就像在19世紀、16世紀一樣,探險揭示了知識和權力之間的聯系。一開始是繪制一個地方的地圖,因為自己想要""了解""那兒,接著就可能宣稱自己對此地擁有所有權,或者將其據為己有。這樣的做法在南極洲可以被清楚地看到。1957年備受贊譽的《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規定,在南極進行科研的國家將按其能力得到相應的領土主權7。探險活動也凸顯了國家之間存在的接觸與交流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論是在16世紀還是在20世紀都同樣重要。這本書還強調了探險史學家的主張,即歷史研究必須超越文字的限制,并重視對圖像、地圖和其他形式的物質文化的使用。接下來的幾章會證明許多關于探險科學的知識是不言自明的,它們常通過口頭和非正式途徑傳播,而不是通過公開發表的方式傳播,并且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在實物上,比如防毒面具或廢棄食物堆存處。 盡管20世紀的地理學家、海洋學家、氣象學家,以及近期的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的探索都引起了歷史性的關注,但在這場當代探險科學的復興中,我們幾乎看不見生物醫學的身影8。G. E.福格(G. E. Fogg)在其關于南極科考活動的歷史巨著中指出,在美國南極科考隊于1939-1941年探險之前,""以醫學的名義做研究幾乎沒什么尊嚴可言"",但即使在此之后,他也只用了10頁的篇幅來介紹該地區的醫學、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工作9。他的這些說法并不公平--正如我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看到的那樣,早在1939年以前,南極洲就已經存在某些形式的生理學研究了。福格的書里沒有提到在南極洲進行的首次生理學考察(國際生理學南極考察隊,INPHEXAN),也將許多生理學家做的工作一筆帶過,但他們的故事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會有更詳盡的介紹。雖然高原科學歷史已經受到了歷史性的關注(詳見后文),但**個關于單次高海拔探險的專著體量的研究直到2018年才得以出版。它聚焦于高海拔探險與科學史和環境史的相關性,并以1963年的美國珠峰探險隊(AMEE)的探險為焦點,而生理學只是因高山挑戰影響而形成的眾多科學學科之一10。醫學、生理學領域的田野科學不僅僅在研究極端環境時遭到歷史學家的忽視。以國際生物學計劃(IBP)為例,這項歷時10年的龐大的國際合作項目,旨在為有機世界做國際地球物理年(IGY)為無機世界做的事情。雖然IBP展示了以這種規模做生物學研究的挑戰,有時甚至被認為是失敗的,但它卻涉及來自幾十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他們在1964-1974年資助、支持并影響了數千個研究項目。然而,直到*近它才真正得到了科學史學家的關注。喬安娜·雷丁(Joanna Radin)對此進行了*為細致的探討。她分析了IBP所涉及的人類進化方面的工作,并提示了種族科學是如何被著重納入IBP的理論、目標以及實踐之中的11。人體的遺傳和進化研究是由各種關于""原始""和""未被接觸""的人的假設構成的,在這些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非溫帶地區的原住民來了解""文明""的白種人的進化史12。本書中記載了類似的觀點和假設模式,特別是在第五章。這并不是巧合,因為IBP就建立在前幾代人的探險工作和他們創建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在這個項目中,""人類的適應能力""主題的很多參與者和關鍵人物都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參與極端生理學研究的研究人員,所以他們在加入IBP之前的工作也被寫進了這本書里。雖然雷丁主攻的是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遺傳研究,但在之后的篇章里,關于生理學的研究也會在她的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個故事不會講得面面俱到,而是著重于生存技術和習服科學,在長期適應性和進化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生理學通常是分子生物學與人類學之間的橋梁。 為什么醫學和生理學領域的田野科學都比較不受重視?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兩個相互關聯的科學編史學方面的原因:**個原因是現代生物醫學的總體概況,它強調了19世紀的實驗室的重要性和20世紀的""大科學""(從本質上來說,研究的是分子生物學或遺傳學)的作用。在實驗室科學的興起主導并塑造了醫學和生命科學的歷史背景下,在科學界占據一個位置的田野科學被邊緣化也就不足為奇了;第二個原因可能更微妙,那就是田野科學本身的史學。20世紀80年代的歷史和哲學工作將實驗室定義并完善為一個進行科學工作的特殊場所。在柏拉圖式的理想中,這是一個""沒有固定位置""的地方,一個進入要遵守規定、服從規章制度、可以重復實驗、把自然世界簡化為基本原理的地方,一個可以客觀地主張知識和真理的地方13。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現實世界""的實驗室的狀況比這個理想中所描述的要復雜得多,場景也更混亂(尤其是與它們的多孔邊界有關)14。這種特點意味著當歷史學家--在這個歷史事件中,著名的是羅伯特·科勒(Robert Kohler)和亨里克·庫克利克(Henrika Kuklick)--呼吁大家重拾對田野的關注,而不是只把目光局限在實驗室時,歷史上便形成了兩大對立陣營15。田野被描述為一個邊界具有滲透性的空間,實驗室則相反,一定程度上是由其對出入實驗室的材料和人員施加限制、加以管理的能力來定義的。從對田野的描述來看,它是一個人員成分混雜的工作空間,通常每個人的目的都不一樣。例如,和科學家并肩作戰的很可能是獵場看守人。但在實驗室里就不一樣了,大家志趣相投,目標一致。田野還代表科學家對環境的控制和影響相對較小的地方,*有代表性的就是處于惡劣天氣狀況下的地方。而實驗室*基本的定義原則就是能夠為實驗人員提供一個受嚴密控制的場所,至少在理論上單個變量是可修改的,而其他所有變量都能保持穩定。同樣,田野能產生當地的、特定的知識,而實驗室的主要哲學主張是其有對真理做出可歸納的、普遍的、無區域差別的斷言的能力16。 ……
更高更冷更極端:人類極限探索史 作者簡介
瓦妮莎·赫吉,英國伯明翰大學應用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史和科學史的講授者,一直致力于19世紀和20世紀的生物醫學史和生命科學史的研究,本書正是她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 迄今已出版了關于極限探索、生理學、運動醫學的多部著作,如《英國體育醫學史》。 2017年10月應邀在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做學術訪問。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