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未來:一位醫學家的身體探索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86675
- 條形碼:9787519286675 ; 978-7-5192-866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體的未來:一位醫學家的身體探索筆記 本書特色
德勞因·伯奇是一家醫院的執業醫師,是老年醫學專家,也是暢銷書《藥物簡史》的作者,具備專業的醫學素養與科學精神; 從人體發展歷史出發,大膽預測,謹慎求證,帶領讀者了解諸如未來人類年齡、顏值、身高、體重、身體改造、基因編輯等28個方面的內容;
人體的未來:一位醫學家的身體探索筆記 內容簡介
《人體的未來》探討了醫學的未來、我們不斷變化的身體素質以及長壽的意義。本書通過對成長、衰老、死亡疾病、性、精神、飲食等話題的探索,分析當今已經可能發生的事物并追蹤醫學的未來。人類并非生來如此,也并非永遠如此。我們經歷了哪些變化,未來又會有什么改變?本書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堅守人道主義的科學性解讀。
人體的未來:一位醫學家的身體探索筆記 目錄
01.未來生命 / 001
02.死亡 / 011
03.年齡 / 019
04.孩提時代 / 033
05.青春 / 037
06.中年 / 049
07.老年 / 063
08.疾病 / 077
09.移植 / 111
10.交通 / 129
11.性 / 133
12.高度 / 149
13.寬度 / 161
14.軟骨 / 171
15.力量 / 175
16.文化 / 187
17.階級和不平等 / 205
18.睡眠 / 225
19.種族 / 231
20.壓力 / 239
21.創造力 / 243
22.吃喝 / 249
23.美貌 / 257
24.幸福 / 263
25.精神與智慧 / 275
26.生物改造技術 / 299
27.遺傳學 / 313
28.定制生命 / 331
致謝 / 349
人體的未來:一位醫學家的身體探索筆記 節選
01 未來生命 推測未來人類的身體和生命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是相當新鮮的一件事。各種科幻小說都熱衷于對未來進行描寫,且幾乎像寫事實一樣。然而,要把想象變為現實依舊難如登天,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缺乏變革的能力。在18 世紀末以前,人們甚至連變革的概念都沒有。但是,在18 世紀末到19 世紀初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幾十年里,一切都改變了。要展望未來,必須先審視過去,而在那幾十年里,我們**次做到了這一點。在此之前,人類的知識告訴我們,我們的世界自創世以來的6000 年里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到圣城[a] 去看一看,你會發現《圣經》(the Bible)準確地描述了它的地理環境。從金字塔下面挖出的木乃伊,也很明顯是我們的同類。唯一明顯的差別,就是人類總是排斥新興的思想,貪戀舊的思想,這種差別隨著歲月的流逝越發頑固。“在什么時代,就該做什么事。”公元前63 年,西塞羅(Cicero)如此說道。“我親愛的老朋友,你我再也見不到這樣的日子了!現在的桃子沒有以前的那么大了。”畫家本杰明·羅伯特·海頓(Benjamin Robert Haydon)在1842 年給華茲華斯(Wordsworth)的信中如此寫道。一百多年后,斯派克·米利根(Spike Milligan)說:“幸福已成往事。”[a] 僅僅在兩百多年前,我們才有了看到更遙遠的過去的能力。原來,人類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如同高山、大海,甚至地球本身,也并非一開始就存在一樣。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多么古老和奇怪的地質學家們總是抱怨,時間的嘀嗒聲令人恐懼,使人耳聾。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說:“一切都在變化。”但他還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變化有多么真實。一條蜿蜒的時間細流緩緩地刻畫出一條條河谷、一座座山峰和一個個時代。丁尼生(Tennyson)對自然有一種近乎悲哀的崇敬,他認為大自然太過龐大,根本無暇顧及人類。在如此龐然巨物面前,生命顯得太過渺小,人類的存亡就像一只麻雀的死活一樣不值一提。雖然丁尼生稱大自然不關心個體,只關心種群,但隨著對生命的記錄越發清晰,即使是種群也是可以被消耗掉的,甚至是數量龐大的種群。 曾有天文學家寫到,他們仰望天空時會感到眩暈,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經迷失在了那種可怕的無邊無際的感覺之中。“我們一生的年日是70 歲,若是強壯可到80 歲。但其中所矜夸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圣經》如此寫道,自信而準確。然而當廣闊的世界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被所謂的“深層時間”和“深度空間”所包圍時,《圣經》中對現實世界的指導已經不那么簡單而明顯了。醫學變得脫離現實、令人興奮——曾有一種假設,[a] 桑塔亞納(Santayana)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法會越來越少,因為我們已經意識到,即使沒有我們,這個世界也會繼續發展下去。 說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已經掌握所有知識,現代從業者所做的只不過是保護和保存古人的智慧而已。這種假設,已經蒸發到了恒星之間的寒冷縫隙中,隨著地質學家手中錘子的無情敲擊而支離破碎。當過去變得如此不可思議時,未來會帶來什么呢?誰又知道現今諸事會有什么可能性?當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正在研制疫苗時,他興奮地寫信給他的導師約翰·亨特(John Hunter),就自己的一個想法詢問意見。“為什么只是一個想法?”亨特以諷刺的口吻回復,“為什么不付諸實驗?”我們的身體、壽命和活力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如同其他所有事物一樣,蘊藏著實驗、改變和發現的無限潛力。過去已經不再屬于我們,但未來就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必須意識到,未來的形態并不固定,而是由我們親手去塑造的。 生命會自我重塑。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它們的呼吸過程幫助創造了無數的生命。通常,為了互惠互利,許多生物被招募為植物的輔助工具。物種內部也在進行重塑。一個老掉牙的笑話是這么講的:兩個疲倦的家伙在非洲的小溪里洗澡,他們看到一群饑餓的獅子靠近,于是一個人趕緊擦干腳,開始穿襪子和鞋子。“你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呢?”另一個人問,“我們又不可能跑贏獅子。”“沒錯,”**個人帶著愧疚回答說,“但我能跑贏你就行。”競爭促進生存,而生存是變革的引擎。生物學家J.B.S. 霍爾丹(J. B.S. Haldane)指出,甚至利他主義的起源也可以用基因上的利己主義來解釋——他說,他會犧牲自己來拯救八個表親或兩個親兄弟。達爾文(Darwin)注意到,物競天擇不僅挑選出了具有直接優勢的特征,而且做了其他更微妙的事情。20 世紀末,斯蒂芬·杰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曾將其中一些事情描述為“結構設計中不可避免的后果”。像雄獅一樣,男人變得比女人更快、更強壯、更高大,因為男性需要通過互相打斗來競爭。對男性的速度、力量和體形更有品位的女性,更有可能生育出成功的后代。這些品質本具有實用意義,而后來變成了審美意義。在有限的肉體之外,這同樣適用。真理和榮譽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成功,首先它們在我們心中占據重要地位,才會在我們的基因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們的道德感和美感不是對我們真實欲望的虛假覆蓋,而是支撐它們的結構。“親愛的,我就不配真愛你了,若我不更愛我的榮名。”[a] 這句詩蘊含著真理。
人體的未來:一位醫學家的身體探索筆記 作者簡介
德勞因·伯奇(Druin Burch) 牛津大學教授、醫學家、未來學家、撰稿人,暢銷書《藥物簡史》的作者,并長期為醫學期刊、《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和《衛報》等撰稿。具有多學科背景,曾在牛津大學學習人文科學,研究過人類和黑猩猩的遺傳學,之后又開展醫學研究。他曾在英格蘭東南部多家醫院工作,現執教于牛津大學,教授人類進化學、生理學和生態學,且為牛津大學醫院 NHS 信托基金會的顧問。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