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0202
- 條形碼:9787100200202 ; 978-7-100-20020-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科學史、科學文化感這是一本能夠給人帶來靈感的論文集。文集分為“科學”“信念與信仰”“公共事務”等幾個方面,展現了作為科學家、哲學家和人道主義者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如下問題進行的思考:人類社會對“超國家”管理機構的需要,原子能時代的戰爭控制,研究與教育的自由,猶太歷史和猶太復國主義,物理學與科學思想,等等。他在文集中分享了自己的哲學信念、科學推理,以及對一個更加光明未來的期許,并展示了他作為有史以來*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是如何充分參與到周圍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這本書的一大特色還在于,收錄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館的珍貴照片和一些未曾公開的文件。
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晚年文集》接續《我的世界觀》一書,收錄了愛因斯坦從1934年至1950年間的文章共59篇,分為“信念與信仰”“科學”“公共事務”“科學與生活”“名人”“我的民族”等六個主題,展現了作為科學家、哲學家和人道主義者的愛因斯坦對科學研究、宗教、教育、自由、相對論、物理學、戰爭、猶太民族等諸多問題的思考。文集由迄今為止尚未發表的講演、論文、書信、呼吁等各類文章組成,原書成書時幾乎未做任何編輯上的修改,力圖保留愛因斯坦作為一個滿懷良知、思想深刻且富有同情心的人的點點滴滴。
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目錄
1.出版者前言
信仰與信念
2.自畫像(1936)
3.決定命運的十年(1939)
4.道德的衰敗(1937)
5.留給后代的話(1938)
6.論自由(1940)
……
科學
公共事務
科學與生活
名人
我的民族
愛因斯坦小傳
文章出處
人名對照表
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節選
《愛因斯坦晚年文集/世界科普名著譯叢》: 從我們自己的經歷和內心體驗可以得知,我們有意識的行為都源于我們的欲望和恐懼。直覺告訴我們,我們的同類和高等動物也是如此。人人都試圖逃避痛苦和死亡,尋求快樂。我們的行為都受沖動支配,這些沖動的組織使我們的行為總體上是為了保存自我和種族。饑餓、愛、痛苦、恐懼都是支配著個體自我保存本能的內在力量。與此同時,作為社會存在,我們在與同胞的關系中也會被同情、驕傲、仇恨、權力需求、憐憫等情感所打動。所有這些難于言表的原始沖動都是人類行為的源泉。倘若這些強大的原始力量不再攪動我們的內心,所有這些行為都將停止。 雖然我們的行為看起來與高等動物有很大不同,但兩者的原始本能卻非常相似。*明顯的區別來自于,在人這里發揮重要作用的是一種相對強大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以及作為輔助的語言和其他符號工具。在人這里,思想是組織因素,介于作為原因的本能與作為結果的行為之間。這樣一來,想象力和理智就作為原始本能的仆人進入了我們的存在。但它們的介入使我們的行為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本能的直接要求。通過它們,原始本能依附于越來越遙遠的目的。本能將思想付諸行動, 然而,我所指出的這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實上,經由這個過程(也許可以把它稱為情感和思想的精神化),人無疑擁有了他所能獲得的*為微妙和高雅的愉悅:藝術創造和邏輯思維之美所帶來的愉悅。 據我所知,有一個因素處于所有道德教導的開端。如果個體的人屈服于其原始本能的召喚,只為自己逃避痛苦和尋求滿足,那么所有人合在一起的后果必然是一種充滿恐懼和各種苦難的不安全狀態。如果除此之外,他們還從一種個體主義的也就是自私的立場運用自己的理智,把生活建立在一種幸福而獨立的存在幻覺之上,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與其他原始的本能和沖動相比,愛、憐憫和友誼等情感太過軟弱和狹窄,無法引導人類社會進入一種可以容忍的狀態。 如果自由考慮,那么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足夠簡單的,而且似乎與過去一脈相傳的智者的教導相呼應:所有人都應該讓自己的行為遵循同樣的原則,通過遵循這些原則,所有人都應當獲得盡可能大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以及盡可能小的痛苦。 當然,這個總體要求還太過模糊,我們尚不能滿懷信心地從中得出具體規則來指導個人的行為。事實上,這些具體規則必須隨環境而變。如果這就是阻礙那個深刻觀念的主要困難,那么人類千年來的命運將比過去或現在的實際情況幸福得多。人類將不會動用武力和詭計互相殘殺、折磨和剝削。 毋寧說,那個一直困擾著所有時代圣賢的真正難題是這樣的:如何才能讓我們的教導在人的情感生活中施展威力,使其影響能夠抵擋個人原始心靈力量的壓力?當然,我們不知道過去的圣賢是否真正自覺地以這種形式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但我們的確知道他們是如何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的。 早在人類成熟之前,也就是說,在人類面對這樣一種普遍的道德態度之前,對生命危險的恐懼已經使他們把釋放那些令人害怕或令人愉快的自然力量的能力歸于各種想象中的無形個體。他們相信,處處支配著他們想象力的那些東西在精神上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但被賦予了超人的能力。這些都是上帝觀念的原始前身。對于這種東西的存在及其非凡能力的信仰首先產生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懼,它已經對人和人的行為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其影響之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因此毫不奇怪,人們是通過將道德觀念與宗教緊密聯系起來而開始建立適用于所有人的道德觀念的。這些道德主張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這可能與人類宗教文化從多神論走向一神論有很大關系。 于是,普遍的道德觀念*初的心理力量源于與宗教的聯系。然而在另一個意義上,這種緊密聯系對于道德觀念是致命的。一神論宗教在不同的民族和群體那里表現為不同的形式。盡管這些差異絕非根本性的,但它們很快就比那些共同的要素被更強烈地感覺到。這樣一來,宗教常常引起敵意和沖突,而不是把人類與普遍的道德觀念結合在一起。 ……
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作者簡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 1879—1955),德裔美籍著名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被公認為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譯者簡介: 張卜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科學思想史。精通科學史與哲學史翻譯,譯有五十余部著作。其譯文優美流暢,廣受讀者好評。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