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就好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40880
- 條形碼:9787547740880 ; 978-7-5477-408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就好了 本書特色
◆你明明渴望愛,為何卻用恨在索求? 當我們每一次對父母或者伴侶說“我恨你”的時候,內心真正隱藏的聲音是:“為什么你就不能多愛我一些?” ◆原生家庭是你的軟肋,亦能成為你的盔甲 如果想在生命里創造新的可能性,就不要做一個受害者。不要尋覓他人的愛來填滿內心的黑洞,成年后的我們要對自己負責,真正的治愈要靠自己,你隨時可以重建你的生命。 ◆知名療愈心理專家馮以量教你與父母和解 他曾在原生家庭中受傷,也曾缺愛、痛苦,10歲時父親拋下他,尚未成年時父母雙雙離世。20年中,他不斷療愈自己,療愈滿身傷痕的人。他說:我決定用一生的力量,去陪伴過去那一個又一個受傷的人。 ◆每個來訪者真實的故事都能讓你淚崩 ?男人說:我從小就告訴自己,長大后不要像爸爸那樣不負責任。可是,我現在卻把自己的家弄得一敗涂地! 其實,我們往往在復制與自己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模式。 ?母親說:請你管教我的孩子! 但孩子只是一面鏡子,反映了家庭互動的病態,并不是病態的本身。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不傷人的原生家庭 我們在成年后,直面原生家庭的影響,打破原生家庭的局限,有勇氣活出自己,重新與家人建立愛的聯結,并且重建全新的新生家庭。
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就好了 內容簡介
人可以堅強到抵擋一切,但脆弱也只需一瞬間。我們以為長大后一切就會變好,然而每個人都有受傷、煩惱的時刻。如果30歲沒有修復受傷的內心,哪怕到了60歲,它仍會阻礙你獲得人生的幸福。 《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就好了》通過20個真實的心理療愈故事,讓我們看見關于愛情、工作、家庭、自我等常見的心理困擾。作者由淺入深地引導我們一起看見煩惱和傷痛發生的原因,并且找到解決煩惱的方法。通過閱讀本書,讓你直面人生的困境,與自己和解,重新找回積極生活的勇氣。
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就好了 目錄
**部分 寫給對這個世界與人際關系感到疲憊的你
第1章 人一旦過了30 歲就不會改變
?? 丈夫嘴上說愛我,卻不肯改變
?? 進一步了解:個人應對問題的方法
第2章 傷痕只會變淺,不會消失
?? 分手帶來的后遺癥
?? 進一步了解:和男/ 女朋友分手的方法
第3章 既然付出就不要期待回報
?? 他怎么能這樣對我?
?? 進一步了解:隱藏溝通與心理游戲
第4章 明明是對方的問題, 為什么卻是我在生氣?
??“ 功”歸主管,“過”在于我
?? 進一步了解:自我主張的對話法1
第5章 從討厭的人身上,看到童年的自己
?? 愛插嘴的同事
?? 進一步了解:自我主張的對話法2
第6章 父母與孩子要互相理解
?? 父母與孩子的觀念存在差異
?? 進一步了解:依戀的4 種類型
第7章 進一步探索內心世界
?? 主管沒完沒了地指責
?? 進一步了解:垂直箭頭法技巧
第8章 為人處世如何做到“恰到好處”?
?? 恰到好處地說話
?? 進一步了解:尋找屬于我的Y 軸
第9章 善意并非有來有往
?? 別把他人的善意當作理所當然
?? 進一步了解:試著分析善意帶來的結果
第10章 人生由你自己主宰
?? 過于在意別人,迷失自我
?? 進一步了解:自我評價問卷
第二部分 寫給傾聽內在聲音的你
第11章 實踐比思考更重要
?? 做事拖延的人
?? 進一步了解:拖延者的類型
第12章 如何應對“上臺焦慮”?
?? 在別人面前丟臉,怎么辦?
?? 進一步了解:抑制思考的反效果
第13章 完美主義者并不完美
?? 無法滿足的完美主義者
?? 進一步了解:完美主義的維持機制
第14章 努力做一件事,總比什么都不做好
?? 做事總是半途而廢,是因為意志力薄弱嗎?
?? 進一步了解:尋找變化的關鍵詞
第15章 斬斷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的閉環
?? 強迫癥使我身心俱疲
?? 進一步了解:強迫癥反駁練習
第16章 現實治療會帶來正面變化
?? 我要繼續手忙腳亂的生活嗎?
?? 進一步了解:現實治療的4 階段
第17章 未來由你自己決定
?? 考研和工作哪個好?
?? 進一步了解:選擇的利弊分析
第18章 只要方向正確,比別人晚點兒出發也無妨
?? 選擇做擅長的事還是感興趣的事?
?? 進一步了解:霍蘭德六邊形
第19章 在倦怠與危機中尋找自我
?? 我是誰,我的人生又在哪里?
?? 進一步了解:抑郁癥診斷標準與給自己的信
第20章 持之以恒,收獲成功
?? 學好英語是我必須面對的挑戰
?? 進一步了解:精熟目標導向與表現目標導向
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就好了 節選
失望的相互關系 你現在覺得很失落、很受傷,正在氣頭上。 “他怎么能說這種話?” “他怎么能這樣對我?” “我付出了那么多,那是我精心準備的禮物,他竟然說出這種話!” 你努力地成為替他人著想的“好人”,結果怎樣呢?結果是你經常發現事與愿違。想到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費,于是你感到怒火中燒。久而久之,你總是處于自責的情緒,你不再對他人抱有期待,而變得冷漠無情。 被曾經深信的人拋棄或背叛,猶如尚未穿上鎧甲,就被長矛刺中般疼痛。如果你有這種經歷,或許會失去對他人的信賴,漸漸地關上心扉。我相信,此時也有許多人和你一樣,對曾經深信的人大失所望,活在痛苦中。 其實,一段關系的結果不好,并不代表曾經的付出付諸東流。在你為對方付出的背后,充滿珍惜彼此關系的情意。你為了讓這段關系變得更好,甘愿付出時間與努力,朝著期望的方向竭盡全力。希望你至少別忘記自己曾經喜歡過那個人,以及你們共度的美好時光,猶如昨日般歷歷在目。 “他怎么能這樣對我?”當然有可能了。假如你經常被某人傷害后反問這個問題,就有必要停下來好好思考自己的問題。希望你冷靜地思考,你在這段關系中“*期待”什么。想必你在編織要送給男友的背心時,一定想象過他收到這份驚喜后大為感動的模樣。 對某人懷有期待,而這份期待又能完全得到滿足,這無疑是*完滿的結局,但有時期望也會通往失望。當你聽到他說“我不太喜歡穿背心”時,你的期望落空,產生失落的情緒。假如“期望”在銅板的正面,自然就有“失望”在銅板的背面。 男友收到一份誠心誠意的禮物,卻說出冷漠無情的話,這種行為當然不可取。只不過如果類似的情況一再發生,或者你在和其他人相處中也經歷過類似的傷害,你就有必要深入思考其中的緣由了。 在心理學中,我們通常會關注受傷的人堅信的“常識”。比如,以“如果做,就應該這樣做”或“當然應該怎么樣”的形式出現,有人稱之為“道德標準”。但是,當這種“常識”與替他人著想的行為混為一談時,你對他人的期望就會增加。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假如你認定自己的行為是為了對方好,而且當你問100 位路人,至少有90 人都贊同這是“好的”行為時,你的期望也會隨之增加。換句話說,我們懷有的善意與期望反而會折磨自己。 我們會下意識地相信,其他人的想法跟自己差不多,但在問卷調查中,人們發生意見分歧的程度令人瞠目結舌。針對同一個問題,保守派和激進派產生喜歡或不喜歡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人贊成某個提案,而對其堅決反對的人也不在少數。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成長環境不同,所以世界觀與偏好自然存在差異。心理學上稱之為“主觀現實”。在人際關系中,造成沖突的原因是對彼此的世界缺乏理解,一方無法將真心傳遞給另一方。 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視角觀察世界。接納差異的存在,以及將差異視為“不同”而非“錯誤”的態度,正是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換句話說,愿意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即體現了你的成熟度。 認知治療師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曾說,“我們憤怒的原因,不是對方的行為本身,而是我們對于該行為的解釋”。他將此稱為簡單好記的“ABC 理論”。盡管我們很容易認為,在發生沖突的兩人之間,是促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引起情緒結果C(Consequence),但事實上引發負面情緒,并使其加劇的關鍵因素在于解釋該事件的個人信念系統B(Belief System)。這個信念系統是由個人內心的期待與常識構成的。 · 收到禮物就應該心存感激。 · 即使禮物不合心意,也必須考慮送禮者的心意。 · 沒有準備圣誕節禮物,即說明不愛對方。 · 不想看對方臉色才送禮物,這種行為毫無意義。 · 雖然內心很受傷,但當面發火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 根據你的信念系統,假如男友重視你們之間的關系,收到心意十足的禮物后就應該感到高興、對你感激不盡。如果他沒有做出這些反應,你就會覺得大失所望。信念系統是人們一致認同的常識或價值觀嗎?假如你期待對方也信奉“如果做,就應該這樣做”,并對此懷有很高的期待,那么你很有可能會失望。
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就好了 作者簡介
[韓]李東龜 韓國延世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首爾大學心理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咨詢心理學博士。歷任美國普渡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韓國咨詢心理學會會長、韓國延世大學人類行為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完美主義、拖延癥、自我價值感等領域。另著有《咨詢心理學》(合著)、《你知道這個心理法則嗎?》《每天給孩子講的心理學》《四名完美主義者》等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