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7628
- 條形碼:9787030707628 ; 978-7-03-07076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五篇,分別是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在藥學中的應用、綜合性訓練、設計性訓練、微生物學中常用儀器設備及實驗技術簡介。內容涉及微生物學的實驗原理和基礎技術,各種微生物的系統檢驗,各種臨床標本的檢測方法,技術方法翔實,圖文并茂。同時針對教育部倡導大學生創新能力和臨床技能培養的教育理念,本書著重強化了臨床標本的綜合性實驗及實驗設計部分,以鍛煉大學生在綜合性實驗中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 目錄
緒論 1
**篇 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
**章 細菌學基本實驗技術 6
**節 常用顯微鏡使用技術 6
實驗1 普通光學顯微鏡 6
實驗2 倒置顯微鏡 7
實驗3 熒光顯微鏡 8
第二節 細菌形態和結構檢查法 9
實驗4 細菌涂片的制作 9
實驗5 細菌涂片的染色 10
第三節 細菌的人工培養技術 17
實驗6 培養基的制備 17
實驗7 細菌的接種技術 18
實驗8 細菌的培養方法 22
第四節 常用細菌生化鑒定法 23
實驗9 碳水化合物代謝實驗 23
實驗10 氨基酸和蛋白質分解實驗 25
實驗11 有機酸鹽和銨鹽利用實驗 29
實驗12 細菌酶的檢測 32
第五節 常用細菌血清學實驗 35
實驗13 凝集實驗 35
實驗14 沉淀實驗 38
實驗15 莢膜腫脹實驗 39
第六節 細菌毒素檢查法 40
實驗16 外毒素感染及其檢測 40
實驗17 內毒素感染及其檢測 41
第七節 細菌的變異現象與變異菌株的檢測 42
實驗18 細菌變異現象的觀察 42
實驗19 細菌基因突變的特性 44
第八節 細菌生長的測定 45
實驗20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45
實驗21 平板菌落計數法 48
實驗22 細菌的生長曲線的測定 49
第九節 細菌體外藥物敏感性檢測 51
實驗23 需氧和兼性厭氧菌的體外抗菌藥物敏感實驗 51
實驗24 厭氧菌的體外抗菌藥物敏感實驗 54
實驗25 E-test 55
第十節 常見病原性細菌的形態、培養與鑒定 56
實驗26 葡萄球菌屬 56
實驗27 鏈球菌屬 61
實驗28 奈瑟菌屬 65
實驗29 埃希菌屬 67
實驗30 志賀菌屬 68
實驗31 沙門菌屬 70
實驗32 厭氧芽孢桿菌 72
實驗33 無芽孢厭氧菌 73
實驗34 幽門螺桿菌 75
實驗35 副溶血性弧菌 77
實驗36 蠟樣芽孢桿菌 78
實驗37 棒狀桿菌屬 80
實驗38 分枝桿菌屬 81
實驗39 L型細菌 82
第二章 真菌學基本實驗技術 87
**節 真菌的形態與培養 87
實驗40 微生物真菌的鏡下形態觀察 87
實驗41 微生物真菌的菌落形態觀察 88
實驗42 微生物真菌的培養特性觀察 89
第二節 常見微生物真菌的培養與鑒定 90
實驗43 白念珠菌的培養與鑒定 90
實驗44 新型隱球菌的培養與鑒定 91
第三節 真菌的體外抗菌藥物敏感實驗 92
實驗45 白念珠菌微量稀釋法藥物敏感實驗 92
第三章 病毒學基本實驗技術 94
**節 病毒的形態學檢查法 94
實驗46 電子顯微鏡檢查法 94
實驗47 包涵體檢查法 97
第二節 病毒的分離培養與保藏 97
實驗48 動物接種法 98
實驗49 雞胚接種技術 101
實驗50 組織細胞培養技術 105
實驗51 病毒的保藏與復蘇 109
第三節 病毒計數法 110
實驗52 TCID50測定 110
實驗53 空斑形成實驗 111
第四節 病毒感染的血清學檢查方法 112
實驗54 中和實驗 112
實驗55 血凝現象和血凝抑制實驗 114
實驗56 補體結合實驗 116
第四章 其他微生物檢測方法 119
第二篇 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在藥學中的應用
第五章 抗生素效價的微生物測定法 121
實驗57 管碟法 121
實驗58 濁度法 122
第六章 注射劑的微生物學檢查 125
實驗59 注射劑的無菌檢驗 125
實驗60 注射劑細菌內毒素的檢查 127
第七章 口服及外用藥物的微生物學檢查 128
實驗61 藥品染菌量的檢查 128
實驗62 藥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查 129
實驗63 藥品中大腸埃希菌的檢查 130
實驗64 藥品中沙門菌的檢查 131
實驗65 藥品中銅綠假單胞菌的檢查 132
實驗66 藥品中厭氧芽孢梭菌的檢查 134
實驗67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檢查 135
實驗68 人體表面微生物的檢查 138
實驗69 理化及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140
實驗70 水中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的測定 145
第三篇 綜合性訓練
第八章 綜合性實驗 149
實驗71 病原性球菌感染的檢查 149
實驗72 病原性腸道桿菌感染的檢查 150
實驗73 皮膚真菌感染的檢查 152
第四篇 設計性訓練
第九章 設計性實驗 153
實驗74 發酵食品中腸道益生菌的分離培養與鑒定 153
實驗75 自然界中噬菌體的分離純化與效價測定 154
實驗76 呼吸道病原體感染的檢查 154
第五篇 微生物學中常用儀器設備及實驗技術簡介
第十章 常用儀器設備 156
第十一章 常用實驗技術 162
主要參考文獻 167
附錄 168
附錄1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168
附錄2 常用器皿的清洗與處理 170
附錄3 常用培養基的配制 173
附錄4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191
附錄5 常用試劑、消毒劑和緩沖液的配制 196
附錄6 菌種保藏技術 202
彩圖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3版) 節選
緒論 微生物學實驗的目的是了解和闡明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和感染及宿主抗感染免疫機制,對感染性疾病進行早期、快速和特異性診斷及有效治療和預防,以控制和消滅各種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及感染相關疾病。 對于感染性疾病及其各種影響因素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不僅需要臨床醫生對患者的癥狀、體征、病史等情況進行充分調查與了解,還需要依賴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對患者標本進行實驗室檢查。 一、微生物學實驗室診斷的原理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學實驗室診斷又稱病原學診斷(etiological diagnosis),是通過病原體分離鑒定、病原體的抗原及其免疫效應物質檢測、病原體特異性分子物質檢測,對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進行分析、診斷和預測的策略與方法。用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實驗室診斷的原理包括: 1. 患者體內有病原體及毒性代謝產物 某種病原性微生物侵入人體生長繁殖和引起感染性疾病,這種病原體及其毒性代謝產物可在患者體內大量存在。因此,采用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常常能夠在患者的病灶組織內發現或檢出相應病原體及其毒性代謝產物,從而對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診斷與鑒別診斷。 2. 患者體內有病原體抗原及其相應免疫應答產物 各種病原體都具有其特異性的抗原物質,也可具有某些共同抗原、交叉抗原或異嗜性抗原。病原體的這些抗原可刺激宿主機體發生免疫應答,引起宿主產生相應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因此,可通過檢測病原體特異性抗原或其相關抗原、檢測病原體特異性抗原或其相關抗原的免疫應答產物及其效價或活性,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免疫學診斷與鑒別診斷。 3. 患者體內有病原體特異性分子 各種微生物可含有其獨特的或特異性的分子,這些分子不但可隨微生物感染而存在于宿主體內,也可引起宿主產生某些特異性的或相關的分子。微生物特異性的及其相關的分子可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分子生物學診斷。 二、微生物學實驗室診斷的內容與程序 根據感染性疾病發生與發展的基本原理,微生物感染的實驗室診斷內容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①標本采集與送檢;②分離鑒定病原體(病原體檢查);③檢測病原體抗原及其免疫效應物質(免疫學檢查或血清學檢查);④檢測病原體分子(分子生物學檢查)。 1. 標本采集與送檢 感染人體的病原體在病程的不同時期可存在于宿主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內,并且可通過一定的途徑在宿主體內擴散或排出宿主體外。這些病原體的抗原可使宿主產生免疫應答,使其產生特異性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因此,在患者病程的不同時期,根據病原體在患者體內的分布規律和排出途徑而采集的不同標本,可有助于相應病原體的檢出。根據免疫應答的規律采集血清、血液等標本,可有助于特異性免疫效應物質的檢測。標本采集的基本原則包括: (1)做好標記:采集標本之前,須首先在標本容器(或大體標本)上做好各種相關的標記,并且在病原學檢查申請書上盡可能詳細地填寫相關內容。所做標記必須字跡清晰、附著牢固、內容簡要、含義明確、具有獨特性。標本的規范標記不但能夠避免標本傳送過程可能造成的混淆或錯誤,也有助于檢驗醫生根據患者及其疾病的相關信息確定實驗室檢查的方法與重點內容,并對檢驗結果進行正確分析與判斷。一般來說,標記和申請書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疾病診斷及其相關的簡要病史,門診或住院科室、編號,標本采集日期,檢查內容、抗菌藥物使用及其他相關或特殊要求。 (2)無菌操作:外界環境及人體的微生物可在采集標本的過程中污染標本或其容器,因此需要嚴格的無菌操作以減少、防止或避免這些微生物污染標本。雖然消毒與滅菌可有助于減少或防止微生物污染或提高無菌操作的效果,但其絕不等于、也不能替代無菌操作。對環境、器材或患者局部組織的消毒或滅菌,甚至還可對病原體的分離培養產生不利影響。 (3)及時送檢:某些病原體在宿主體外容易死亡,污染標本的微生物也可大量生長繁殖而干擾病原體的檢查。因此,采集的標本不宜長時間放置,需要及時送到實驗室并及時進行病原體的檢查或分離培養。 (4)妥善保藏:不能及時送檢的標本需要妥善保藏,但保藏的條件需要根據待檢微生物的性質進行選擇與確定。例如,用于分離培養無芽孢厭氧菌的標本,需要在厭氧條件下保藏;用于分離培養病毒的標本,需要在–20℃以下的低溫條件保藏;用于分離培養腸道桿菌的糞便標本,可置于30%甘油緩沖鹽水內在4℃條件下保藏;用于分離培養淋病奈瑟菌的標本,需要立即接種于營養培養基并在37℃條件下保藏。 (5)根據病原體的分布和排出途徑采集標本:在病程的不同時期,病原體可大量存在于宿主的不同組織或器官內并通過不同途徑排出。存在于宿主組織或器官內的病原體大量生長繁殖,也常常可引起該組織或器官發生明顯的病理損害。因此,根據病原體在宿主體內的分布與排出規律,采集明顯病變部位的標本,可有助于提高檢出率。 (6)使用抗菌藥物之前采集標本: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各組織內含有較高濃度的抗菌藥物,從而可抑制病原體在培養基內生長繁殖而影響分離培養效果。因此,感染性疾病的標本采集需要在患者使用抗菌藥物之前。如果患者已經使用了抗菌藥物,則可采用添加相應拮抗劑或中和劑及過濾等方法,降低或消除培養物內的抗菌藥物活性。 (7)根據免疫應答規律采集標本:檢測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需要根據免疫應答的規律分別采集感染初期(急性期)和后期(恢復期)的標本。例如,檢測抗體,只有當恢復期特異性抗體效價增高,并且達到急性期抗體效價4倍或以上時,才具有診斷意義。但如果檢測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感染初期(急性期)的抗體效價增高即有助于診斷。 2. 病原體檢查 病原體檢查是通過微生物學實驗室技術方法,檢查和鑒定引起感染的病原體種類,為臨床進一步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參考依據。分離鑒定病原體的基本內容和操作程序主要包括涂片鏡檢、病原體分離、病原體鑒定、病原體藥物敏感實驗。 (1)涂片鏡檢:標本可置于載玻片上直接鏡檢,也可染色后鏡檢。涂片鏡檢的意義有: 1)早期初步診斷:通過對病原體形態、結構及染色的觀察,可在形態學上初步識別病原體的類別,從而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初步診斷。 2)早期治療:通過對病原體形態學類別的初步識別,有助于臨床根據病原體的類別早期選擇和使用抗菌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 3)分離培養結果的分析:涂片鏡檢發現病原體,但分離培養沒有發現病原體或沒有檢出相應病原體,可考慮厭氧菌感染、培養物含抑制病原體生長的因素或受到其他病原體污染。 4)治療效果評估:病原體形態和數量的變化,有助于判斷抗菌藥物治療的效果。例如,在結核病患者標本涂片抗酸染色鏡檢中發現不典型形態的抗酸桿菌及其數量明顯減少,可提示抗結核藥物治療有效。在隱球菌感染患者標本涂片負染色鏡檢中發現不典型形態的隱球菌及其數量明顯減少,但血清或腦脊液的特異性抗體效價升高,可提示疾病進入恢復期。 (2)病原體分離培養:包括人工培養基分離培養法和動物分離培養法,常用人工培養基分離培養法。人工培養基分離培養法是將標本接種于適當的培養基,并且在適當的溫度、氣體等條件下進行適當時間的培養。動物分離培養法是將標本接種于易感動物體內,從發病或瀕死動物的體內分離病原體。 (3)病原體鑒定:鑒定病原體的屬、種、型或株。常用方法包括: 1)生物學方法:常用生化反應的方法,檢測病原體的酶及代謝活性。 2)血清學方法:常用特異性抗血清,通過凝集實驗、沉淀實驗、補體結合實驗、標記抗體實驗等方法,檢測病原體的相應抗原。 3)分子生物學方法:常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子印跡、分子雜交等技術方法,檢測病原體特異性的核苷酸序列或蛋白質分子。 4)動物實驗方法:將病原體感染實驗動物,檢測病原體的致病性或毒力。 (4)藥物敏感性實驗:通過測試病原體的藥物敏感性檢測病原體耐藥性相關酶類或耐藥性相關基因,分析和判斷病原體的藥物敏感性。臨床常用瓊脂紙片擴散法(K-B法)檢測病原體的藥物敏感性,用稀釋法檢測病原體的藥物敏感性程度(*低抑制濃度與*低殺菌濃度);用生物化學的技術方法檢測病原體的耐藥性相關酶類及其活性;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方法檢測病原體的耐藥性相關基因或耐藥性相關蛋白質分子。 3. 免疫學檢查 免疫學診斷的基本原則是檢測病原體特異性的或相關的抗原、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為臨床進一步診斷和鑒別診斷及治療和預防提供參考依據。免疫學診斷的基本內容和常用方法包括: (1)抗原檢查:用已知特異性抗血清,通過體外或體內實驗檢測病原體的特異性抗原。體外檢測病原體抗原的方法包括環狀沉淀實驗(ring precipitation test)、玻片凝集實驗(slide agglutination test)、試管凝集實驗(tube agglutination test)、莢膜腫脹實驗(capsule swelling test)、補體結合實驗(complement fixation test)、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病毒血凝抑制實驗(virus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生長抑制實驗(growth inhibition test)、代謝抑制實驗(metabolic inhibition test)、免疫熒光實驗(immunofluorescence test)、間接血凝實驗(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等。 (2)抗體檢查:用已知的病原體抗原,通過體外或體內實驗檢測相應的特異性抗體。體內檢測抗體的常用方法包括錫克實驗、速發型皮膚實驗;體外檢測抗體及其效價的常用方法包括沉淀實驗、肥達實驗(Widal test)、抗O實驗(anti-O test)、補體結合實驗(complement fixation test)、ELISA、微量免疫熒光實驗(micro-immunofluores-cence test)、間接血凝實驗、顯微鏡凝集實驗(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病毒血凝抑制實驗、冷凝集實驗(cold agglutination test)、鏈球菌MG凝集實驗(streptococcus MG agglutination test)、間接凝集實驗(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間接熒光抗體實驗(indirect .uorescent antibody test)、外斐實驗(Weil-Felix test)等。 (3)致敏淋巴細胞檢查:指用已知的病原體抗原檢測致敏淋巴細胞,體內檢測致敏淋巴細胞的方法包括結核菌素實驗、麻風菌素實驗、布氏菌素實驗;體外檢測致敏淋巴細胞活性和(或)數量的方法包括淋巴細胞轉化實驗(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t)、移動抑制實驗(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細胞毒實驗(cytotoxicity test)、T細胞亞群檢測(detection of T-cell subgroups)等。 4. 分子生物學檢查 以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分子診斷的基本原則是從患者或感染者體內檢測病原體特異性分子物質,為臨床進一步診斷和鑒別診斷及治療和預防提供參考依據。基本內容和常用方法包括: (1)核酸分子檢測:體外檢測標本內病原體DNA分子的特異性核苷酸片段或RNA分子。常用方法包括PCR、核苷酸序列測定(nucleotide sequencing)、基因芯片技術(gene chip technology)、核酸指紋圖譜(DNA fingerprinting)、核酸原位雜交(nucle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