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七彩人生隨感錄(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724134
- 條形碼:9787545724134 ; 978-7-5457-241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七彩人生隨感錄(上下冊) 本書特色
這部書稿不是什么結構嚴謹、自成體系的自傳、回憶錄,但卻飽含意蘊,以記錄個人的人生經歷、見聞感悟及觀覽札記之片斷篇章連綴而成。全書分為八個部分,兼顧內容與形式,展現了過去的歲月里作者隨時即事的真實感悟。
七彩人生隨感錄(上下冊)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創作的文章精選,收錄了上百篇作者自撰的講稿、文章、札記、日記等,記錄了人生征途上的軼事、見聞與行止軌跡,基本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跨度長達60余年。 本書所輯篇章卻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當時的現實生活,流露并表明了那個時刻他自己的思想認識與真實情感。
七彩人生隨感錄(上下冊) 目錄
前言
為學修身篇
我的人之初
高中歲月追憶
平整操場記
“三八”節追憶秋瑾
讀《人間魔窟》后
放假回家的路上
一場盼望許久的雨
上物理課所想到的
驚人的防洪抗險
讀“雷鋒生平”有感
一場不合時宜的雨
高考志愿
大學生活的**天
在省委黨校上的**天課
**次領到了人民助學金
學習《紀念白求恩》后
考試以后如何辦
讀《愚公移山》有感
聽王大任書記作下鄉動員
以馬耀為戒,過好人生“溫柔”關
文水韓村搞“四清”的一些體會
在省委黨校過大年
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次難得的考驗及鍛煉
大旱之年讓水事
為誰管水為誰忙
做人民群眾的老黃牛
社教運動的成效
一個想當“皇帝”的共產黨員
丟失糧票得補助有感
買帽子和換帽子
軍營里的**次緊急集合
在艱苦的軍農生產中錘煉
重溫《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
緊張的割稻戰斗
一次指揮有誤的特別行動
成功的長途拉練
工作分配的**站
“五七”指示發表的五周年
學唱排演樣板戲《沙家浜》
為革命管好糧儲好糧
我的學以致用
一次極為特殊的生活會
決定后半生的工作調動
從事干部管理工作
重新開始記日記
黃克誠的講話學后感
滿目瘡痍的臨汾鼓樓
觀瞻洪洞縣的名勝古跡
瞻仰毛主席遺容
對調整統計數字的思考
夜讀《鄧小平文選》
自身工作安排的征兆
我被任命為組織部的處長
昕彭教授的報告有感
考察地市、廳局領導班子
調研干部綜合工作業務
赴華東四省市考察學習
赴華東四省市考察匯報
離崗學習黨的十三大報告
專業工作自述
讀《娛目醒心編》札記
為入部新同志談個人修養
晉職自我評述
重溫黨的生活會記錄
出版市場亟待整頓
交叉任職的五個月
讀《隋煬帝逸游召譴》札記
讀《白玉娘忍苦成夫》札記
讀《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札記
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札記
讀《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札記
讀《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札記
讀書貴在堅持
縱覽晉商文化史料
為赴港慶回歸演出作準備
部署文化廳扶貧工作
家鄉傳來的贊譽聲
讀《游仙窟》札記
首篇戲研文章的問世
而今邁步從頭越
五年履職的回顧
讀《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札記
讀《隋史遺文》札記
讀《隋唐兩朝史傳》札記
努力做一名真正的文化人
離任前的一次述職
一批珍貴的精神財富
書緣
三十五年后的再相聚
瀏覽鄉邦文獻的感觸與考辨
與戲曲結緣的后半生
為學修身花絮
理論闡述篇
讀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札記
讀列寧《國家與革命》札記
讀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札記
讀《瓊奴傳》
讀《拍案驚奇》卷九
讀《拍案驚奇》卷二十七
讀《沈小官一鳥害七命》
讀《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七
讀《劉堯舉》
讀《拍案驚奇》卷
讀《點選繡女》
讀《拍案驚奇》卷十
讀《桂員外途窮懺悔》
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讀《珠衫》
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讀《玉堂春落難逢夫》
讀《小青傳》
知葆德來廳工作有感
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讀《秦淮健兒傳》
讀《汪十四傳》
讀《雷州盜記》
讀《再來詩讖記》
讀《圓圓傳》
讀《勞山道士》
讀《青鳳》
讀《畫皮》
讀《促織》
讀《席方平》
讀《胭脂》
讀《仇大娘》
讀《黃英》
讀《河東君》
讀《睞娘》
讀《程公引》
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
讀《張孝基陳留認舅》
讀《唐打獵》
讀《講學者》
讀《鄉民妻》
讀《柳青》
讀《米薌老》
讀《嵩桬篙》
赴煙臺途中
海城夜景
重登蓬萊閣
參會有感
曲藝界聚會
聽宋轉轉音樂會
慶香港回歸
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讀《買臣記》
喜得韓國藏書
表彰會所見
讀《錯斬崔寧》
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
觀主席臺有感
淘得《艷異編》留言
《一得錄》書贈大哥
《一得錄》贈書寄語
恭賀山西省歌舞劇院建院五十周年
讀《徐老仆義憤成家》
常熟看錫劇
看川劇《易膽大》
筆耕求樂
為張君感嘆
讀書自責
讀劇作《羅貫中》有感
某公信謗言
《鑒賞錄》贈書寄語
網絡奇觀
國慶有感
摸錢囊
嘆人生
續弦夜思
健康謠
回陽感慨
說微信
觀同事金斗旅游照有感
回陽紀事
觀同事
七彩人生隨感錄(上下冊) 節選
我的人之初 我原籍在離縣城不遠東南面的上淇汭村,民國年間,祖父因家人生活艱難所迫,帶著年僅8歲的父親,來到縣城西南距原籍50多華里的董封鎮,開設蒸食鋪謀生度日。祖父過早地離世,讓16歲的父親承擔起養活8口之家的重任,等與母親結婚后,便定居于董封鎮。日寇入侵陽城,不斷騷擾董封,父母親已無法在此鎮上安穩地經商,只得帶領全家顛沛流離、四處逃難躲兵,我便誕生在逃難寄居地、偏僻的小村莊次營西河的藺家院內。那是1945年的農歷六月三十日(公歷8月7日),此前母親已養育了四個兒女,竟然有兩個自小便夭折了;奶奶為了李家后繼有人,強行讓母親從外村領養了個小男孩,我的出生,就當時李家男孩來說,排行為第三。聽母親說,在生我的前夕,奶奶做了個夢:一位白胡老者提著一尾活魚來家,隨手將魚放入水缸,魚翻騰濺起的水花,泛起金黃色的光澤,寓其吉祥之意,便給我起名叫金海。這與大哥得勝、二哥章勝的名字迥然有別,隨后四弟和五弟的到來,便隨著我名字中的“金”字,叫了金虎與金龍。 日寇投降、陽城解放后,我一家又回到董封鎮居住,土改時被確定為貧農,分得了土地和房屋。由于父親的忠厚誠信,政府郵政部門委托他代辦郵政,糧食部門委托他加工面粉,自家還開著蒸食鋪與雜貨店,全家過著半農半商的生活。兒時的我,居留在明清以來號稱“陽城四大古鎮”之一的村間,徜徉于商鋪林立的集鎮街道,進出于人往熙攘的自家門面。一次偶然的機會,為了不成為大人外出的累贅,父母將不到上學年齡7虛歲的我,寄托到學校,誰知就這樣,我徑自邁入了小學的門檻。我自小不茍言笑,也不貪玩,全部心思都在學習上。唯一的喜好,便是讀書,聽大人給講故事。當時家中開著磨坊,即使替大人看一會兒磨,我腳踩著大籮篩面,手中也不忘要拿本書看。父親見家中有人求學上進,非常高興,請鎮小學校長燕樹林到家,為五個男孩起大名。名字**個字都冠以“德”字,第二個字.出于發家致富的理想,五人連用了“財富興盛隆”5個字,我排行為三,大名即為李德興。但終我們兄弟的一生,除大哥的“李德財”始終使用外,我和其他兄弟,一直沿用的是大人們*初給起的名字。在小學的4年中,我由于學習認真扎實,每學期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學生中,幾乎全是數一數二的。曾被選為學習模范,受到過物《質獎勵。初小畢業時,5門功課,學業成績平均86.9分,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高級小學。 我考入的高級小學,位于離董封lO華里的北次營村東南面的古佛堂院。當時稱為“第四高小”,是全縣僅有的4所高小之一,負責收錄縣城西部鄉村的考生。入學考試成績在前10名,因年齡低于入學規定年齡的下限,不得已把后半年的生月,更改為前半年的“2月22日”,這便落下了一輩子無法再更改的生月改前了的痕跡。當時從董封小學考來的,除我之外,還有一名女同學叫郭花眉,我被分配在第21班,她在第22班。她的家境比較好,我則是因父親為教師們加工面粉的緣故,與她都在老師小灶上吃飯,這令同學們刮目相看。由于我學習鉆研,成績好,守紀律,聽老師的話,不僅擔任了班長,還是校學生會的衛生委員。在校期問,我除堅持正常的學習外,還抽出時間,到附近的村莊幫助農民識字,參與當時開展的“掃除文盲”活動。我個人沒有什么特殊愛好,記得和周壁村的同班同學王萬金制作并玩弄過泥偶人,和同隆村的高年級同學孫偉學描繪古代人物繡像,還被校方指定學習敲打行進中的軍樂鼓,也曾參加過校方組織的、到距學校約30多華里的陽城縣境內八大景觀之一——上河古“仙人洞”(實為鐘乳石溶洞)的春游觀覽活動。高小畢業時,9門功課,學業成績平均83分,操行記分87分。 兩年的高小學習很快便過去了,1957年的夏秋之交,我參加了縣里統一組織、在縣一中開福寺舉行的升學考試,結果有幸被錄取;卻受居住地域限制,被分配到主要收錄縣內西南鄉考生的陽城三中上學。當時全縣初級中學僅3所,三中地處河北鄉的下交村,校舍設在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的古湯帝廟中。父親見我考上了初中,內心喜悅卻不露言表,他趕著騾子,馱著當年他挑擔賣貨的箱子,親自送我到距家40多華里的學校上學。此時,學校還處于初創階段,我被分配到第5班。課程設置的增加,知識面的拓寬,老師們深入淺出的講授,激發了我的求知欲望及學習積極性,一切都讓我感到很新鮮、很愜意,但接踵而來的社會及家庭的一些變故,卻讓我經歷了人生歷程中的**個多事之秋。 P1-3
七彩人生隨感錄(上下冊) 作者簡介
李金海,1945年8月出生于山西陽城,1967年畢業于中共山西省委黨校政治系。大學畢業后。在原籍鄉鎮及縣級宣傳部門擔任過領導;1977年調入山西省委組織部,任干事、處長;1993年起,歷任山西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廳機關黨委書記,廳黨組副書記、巡視員等職,2005年退休至今。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第六屆理事,山西省文聯六屆、七屆委員,山西省戲劇家協會第六屆主席、第七屆名譽主席,撰寫出版了劇目研究專著《戲苑史海一得錄》《戲苑史海鑒賞錄》。業績入編《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國專家大辭典》《全國優秀人文科學專家學者名典》等。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