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2022新定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76627
- 條形碼:9787532776627 ; 978-7-5327-766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2022新定價 本書特色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是新井一二三“日本名詞故事”系列首本,“日本名詞故事”系列第二本是《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日本名詞故事”系列兩本書是了解日文社會文化的甚佳讀物。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2022新定價 內容簡介
新井一二三寫文章,歷來要通過生活中的小事、小故事去打開展望世界文明的視角。這本書收錄的文章,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日本名詞來解讀日本文化,談及日本人的飲食生活、日本人的世界觀、日本的人物、日本的男女關系、日本的社會風氣等。每篇文章談的都是也許別人以為不足為道的小事情,卻能給讀者提供事先想象不到的視角,看完整本書時,一定會有一個跟原先稍微不一樣的日本觀。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2022新定價 目錄
序文化之神宿在語言細節上
卷一 年中行事
御年玉與鏡餅
御雛樣
節分與花見
櫻祭
黃金周
紫陽花
御中元
花火大會
猛暑
第九
忘年會
卷二 和食詞典
御雜煮
御節料理
烏賊素面
秋刀魚皿
柬埔寨與南京豆
菖蒲湯與柚子湯
年越蕎麥
卷三 紅白男女
丙午
八百屋阿七
心中
女子會
惡妻
高
媽媽友
媽媽友忘年會
介護
直葬
相續稅
卷四 信不信由你
赤飯
御靈信仰
飛梅傳說
神佛習合
神祟
文化祭
都市祝祭
卷五 言之有物
御御御付
中國語
打合與打上
ZUZU瓣
青森瓣
關西瓣
閃亮名字
新書
中吊
攜帶
Yankee
卷六 都市與家屋
隱家
尋羊記
誰的料理才地道?
菜單上的狐貍
又說狐貍
哎呀,你真出世了!
失去了食欲的社會
一定勝利!
東京荷爾蒙
B級美味
麻油啦!日本人對美乃滋的放肆
卷二 島國地圖
“南蠻”是指臺灣?
魚子醬與羅宋湯
“在日”不等于日本人
311之后,FUKUSHIMA
斜視的世界
和制意大利語
任何兩地,都可以拉一條線聯結
卷三 男男女女
社會自由化時代
兩性的無性化
隨時代變化的語感
你在何處,又要往何處去
不自由的日文稱代詞
感情有多深,這一天知道
卷四 這些事,那些人
虎面人運動
誰掌握了日本女性主義風向標?
何來單一民族國家
追溯那一年的時光
我們這一代美魔女
卷五 人生交叉點
問候如樹葉般飄至
“鐵”是怎樣煉成的
酷的人,不考慮酷不酷,所以酷
從日本式到混合式
震災后副產品
出于憐憫的保密,違法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2022新定價 節選
問候如樹葉般飄至 明信片[葉書 はがき] “葉書(はがき hagaki)”是日文明信片的意思。為什么叫“葉書”呢?據說,在古代印度,人們在一種叫“貝多羅”的樹葉后面寫了佛經。那是一種椰子樹,只在熱帶、亞熱帶繁殖。在溫帶日本,則有大葉冬青樹,亦能在葉子后面寫字,因此日本人學印度人,稱之為“多羅葉”。傳說,十六世紀戰國時代的日本武士,就是在這種樹葉后面寫字,彼此通信的。 如今在日本,許多寺廟和郵政局都在門外或院子里種著“多羅葉”樹,不知誰起的外號叫做“葉書之樹”。撿起一張落葉,在后面用指甲寫字看看,果然樹液接觸到氧氣的部分慢慢呈現出暗棕色的字跡來,好比是寶麗來公司的拍立得相片。 日本人特別喜歡“葉書”。歐洲國家的郵政局經辦的書信當中,明信片占的比率都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二十之間,在日本卻達到百分之四十。一個原因是日本人有元旦交換“年賀葉書(賀年卡)”的習慣。日本人一年里郵寄的總共兩百四十五億封信件及包裹當中,竟有三十多億(即八分之一)是“年賀葉書”。另外,日本人夏天都交換明信片彼此問安。郵局方面,不僅每年年底推銷有獎的“年賀葉書”,而且七、八月份也出售印著金魚、牽牛、煙花等夏季花樣的專用明信片。 全世界早的明信片是奧匈帝國一八六九年發行的。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后的一八七三年就引進了“官制葉書”。中文“明信片”中的“明”字,指的是不用信封,任何人都看得到的公開性。日本人當初也在乎被別人看見書信內容;早期的“官制葉書”是折成兩半用的,顯然是為了回避外人的眼光。不過,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城市里早就普及交換賀年書信的習慣,寫的大多是非個人化的時令致辭而已,被人看見也無所謂,用起官制的“年賀葉書”來既省事又省錢,很受消費者歡迎。再說,明信片上蓋的“一月一日”紅色郵戳給人以喜氣洋洋的印象。就這樣,十九世紀末成為全民性活動的“年賀葉書”,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是日本元旦不可缺少的景物。 日本小孩平生次自己寫信,一般是五六歲的時候,給祖父母寫張“年賀葉書”。上了小學以后,就一定要給老師、同學寫好幾十張了。除了致辭署名以外,很多小朋友也拿出冰箱里的甘薯等蔬菜來,要刻干支花樣的印章,使賀年卡圖文并茂。 日本人這么喜歡“葉書”,估計還是跟個中的“葉”字有關吧。日本四國德島縣有個叫上勝町的小鎮以賣樹葉出名。上勝町的人口只有兩千三百,其中一半是六十五歲以上。當地老先生、老太太們摘下自己家院子里種的柿葉、楓葉等,航空運到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級餐廳去,結果家家都發了大財。眾所周知,日本料理非常重視季節感和視覺效果: 做好的菜肴邊上加了一片紅葉,馬上表達出秋天的感覺來。不同的樹葉能傳達不同季節的信息,因此許多日本人愿意花錢享受樹葉,猶如城市人才會特別迷上盆景一樣。 花錢購買樹葉,也許外國人會覺得奇怪。在日本,買賣樹葉的產業有悠久的歷史。比方說,日本甜品和果子,很多都是用樹葉包起來的。初春上市的“葛櫻”少不了一片櫻葉;春天的“櫻餅”則要跟鹽腌的櫻葉一起吃下的。端午節的“柏餅”也一定需要柏葉的香味。還有,奈良縣、和歌山縣的名產“柿葉壽司”是利用柿葉的殺菌力的,不能沒有柿葉。商品化的和果子、壽司等,需要完整干凈的樹葉。于是樹葉成了商品,摘樹葉也成了產業。 明信片的英文是“post card”或者“postal card”。不過,英文的“leaf”則既指“葉子”又指“書頁”。漢字的“頁”字跟“葉”字也顯然有相當密切的關系。有人說,日文的“葉書(はがきhagaki)”,其實本來該寫成“端書(也念はがきhagaki)”的,乃便條的意思。恐怕“葉書”當初是借用字。盡管如此,要是讓日本人選擇的話,一定會選“葉”字了,因為跟隨風飄搖的樹葉一般,給送到信箱來的紙片,始終有點“意外”的感覺。所以,當網絡普及以后,日本仍然有很多人選擇這一種通信媒體。 這些年,日本老年圈子里頗為流行的“繪手紙(圖畫信)”選擇的媒體就是“官制葉書”。跟印有風景的旅游明信片或者美術館出售的名畫明信片不同,“繪手紙”是普通人拿起畫筆在明信片上畫水彩,然后加句生活所感之類,寄給親友的。樸素的感覺像俳句。一九七〇年代創始了“繪手紙”的書法家小池邦夫說:“不用畫得好,畫不好就很好。”從沒畫過畫兒的許多老年男女受他鼓勵,成為“繪手紙”作家了。畢竟,畫“繪手紙”成本低,心理障礙也低,再說透過郵政制度,能夠跟遠方的知己溝通,甚至重溫舊誼。“繪手紙”的題材經常是蔬菜、水果、花草,或節日風景。也就是說,“繪手紙”跟上勝町的樹葉一樣傳達季節的轉移。日本人喜歡“葉書”,想來想去還是跟對大自然的信仰,即泛靈論分不開。 震災后副產品 風評被害[風評被害 ふうひょうひがい]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東北日本大地震以及海嘯以后,災區復興的速度比原來預期的緩慢很多。一個原因是海嘯造成的瓦礫太多,相當于好幾十年份的垃圾,光使用巖手、宮城、福島三縣的廢棄設備的話,根本不可能迅速處理的,何況當地許多設施都遭受到了地震和海嘯的破壞。因此非得把大量瓦礫運到日本其他地方處理不可。然而,愿意接受災區垃圾的地方甚少,因為大家都害怕凡是東北來的東西都有可能受到輻射污染。 如果那天發生的只是地震和海嘯,而沒有核電站事故的話,日本其他地方人也絕不會小心眼到這個地步的。畢竟有俗語說:遇到困難時,應該互相幫助。哪怕純粹出于人類善良的本質,都一定會如此。 然而,當遇到的困難不僅是地震和海嘯,還包括核電站事故的時候,人們就變得特別小心眼。二〇一一年八月盂蘭盆節,京都五山的傳統習俗“大文字燒”,本來打算燒巖手縣陸前高田市的松木,以送災區死者的靈魂去冥界。可是,因為京都許多居民都擔心,燒了巖手縣的木材,自己住的地方也會受污染,于是后取消了焚燒陸前高田松木的計劃。連宗教儀式都遇到困難,處理大量瓦礫面對的阻力會多么大,則不經思考也會知道。報紙上,甚至出現科學家主張: 把災區垃圾運到日本西部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無非是,本來沒受影響的地方都在處理垃圾的過程中受輻射污染,全日本連一塊干凈的土地都沒有了。 當日本媒體報道此類現象的時候,標題中一定出現“風評被害”的字眼。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根據日本小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共同編纂的日中辭典第二版(二〇〇二年),“風評”指: 傳說、謠傳、傳聞。例句有兩個: 傳出不好的流言、有種種傳說的人物。可見,日語“風評”有貶義。這跟它在中文里的用法稍微不同: 在大陸網絡上,找到的使用例子不多(其中一個寫:“風評”是風險評估的簡稱),但是在臺灣博客上,有幾個人寫著“風評不錯的漢堡”等句子。顯然在美麗島,“風評”的意思是“風傳的評價”或“口碑”,褒貶則不一定。 “風評被害”中的“被害”是“受害”的意思。“風評被害”指的不外是“風評造成的受害”,即“不好的流言造成的損害”。報紙社論、電視新聞節目都說: 日本西部地區拒絕處理東北垃圾(或者購買福島產蔬菜等等)是“風評”造成的損害,因為官方認為東北垃圾(或者福島產蔬菜)含有的輻射性物質少到“不會實時造成健康損害”的地步,沒有正當理由回避。 問題在于: 如果你面對的一堆垃圾(或者一把青菜)明明含有少量輻射性物質(或者其他任何毒物),但是含量據說少到“不會實時造成健康損害的程度”的話,你愿不愿意把那堆垃圾在自己家院子里燒掉(或者吃那把青菜)?尤其是你對官方發表的內容不能百分之一百地信任的時候?所以,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日本人看到“風評被害”一詞就覺得不以為然。 “風評被害”一詞初出現于日本社會,是早在這次的地震、海嘯、核電站事故都沒有發生之前。一九五六年,美國在南太平洋比基尼海域舉行核試驗,正在附近釣鮪魚的日本漁船乘員受了輻射。當時就發生了日本消費者害怕輻射,拒絕購買任何海產品的所謂“輻射能恐慌”。日本國會里,當討論如何賠償無關漁民的經濟損害時,次使用了“風評”一詞。當時有個議員說:“既然沒有查出輻射性物質來,我們能斷定這些水產物是安全的。然而,消費者還是將它視為所謂比基尼鮪魚,說不定受了污染什么的。這種‘風評’導致魚類賣不出去,價錢低落等等的間接損害。”可見,“風評被害”成為日本的社會問題,初也跟核輻射直接有關。 一九七〇、一九八〇年代,日本媒體每次報道“風評被害”也都跟核能相干。比方說,一九八一年,北海道政府跟當地電力公司簽訂了有關核電站的安全協約,其中有個條款決定: 萬一附近農作物蒙受了“風評被害”,由電力公司賠償農民的經濟損失。 一九九〇年代以后,日本出現了一系列起因于其他種毒物,如二烷、大腸桿菌,或者俄羅斯油輪原油的“風評被害”個案。社會心理學者關谷直也調查了幾個案例以后,下結論道: 凡是“風評被害”發生之前,都一定有事故、事件、環境污染或者災害,但是關鍵在于大量有關的報道,使得消費者把本來該“安全”的食品、商品、土地視為危險,結果停止消費,造成無辜生產者、供應者的經濟損害。 在他的論文《“風評被害”的社會心理》中,“安全”一詞就套著引號,因為跟“危險”一樣,“安全”也是相對的。而就是因為沒有“安全”這回事,當一個地方發生了事故、事件、環境污染或者災害,并在媒體上泛濫有關報道之際,身在遠處的人們都感到“不安”,盡量去回避他們視為“危險”或者“可疑”的食品、商品、土地等。 以災區的瓦礫為例,東北確實有了災害、事故、環境污染,也有過許多有關的媒體報道,結果京都等日本西部居民把本來“安全”的瓦礫視為危險,拒絕接受。那么,如果那些瓦礫其實并不安全的話,“風評被害”之說就根本不能成立了。抑或,如果說沒有媒體報道就不會發生“風評被害”的話,等于主張信息封鎖了。這樣子,究竟對誰有利?對誰更不利?看起來,我們對“風評被害”一詞的直覺,那個極其不以為然的感覺,還是有道理的。 說“風評被害”的人,無論是政府、專家、媒體,其實都在弄虛作假,要幫助真正的罪犯推卸責任逃避的。你看,“風評被害”是被動詞,被害者是無辜的生產者也好,供應者也好,災區居民也好。但是,造成損害的主體又會是誰啊?按照這一套邏輯,只會是膽小怕死的消費者、市民了。到底從何時起,膽小怕死成了罪行呢?沒有吧!膽小怕死是人的本能,否則人類早滅絕了。京都居民是從本能出發,拒絕了陸前高田松木的。 可悲,當然非常可悲。但是,震后一年,仍然堆積如山的瓦礫是問題的本質,絕非因“風評被害”存在的副產品。我知道,日本其他地區是總得接受瓦礫的,不管有沒有輻射,不管實時還是長遠的未來造成健康損害,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可萬萬別說什么“風評被害”好不好?災民受的害不是“風評”造成的,而是核電站事故造成的。其他地方的日本人感到的無奈也歸咎于核電廠事故。所以,我說,不要核電廠了。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2022新定價 作者簡介
新井一二三,日本東京人。 她用中文創作,寫時差一小時的日本種種。 寫土生土長的東京家鄉,寫一切可愛的日本人。 她用母語日文創作,寫對中文著迷,好象談戀愛。 寫中文生活的魅力無窮。 她開始中文教學,要把對中文的熱情,繼續發揚起來。 她和先生都是專職創作者,一人寫鬼怪小說,一人寫散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