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6637
- 條形碼:9787214266637 ; 978-7-214-26663-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 本書特色
日本侵華與中國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英勇奮戰,付出慘重的生命和財產的代價,終于取得偉大的勝利。本書是全面系統的對偽滿洲國時期日本殖民統治東北地區的研究,深刻揭露日軍侵華暴行。作者指出,日本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殖民統治,除滿足其國內需求外,更重要的是為侵略戰爭服務。本書有力回應并擊碎日本右翼勢力關于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開發”有功的謬論。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 內容簡介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扶植偽滿政權,并以之為工具,把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與社會一步步納入自己的殖民體系之中,進一步為其侵略戰爭服務。其中,政治、軍事統治是基礎,日本通過設置各級行政機構、軍事機構,并制定相關法令與政策,以完成對偽滿洲國的政治、軍事統治;經濟統治是核心,發展軍事經濟是日本經濟統治的顯著特征;文化與社會統治是重要手段,日本通過控制教育、新聞出版、視聽等來強化其殖民統治。本書運用“滿鐵”資料、日本侵華資料、報刊資料等一手史料,從制度與實踐的角度全面系統地梳理日本的侵略“理路”,揭露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控制和掠奪的事實,同時展現中國東北社會各界對日本侵略的反抗與應對。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 目錄
目錄
導論
一、 課題緣起
二、 研究綜述
三、 概念界定與研究方法
四、 研究內容
五、 學術創新與學術價值
**章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統治
**節由“內博外侵”到“四頭政治”之統一
一、 日本“四頭政治”的形成
二、 關東軍主導之始:從“四頭政治”到“三位一體”
三、 “四頭政治”統一的完成:從“三位一體”到“二位
一體”
第二節欺世盜名:日本對偽滿洲國的“國家”統治
一、 利用欺瞞手段應對國聯調查團以掩蓋偽滿洲國真相
二、 控制偽滿洲國的“中央”和“地方”政治機構
第三節防范與高壓:日本對中國東北民眾的階級統治
一、 實行保甲連坐制、街村制及集團部落制
二、 對中國東北民眾進行身心摧殘
第二章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統治
**節日“滿”共同防衛政策與軍事機關控制
一、 由“合理性”氛圍營造到“合法化”制度確立
二、 層級滲透式的偽滿洲國軍事機關控制
第二節日本對偽滿洲國軍的整肅與控制
一、 從偽滿軍的來源看日本整肅之必要
二、 實施改組是日本統治偽滿軍的重要步驟
三、 推行軍事教育是日本統治偽滿軍的鞏固措施
第三節嘩變反正:偽滿洲國軍對日本軍事統治的反抗
一、 偽滿洲國軍嘩變反正的整體輪廓
二、 偽滿洲國軍嘩變反正之緣由
三、 偽滿洲國軍嘩變反正的影響及日人應對
第三章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統治
**節以服務軍事為旨歸的經濟統治機構與政策調整
一、 從“滿鐵”一家獨大到與“滿業”并駕齊驅的統治機構
調整
二、 從準戰時經濟體制到戰時經濟體制的統治政策轉變
第二節金融統治:建立以日本勢力為中心的東北金融
體系
一、 統治基礎:事變前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強大金融
勢力
二、 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金融機關的調整與控制
三、 在中國東北地區完成滿幣向日金的統一
第三節交通統治:建立軍事化的中國東北交通體系
一、 鐵路統治:構建以“滿鐵”為中心的鐵路網
二、 航空及公路統治:依據軍事侵略需要完善東北陸空
交通
第四節工、農業統治:具象為軍事化的殖民經濟
一、 工業統治:殖民工業及其軍事化
二、 農業統治:采取服務軍事的農業舉措
第四章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教育統治
**節制度設定:教育統治的機構調整與“法制化”
一、 偽文教部統領下的偽滿教育統治機構
二、 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教育統治的“法制化”
第二節建立培植、檢定和改造為一體的教師管控
體系
一、 培植符合“新標準”的教師
二、 嚴格檢定錄用進程中的“新”教師身份
三、 進一步改造學校“新”教師
第三節學校結構與教學內容的“除舊立新”
一、 調整學校結構與類型
二、 排斥中國教育,設置奴化課程
三、 編印“去中國化”之奴化教科書
第四節統治全面化:開展社會教育與雙層督導
一、 專門機構主導下的“正規性”教育督導
二、 日籍教員的輔助性教育督導
三、 大力推行奴化式的社會教育
第五章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新聞出版統治
**節主導新聞出版背景下日本攫取統治權的
必要性
一、 偽滿之前日本新聞出版主導之勢的形成
二、 中國新聞界的揭露與抵制是日本決心攫取統治權的
關鍵
第二節專門統治機構設定與“合法化”保障
一、 日本統治中國東北地區新聞出版的機構流變
二、 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新聞出版的統治法令
第三節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新聞出版業的摧殘與統治
一、 利用強制手段打壓是新聞出版統治的急先鋒
二、 專門管理機構的歸攏是新聞出版統治的“合法化”手段
三、 日本對中國東北新聞出版統治的實質
第六章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視聽界統治
**節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視聽界的統治機構及法令
一、 “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的設立與《映畫法》的頒布
二、 “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的設立
第二節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電影業的統治
一、 “滿映”設立前日本電影業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主而
不導”
二、 “滿映”設立后日本對中國東北電影業的“控而導之”
第三節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電信業的統治
一、 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電話與電報業的歸攏
二、 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廣播事業的控制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索引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 節選
日本“四頭政治”的形成 日俄戰爭后,日本攫取沙俄獨霸的旅大租界地,改稱“關東州”,將日俄戰時的關東總督府改為“關東都督府”,集軍政、民政于一身,其職權限于“關東州”內,可視為軍事之一頭。1906年乘日俄戰爭獲勝之機,日本又在沈陽小西門外設立駐奉天總領事館,主管外交,是為外交一頭。同年,滿鐵也宣告成立,開始經辦鐵路、開發煤礦、移民及發展畜牧業等經濟侵略活動,是為經濟一頭。如此,從日俄戰后的1905年直至1918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外交、經濟機關已然形成,并逐步充實、完善,其侵略進程正式進入以關東都督府、奉天總領事館及滿鐵為代表的“三頭政治”時代。 隨著統治的逐步穩固,日本開始在“關東州”實行軍民分治。1919年添設關東廳,作為“關東州”的民治機構;同時,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軍司令部,成為名義上和實質上的軍治機構,這樣兩者開始在“關東州”實行兩分天下的統治。因此自1919年開始,逐步形成了由關東廳、滿鐵、總領事館及關東軍司令部組成的“四頭政治”共同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局面,“舉凡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般設施,均由其分別統轄”。 就關東廳而言,該廳為日本在中國東北政治中的*高機關,由民政署、內務局、警務局及財政局等組成,民政署設于旅大,支署設于金州,另有所謂出張所設于普蘭店、貔子窩兩地。廳內長官由日本天皇親任,且一般以文官為原則,如若陸軍武官任關東長官時,必須兼任關東軍司令官。關東廳長“以租借地為本位而處事”,該廳的主要職權有二:一是管轄旅大租借地內之民政,所謂“除軍政外,州內一切政事統歸管理”,且一般政務須受日本內閣總理監督,涉及外交事務則由外務大臣監督;二是管轄南滿鐵路沿線之警務,并監督滿鐵之業務。另外,對于日本駐中國東北之軍隊,只有請求出動而無命令之權,如若在其管轄范圍內,有保持安寧秩序與保護鐵路的必要時,可以請求關東軍司令官出動軍隊,是否應允則視利益而定。可見,關東廳在“四頭政治”中不是孤立的,除自身職權外,又與總領事館、滿鐵發生著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還與關東軍司令部保持著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 就滿鐵而言,該社為日本在中國東北一切經濟事業之中心,以路線分布“占交通經濟之優勢”,以事業廣博“操工商經濟之實權”,因此日本“對于一切企業之經營、富源之開發以及鐵路之投資,無不委之于滿鐵會社”,其可謂“亡我東北之重要組織”。滿鐵總社設于大連,支社設于東京,社內置正副總裁各一人,直轄于日本內閣。滿鐵總裁“以營利為本位而處事”,其經營以鐵路為中樞,其擁有蜿蜒數千里之鐵道,大致格局為以連長線為軀干,安奉、營口二支線為其左右肢,吉長、吉敦線等為右翼,四洮、洮昂線等為左翼,加之大連、營口、安東三港的助力,在其籠罩之下,遼寧、吉林、黑龍江、蒙古四省之肥沃土地,數十萬里之精華,無不成為日本經濟侵略的對象;且積極開發相關附屬產業,“舉凡港灣、水運、礦山、制鐵、電氣、旅館、農業等,無不悉心經營”,可謂“與英之東印度公司同其意義”。另外,為發展鐵道附屬地之土木、教育、衛生事業,日本政府授予滿鐵附屬地之行政權,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造成其與關東廳在管轄重疊區域的矛盾與沖突。 就總領事館而言,其為日本與中國東北當局之交涉機關。領事館設置“計總館四、領事館九、領事分館九,以奉天總領事館職務為*重要,所轄分館*多”。總領事“以支那為本位而處事”,駐館領事“亦為日本之外交官與行政官”,發揮著外交與行政的雙重職能。日本在東北無論發生任何外交問題,皆由領事官與東北當局進行談判,以地方事件加以解決。同時,其行政職能的發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領事館駐在地之警察,由領事官管轄;二是領事館區域內日本人所設學校及居住、衛生等事,亦由領事官兼管。這樣,總領事館由于其所擁有的行政職能,就不可避免地會與關東廳、滿鐵發生職權之爭。 就關東軍司令部而言,該部為日本在中國東北之*高軍事機關,統轄其駐守該地區的一切陸軍部隊,計有駐箚師團獨立鐵道守備隊、關東憲兵隊等,內設參謀、副官、兵器、經理、軍醫、獸醫及軍法等七處。司令部長官“以陸軍大臣或就中將中選充”,直隸于日本天皇,軍政及人事“承陸軍大臣之命”,作戰及動員計劃“承參謀總長之命”,教育“承教育總監之命”,以“分別處理之”。其職能主要是“負‘關東州’防御與南滿洲鐵道線保護之責”,具體而言,在關東廳管轄區域內為維持安寧秩序或在南滿鐵道附屬地內發生警務上之必要時,關東軍司令“得受關東廳長官之請求出兵”,但遇緊急事變,又可“不待關東長官之請求,徑行便宜處置”,完全“以日本為本位而處事”。可以看出,關東軍司令部由于負有保護和防御之責,而與關東廳、滿鐵發生著多種聯系,沖突與矛盾自不可避免。 總之,由關東廳、滿鐵、總領事館及關東軍司令部組成的“四頭政治”,根據侵略需要而分立設置,并本著“以支那為本位,以租借地為本位,以營利為本位,以日本為本位”的原則各自定位,獨立行使各自職權,致使對侵略政策行使上,多感缺乏統一性,所謂“各行其所欲,欲至于極不統一”;它們之間又由于職權的重疊而發生著諸多聯系,但從自身利益出發的所有活動就表現為“甲之所為者乙破之,乙所為者丙破之”,這樣必然“生多數虛隙”。從日本侵略的角度講,為防止此種內耗的持續發生而導致“毫無建樹,毫無進展……卒至困窮急迫達于極點”,并調和矛盾,“四頭政治”的統一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如日本陸軍中將佐滕清勝所言:“我等當今后處理滿蒙時,切望鑒于過去之失敗,從事于鞏固統一之設施,至少限度,須將政治、軍事、產業、交通、外交等統一于滿蒙都督之下,然后方可不再演前此之失敗歟。”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 作者簡介
賈小壯,歷史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吉林大學中國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區域社會與文化史、偽滿洲國史研究。先后主持中國博士后面上資助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10余項,出版《開埠通商與安東小商埠城市社會變遷研究(1906—1931)》、《傳統到近代轉型時期中國中下層群體社會生活研究》(合編)等著作,在《史學集刊》《社會科學戰線》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