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與四川 本書特色
葉圣陶鮮為人知的書信與日記,還原亂世文人的精神力量!國難當頭,造就葉圣陶與四川的不解情緣。本書或傾吐對彼時辛苦艱難的憂憤之情,或揭露、控訴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或反映當時教育的真實情況和坦露自己的見解,或歌頌民族氣節、表達戰勝侵略者的決心,或記述文化、出版界人士的生活與活動,無不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
我與四川 內容簡介
1937年秋,葉圣陶一家從蘇州西遷,于1938年初到達重慶,后又轉入樂山,與心之所系的上海親友漸行漸遠,只能靠書信相響相濡。日軍的飛機在中國的天空狂轟濫炸,連葉家在樂山的居所也遭波及,每封書信的分量可想而知。 1942年,葉家已轉入成都。葉圣陶歷盡艱辛,到當時“文化人”集中的地方桂林去,在飽嘗“人生不相見”的況味后重逢老友,感慨萬端。1944年,隨著戰事的變化,許多出版機構和“文化人”又集中到重慶。葉圣陶再到重慶相會。兩次聚會意義重大,葉圣陶都做了日記,雖不甚詳,但作為當時民族精神支柱的“文化人”的真實狀貌大略可知。 此外,本書也收錄了抗戰勝利后葉家東歸和新中國成立后葉圣陶再回“第二故鄉”四川時的心緒記錄,以及他在四川期間所作的一些詩文。 由于歷時較長,又多次輾轉,書信、日記、詩文等資料有所散失,現存部分編成這本書,彌足珍貴。
我與四川 目錄
渝滬通信
嘉滬通信
渝滬及嘉滬通信跋
第二輯
成都近縣視學日記
蓉桂往返日記
蓉渝往返日記
出川日記
旅川日記
第三輯
生命和小皮箱
我們的驕傲
鄰舍吳老先生
辭職
春聯兒
談成都的樹木
茶館
我坐了木船
駕長
橈夫子
第四輯
宜昌雜詩
江行雜詩
長亭怨慢·頌抗戰將士
卜算子·傷兵
卜算子·難民
題伯祥書巢
上海業余劇人協會來渝將演《民族萬歲》為題二絕
今見
聞丏翁回愁為喜奉贈二律
自北碚夜發經小三峽至公園
策杖
自重慶之樂山
鷓鴣天·初至樂山
檐月
游烏尤山
至善滿子結婚于樂山得丏翁寄詩四絕依韻和之
自成都之灌縣口占
游青城口占
樂山寓廬被炸移居城外野屋
水龍吟
浣溪沙
金縷曲·贈昌群
題蘇稽喻仿陶新居
將去樂山之成都題贈錢歌川夫人
和佩弦
采桑子·偕佩弦登望江樓
仿古樂府書滿子所聞車夫語
偶成
次韻答佩弦見贈之作
湘春夜月·憶家園榴花
送佩弦之昆明
半醒聞水碾聲以為火車旋悟其非
二友
彬然來成都見訪同登望江樓
重慶不眠聽雨聲杜鵑聲
自重慶之貴陽寄子愷遵義
木蘭花·游花溪聽雨竟夕示同游曉先彬然兩兄
公路行旅
桂林贈洗翁
自居樂山與上海諸友通信重行編號今滿百通矣
題草堂
成都雜詩
重慶南溫泉
出峽
工地
菩薩蠻·重慶中美合作所美蔣罪行展覽館
觀紀錄片《成昆鐵路》
望江南
我與四川 節選
渝滬通信 這是一九三八年我在重慶寫給上海朋友們的一組信。 一九三七年秋,抗日戰爭爆發不久,我帶了一家老小離開故鄉蘇州,先到杭州,次到漢口,一九三八年年初入川,在四川一住就是八年。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那年年底全家乘木船東下,跟留在上海的朋友們重新見面,已經是一九四六年二月間的事了。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我跟上海朋友們的通信大多寄給伯祥兄,或者把寫給各位朋友的信并在一起,或者只寫一封信請各位朋友傳觀。總之每次寄信都是厚厚的一疊,信封撐得鼓鼓的,收到的回信當然也一樣。當時朋友間相響相濡,所憑借的就是幾張信箋,所以每接到一封信,每寄出一封信,那種虔誠而又愉快的心情實在難以描摹。在八年多的歲月里,來往的信件各有二百來封,當時也曾相約彼此好好保存,可是后來經歷了許多人事變遷,那些信都在無意中散失了。沒想到伯祥兄逝世之后,他的子女整理遺物,卻發現了我在抗戰頭兩年寄給上海各位朋友的一包信。從編號看:我在重慶的十個月間,一共發出二十八封信,包中缺少五封;初到樂山的十個月間,一共發出二十封信,包中只缺一封;此外還有入川之前在南昌和漢口發出的幾張明信片和幾封信。對于我來說,這一包信的發現很關重要。因為我在抗戰期間寫的日記,頭兩冊在樂山被炸的那天燒掉了,而保存下來的那包信,只有*后兩封是樂山被炸以后寫的,所以那包信正好補足那兩冊被燒掉的日記,使我在抗戰期間的生活有了完整的記錄。 現在發表這一束書信,是接受了黃裳兄的建議。黃裳兄*近兩次來信,都從日記談到書信,還談到抗戰期間他在《文學集林》中看到的我的《樂山通信》。他說當時覺得很有味道,雖然過了四十多年,有些小事至今沒有忘懷,因而建議我再整理出一批書信來發表。黃裳兄當時覺得有味道是可以理解的:一則由于掛念我,很想知道我流寓在四川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二則我在信上寫下了不少所經所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雖然只是零零星星的,而在困居孤島的黃裳兄看來卻樁樁件件都很新鮮。現在再發表這些書信,還能給讀者一點兒新鮮的感覺嗎?我不敢斷言。但是想到這些書信能保存下來是多么不容易,我就同意了黃裳兄的建議。我決定發表其中比較完整的兩個部分:在重慶寫的《渝滬通信》,在樂山寫的《嘉滬通信》。 為了“存真”,我重看這些書信的時候,只刪去了極少數無關緊要的瑣事;此外還作了少許修潤,這可以說是當編輯的改不了的職業病。至于當時的所思所感,現在看來,有的顯然是偏了或者錯了,我一仍其舊,不給刪掉。寫在給朋友的信上的話全是實話,絕沒有一點兒虛假做作。讓讀者知道我就是這么一個人,有什么不好呢?回想當時,上海的報刊發表了我的幾首詩,我就受到了一些熱血青年的指摘,說值此國難當頭,我竟然有那樣的閑情逸致,簡直無可救藥。幾位朋友就寫文章為我辯護。我倒覺得熱血青年罵得也有道理,因為我自省的確沒有為抗戰做出什么積極的貢獻,連激昂慷慨的話也少說。但是有一點倒應該說明白的,當時上海在敵人的掌握之中,政治情況非常惡劣,要是我在信上寫些激昂慷慨的話(當然沒有這樣的必要),很難想象被困在孤島的朋友們將會遭到怎樣的無妄之災。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六日 **號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 丏、邨、山、伯、調、均、索諸位均鑒: 于離漢之前曾上一短簡,報告即將動身,想承賜覽。廿六日再訪陸佩萱先生,蒙彼慨允,買統艙票例無鋪位,而得住其船頭部之餐室。餐室中共居三份人家,凡十七人。夜間睡于沙發上,餐桌上,地板上,略為不舒服一點;白天則比大菜間還好,大菜間絕無此寬暢而有回旋余地也。 船以廿七晨開行,行四日而抵宜昌。途中與那兩份人家談得極投契,宛如舊識,又有同載青年多人時來共話。到夜開留聲機,合唱所習歌曲。真如*舒適之旅行,迥非逃難情況。 到宜昌即宿旅館,系雪舟兄托楊昔侯先生所預訂。其他旅客到埠而無處投宿,在旅館柜臺前過夜者比比皆是。聞停頓在宜昌者達三萬人,而上水船少,且多供差,每開一艘不過載去一二百人,來去不相應,已成越聚越多之勢。弟當初頗著急,停留在宜昌如何是好。但經陸先生之介紹,識民生公司宜昌經理李肇基先生。李本教育界中人,辦學十余年,于開明所出書籍深為愛好,一談之下,立刻允諾,謂四日五日內必有辦法。及四日,李即招往購票,系統艙票,每張廿五元,有固定鋪位。此似無足奇,而得之實大難。蓋民主輪系運軍械西上者,所載均兵工署員工,民生公司只有十八張票可以支配,而我們得其七,豈非大幸。普通旅客買票須在公司或警備司令部登記,順次購買,法似甚善;但兩處登記者俱有三四千人,而每天疏散者不足百人,故自以為已經登記而睡在旅館中老等,至少要等一個月才有希望。此種情形或非公等所知,故詳述之。若乘外國公司輪船,船票以外還須買鋪位。洗翁即系乘外國輪船者,其鋪位價廿五元,共認為便宜之至。但鋪位在廚房之旁,風吹氣薰,極為難受。后找得乘
我與四川 作者簡介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優秀的語言藝術家”。早年在鄉鎮小學任教,1916年進入尚公學校執教,著手編寫國文教材;后加入北京大學春潮社,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文學研究會,開始用白話文寫作小說、詩歌和評論文章。1949年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出版總署副署長等職。 葉圣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也是五四時期除魯迅之外最重要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他還發現、培養和舉薦過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一批青年作者。 葉圣陶在中國兒童文學領域,尤其是童話領域具有突出貢獻。他創作了中國現代首部專為兒童而寫的童話集《稻草人/經典文學名著》,被魯迅稱贊為“給中國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他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爬山虎的腳》《稻草人/經典文學名著》《光明的世界》《小小的船》等被選入中小學生語文課本。 葉圣陶親自編寫過著名的初等小學國語教材《開明國語課本》,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育論著,對中國兒童的成長和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葉老一生從事語文教育和教材編寫工作,是著名的文章家和文體鑒賞家,他與夏丏尊、陳望道、朱自清等有關閱讀和寫作技法的探討曾在青少年讀者中間產生廣泛影響。葉老為文素以平易謹嚴著稱,說理透辟,語言凝練,可以說每篇皆是現代語體的典范之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