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導讀薩特《存在與虛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930529
- 條形碼:9787568930529 ; 978-7-5689-305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導讀薩特《存在與虛無》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學術導讀書,是對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重要著作《存在與虛無》的解讀。其原著早在1980年代就引介到國內,并在學術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反響。塞巴斯蒂安·加德納的這本導讀書,將帶領讀者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的細讀這個文本,以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這本巨著。
導讀薩特《存在與虛無》 目錄
1 背景
2 主題概述
3 文本閱讀
(一)基本的本體論
(二)人類主體的基礎結構
(三)與他者的關系
(四)自由,動力與倫理學
(五)作為整體的存在
4 接受與影響
索引
譯后記
導讀薩特《存在與虛無》 節選
《導讀薩特》: 1.對《存在與虛無》的哲學批判 如果我們不去追溯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對薩特的影響,只是沿著歷史長河順流而下,那么下面這些哲學家因與《存在與虛無》中的哲學展開批判性對話而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1)馬塞爾:基督教存在主義。在戰前的歲月里,法國天主教哲學家馬塞爾獨立于海德格爾而發展出一套現象學的存在主義哲學,他的《存在與人類自由》(1946)從這一立場出發,比較早地對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進行了犀利的批判(第36節和第44節提到了來自馬塞爾的一些批評)。在這篇論文中,馬塞爾承認人們對存在的特性會獲得某種基本的、天啟式的經驗,這種在《惡心》中得到描述的經驗正是《存在與虛無》的基礎;可是,盡管必須承認這種經驗的本真性,薩特(**)賦予了它太多的權重,過度闡發了它的意義,(第二)獨斷地排除掉其他能夠與上述經驗相競爭的基本經驗,特別是指向馬塞爾自己的基督教存在主義的那些基本經驗。根據馬塞爾的診斷,《存在與虛無》以一種不融貫的方式把唯心主義疊加在隱秘的唯物主義基礎之上。歸根結底,馬塞爾持有強烈的否定態度,他認為薩特的價值虛無主義給當時的青年造成了精神上的威脅。10 我在第47節表明,或可認為薩特是在挑戰雅可比的主張;如此說來,我們也可以認為馬塞爾是在替雅可比回復薩特。在后期的法國現象學運動中,讓一呂克·馬里翁試圖再度把存在主義現象學的領地交還給神學。在這個語境中,或許能看到一個正在浮現的重要問題:我們對世界和人類價值的常識性看法遭受到《存在與虛無》的挑戰,那么究竟需要多少東西才能應對這種挑戰。雖然馬塞爾在對薩特的批判中沒有訴諸任何神學預設,但他確實認為:為了應對薩特,需要訴諸某些具有特殊地位的、天啟式的經驗——關于“交往”(communion)和“蒙恩”(grace)的經驗。馬塞爾并不認為“常識的”立場能夠單槍匹馬地對付薩特:他和薩特一致認為不存在什么中間立場。 (2)梅洛一龐蒂:一元論。我們在回顧《存在與虛無》的各個主題時能夠看到一個反復出現的問題:如何看待包含在《存在與虛無》的全部本體論之中的現象?它們看似結合了兩種類型的存在,即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但在*終的分析中,薩特認為兩者彼此排斥、不相融合且窮盡了存在的一切類型。像具身與感動性這樣的現象看上去必定牽涉兩種形式的存在,表面上對薩特構成了挑戰;但我們已經看到,在試圖解釋它們的時候,薩特所使用的術語能夠維持基本本體論之中極其鮮明的二元對立。 姑且不論薩特的解釋是否成功,我們或許注意到,在這種不斷復現的模式中還存在另一種選擇,就是把薩特的二元分析方法顛倒過來:我們不要從兩個分離而異質的存在形式出發,繼而去解釋它們為什么會在某些語境當中看似融合在一起;相反,或許可以先設定一個源初的存在模式,它隨后開始分化,*終形成兩極,這時我們就能說,薩特誤以為這兩極是一種基礎性的本體論對立。 梅洛一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發表于1945年,僅僅比《存在與虛無》遲了兩年:這《導讀薩特《存在與虛無》》當然有其他的讀法,但我們確實可以把這《導讀薩特《存在與虛無》》讀成一份沿著上述思路進行的針對薩特的長篇批判。薩特認為某些事物在本體論上的曖昧只是一種有待澄清的表象,但梅洛一龐蒂則從中看到了一種源初地被給予的統一性,只有借助于抽象活動與概念重構活動的各種反思性操作,我們才能按照形而上學的二元論來設想這種統一性。因此,以這部作品的中心主題為例,在梅洛一龐蒂看來,知覺是一種原初的、不可分解的主客(自為與自在)統一點,分析性的反思是沒辦法穿透的。類似地還有身體,如果我們對身體做出恰如其分的設想,亦即把它設想為意向性的原始承擔者,那么根據梅洛一龐蒂的觀點,身體在一種牢不可破的統一性中結合了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特征,哲學反思卻把它們錯誤地區隔開并物化成兩個迥然不同的實體:心靈(自為)與物質(自在)。 若要判定梅洛一龐蒂的方法是否融貫以及它是否優于薩特的二元論,我們還要做很多工作。先不談梅洛一龐蒂的學說中的種種細節,就他的一元論策略而言,一個重要的批評是:它并不承諾像薩特那樣牢固地確立起自由的實在性——既然我們所追求的這種方法把形而上學概念當作抽象活動的產物,我們恐怕難免會認為它們偏離了實在,也就是說,難免會反實在地(anti-realistically)理解它們。為了判定這種指控是否成立,有必要考察《知覺現象學》的*后一章:“自由”。這一章雖然只在一處提到了薩特,但它明顯是直接針對薩特的極端立場,并捍衛一種反對薩特的觀點:人類能動性受到世界的緊密糾纏,但仍然是自由的。或許可以替薩特回應說,梅洛一龐蒂在這一章的說法把自由縮減成一種無從成為現實的極端情況;如若不然,至少他沒有解釋自由何以能夠與除了自由以外的其他同樣基本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卻又不被摧毀:無論兩者中的哪一個,下述說法都是成立的:梅洛一龐蒂給自由的實在性打上了問號。 ……
導讀薩特《存在與虛無》 作者簡介
塞巴斯蒂安·加德納(Sebastian Gardner,1961-),英國哲學家,倫敦大學學院(UCL)哲學教授,主攻康德哲學、德國唯心主義與精神分析理論,著有《非理性與精神分析哲學》(1993)、《康德與》(1999)和《導讀薩特》(2009)。 汪功偉,西交利物浦大學講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20世紀法國社會哲學與英美政治哲學,譯有《論人的理智能力及其教育》(愛爾維修著)。 江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藝理論。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