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導讀德里達《聲音與現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932295
- 條形碼:9787568932295 ; 978-7-5689-322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導讀德里達《聲音與現象》 本書特色
思想家和思想導讀叢書;如何看懂看似矛盾、立場模糊、文風晦澀的德里達?對當代哲學影響深遠的解構思想從何處發端?又如何發展?
導讀德里達《聲音與現象》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學術導讀書,是對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的重要著作《聲音與現象》的解讀。其原著早在1990年代末就引介到國內,并在學術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反響。弗農·西絲奈的這本導讀書,將帶領讀者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的細讀這個文本,以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這本巨著。
導讀德里達《聲音與現象》 目錄
致謝
作者說明
叢書編者前言
介紹
為什么閱讀此書?
生平和作品
《聲音與現象》
結論
1 歷史脈絡
開始時的說明
基礎危機
弗雷格和胡塞爾:“意義”的意義
指示和表達
鮮活的當下
一切原則之原則
主體間性問題
海德格爾的影響
作為存在主義的現象學
結構主義與主體之死
結論
2 文本導讀
介紹
符號和諸符號
指示的還原
作為獨白的意義
意義與再現
符號和眨眼瞬間
保持沉默的聲音
原初的補充
結論
*后的思考
3 研究輔助
術語表
進階閱讀書目
絕境:德里達的后期概念
參考文獻
索引
導讀德里達《聲音與現象》 節選
為什么閱讀此書? 本書是關于雅克·德里達1967年的經典作品《聲音與現象》的導讀,它旨在提供幾個主要功能。首先,它的目的是從歷史的角度將德里達的文本特定地置于德里達的作品整體之中,同時也將其放在大陸哲學的語境中總體性地加以考察。但更重要的是,此導讀的目的是幫助新讀者閱讀并理解20世紀哲學中一個具有開創意義但極其艱深的文本。 《聲音與現象》的艱深源于諸多因素。首先,從某種意義上說,德里達的思想是寄生性的。它產生于德里達對西方哲學傳統的熱愛和承諾,以及對這一傳統所創造和遇到的所有問題的關注。因此,德里達自己的思想雖然具有高度的原創性和獨特性,但通常是在傳統思想家和文本中持續地以沉浸式的形式進行寫作,而他自己的諸概念也發端于此。這意味著,德里達預先假定他的讀者對這些思想家及其在該傳統中的歷史角色非常熟悉。例如,在《聲音與現象》中,德里達的主要對話者是“現象學”哲學流派創始人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關于這一流派和胡塞爾,我將在下面作進一步討論)。因此,為了閱讀《聲音與現象》,讀者必須至少熟悉埃德蒙德·胡塞爾,以及由他而生的傳統概念框架。不了解這一領域便很難深入地閱讀德里達的這部作品。 其次,《聲音與現象》的艱深在于德里達經常在分析中接納和探索矛盾的思路。這并非如他*激烈的批評者所說的那樣,是為了顯示他的聰明才智,或是出于他要摧毀所繼承的哲學經典的叛逆欲望。事實上,恰恰相反。德里達的主要論證一直在證明,哲學傳統是由其矛盾的承諾所構成和定義的,盡管這些承諾擁有對立的立場,但其所處的文本語言需要這些矛盾的承諾。而他的獨創性很大程度上源于這樣一個事實:盡管大多數其他歷史評論家試圖以預設的意識形態和作者一致性的名義,來淡化或忽略這些承諾中的某個,但德里達以忠于文本語言和文本所處的傳統為名義,勾勒并擴展了矛盾承諾的雙方。這樣,雖然標準的歷史哲學評論工作試圖證明一個哲學家堅持一個特定的立場,因此任何明顯地支持相反立場的主張都只是看起來如此。但德里達的“解構主義”(一個尚待探討的術語)解讀將試圖表明,哲學家的文本確實表現出對特定立場的承諾,但同時也表現出對相反立場同樣有力而必要的承諾。因此,雖然作者可能希望致力于支持一個特定的概念或觀點,而排除同其相反的立場,但他用以寫作的語言會依據語言自身的規則運作,同時將他同對立的觀點和立場系在一起。而且,這種對立元素是哲學家思考中必不可少的構成因素。但這要求我們質疑一直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東西,它既關于作者意圖,也關于我們閱讀文本的方式。 德里達在分析中致力于揭示一種普遍意義(meaningfulness)的可能性——因此也是所有被構建而成的經驗語言(包括傳統的語言)——背后的不同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矛盾的思考方式,這種分析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德里達在閱讀過程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往往是非常難以追隨的,他甚至創造出新概念,以便思考這些轉折。對于那些不熟悉他風格的讀者,這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對于這種揭示出意義的內在差異結構的啟示性分析策略,德里達以一個頗具爭議的名稱來命名:“解構”(deconstruction)。 *后一點可能對于入門者來說是*令人沮喪的。這就是德里達幾乎從不表明自己的立場,至少不是傳統“非此即彼”意義上的立場。當我們閱讀哲學文本時,通常希望可以分析其論證,并確定作者在任何特定哲學問題上的立場。例如,什么是知識、思想或感覺的更確定的基礎?靈魂是不朽的還是與身體一起消亡的?什么應該是道德決斷及其后果或背后意圖的基礎?在標準的哲學文本中,我們想知道作者的立場,并評估他們對該立場的論證,從而能評估其論證是否有效合理,進而可考慮我們是否有充分理由認同這一立場。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情況,德里達根本就不會以這種方式寫作。通常情況下,當人們認為德里達可能在某個方面有固定的立場時,他的思路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變,而且這個可能的立場會隨之消失。德里達在所有作品中不斷展示的是——《聲音與現象》是其中一個*好的例子——在我們的哲學問題和二元論選擇形成的方式背后,首先就隱藏著基礎的承諾和假設。因此他的工作將試圖重振審問和思考行為本身。于是,就像是一位現代蘇格拉底,德里達是現代性背后的牛虻,質疑其假設,提出問題,并且永遠不會滿足于尋求削弱復雜性的現成答案,因為此復雜性是現實世界固有的特征。正因為如此,德里達的思想是豐滿而令人興奮的,它是名副其實的充滿可能性的海洋。但對于**次閱讀的讀者來說,他的作品似乎也無可救藥地令人沮喪。 考慮到這一切,我將盡可能提供閱讀《聲音與現象》所需的歷史和哲學背景。我不會假設讀者熟悉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埃德蒙德·胡塞爾、伊曼努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現象學、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延異、蹤跡、增補等詞語和歷史。相反,我將在適當的時候,以全面而簡潔的方式向讀者解釋理解德里達的文本需要掌握的要點,以便在討論完胡塞爾之后就能馬上進入。此外,我將力求全面地澄清德里達所揭示的各種矛盾概念的必要性。因此,我將幫助讀者弄清楚德里達的承諾是什么,揭示他作品背后的利害關系,從而勾勒出一條貫穿其一生的總體思考軌跡。如果讀者能付出適度的耐心和勤奮,閱讀完這部作品后,他們將擁有必要的工具,不僅能理解《聲音與現象》,我相信他們也能明白德里達所有思想的支柱,并且入門大陸哲學。現在,讓我們簡要介紹一下德里達是誰,以及他所研究的問題。
導讀德里達《聲音與現象》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弗農·W. 西斯尼(Vernon W. Cisney),美國葛底斯堡文理學院(Gettysburg College)跨學科研究與哲學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當代大陸哲學(重點為德勒茲、福柯和德里達)、電影哲學和文學哲學。他關注的問題涉及,差異和同一性的本性及二者的關系,自我的本性與文學對自我的改變力量,以及本體論、主體、美學、社會和政治實踐的交叉領域。 譯者簡介 孔銳才,生于1984年,廣東南海區人。暨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學士(2008),中國人民大學比較文學碩士(2011),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哲學博士(2016)。自由譯者、評論者,曾在《讀書》等中外刊物發表文章,譯有《導讀利奧塔》、《導讀德曼》、《瘋狂的譜系:從荷爾德林、尼采、梵??高到阿爾托》(合譯)、《深度思考: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導讀德里達〈論文字學〉》、《低垂之眼:20世紀法國思想對視覺的貶損》等。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