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人間指南:面對每一件可能發生事情的哲學解答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5510
- 條形碼:9787515365510 ; 978-7-5153-6551-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間指南:面對每一件可能發生事情的哲學解答 本書特色
◆ 這是一本“辭典”式的哲學科普書。不僅介紹從斯多葛學派到薩特(公元前366年-1980年),這期間重要的哲學家的思想精華,更是附加了解釋人生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成功、煩躁、焦慮、抱負、友誼、意義······ ◆ 如果你想了解那些偉大哲學家的思想精華,想知道他們對待人生問題的態度,那么你就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 本書是被譽為“哲學科普天王”的大作者,寫給大眾的哲學入門讀物,一本書匯集了哲學家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 ◆ 全書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的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答疑解惑的同時,掌握哲學家的思想精華。
人間指南:面對每一件可能發生事情的哲學解答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哲學科普書。全書以“辭典”式的結構,依首字母順序將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成功、煩躁、年齡增長、抱負、友誼、意義等或具體或抽象的概念作為索引,逐個進行哲學解釋。 如果我們有說明書,生活是不是就會好過些?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問應該如何生活?哲學家們也都一直在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的智慧可以幫助人們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本書作者——哲學科普家朱利安·巴吉尼與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哲學顧問安東尼婭·麥卡洛,從包括喪親之痛、運氣、自由意志和人際關系在內的眾多主題中,引導讀者了解有史以來偉大哲學家的思想。從斯多葛學派到薩特,將呈現上百位哲學家的思想精華。本書將會回答你即將遇到的幾乎所有的問題。
人間指南:面對每一件可能發生事情的哲學解答 目錄
人間指南:面對每一件可能發生事情的哲學解答 節選
Anxiety 焦慮 如果你在生活中焦慮不安,那么很有可能想知道如何擺脫這種情緒。你也許能夠忍受生活中偶爾的焦慮,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你要演講、面試或約會時緊張不安一樣,不用太多干預。但是陷在焦慮情緒中會非常難受,甚至會影響到諸如上車或付賬等簡單的日常行為。 對于焦慮,還有另一種哲學觀點認為,它不僅僅是需要消除的問題,這一思想流派始于克爾凱郭爾。在他看來,焦慮與基督教的原罪a概念和信仰密不可分,但是他的思想核心具有普世性,海德格爾和薩特先后繼承了這一哲學傳統。 雖然他們各自以獨特的方式進行了發展,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共通之處。 總的來講,焦慮不可避免地從人類境遇中產生。與無生命的物體和其他動物不同,我們有自由,也有責任選擇我們所做的事情,正是這種對未來和各種可能性的認識造成了焦慮。克爾凱郭爾把它比作我們站在懸崖邊上,意識到可以跳下去時的感受,并稱之為“自由的眩暈”。 這種焦慮與恐懼不同,因為它沒有具體的對象。它讓人深感不安,所以我們有意識和無意識地試圖抑制它,或者通過投入到日常的忙碌或傳統的社會角色中來忘記它。 在薩特的分析中,我們逃避焦慮的主要策略是否定自己的自由。他稱這種否定為“自欺”。我們每次找借口,夸大自己的被動和命中注定,都是在欺騙自己。比如,我們可能會說自己已無能為力,或者說因為我們的星座,所以注定要以某種方式行事。 這種對自由的否定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它幫助我們管理自己的生活。但是,根據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說法,這種策略會適得其反,我們*終會虛假地活下去,與真實的自我脫節。從這一點來看,宣泄焦慮積極有效,因為它能使我們從幻覺和虛假的安逸現狀中驚醒。這是驚醒我們抓住真實存在的警鐘。 聽起來這些可能不像你去看心理醫生的那種焦慮,但是“普通的”焦慮,甚至有明確原因的焦慮,*終很可能是無意識地試圖掩蓋更深層和令人不安的生存焦慮。當我們為自己的事業或財務狀況忙得焦頭爛額時,更深層次的擔憂就會被擱置一旁。 存在主義者質疑擺脫焦慮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焦慮,并建設性地運用它是更好的策略,借此提醒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焦慮是我們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而付出的代價。克爾凱郭爾寫道:學會“以正確的方式”焦慮,或許,我們的目標不是消除焦慮,而是正確地焦慮。 參閱:“真實”“選擇”“死亡”“恐懼”“自由意志”“意義” 拓展閱讀 讓-保羅·薩特,《薩特必讀作品匯編》(Jean-Paul Sartre, JeanPaul Sartre: Basic Writings) Argument 爭論 在一個爭吵不休的家庭和世界中,我們可能覺得*不需要的就是爭論。但是如果想要冷靜下來,相互理解,我們實際上需要學會如何更多、更好地爭論。 如果這種說法聽起來很奇怪,那是因為“爭論”的含義在幾個世紀以來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這個詞主要指激烈的爭吵或分歧,但是它的拉丁語詞根argumentum,意為邏輯論證,來源于動詞arguere,意為闡明或證明。爭論并不是要挑起一場戰斗,而是要理性地、*好冷靜地提出一個論點。 辯證地講,哲學就是關乎爭論。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產生于古希臘、古中國和古印度,當時人們不再把世界觀建立在神話和權威的宣言上,而是開始認真地為他們的信仰尋找理由和證據。一些*早的哲學文本,如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就是關于爭論本質的著作。 這類著作中*杰出的一部是《正理經》,寫于公元前6世紀和公元前2世紀之間,被世人公認為是足目·喬達摩的作品。喬達摩在書中非常詳細地描述了正確論證的原則。比如,他區分了三種推論,通過推論將一個事實建立在另一個事實的基礎上。**種推論,我們從了解原因推斷結果:比如看到正在逼近的雨云,我們推斷即將下雨。第二種推論,我們通過觀察結果來推斷原因:比如我們看到濕滑的路面,就知道下雨了。第三種推論,我們從對一個事物的認知中推斷出某種存在:比如你看到一個街角小店,就會推斷它會賣零食。 這些推論并非無懈可擊,因為可能雨云會消散,水龍帶噴灑過道路,或者街角商店的商品不同。然而這就是現實世界中所有“歸納”論證的本質,也就是說,這是基于對事物經驗的論斷。確定性只有在演繹論證中才有可能,而演繹論證完全依賴于概念的意義,比如二加二等于四的數學論證,或者任何已婚者都有配偶這種事實。沒有任何不可辯駁的邏輯原則能夠告訴我們一件事可以引起另一件事。正如大衛·休謨指出的,我們甚至無法觀察到因果關系,所看到的只是一件事伴隨著另一件事發生。當這種伴隨情況有規律可循時,我們既不觀察也不演繹,便假定出一種因果關系。這使我們的處境岌岌可危,比如,伯特蘭·羅素把我們的困境比作雞的命運,它每天早上一看到陽光照耀,就會被投食,由此期待新的一天總是如此。然而,雞所看到的規律背后有一個更可靠的自然規律。某一天人們發現,它不是被喂食,而是被扭斷了脖子。 14世紀印度順世論思想家摩陀婆阿阇梨也論述過“歸納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得到完美解決。這里提醒一下,我們需要謹慎作出因為過去如此,未來便注定如此的假設。好的歸納論證可以提出接受一個結論的理由,但是不能排除有疑點的論據。 喬達摩詳細地說明了什么是有效的爭論,什么是無效的爭論。比如,他將討論定義為采用論點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角度來探索真理;吵架則是以獲勝為目的參與爭論,無關對錯;而吹毛求疵甚至連贏都不想贏,只是想在對手身上挑毛病。 公平來講,很多所謂的討論實際上只是爭吵或吹毛求疵,不過這并不一定是因為討論者不誠懇。我們常常忽略,有時爭論并不是想要證明事實,而是更想要獲勝或者想要證明別人是錯的。 除非我們從真正的前提,即論據出發,否則無論我們在爭論過程中技巧多么嫻熟,也無法取得任何進展。這就是為什么甚至連喬達摩也提出了古怪而狡猾的論點。比如,他發現了一種他稱之為“辯駁”的爭論形式,這種形式在夏洛克·福爾摩斯的理論中總結為“當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那么剩下的,無論多么離譜,都一定是事實”。這是一個不錯的原則,只是你要記住,人類思想有限,永遠無法完全確定是否已經排除了所有不可能。 然而,喬達摩這個例證對于那些還沒有接受印度正統學派思想信條的人來說是沒有說服力的。關于靈魂是永恒的還是短暫的問題,他的觀點是如果我們假設它不是永恒的,它就不能“經歷輪回,獲得*終的釋放”,他認為這很荒謬,所 以“我們必須承認靈魂是永恒的”。然而,如果你不接受靈魂存在的前提,自然無法接受這個論點。 哲學上的各種爭論可以有效預防更尖銳、更激烈的沖突。 它鼓勵我們陳述理由,而不是簡單地斷言;要追求真理,而不是追求勝利的榮耀。也許*重要的是,它歌頌謙卑的精神,因為任何懂得如何恰當爭論的人都知道,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很難獲得確定性。真誠的爭論者總是對新的觀點和改變想法持開放態度,在一個爭論不休的世界里,我們更需要這樣的人。 參閱:“證據”“直覺”“知識”“理性”“真相” 拓展閱讀 足目·喬達摩,《正理經》(Akshapada Gautama, Nyaya Sutras) Asceticism 禁欲主義 有時,我們會看到身邊存在過度消費的現象,或是自己過度放縱,這導致我們渴望一種更簡約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必把自己想象成在修道院的牢房里,但是確實需要適度樸素的生活來對抗這種沒有節制的行為。所以我們在新年戒酒一個月a,或者洗冷水澡,甚至開始禁食。 如今,出于健康考慮,我們傾向于嘗試這種“清爽的生活”。這樣做,就好像是把我們的腳趾浸入了兩千多年來的禁欲傳統之水中。有趣的是,英語中的禁欲(ascetic)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skesis”,*初是用來指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后來指智力和道德的發展。 在釋迦牟尼時代,印度出現了一系列禁欲運動。禁欲者采取的一些做法非常極端,包括一動不動、不進食甚至不呼吸,這樣做的后果顯而易見。釋迦牟尼起初也加入了其中一個團體,但是后來得出結論:更好的覺醒之路是采用一種更溫和的方法。 隨后基督教隱士也開始了禁欲。這些隱士大部分是男性,也有一些女性,從3世紀左右開始他們進入埃及沙漠,通過自我禁欲來尋求凈化:單身、禁食、守貧、沉默、獨處、謙卑和祈禱。這些沙漠中的教父教母認為撒旦會不斷地引誘他們,所以他們千方百計地對其加以抵制。有一個隱士邊閑逛邊吃飯,以避免從吃飯中獲得快感。另一個名叫阿加托的人,為了使自己保持沉默,把一塊石頭在嘴里放了3年。還有一個人在抱著母親過河時,把斗篷裹在手上,因為觸摸女人的身體可能會喚醒他對其他女人的欲望。 為什么有人會接受這樣的苦行呢?因為禁欲者都相信,卑賤的身體所制造的痛苦是實現靈性的障礙。因此,要獲得精神上的解脫,我們必須抑制肉體上的享樂和欲望。 對靈魂世界興趣寥寥的哲學家很少有時間進行禁欲。比如,在儒家或道家的傳統中幾乎沒有這種思想,因為兩者都不相信來世。儒家倫理以創造和諧社會為目標,道家則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 同樣地,亞里士多德認識到身體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他寫道:“人的本性不能自足于冥想,身體必須是健康的,并擁有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他允許在美好的生活中適度(這一點很重要)的身體享受——比如“美酒佳肴和性事”,只有過度放縱才有害。 米歇爾·德·蒙田也建議適度地享受身體上的樂趣,既不要試圖否認它們(因為這意味著否認我們的本性),也不要將它們放大(因為過度只會帶來痛苦)。他寫道,在所有的行為中,“人類的性行為”是自然且必要的。他認為我們難免成為精神和肉體的混合體,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物質的或純粹精神的……把一個人分成截然對立的兩部分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禁欲方面*堅定的反對者是休謨,在書中他反對所謂的“苦行僧般的美德”,包括“獨身、禁食、苦修、克己和自我否定”。休謨認為它們“毫無意義”,是惡習而非美德。它們“愚昧了認知,剛硬了心腸,模糊了幻想,擾亂了性情”。 他這樣諷刺苦行的圣人:“一個陰郁的、頭腦發昏的狂熱者,在他死后,可能會在歷史上留下一抹痕跡;但在他活著的時候,除了那些像他一樣神志不清、心神不寧的人之外,他不會受到別人的認可。” 少量的“苦行僧般的美德”,如自律和克制,可以作為對放縱的現代生活有意義的節制。但是,當節制變成對肉體的禁欲時,我們就否認了人類的物質性,也就否認了人類的本質。 參閱:“身體”“及時行樂”“消費主義”“欲望”“食物”“愉 悅”“自制力”“沉默”“簡單生活”“慢生活”“獨處” 拓展閱讀 大衛·休謨,《關于道德原則的探索》(David Hume,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米歇爾·德·蒙田,《隨筆》(Michel de Montaigne, Essays)
人間指南:面對每一件可能發生事情的哲學解答 作者簡介
朱利安·巴吉尼,英國作家、哲學家。被譽為“英國哲學科普大家”,《哲學家雜志》的共同創辦者和主編,《衛報》《獨立報》和BBC撰稿人。他的著作包括《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哲學家在想什么》《牛津通識讀本·無神論》等,作品廣受讀者好評。他總是能切中當下人們切身的思想和倫理困惑,書中以生動的故事作為思想實驗場景,為人們提供多種哲學選擇的可能性,打破傳統思維框架,另辟蹊徑。 安東尼婭·麥卡洛,英國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作家。她擁有東方學研究學位,以及哲學碩士學位。她在成癮行為領域有著多年的臨床經驗,她是英國哲學心理咨詢運動的早期成員。此外,她著有眾多作品,她與朱利安·巴吉尼還共同著有《當哲學家遇上心理醫生》。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