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群翼之云:“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9376
- 條形碼:9787547319376 ; 978-7-5473-193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群翼之云:“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 本書特色
在個人隱秘的想象中,一個理想的詩學探究場域應該秉具引領路徑的前瞻性與激發活力的凝聚性,《江漢學術》開設的“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以其近二十年的持久拓展與堅韌陣守,終使這種艱難的理想成為了現實:它不但匯集了眾多銳敏詩學通靈者的精血之作,而且更新了攀登詩學險峰的線路與尺度。聚集在《群翼之云》里的一片片璀璨飛舞的星云真正展示了現當代漢詩研究的標桿性景觀,其真知灼見的理路與辨析更為世界幽茫的懸淵打開了一道道心靈澄明的亮光。我在此為《群翼之云》的編輯團隊舉手擊掌,同時為其學術志業之重任遠道而搖旗吶喊。 --米家路 多年來,《江漢學術》“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集聚當下**學人專家,學術貢獻持久、卓著,已然被公認為現當代漢語詩歌的指標性學術重地。欄目專題論文囊括前沿理論觀察、現象與潮流闡釋 、詩歌文本個案論析、海內外詩歌現狀的觀察與研判等種種面向,彰顯出豐繁幽邃的詩學樣貌。《群翼之云》的問世將再次賡續《江漢學術》“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對于詩學界與詩歌創作領域的雙重沖擊力。 --楊小濱 《江漢學術》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是引領、推介、捭闔海內外詩歌研究的鎖鑰之地。從《群峰之上》《群島之辨》《群像之魅》到《群翼之云》,近二十年來,該欄目承續一貫求真、平允的辦刊方略,懷抱詩歌史之綜觀,嚴選詩學前沿之課題,以文本精讀為基石進行多元化解析,不斷拓展理論所涵覆的邊界;既在用批評錘煉、斧正讀者對詩的認知態度與深度,亦在不斷發掘、施展詩歌的教化之力,于浩瀚的詩歌史中凝聚出高翔、廣闊的垂天之翼。《群翼之云》不但蘊含編者的恒心與匠心,更是匯集了一代學子始終如一又更新開放的詩學理念踐行。 --盛艷
群翼之云:“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 內容簡介
江漢大學現當代詩學研究中心、江漢學術編輯部主編的《群翼之云:“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為《江漢學術》創設的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2018―2020年刊發的專題專輯論文的精粹,對新詩詩學領域的研究者,包括相關專業的研究生以及在新詩創作現場的詩人都極具文獻參考和收藏價值。“現當代詩學研究”欄目將新詩詩學問題以專題的形式、多元多維的方法集中交叉反復研究,產生了豐厚的學術成果。其對研究對象的把握全面、細致、深入,取得了多項全國性的榮譽和廣泛的學術影響,被認為“對學術研究的拓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群翼之云:“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 目錄
詩歌的“當代”研讀
當代漢語詩歌批評中的框架論述 鄭慧如
論新詩批評中的價值判斷 李文鋼
作為詩學話語借殼的“民間”: 現代溯源及倫理反思 陳培浩
從文本到劇場: 當代女性詩歌的跨界實驗 翟月琴
懷舊病與烏托邦: 當代詩歌的鄉土經驗寫作及轉變 周俊鋒
當代詩潮與詩人
游走與認同: 論虹影離散詩歌中的家園意識 [新加坡]盧筱雯
巫師、史官與建筑師
——論葉輝詩中的物象與抒情主體 李倩冉
緊貼自身的可能性與當代詩的強度
——以姜濤詩歌為考察中心 李國華
論李強“家鄉系列”詩歌的特質與對母題的拓展 張 貞
血以后是黑暗: 海子和荷爾德林詩歌中的人與神 王 浩
海子詩歌的深淵圣徒情結與救贖之路 萬孝獻
現代詩潮與詩人重釋
狂蕩的頹廢: 李金發詩中的身體癥候學與洞穴圖景 [美]米家路(著) 趙 凡(譯)
反照詩學: 李金發詩中的幽暗啟迪與悲悼倫理 [美]米家路(著) 趙 凡(譯)
“我是在新詩之中,又在新詩之外”
——重評聞一多詩學觀念的轉變及其他 張潔宇
聞一多民主理念下的文學史研究和文學批評 王東東
徐志摩詩歌的經典化與再詮釋 鐘怡雯
徐志摩詩歌音樂性構成的顯性與隱性因素繆惠蓮 張 強
穆旦詩歌: 宗教意識與民主意識 王東東
重審中國現代詩創作中的“雙語現象” 賈鑫鑫
論現代派新詩的用典革新 楊 柳
蔣海澄(艾青)的巴黎歲月及其初期新詩創作 馬正鋒
“語言詩化”與“窗”
——論林庚在創作與研究之間的互動關系 張 穎
港臺詩歌
論洛夫詩歌的成就與特質 鄭慧如
論洛夫近晚期詩作“似有似無”的技巧 簡政珍
狂歡與嬉戲: 臺灣詩人管管的語言喜劇 楊小濱
論臺灣現代詩中的“沉默”
——以羅任玲詩作的陳述表現為中心 鄭慧如
作為文滓的詩: 陳黎的揾學寫作 楊小濱
紀弦(路易士)與香港詩壇關系考論 劉 奎
詩歌史的視野與生命感
——以鄭慧如《臺灣現代詩史》為考察中心 簡政珍
異域詩歌
實驗性詩寫中的流行文化與詞語流嬗變
——從《好萊塢的達菲鴨》析讀阿什伯利的詩歌 盛 艷
“中心詩”觀念: 朝向現實的出發之旅
——對華萊士·史蒂文斯詩學觀的一種考察 李海英
論語言詩人查爾斯·伯恩斯坦的“回音詩學” 馮 溢
論帕斯長詩《太陽石》的回環結構與瞬間藝術 潘靈劍
新詩的技藝、體式與語言
詩歌語言中“聲、音、韻、律”關系的符號學考辨 李心釋
年度綜述與欄目研究
“視點”偏轉、理論思維與研究載體的“當代意識”
——2017年中國新詩研究綜述 張凱成
“歷史意識”與詩學研究的“中性姿勢”
——2018年中國新詩研究綜述 張凱成
作為方法與研究范式的“新詩史”
——2019年中國新詩研究綜述 張凱成
開放觀照“當代”的詩學視域
——論“現當代詩學研究”專欄對詩學“當代性”的建構 陳培浩
重構詩學與批評的烏托邦
——《江漢學術》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的探索之路李海英 邵瑩瑩
附錄
第三屆“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獎”頒獎實錄米家路 楊小濱 盛 艷等
“新詩的代際、群體和流派”主題論壇實錄段從學 李海英 李潤霞 西 渡 王澤龍等
慢讀鑒藏,流傳詩歌 倪貝貝
群翼之云:“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 節選
在個人隱秘的想象中,一個理想的詩學探究場域應該秉具引領路徑的前瞻性與激發活力的凝聚性,《江漢學術》開設的“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以其近二十年的持久拓展與堅韌陣守,終使這種艱難的理想成為了現實:它不但匯集了眾多銳敏詩學通靈者的精血之作,而且更新了攀登詩學險峰的線路與尺度。聚集在《群翼之云》里的一片片璀璨飛舞的星云真正展示了現當代漢詩研究的標桿性景觀,其真知灼見的理路與辨析更為世界幽茫的懸淵打開了一道道心靈澄明的亮光。我在此為《群翼之云》的編輯團隊舉手擊掌,同時為其學術志業之重任遠道而搖旗吶喊。 ——米家路 多年來,《江漢學術》“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集聚當下**學人專家,學術貢獻持久、卓著,已然被公認為現當代漢語詩歌的指標性學術重地。欄目專題論文囊括前沿理論觀察、現象與潮流闡釋 、詩歌文本個案論析、海內外詩歌現狀的觀察與研判等種種面向,彰顯出豐繁幽邃的詩學樣貌。《群翼之云》的問世將再次賡續《江漢學術》“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對于詩學界與詩歌創作領域的雙重沖擊力。 ——楊小濱 《江漢學術》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是引領、推介、捭闔海內外詩歌研究的鎖鑰之地。從《群峰之上》《群島之辨》《群像之魅》到《群翼之云》,近二十年來,該欄目承續一貫求真、平允的辦刊方略,懷抱詩歌史之綜觀,嚴選詩學前沿之課題,以文本精讀為基石進行多元化解析,不斷拓展理論所涵覆的邊界;既在用批評錘煉、斧正讀者對詩的認知態度與深度,亦在不斷發掘、施展詩歌的教化之力,于浩瀚的詩歌史中凝聚出高翔、廣闊的垂天之翼。《群翼之云》不但蘊含編者的恒心與匠心,更是匯集了一代學子始終如一又更新開放的詩學理念踐行。 ——盛艷
群翼之云:“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劉潔岷 湖北松滋新江口鎮人,1964年12月出生,1985年畢業于天津工業大學,1987年開始在《青年文學家》《笠》《星星》《詩刊》《人民文學》《花城》《天涯》《名作欣賞》《南方周末》等國內和海外百余家報刊刊發作品,主要為詩歌,另有散文和文論。2003年命名并創辦《新漢詩》,2004年創設《江漢學術》“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1991年出版《躺著的男人和遠去的白馬》、2007年出版《劉潔岷詩選》。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