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國際關系史(現代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052396
- 條形碼:9787301052396 ; 978-7-301-0523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關系史(現代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量重點教材《靠前關系史》三卷本的其中一卷,即現代卷。書中系統地闡明了1917-1945年間靠前關系格局的演變和特點,靠前政治舞臺上各種力量的消長、分化和重新組合,剖析了主要國家的外交政策和重大靠前事件,反映了這一特定時期靠前關系復雜、多變的內在規律。全書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刻意求新,是一部有特色的高等學校教材。 本書主要供高等學校靠前政治、靠前關系、外交學、靠前法和世界史等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作為黨校、干部院校、軍事院校及外事工作人員和關心靠前問題的廣大青年、干部學習用書。
國際關系史(現代卷) 目錄
**章 十月革命后國際關系的新發展,蘇維埃俄國新型的對外政策
**節 蘇維埃俄國反對帝國主義兼并弱小民族,爭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十月革命勝利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蘇維埃俄國建國初期的對外政策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
兩次對華宣言和早期的中蘇關系
第二節 帝國主義武裝干涉時期蘇維埃俄國的軍事和外交斗爭
外國武裝干涉的開始
協約國三次武裝進攻的失敗
不許干涉俄國運動
第三節 蘇聯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對外關系的發展
列寧和平共處政策的提出
蘇英貿易協定
熱那亞會議和《拉巴洛條約》
蘇聯對外關系新局面的形成
第二章 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節 巴黎和會和凡爾賽體系
帝國主義各國的爭霸計劃
巴黎和會上的矛盾和斗爭
《凡爾賽條約》的簽訂
國際聯盟的成立
凡爾賽體系的形成及其矛盾
第二節 華盛頓會議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華盛頓會議的召開
《耶普島條約》
《四國條約》
《五國海軍條約》
《九國公約》
第三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和帝國主義爭霸斗爭的新階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
德國對《凡爾賽條約》的抗拒
華盛頓體系的不穩定性
第三章 **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節 中國人民反帝革命斗爭的新階段
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
華盛頓會議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北伐戰爭與中外關系
第二節 朝鮮、印度、印尼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朝鮮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三一”起義
印度的反英斗爭高潮
印尼民族大起義
第三節 土耳其民族革命戰爭的勝利
協約國瓜分土耳其和凱末爾革命的興起
安卡拉政府軍事和外交斗爭的勝利
《色佛爾條約》的廢除和《洛桑條約》的簽訂
第四節 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埃及人民反英斗爭的勝利
摩洛哥里夫人民反對西班牙和法國的武裝斗爭
尼加拉瓜人民的反美民族解放戰爭
……
第二編 從世界經濟大危機開始到二戰爆發前夕的國際關系(1929-1939)
第三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關系(1939-1945)
附錄大事年表
國際關系史(現代卷) 節選
《國際關系史(現代卷)新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英國對希軍的失利十分震驚,擔心《色佛爾條約》完全落空,急忙與法意策劃,于1921年2月21日召開了由土耳其兩個政府代表團參加的倫敦會議,這實際上表明協約國承認了安卡拉政府。英國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是想通過對《色佛爾條約》的部分修改,誘土議和。會上,英國提出承認土耳其對伊茲密爾的主權,但允許希軍駐兵該地。英國的建議遭到希土雙方的反對,希臘堅持獨占伊茲密爾,安卡拉政府則要求恢復被《色佛爾條約》分割出去的土耳其領土。各方立場大相徑庭,談判毫無結果,遂于3月12日宣布閉會。 安卡拉政府在與協約國進行外交斗爭的同時,十分重視發展與蘇維埃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爭取蘇維埃俄國的支持。安卡拉政府建立后采取的**個外交行動,就是凱末爾于1920年4月26日致函列寧,表示愿意同蘇維埃俄國建立外交關系,請求給予軍事援助。6月底,蘇維埃俄國宣布承認安卡拉政府,并于同年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到1902年底,安卡拉政府從蘇維埃俄國獲得6000支步槍、500萬發子彈、11600發炮彈和200公斤黃金的援助。1921年春,安卡拉政府代表團赴莫斯科,經過協商,于3月16日簽訂了《俄土友好條約》,宣布建立“兩國間的友好和兄弟關系”,廢除沙俄對土耳其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領事裁判權和債務,并將1878年柏林條約規定割讓給沙俄的卡爾斯、阿爾達漢和阿爾特溫三個地區歸還土耳其。兩國確認東方各民族享有“自由和獨立權”,“承認他們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政府形式的權利”。同時,蘇維埃俄國還同意繼續向安卡拉政府提供軍事物資援助。 《俄土友好條約》的締結和蘇維埃俄國的物質援助,提高了安卡拉政府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凱末爾派的抗戰力量,這對在極其艱苦條件下抗擊希軍的土耳其人民是一個巨大鼓舞。 第二階段(1921年4月至1922年4月)是希土決戰和拆散敵方陣線。 倫敦會議破裂后,希臘在英國的全力支持下,加緊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攻勢。1921年7月,9.6萬名希軍在345門大炮的掩護下發動了總攻,希臘國王親臨伊茲密爾指揮作戰。希軍憑借兵力和武器裝備的優勢,迅速向安納托利亞腹地推進,于8月初進抵薩卡里亞河左岸,距離安卡拉只有40英里。8月23日,希軍渡河,直逼安卡拉。當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院洋洋得意地宣稱:“希臘在其獲得勝利之后是不能滿足于色佛爾條約的,它應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獲得滿足。”在安卡拉政府和土耳其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凱末爾親自指揮5萬名國民軍英勇作戰,土耳其軍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與希軍展開決戰。經過22晝夜的浴血奮戰,終于在9月13日打退了希軍的進攻。 薩卡里亞決戰的勝利,為*后打敗希軍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安卡拉政府開展分化協約國的外交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1921年2月的倫敦會議上,法意同英國的矛盾就已初露端倪。意大利對英國支持希臘搶占1915年倫敦協定曾許給它的伊茲密爾極為不滿,把英希視為意大利稱霸東地中海的巨大障礙。在倫敦會議期間,意大利悄悄同安卡拉政府代表達成諒解,承認安卡拉政府對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的主權,同意從安納托利亞撤兵。在希土戰爭中,意大利保持中立,并把武器賣給安卡拉政府,用于對付希臘軍隊。希軍在薩卡里亞河戰役失利后不久,意大利軍隊便撤出了安納托利亞。 在協約國爭奪地中海霸權的角逐中,英法矛盾更為尖銳。法國在土耳其的債務中所占份額高達63%,超過20億金法郎,這些債務多數是以土地為擔保,希土戰爭不僅破壞了用法國資本建造的鐵路和企業,而且使大片土地荒蕪,給法國在債務上的收入造成嚴重損失。另一方面,法國看到英國占領摩蘇爾油田,支持希臘占領伊茲密爾,將進一步加強英國在地中海的霸權地位,不利于日后與英國爭霸。同時,法國自1919年底侵入安納托利亞后,陸續增兵至7.5萬人,其中傷亡達1.2萬人,財力和人力耗費巨大,但所獲甚微。因此到1920年10月,法土戰線基本平息下來。薩卡里亞決戰后,希軍敗局已定,法國權衡利害,決定背著英國單獨與安卡拉政府談判。1921年10月20日,在安卡拉正式簽訂了《法土協定》,法國在協定中承認安卡拉政府為土耳其的主權政府,法軍撤出安納托利亞,并宣布法國在《色佛爾條約》上的簽字無效。英國聞訊后大為惱火,指責法國單獨與土媾和,違反1914年的《倫敦宣言》。法國對此明確答復說,英國在近東的單獨政策損害了法國的利益。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