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5210
- 條形碼:9787214265210 ; 978-7-214-26521-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2輯 本書特色
西奧多·阿多諾 (1903—1969)是著名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音樂理論家,也是法蘭克福學派**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批判理論的理論奠基者。阿多諾的文集《文化批判與社會》是對社會文化的辯證理解,也是其文化和文藝批判理論的集中體現(xiàn)。但遺憾的是,該文集至今在中國學術界還沒有被翻譯和研究。為了更好地推動這一研究的開展,《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2輯特別推出阿多諾《文化批判與社會》的節(jié)譯和介紹,進一步助力我國阿多諾哲學、法蘭克福學派和社會批判理論研究的深入。
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2輯 內容簡介
《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2輯包括了以下三個部分,**個部分是對西奧多??W.阿多諾文集《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一書中的部分文章選譯:《文化批判與社會》、阿多諾為紀念本雅明逝世十周年所作的《瓦爾特??本雅明概要》和研究卡夫卡的《卡夫卡札記》,還收錄了譯者對這本書的總體內容介紹與說明。第二個部分是有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的歷史文獻檔案,第三個部分是伊里因科夫的《觀念東西的辯證法》一文的譯文。
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2輯 目錄
目 錄
前言
阿多諾《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選譯
文化批判與社會 [德]阿多諾
瓦爾特本雅明紀要 [德]阿多諾
卡夫卡札記 [德]阿多諾
《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簡介綜述 劉健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文獻檔案
從《萊茵報》到《神圣家族》 梁贊諾夫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部分第3卷導言 阿多拉茨基
青年馬克思與市民社會 施穆克勒
辯證法史研究
觀念東西的辯證法 伊里因科夫
下輯預告
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2輯 節(jié)選
前 言 本輯《社會批判理論紀事》共包括三個部分。**個部分是阿多諾《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一書的選譯,第二個部分是有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的歷史文獻檔案,第三個部分是伊里因科夫的《觀念東西的辯證法》一文。 西奧多·W·阿多諾文集《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是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阿多諾關于文化批判及文藝思想的重要文集,目前相關論文和成書都沒有中文版本。然而中國學界和讀者對于文集內容其實并不陌生。那句幾乎已經淪為流行語而又充滿爭議的“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即出自本文集卷首同名文章《文化批判與社會》。同時文集中也收錄了阿多諾對與個人和思想關系密切的曼海姆、勛伯格、本雅明和卡夫卡的評論文章。因此本論文集對于阿多諾研究以及文中所涉及人物與作品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我們選譯的**篇文章就是《文化批判與社會》。在該文中阿多諾點明了論文集綱領,以歷史的眼光,將文化創(chuàng)造與社會條件聯(lián)系起來,并倡導一種以辯證法為基礎的文化批判理論。另外兩篇譯文分別是阿多諾為紀念本雅明逝世十周年所作的《瓦爾特·本雅明概要》和研究卡夫卡的《卡夫卡札記》。在這兩篇文學哲學評論文章中,貫穿了阿多諾批判總體性和同一性的理論宗旨,及其以假意順從的方式進行實際上的批判與消解的策略選擇。此外,為便于讀者系統(tǒng)全面把握阿多諾的《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這一文集,該主題還收錄了譯者對的總體介紹與說明。 2014年,新版《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文單行本問世。該版本的顯著特征是收錄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新版(MEGA2)中“按照手稿寫作順序編輯的版本”。這就為我們今天深入理解《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寫作進程和理論邏輯提供了新的文本依據(jù)。文本的考證要求思想史的梳理。為了更好的推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我們專門組織編譯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早期編譯研究過程中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史料價值的三篇文獻。《從到》為大衛(wèi)·梁贊諾夫在《馬克思恩格斯文庫》俄文版第3卷上首次發(fā)表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片段所作的理論說明。1927年,以俄文形式*先公開問世的是手稿的第三筆記本部分,并被識別編輯為《的準備材料》。1932年,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班**部分第3卷中,手稿的全文被整理出來,并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問題出版面世。本主題的第二篇譯文就是阿多拉茨基署名的該卷導論。眾所周知,與這一版本幾乎同時,德國社會民主黨人也編輯出版了另外一個版本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手稿的公開問世在西方學界引發(fā)了所謂“人本主義青年馬克思”或“兩個馬克思”的爭論。施穆科勒的《青年馬克思與市民社會》一文可以看作是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這一問題的*初回應。這三篇文章,構成了我們理解《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早期編輯史和研究史的直接依據(jù),有助于回應今天仍然困擾學界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 *后一個主題是一篇獨立的長文,即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伊里因科夫的《觀念東西的辯證法》。作為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1960年代一代”的核心成員,伊里因科夫有關唯物辯證法的研究和探討有力推動了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反思和進展。近年來,伊里因科夫的思想也開始在西方學界產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選譯其代表性成果《觀念東西的辯證法》,我們的意圖有三:一是再現(xiàn)回顧蘇聯(lián)學者有關唯物辯證法研究的理論成果;二是為準確回應當代西方左翼學者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提供文獻依據(jù);三是為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在理論上提供攻玉之礫。
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2輯 作者簡介
張一兵,現(xiàn)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哲學組主要成員,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