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德累斯頓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9636648
- 條形碼:9787549636648 ; 978-7-5496-3664-8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累斯頓 本書特色
★歐洲文明之都的生與死,一本扣人心弦的戰(zhàn)爭啟示錄 1945年2月,盟軍摧毀了被譽為“易北河上佛羅倫薩”的德累斯頓,約有25,000人喪生。同廣島和長崎一樣,“德累斯頓”這個名字就此永遠地與“湮滅”聯(lián)系在一起。生存本能、大規(guī)模毀滅、道德爭論、追憶與重建……共同構(gòu)成了這部扣人心弦的戰(zhàn)爭啟示錄。 ★二戰(zhàn)期間盟軍廣受爭議的轟炸行動,丘吉爾六卷本回憶錄中緘口不提的事件 戰(zhàn)爭結(jié)束在即,轟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毀壞無數(shù)藝術(shù)珍寶,德累斯頓是合理的軍事目標嗎,或者此次轟炸只是戰(zhàn)爭中無理性的殘忍屠戮?如果說摧毀德累斯頓是犯罪,那么誰是真正的罪犯呢?納粹德國真的以為不必為自己的野蠻與惡行付出代價嗎?德國民眾只是戰(zhàn)爭罪行的受害者嗎? ★從空中到地下,多視角敘事,無死角還原事件始末 從攻擊計劃的制定者到實施轟炸的飛行員,從大火中的幸存者到驚愕于毀滅程度的局外人,本書運用大量史料和檔案,還原災難的全過程,詳述其引發(fā)的道德爭論,并以欣慰的目光見證這座城市從灰燼中重生。 ★既是戰(zhàn)爭史,也是一部城市史 《泰晤士報》年度圖書,《圖書館雜志》《出版人周刊》《華爾街日報》《科克斯書評》一致推薦 圍繞轟炸事件的前因后果,作者為德累斯頓撰寫了一本獨特的傳記,從典雅、文明的往日輝煌,到殘酷、狂熱的納粹時期,到毀滅與重建的非常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和解與復興。 海報:
德累斯頓 內(nèi)容簡介
“一場大火從德國噴出,繞世界一圈,然后又回到了德國。”
1945年2月,末日從天而降,上千架轟炸機飛過,德累斯頓在一夜之間淪為廢墟,“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歐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紀。
在二戰(zhàn)接近尾聲之際,針對德國城市和平民的無差別轟炸對戰(zhàn)爭進程幾乎沒有任何影響,慘痛的傷亡以及巨大的破壞引起了輿論的激烈反應。納粹當局將盟軍的攻擊稱作“恐怖轟炸”,英美媒體亦為德累斯頓這塊瑰寶的毀滅而震驚,就連丘吉爾也對空襲的必要性產(chǎn)生懷疑。
究竟誰該為德累斯頓的毀滅負責?這一問題的討論經(jīng)久不衰,熱烈程度甚或高于人們對廣島核爆的關注。冷戰(zhàn)時期,德累斯頓的廢墟在“鐵幕”之下成了英美帝國主義恐怖暴行的物證,也刺激著大西洋兩岸的反戰(zhàn)運動。到今天,德國右翼組織仍然試圖利用這一事件,以期將德國人塑造成戰(zhàn)爭罪行的受害者。
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到轟炸發(fā)生的那一夜——在德累斯頓,千百個聲音正等待著世界的傾聽,是時候看看那場駭人聽聞的毀滅背后,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德累斯頓 目錄
前言時光中的城市
**部分怒火將至
**章在那天之前
第二章在州領袖的森林里
第三章理性的廢黜
第四章藝術(shù)與墮落
第五章玻璃人和物理學家
第六章“小倫敦”
第七章末日的科學
第八章適宜的大氣條件
第九章沖洗
第十章魔鬼不得休息
第二部分恐怖之夜
第十一章黑暗之日
第十二章警報拉響前的五分鐘
第十三章墜入深淵
第十四章影與光
第十五章晚上10:03
第十六章灼傷的眼睛
第十七章午夜
第十八章第二波
第十九章在死者間
第二十章第三波
第三部分劫后余生
第二十一章亡者與夢游人
第二十二章灼熱的墳墓
第二十三章恐怖的含義
第二十四章亡魂的樂曲
第二十五章反沖
第二十六章“斯大林風格”
第二十七章美好與紀念
致謝
圖片來源
部分參考文獻
注釋
德累斯頓 節(jié)選
1945年2月13日,離戰(zhàn)爭結(jié)束只剩數(shù)周時間的那個夜晚,796架轟炸機飛過廣場,飛過了這座城市。用一位年輕親歷者的話來說,它們“打開了地獄之門”。就在那個地獄般的夜晚,估計有2.5萬人喪生。 德累斯頓的故事,它的毀滅與重生,呈現(xiàn)出一系列可怕的莎士比亞式道德難題。如果我們承認那天晚上及其后,成千上萬兒童、婦女、難民、老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難,那么納粹在那里犯下的丑惡罪行會不會因此而淡化?如果我們繼續(xù)深入挖掘這座城市的特殊遭遇,那么我們是否會因“沉迷”于一個特別美麗的地方,而忽略歐洲大陸上還有很多村莊和城鎮(zhèn)經(jīng)歷過更為殘酷的過往? 德累斯頓的故事既關乎死亡也關乎生命,它訴說了人類精神在*特殊的境遇下展現(xiàn)出的無限堅忍。明白這一點尤為重要。 這些事件已漸漸從鮮活的記憶中淡去,我們可以不被各種主張、反訴、政治宣傳所蒙蔽,從更客觀的角度去審視它們。因此,以另一種形式重建德累斯頓的機會也擺在了我們面前:去紀念彼時的德累斯頓人,描繪他們?nèi)粘I畹膱D景。 近年來,這座城市的檔案館一直在盡*大努力收集證詞和目擊者描述。這項鼓舞人心的公共歷史計劃收集了許多人的聲音,讓許多失落的記憶重見天日。這些故事來自各種各樣的市民,他們年齡各不相同,他們的敘述被記錄在不同時代。有事發(fā)時尚且年幼的人講述的故事,也有親歷那場恐怖災難的成年人留下的日記、書信和只言片語。從德累斯頓的首席醫(yī)療官到防空管理員;從城市中被殘酷迫害的猶太人到心懷羞愧而伸出援手的非猶太人;從青少年和學童們的回憶到成年市民的非凡經(jīng)歷:這些檔案記錄的不僅僅是一個夜晚,而且是一座非凡城市經(jīng)歷的非凡歷史時刻。千百個聲音正等待著世界的傾聽,許多故事此前從未為人知曉。 現(xiàn)在,是時候撥開德累斯頓那些廢墟和重建的建筑,看看在被納粹玷污之前,這座充滿革新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城市究竟有著何種韻味。是時候走上消失已久的街道,像個德累斯頓人那樣凝視往來的景色。這個故事不僅講述了一場駭人聽聞的毀滅,也訴說了破碎的生命在其后的新生。
德累斯頓 作者簡介
辛克萊·麥凱(SINCLAIRMcKAY) 英國記者,歷史作家,文學評論家,《每日電訊報》《星期日郵報》專欄作者。 麥凱長期研究英國戰(zhàn)時檔案,作品多反映英國航空兵與情報部門在二戰(zhàn)期間的貢獻。代表作為《布萊切利園的秘密生活》。 張祝馨 英國利茲大學英語文學碩士。譯有《鄰人》《遠方的陌生人》《血與大地》《東京零年》等。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