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德意志史(平裝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3852
- 條形碼:9787100203852 ; 978-7-100-20385-2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意志史(平裝本)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德國歷史文化感興趣什么是“德意志史”?這片叫作“德意志”的土地何時開始擁有自我意識?它如何崛起為中歐強權?在瑰麗的民族文化與擴張的帝國情懷之間,它又是怎樣搖擺糾結的?在戰爭的廢墟中,它如何實現了涅槃重生?數位德國歷史學家聯手,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精神等各方面出發,全面而簡潔地回答了上述問題,并努力跳出民族國家的框架,從更為廣闊的全球史視野來解讀一個民族的成長歷程。
德意志史(平裝本) 內容簡介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德意志是一個無法回避、又極難書寫的對象。一方面,它不僅在歐洲中世紀里扮演著頗為重要的角色,而且在19世紀以來的優選歷史演進中以其光彩(科學藝術方面的成就)與窘迫(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的雙重形象,成為無數研究者的目標。另一方面,正如本書導言所指出的那樣,所謂“德意志史”,若以現代民族國家的視野去回溯,必然遭遇很多棘手問題,如疆界變動頻繁、民族意識淡薄等。正因如此,書寫一部“德意志史”,既需要一種敏銳而宏大的世界眼光,又必須借助一種超越19世紀以來人們習以為常的民族史套路的創新立場。新世紀以來,德國史學界在這一方面的探索不可謂不多,本書是眾多成果之一。本書的敘述內容從6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柏林共和國(即聯邦共和國)時期的2012年。作者們努力突破民族史框架,站在歐洲史與優選史的角度去討論德意志史的演進歷程。整本著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歷史事件,但又不是以通俗史學的方式來書寫。作者們都是專業學者,但盡量以讓讀者感興趣的方式來編寫,使之對德國歷史感興趣。與其他德意志史讀本相比,本書的優勢明顯:它的篇幅不大,言簡意賅;以時間為序,書中每一章由這一領域的很好學者書寫,反映了近期新研究成果;附有詳細的文獻指南,為延伸研究提供方便。
德意志史(平裝本) 目錄
導言 什么是“德意志史”?
烏爾里希·赫爾曼
**章 中世紀早期與盛期(6—13世紀)
烏爾夫·迪爾邁爾
時代概覽
中世紀早期德意志史的前提條件(6—9世紀)
總體狀況/政治發展的基本特征
中世紀盛期(10—13世紀)
總體狀況/從加洛林帝國分割到奧托王朝的統治/薩里安家族的皇帝:在通往主教敘任權之爭道路上的帝國/斯陶芬家族崛起為中世紀盛期帝制的*后巔峰
第二章 中世紀晚期(13世紀中葉到15世紀末)
烏爾夫·迪爾邁爾
時代概覽
中世紀晚期的帝國:總體狀況
從斯陶芬王朝末期到選舉制王國(13世紀中葉到14世紀中葉)
14世紀中葉后塑造帝國的新開端
第三章 從宗教改革到《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
(15世紀末到1648年)
恩斯特·欣里希斯
時代概覽
16世紀初的德意志
人口、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精神生活/政治體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統治下的皇帝、帝國與帝國改革/教會和教會機構
宗教改革與查理五世的普世性皇帝政策
馬丁·路德/查理五世與帝國/宗教改革與帝國:1519—1524年/農民戰爭
/宗教改革、帝國與信仰運動:1525—1555年
奧格斯堡與特倫托之后的德意志:“教派分立時代”
三十年戰爭的前史與歷史
第四章 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到維也納會議
(1648—1814年)
安德烈亞斯·格斯特里希
時代概覽
三十年戰爭結束時的帝國
人口與經濟/帝國的政治結構與憲法/絕對主義在邦國內的
崛起/宮廷社會的出現
在1648—1740年間歐洲沖突中的帝國
在路易十四征戰中的帝國/北方戰爭與西班牙王位
繼承戰/抗擊奧斯曼帝國的戰爭
轉變中的社會:18世紀的文化、宗教、經濟
日常生活與科學中的感知變化/從巴洛克到啟蒙運動/宗教與
教會/兒童、青少年與家庭的轉變/18世紀的農業和工商業
舊帝國的落幕
普魯士的崛起及德意志雙元制的開端/在開明專制標簽下
的改革/舊帝國的終結與歐洲的新秩序
第五章 從維也納會議到**次世界大戰爆發
(1814—1914年)
于爾根·羅伊勒克
時代概覽
19世紀前半葉的啟程、反動與改革
從1848/1849年革命到1871年帝國建立
帝國:在現代化與故步自封之間的國家和社會
第六章 世界大戰時代(1914—1945年)
于爾根·羅伊勒克
時代概覽
從**次世界大戰到**個德意志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一次“民主實驗”的崛起與失靈
“奪權”與納粹政權的建設:1933—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的時代終結抑或插曲?
第七章 分裂與民族統一的恢復(1945—1990年)
克里斯托弗·克勒斯曼
時代概覽
生存戰略——四國占領區內的衰敗社會
“冷戰”、德國的分裂與融入兩大集團
1961年建墻:戰后德國歷史的重大轉折
“以接近求轉變”和以區別求穩定:東、西德的德國政策
兩個德國的社會發展道路
社會結構的變遷/社團、教會以及社會運動/文化
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的內部崩潰與民主德國的革命
舊聯邦德國與新聯邦德國
第八章 柏林共和國的開端(1990—2012年)
康拉德·H.雅奧施
時代概覽
統一帶來的矛盾后果
尋找“正常化”的認同
在全球化的陷阱中
常態化的挑戰
一個柏林共和國的展望
地圖一覽表
索引
譯后記
德意志史(平裝本) 節選
什么是“德意志史”?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書,談的是中世紀至今的“德意志史”。但是,有可能存在一段“德意志”史嗎? 在我們著手撰寫有關“德意志史”的讀物,讓一段“德意志史”具象化之前,看上去比較明智的做法是去確證“德意志史”究竟為何物,或者說,“德意志史”可以意味著什么、標志著什么?因為講述一段過去和現在,是以建構講述對象為前提的。這種建構(重構)存在著無數可能性——一個族群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歷史;發生在特定疆域上的歷史事件;一段文化社會史。它取決于講述者的立場與視角,即他當時把何物視作“德意志史”。 一段“德意志”史有可能是“德意志人”作為族民的一段歷史嗎?或許不行。因為這種“德意志人”的移居空間、語言空間與文化空間所大致確定的界限,存在時間并未超過百年。“這些”德意志人(或多或少)希望擁有共同歸屬感,超越政治界限,生活在同外來移民相互隔絕的居住區內,直至海外也是這樣。然而也正因如此,一般而言,他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也不擁有共同的歷史。 的確,自法蘭克帝國在查理大帝后分裂,統治權從法蘭克人轉移到薩克森人以來,法蘭克人與萊茵河以東地帶“德意志人”之間的分離日益明顯——這同樣體現在當時人的意識中:人們談到了“德意志王國”。不過,我們或許還不能說這是一種“德意志”民族意識;同樣,疆界明晰可辨的“德意志”國家也并未產生——直到11世紀,這種國家才登上舞臺。它更多是一個從波羅的海到西西里島的“帝國”所擁有的“德意志”組成部分。 這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在15世紀起作為政府形式得以構建起來),到1806年才降下帷幕。當時,弗朗茨二世自行摘掉了皇冠。在這種“帝國”中,“德意志人”既非以國家也非以民族形式進行組織。在這種帝國內,說德語的民眾可以擁有政治自主權(例如三十年戰爭結束時的尼德蘭人與瑞士人)。是的,在這種帝國聯合體內,到18世紀,帝國諸侯(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仍兵戎相見。顯然,無論是共同的語言,還是帝國歸屬感,都未能傳遞一種共同的“民族”意識,也未能讓人們產生“德意志人”這樣的自我認識,也許在文化民族的意義上有一些。當時,“德意志人”在“政治”意義上既不是一個民族,也不是一個國家,因為他們生活在“德意志蘭”,而這個“德意志蘭”的疆界卻未曾被精確描述過;他們在“文化”意義上也不是同一群人,因為他們在信仰上是分裂的,各自以家鄉為導向,在大量城市與邦都中以地方和區域來組織。席勒與歌德以兩首聞名于世的《格言詩》(Xenien,第95首和第96首)表達過此類情況: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蘭? 它在哪里? 我知道那塊地方無法被找到。 學術上的德意志蘭從何處開始, 政治上的德意志蘭就在何處結束。 德意志的民族特征 你們希望建立你們的民族, 德意志人,這是徒勞; 做你們能做的, 使自己發展成更自由的人。 …… 在全球化的陷阱中 兩德統一后,占據統治地位的*新發展路徑是對全球化提出的挑戰加以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應對。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德國模式”取得的相對巨大成功,反而帶來了如下問題,即“萊茵資本主義”讓必要改革延期,并讓這一問題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內駐足不前。1973年,石油價格驟然上升,國際貨幣體系轟然崩潰——此事業已向人們提出了震耳欲聾的警告,讓人們明白,今后不再有可能自動實現經濟增長。盡管聯邦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成功地借助一種混合方式(即把厲行節約、目的明確的增長刺激與匯率限制聯系在一起),克服了**次危機。但是,由于1979年第二次出現石油封鎖,造成了基本失業者人數超過200萬。唯有赫爾穆特·科爾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他的新自由主義轉向,才又一次激發經濟發展好轉。*終,兩德統一連同它帶來的新壓力,把德國經濟的內在結構缺陷都暴露無遺。 由于人們不斷處理全球化帶來的部分后果,以至于增強了人們在政治上對下列現象加以理解的難度:世界范圍內,商品交易、交流與金融轉移支付的快速增加,不過是全球化整體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通過高科技的突飛猛進發展,特別是在微電子方面,一些創新型工業領域應運而生。它們再通過對于生產進程的更好控制,又對其他部門產生了影響。新技術性設備的發展,如電視、電腦和手機,進一步打開了交流視野,以至于在流行文化中,這個世界看上去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清除關稅壁壘的行動首先出現在歐洲,然后是跨大西洋區域,*后擴展到整個世界。與此同時,*近十年,由于借助集裝箱貨輪來運送大眾貨品,運輸費用下降,致使商品交易量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快速增長,從而克服了過去商品交易行為的地域依賴性。*后,金融浪潮的國內外管制被不斷解除,從而有可能出現對于投資決策和盈利轉移的全球規劃。由于上述網絡化發展,經濟總體狀況業已出現了根本性變化。 對于這些發展,業已擴大的聯邦共和國只是部分做好了準備。數量相當可觀的專利表明,本土工程師仍然繼續富有創造力——但是,在已經固化的工業結構中,向新生產的轉型,卻頗為困難。因為在計算機技術行業的新領導性工藝里,它們只扮演了一種次要角色,以至于在汽車行業與“媒體高科技”的層面上,德國人的活動受限。由于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模式得到強化,所以德國企業只能在嚴肅轉型后,才有可能在國際上幸存下來。盡管德國商人作為成功的出口商,受益于開放的國際市場,但他們只能依靠設計或質量上的突破,才能出售大部分昂貴商品。交通價格的降低,一開始有助于維持本土地域性優勢,但從長期來看,德國人必須向外擴展生產基地。*后,緊盯工業的銀行業被證明過于保守,以至于無法在世界范圍內的投機活動中獲利。 競爭壓力的激增,不僅讓那些安于現狀的企業獲得了新契機,同時也導致許多穩定的公司陷入破產境地。一些成功的大型康采恩基于它們在歐盟內的霸權地位,已經成長為本領域內的全球領導者。如西門子或者戴姆勒-克萊斯勒的大型康采恩在國外雇用許多雇員,它們的大部分盈利也來自德國之外。與此相反,一些完全不同的行業,如休閑電子設備或者相機制造等,都步了紡織業與采礦冶金業的后塵,幾乎完全從德國消失,因為這些產品在新工業化國家里的生產成本更低,而且從長期來看,其質量未必糟糕。與此同時,新型的“股東價值”管理目標的設定,導致了一種通過合理化來使短期利潤*大化的現象,而此舉總是以犧牲勞動力為代價。當本土公司能夠在工資價格更低的國家中收益,國內工作崗位必定會被削減。毫無疑問,相關工人便把全球化視作一種危險。 有關上述變化的公開討論,圍繞的是德國“失去競爭力”之原因展開的。一些因素首先使經濟有可能取得成功,如勞資之間的緊密合作關系,但從現在開始,這種關系卻被證明是一種障礙。同樣,經費不足、面臨困境的教育體系,幾乎無法保障創新動力。勞動時間逐漸被縮短到每周35小時、休假時間較長以及擁有許多節假日的情況,讓德國工人在本質上不如其競爭對象。此外,勞動收入由于增加了額外工資,而讓企業背上了沉重負擔,以至于德國福利國家的擴展效率不高。其原因在于,盡管福利國家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另一方面卻縮短了勞動時間,這使得基于工資開銷的商品在根本上被抬高了價格。*后,在傳統勞動道德受到侵蝕后,生產率與質量上的優勢,完全不能依靠價值轉換來得到維持。在許多領域內,德國本土看上去已不再具有競爭力。
德意志史(平裝本) 作者簡介
烏爾夫??迪爾邁爾(Ulf Dirlmeier,1938-2011),德國中世紀史學家,曾任錫根大學教授。 安德烈亞斯??格斯特里希(Andreas Gestrich),德國宗教史學家,曾任維爾茨堡大學、特里爾大學的教授,倫敦的德國歷史研究所所長。 烏爾里希??赫爾曼(Ulrich Herrmann),德國歷史教育學家,曾任圖賓根大學、伯爾尼大學、蘇黎世大學、波茨坦大學的教授,《教育學雜志》主編。 恩斯特??欣里希斯(Ernst Hinrichs,1937-2009),德國近代早期史學家,曾任國際教科書研究所所長,奧登堡大學教授。 康拉德??H.雅奧施(Konrad H. Jarausch),德國當代史學家,波茨坦當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克里斯托弗??克勒斯曼(Christoph Kleßmann),德國當代史學家,曾任比勒菲爾德大學教授,1993年起任波茨坦大學教授、當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于爾根??羅伊勒克(Jürgen Reulecke),德國城市史學家,曾任錫根大學、吉森大學的教授。 譯者簡介: 孟鐘捷,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德國史的研究和教學。出版專著:《德國1920年發生史研究》《尋求黃金分割點——聯邦德國社會伙伴關系研究》《德國簡史》《地圖上的德國史》《20世紀德國企業代表會體制演變研究》;譯著:《世界主義與民族國家》《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非自由主義的失敗》《德國天才》。 葛君,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冷戰國際史、德國當代史、中德關系史。 徐璟瑋,上海理工大學助理研究員,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史。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