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遙遠的鄉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38907
- 條形碼:9787517138907 ; 978-7-5171-3890-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遙遠的鄉村 本書特色
★ 散文筆法娓娓道來鄉村嬗□ 民間視角追尋演繹故土根脈
★ 作者用抽絲剝繭的方式,寫百態世俗生活,寫可貴人性品質,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鮮活的蘇北鄉村。溫潤幽默的文字寄寓著作者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故土的懷念,沉著靜默的外表下涌動著激越的弦歌,平易質樸的鄉土化敘述中閃爍和錘煉詩意的鋒芒。視野雖限于蘇北世情,筆力卻深至人心魂魄。
遙遠的鄉村 內容簡介
《遙遠的鄉村》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收錄散文30多篇,包括《家鄉的露天電影》《我們村的部電視機》《鄉村剃頭匠》《老街的陳記染坊》等。作者用平實而又帶有溫度的筆觸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發生在故鄉蘇北農村的一樁樁令人難忘的往事和一個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記錄了自己從童年到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脈絡,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再現了這一時期蘇北農村的風土人情及眾生態相,努力探索他們的形體生存與精神空間,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眷戀,充滿濃濃的鄉思,鄉愁。每篇文章主題鮮明,敘事語言通暢,作者在平實而不失生動的敘事中傳遞著直抵人心的力量和溫暖。
遙遠的鄉村遙遠的鄉村 前言
自 序
宋代詞人晏殊曾作《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時光匆匆,每時每刻都在催人□老,卻并不理解人世間的多情,那些滴到衣衫上的淚水和長亭送別的離恨別愁,縱使醉酒后也無法忘卻。
不知不覺就老了呢,而今我已年過花甲,人老多情,空閑的時間總是會想起從前的種種,逝去的父母、年幼時的伙伴、讀書時的師長、工作后的同事,還有一些苦辣酸甜的事情……想得□多的,是我的村莊,留下我童年記憶的村莊。猶記得,我腦袋上頂著一撮毛,跟著父親去趕老街,煎包、煎豆腐、丸子湯、燒餅、油條、馓子、麻花、糖球、韭菜餡的餃子、雞蛋餅看得人目不暇接,饞得我口水直流。那條老街,那個村莊,那些美好的記憶,深深地扎根在我腦海里,每每想起,就如過電影般一幕幕浮現出來。寫這本書,就是想把這些記憶串成花絮,一方面方便自己懷念當初,另一方面,將這些關于鄉村的記憶鑲嵌在歷史的櫥窗里,能夠讓后來者都知道它、了解它、欣賞它,讓他們知道,一路走來,鄉村,曾經穿越千百年的風云煙雨,曾經奔馳過叱咤風云的金戈鐵馬……
之所以命名為“遙遠的鄉村”,也是出于一種緬懷。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化,那一條條狹窄的老街,那一座座破舊的茅草房,那一片片渾濁的池塘……都已經消失。但是,每當念起那個養育了我的童年、青年的村莊,那片點燃了我的激情、理想的熱土,淡淡的鄉愁就蔓延開來,絲絲縷縷又火熱異常。寫下這本書,是為了紀念,我,和跟我有相似經歷的人,曾經走過的歲月。
遙遠的鄉村 目錄
我們村的□□臺電視機 / 007
從民居□遷看改革開放 / 014
訂婚彩禮升級版如是觀 / 0□□
傳統和當代養老一瞥 / 030
鄉村剃頭匠 / 038
老 街 / 043
老街的陳記染坊 / 055
斗鵪鶉 / 060
叫 魂 / 066
踩 腰 / 069
老人會 / 071
家鄉的宴席 / 074
樹不在樹底下 / 083
山里的風兒 / 087
老娘存錢三步曲 / 091
母親的“責任田” / 097
母親是生活的藝術大師 / 101
母親的燒烤 / 105
母親的老鹽豆 / 110
老家的小拐磨 / 114
奶奶的紅辣椒 / 118
水 路 / 1□3
會唱歌的老屋 / 1□9
山紅草 / 134
老家的小院 / 137
我家的麥囤 / 14□
舊時的私塾 / 147
跑 會 / 15□
關于邢樓村 / 160
大福帽 / 18□
我的中小學時代 / 187
我報考銅山師范及在校經歷 / 199
盧套中學讀書漫憶 / □3□
我們的文藝沙龍 / □38
我的讀書故事 / □49
戒 酒 / □54
魚龍山小溪 / □61
桑樹涅槃 / □63
陽光的味道 / □67
控 苗 / □70
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 □73
借手表 / □75
紅暈當頭 / □79
傳統婚姻習俗 / □84
遙遠的鄉村 節選
家鄉的露天電影院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家鄉放電影都是由縣電影放映隊負責。由于我的家鄉邢樓村地處偏僻,屬三縣(睢寧、邳縣、銅山)接壤處,因此,每兩三個月才能看上一場電影。聽我們生產隊社員邢印豐講,他看的□□場電影是《白毛女》,只有影像,沒有聲音。我聽后很是納悶,電影怎么會沒有聲音呢?我看的□□場電影是 1958 年 10 月在廟山大隊部放映的——當時我們邢樓村隸屬廟山大隊,電影的名字是《女駙馬》,女主角是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那場電影既有影像又有聲音。我當時正在拐山小學上一年級,從我們村到拐山小學正好途經廟山村。放晚學后,我和既是同桌又是鄰居的二啞巴看到廟山大隊部的大場上搭起一塊白布,白布的兩端拴在兩根高竿子上,我倆很是好奇,不知這是什么玩意兒,還以為是誰家晾曬的白氈布呢。聽圍觀的人講,這是電影,須等到天黑下來才能放映。我倆又犯起了嘀咕,電影又是哪路神仙?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倆決定等看完電影再回家,要看一看這叫作電影的到底是個啥玩意兒。那晚,直到電影放映結束我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
到了 196□ 年,我們邢樓村單獨成為一個大隊了。當時放電影是按大隊排序的,自然村是輪不上的。我們邢樓村既然成為一個獨立大隊了,自然也就有了放電影的資格。仍是縣電影放映隊來放電影,還是兩三個月才能輪上看一場。當時文化生活貧乏,偏遠農村更是如此。因而,電影這種文化產品便成了香餑餑。
當時農村放電影全是露天放映。在大場上豎起兩根高竿,拉上電影銀幕,再擺上一張桌子,放上放映機,便可放電影了。一般下午三四點鐘,銀幕就拉上了。晚飯前,大隊干部便在廣播里播送放電影的消息:“廣大社員同志們,今天晚上大隊有電影,請吃完晚飯來大隊看電影 ……”這樣反復地播送多遍,盡可能地做到家喻戶曉。其實,不用大隊廣播,小孩子們早已把來了電影的消息傳
遍了整個村莊的每個角落,而且很快傳遍十里八村。十里
八村的小青年和小孩子們都趕來看電影,往往電影場被擠
得水泄不通,擠丟了帽子和鞋子的事經常發生。在小孩子
眼里,放電影比過大年還要熱鬧,還要有吸引力。大人們聽說大隊來了電影,也很激動,早早吃完晚飯就到電影場來了。小孩子們大多不吃晚飯,怕吃了晚飯就搶不到好地方,耽誤了看電影。他們大多在太陽沒落山之前就拿著板凳來到電影場搶地盤,有的放板凳占地方,有的則用石碴、碗碴畫線預留地方,不僅自己要占據好地方,還要給家人和好朋友預下好地方。為此,小孩子們經常吵架,有的竟動手打得頭破血流的。此外,賣花生、瓜子、□□、□□玩具的小商販們也早早地就來了,傍晚時就已擺好攤位。賣主還把撥浪鼓搖得“哐啷啷”響,一邊搖一邊大聲叫賣。還有賣糖球的為吸引饞嘴的小孩,故意一邊把插放糖球的稻草架舉得高高的,一邊喊著:“糖球,糖球,甜掉牙的糖球嘍……”
放映機鏡頭的強光射到銀幕上,電影就要開映了。照例是要請大隊干部講話,大隊干部必須從人堆里鉆過去,才能到達放映機跟前。在鉆的過程中不是踩到這個人的腳便是碰到那個人的腿,“哎喲喲”的尖叫聲不時地傳出來。大隊干部首先代表全大隊群眾對電影放映隊的同志不辭辛苦來本大隊放電影表示熱烈的歡迎,并表示衷心的感謝!這時,場上就會響起稀稀落落的掌聲。有時候,大隊干部還要趁機布置第二天的農活。人們都急著看電影,有的人聽得不耐煩了,便罵罵咧咧起來。有的小孩急著看電影,便趁機出洋相,把食指彎進嘴里學起雞叫來,叫幾聲后又開始大喊:“快放電影,雞都叫了!”有的人在嘻嘻地笑,有的人在大聲喧嘩;有的人爬到柴垛上,有的人爬到大樹上;還有的人來晚了,實在找不到地方,便跑到銀幕反面去看。藏在樹上的小孩子不時地扔下幾個小爆竹,“啪啪”幾聲,以此擾亂大隊干部講話……凡此種種,放映前的電影場熱鬧得像是開了鍋!
電影終于開映了。場上頓時鴉雀無聲,人們都在聚精會神地看電影。放電影總是先放幻燈片。幻燈片是將宣傳畫畫在透明玻璃片上,用手推著換片,將玻璃片上的畫面投射到銀幕上,多是以漫畫的形式宣傳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或是村規民約之類的內容。接著放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新聞紀錄片,內容大多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外國政要或是出訪世界某些國家和地區,也有宣傳國內外形勢的片子。社員們稱這兩種片子為副片,即加映片。通常這兩種片子放映時間很短。□后放映故事片,社員們稱其為正片。正片放映時間長,且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尤其是戰斗故事片,為人們□愛。看到激烈處,有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叫出聲來,看到傷心處,有的人會不由自主地落下淚來……似乎每個人都進入了電影角色里,融化到了電影里。
遙遠的鄉村 作者簡介
邢敦嶺,1950 年生人,江蘇銅山人,徐州市作協會員。近年來專注于鄉土歷史文化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已完成上百萬字的文稿。先后發表小說、散文、詩歌等 □00 多篇(首),其中《家鄉綠化感賦》一詩獲第四屆全國新田園詩賽二等獎,散文《抄書》獲第七屆“我的讀書故事(漫山花溪谷杯)”征文優秀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