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們的鄉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913484
- 條形碼:9787521913484 ; 978-7-5219-134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的鄉愁 本書特色
本書是光明日報生態文明版留住鄉愁欄目刊發的生態文學散文集合。本書的作者雖大都為業余創作者,卻有情有境,且真情真境,即便是從回憶的時光中撿拾而得,無不境界畢現,得大地之思,是心性畢露。又思及當今遍地文章,境界難覓時,能不為親近本源者點贊擊節?多好啊,如此這般的詞語,“屋檐在上,檐下是家”!
我們的鄉愁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農事、風物、故人、生靈、記趣、舌尖、鄉俗七個系列,以留住鄉愁主題為統領,通過優美的文字,精致的繪圖,融媒體配樂朗誦的形式,展現各位作者記憶里的故鄉,故鄉歷史與現代的對比,突顯生態文明下的自然變遷,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突出鄉愁與美好未來的憧憬。大部分文章已在光明日報生態文明版留住鄉愁訂閱號上以配樂朗誦配文字的形式發布。
我們的鄉愁 目錄
[農事]
春雷響 郭震海
夾塘泥 沈大龍
一犁新雨破春耕 梁永剛
春耕圖 陸包采(彝族)
開秧門 沈大龍
打田栽秧 方洪羽
插麥田秧 李朝俊
蹬秧草 李朝俊
麥浪 石廣田
磨鐮 周壽鴻
麥收 游磊
三夏 石廣田
拔麥子 常書偵
曬谷 吳美群
車水 劉賢春
雨潤鄉村 石廣田
夏鋤 薛培政
打耙薅草 夏丹
扳罾起落 程紅旗
麻事 趙長春
一場新麥借風揚 梁永剛
耬中日月 梁永剛
收秋 劉賢舂
絞草把子 石智安
日干垡 鄧高峰
秋收一張鋤 梁永剛
收稻谷 李海培
禾桶聲聲 黃從周
拾秋 常書偵
大野之秋 常書偵
十月小陽春 李海培
冬藏靜無聲 桑明慶
[風物]
屋檐在上 石廣田
天井院落 張大斌
南街以南 胡巧云
橋頭小記 王亦北
村口塘 段偉
母親水 石智安
清流澗 李海培
源流之上 北雁
上黃古道 王祝興
炊煙 郭震海
籬笆墻 張秀云
草垛 季學軍
石頭有用不嫌沉 趙長春
土窯暖土房亮 崔志堅
消逝的水碾坊 李海培
葫蘆瓢 李成猛
灶膛草木灰 夏丹
鄉村暑意 梁永剛
秋涼幾層雨 石廣田
雪落村莊 梁永剛
[故人]
小販兒 藿善研
葦匠 秦延安
彈棉郎 李劍坤
麥客 蔡文剛
日月廣子嶺 胡少明
手工鞋 趙華偉
太師椅 吳曉錦
[生靈]
風吹草木生 石廣田
與草木同安 曹文生
大別山蘭草 李成猛
刈草為藥 石廣田
黃蒿 張建春
故園老樹 李成猛
本地楊 石廣田
大樟樹 段偉
村頭的老槐樹 梁永剛
栗樹花開 鄭烈煌
棠梨花 陸向榮(彝族)
柳絮飛啊飛 夏丹
臘月梅花 陸咆采(彝族)
桐花半畝 葛取兵
金黃油菜花 常書偵
莊稼花 梁永剛
稻花 劉忠煥
冬小麥 常書偵
酒香八月稗 黃從周
谷 廖輝軍
稗草 徐翠華
沙地花生 石廣田
螢舞翩躚 吳賢友
雀烏 李海培
燕逐故園春 呂峰
蛙聲的力量 孫森林
布谷聲聲 常書偵
家雀兒 劉琪瑞
蟋蟀 王畔政
雁陣 常書偵
牛伙計 張鳳波
[記趣]
打豬草 陳健
拾糞 莊電一
耕豬 劉賢春
捉泥鰍 李劍坤
摸魚兒 劉琪瑞
夏日瓜陰 黃渺新
大田瓜事 常書偵
兒時雁陣 劉琪瑞
蟬聲悠遠 石廣田
=戶柳笛十分春 梁永剛
三月風箏飛 孫培用
清明打秋千 段春娟
[舌尖]
吃春正當時 趙長春
草木野蔬香“春頭” 宋殿儒
香椿 葉劍秀
春韭 石廣田
芽上椿 秦延安
蠶豌豆花香 夏丹
槐香 馮兆龍
清明茶 方洪羽
云霧茶 段偉
磚茶 王宏剛
食艾 沈俊峰
夏日醬豆香 累水剛
茶油飄香 廖輝軍
豆錢兒 劉琪瑞
椿花落地吃“碾轉” 樊進舉
腌小瓜干 汪樹明
石磨顯腐 孫慶豐
攤豆折 徐晟
醪糟香 周其運
土糖寮 雅妮
鄉間燒酒 廖輝軍
黃酒 張忠文
山里果 李朝俊
桑葚熟了 呂映珍
老樹龍眼 雅妮
南瓜紅了 夏丹
毛栗熟了 方洪羽
柿子熟了 王紀良
老月餅 張萬武
桂花蜜 余慧
白露起,紅薯生 劉忠煥
臘八粥 黃健
臘月棗花香又甜 石廣田
[鄉俗]
柳色新 劉琪瑞
吃清明 劉文清
“小滿會” 樊進舉
柚香中秋 雅妮
鄉村鼓書 段偉
胖社 劉忠煥
鄉音 魏寶
火塘冬夜 北雁
攆冰邊 施立夫
織布 劉賢春
皮影戲 彭振林
鄉村臘月 陳洪娟
殺年豬 薛培政
年畫 蔡文剛
走親戚 蔡文剛
獨樂寺廟會 李云龍
我們的鄉愁 節選
春雷響/郭震海 春雷響,萬物長。 農歷二十四節令中,驚蟄一到,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之蛇蟲。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日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時的中國大地,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和地溫日益升高,河流和土壤陸續解凍,夜霜消失,早露生成,雨水增多。 幼時,驚蟄節令一過,母親就會對我說:“孩子,快出去聽聽春天的聲音。”春天會有什么聲音呢?兒時不解。 長大后,幾次在驚蟄后歸鄉。迎風行走在北方的原野,站在一個高高的山梁上,望著眼前一望無際、層層疊疊的黃土地,耳邊仿佛真的傳來戰鼓擂動、萬馬奔騰的聲音。或許,那就是母親說的春天到來的聲音。那是生靈萬物萌動的聲音,不管卑微還是高大,仿佛都接到了春的邀請,正喜滋滋、興沖沖、樂融融、浩浩蕩蕩地整裝出發…… 奔跑的風是春歸的使者,它一路怒吼,發出狂歡的呼嘯,穿過高山,越過大地,吹皺一池江水,剪開一樹新綠,喊醒冬眠的生靈。 空靈通透的高天之上,盤旋著一只高原蒼鷹,仿佛鐵打的硬漢,發出強者永不言敗的吶喊,以表達對春歸的致敬;那鼓鼓生風的翅膀猶如一把利劍刺破藍天,如電的目光犀利地洞察著蘇醒的大地。 遠處的村莊,傳出歡聲陣陣——那是孩子們跑出家門后的說笑聲,是撒了歡的牛羊迎接春天的歡鳴。 腳踏在松軟的泥土上,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生怕一不留神就會踏碎一個夢想,踩疼一個生機,驚醒一個盎然。 我輕輕地蹲下身,貼近泥土,仿佛聽到成群結隊的種子或根須在地下的吶喊。它們肯定等不及了,正吵嚷著用渾身的氣力推開壓在身上重如千斤的泥土和石塊,想出來曬曬太陽,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驚蟄節令過后,黃鸝開始嗚叫,河鯉開始騰躍,蛇蟻開始產卵。只是;驚蟄蘇醒的春雷,喊醒的不僅是草木蛇蟲,還有鄉下的父老鄉親。 民間自古就有“過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之說。此時,他們的耕種意識和解凍的泥土同時醒來,不管有雨沒雨,都會固執地將一粒粒種子堅定地播進泥土,然后站在一望無際的田地里,低頭揮汗,抬頭望天。 伴隨著驚蟄記憶的,還有村邊那個石碾子。在承載了不知多少鄉村人的歡聲笑語后,它如同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悄無聲息地退出了歷史舞臺。那時,我的小腳奶奶走不快,她總會將幼小的我放在石碾子邊的一塊青石板上,然后推著石碾子吱扭扭地轉。走一圈,石碾子響一圈,小腳奶奶就哼哼呀呀地唱一圈:“一棵樹上五個叉,一個叉上五個芽,搖一搖開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這棵樹啊哪里有,就是自己的小手手……” 備耕的農人歸來,*喜歡坐在石碾旁,端著飯碗,邊曬太陽邊吃飯。偶爾有小蟲誤入飯碗也不在意,把蟲子撿掉繼續吃就是了;面對旁若無人爬到腿上的小螞蟻,就像長輩面對一個淘氣的孩子,用手輕輕地趕掉就是了——在他們看來,不管是螻蟻還是飛鳥,同在一塊土地上,都有生存的權利。 驚蟄一過大地榮,春雷一聲鄉愁濃。 這春之交響曲,喚醒的不只是草木螻蟻,還有在外游子內心那絲絲縷縷的鄉愁。此時,我站在太行山上想,沂蒙山里的老槐樹該抽出新芽了吧,井岡山里的香果樹也該開花了吧,因為太行山的老柳樹已經泛綠了…… 夾塘泥/沈大龍 我的家鄉在皖南沿江江南,是魚米之鄉,水網密布,溝塘充盈。明鏡似的水塘,給莊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沉睡在塘底的淤泥,則是農家難得的有機肥料。 春風拂面,大地回春。記得小時候,趕在春種之前,村里有一項重要的農活叫“夾塘泥”。 夾塘泥是體力活,一般由村里的青壯年去做。夾塘泥用的木質舴盆,呈胖胖的橢圓形,長七八尺,寬五六尺,深約一尺半,載重約一千五百斤上下。經過一個冬天的養精蓄銳,人仿佛積蓄了無窮的能量,輕松地將舴盆翻轉斜立起來,口沿朝下,用后肩扛著盆底橫梁,噌噌噌一陣風似地來到水塘邊。舴盆入水,產生的波紋向遠處散去,打破了水塘本來的寧靜。夾泥人用一根長竹竿將盆撐到水中央,將竹竿豎直插入水中。夾泥巴用的鐵夾子像一只大河蚌,頂端連接著兩根粗細適中的竹竿,每根有一丈多長。夾泥人站立在舴盆的一端,雙手張開竹竿,“撲通”一聲,將鐵夾拋入水中,激起一片高高的浪花,宣示著一天勞作的開始,看上去極富儀式感。 夾塘泥也是技術活。待鐵夾子沉入水底,雙手使勁將竹竿往下壓,讓張開的鐵夾深深地扎入淤泥中,再收攏竹竿。如感到重量不足,那是夾子還沒夾滿泥,就將夾子挪動一下再往下插,直到感覺夾滿了才收攏,身子稍往前傾,雙手用力一上一下交替著往上提桿。夾滿泥巴的鐵夾子約有30多斤重,夾子提出水面后,順勢擱在盆口沿,讓淤泥中的水從夾子兩側的縫隙瀝出,然后再將淤泥提到盆里。這時,要把握好桿子力度——夾緊了,會多消耗體力;夾松了,夾子中的泥巴會“哧溜”一下滑到水里去;如果不瀝水,可能盆里泥未滿,水先滿了。新夾上來的淤泥烏黑油亮,里面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