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中英雙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8687
- 條形碼:9787544788687 ; 978-7-5447-8868-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中英雙語) 本書特色
《拜占庭》重點關注的是帝國之間的戰爭,以及戰爭對拜占庭的政治和文化所產生的影響。拜占庭帝國依靠武力生存,又☆終亡于武力。戰爭與軍事貫穿了整個帝國的歷史,并深刻影響了帝國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城市建筑,它是羅馬政治文化、希臘智識傳統和基督教信仰的獨特融合體。當你花一周喝咖啡的時間,讀完這部濃縮了千年帝國史的小書時,一定會被這個極度迷人的中世紀文明所深深吸引,進而激發起進一步探求的閱讀熱情。
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中英雙語) 內容簡介
在西羅馬帝國于5世紀滅亡之后,作為歐洲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強國之一的拜占庭帝國綿延繁榮了一千年,并在城市、建筑、文學、藝術和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拜占庭文明,從而在現代意象中占據了特殊的地位。在君士坦丁皇帝及其繼任者長達數世紀的統治之下,作為帝國首都的君士坦丁堡逐步發展成為羅馬政治文化、希臘智識傳統和基督教信仰的獨特融合體。彼得??薩里斯重點關注了帝國之間的戰爭及其對拜占庭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面對持續的外部挑戰和威脅當中,拜占庭帝國雖然運用其治國之道和政治策略在一定時期確保了帝國的延續,但☆終還是被西歐基督教勢力所拋棄而走向了終結。
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中英雙語) 目錄
**章 何為拜占庭?
第二章 “統治之城”君士坦丁堡
第三章 從古代到中世紀
第四章 拜占庭與伊斯蘭
第五章 生存策略
第六章 文本、形象、空間與精神
第七章 帝國的終結
索 引
英文原文
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中英雙語) 節選
**章 何為拜占庭? 有機的軀體共唱贊歌;各地方言在拜占庭匯合;他們在拜占庭放聲歌唱;君王的聲音在街道回響。(查爾斯??威廉姆斯,《帝國景象》) 信仰、理性與帝國 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宗教極端主義正在抬頭。理性高于信仰,這原本是18世紀的“啟蒙運動”在智識和文化方面的偉大成就之一。但是在當今世界,這樣的信念正在受到質疑和挑戰。宗教極端主義的部分擁護者甚至反對現代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就,認為它們敗壞道德。因此,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墻上貼滿了用希伯來語寫的海報,譴責那些使用互聯網或智能手機的人。然而,其他人(特別是伊斯蘭極端主義者)卻抓住了科學(尤其是現代通信技術)提供的機會來傳播信息,發表觀點。于是,科學就被這些人用于推廣他們所認為的真正的宗教事業。 那些從世俗視角看待世界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立場自相矛盾,但事實上啟蒙運動在理性與信仰之間所挑起的對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歷史的反常。這一點可以從拜占庭的歷史中得到*清楚的驗證,這個基督教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延續了一千多年。 根據統治者推行的官方意識形態和政治宣傳,拜占庭不僅僅是一個基督教社會,由皇帝作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帝國也被許多人認為是上帝對人類神圣統治的核心部分。從神秘主義的角度來理解,君士坦丁堡治下的世俗帝國與基督的天國融為一體。 因此,就其核心意識形態而言,拜占庭比同時代的任何其他社會、王國和帝國都更加深刻地受到宗教的影響。有人聲稱,拜占庭實現了天地合一。與此同時,它在技術和科學上是中世紀早期歐亞世界西部*先進的力量,它可以用秘密武器“希臘火”(可能是一種基于石油的化合物,借助虹吸效應,可以噴射并點燃,從而摧毀敵艦,燒死敵人)震懾來犯的穆斯林軍隊。此外,在首都的公共空間和皇宮都有巨型機械設備,來自拉丁西方的訪客無不為之驚嘆。 當然,正因為拜占庭被認為是高度宗教化的社會,啟蒙運動的作家和思想家才會對其不屑一顧。同時也正因為他們的輕視,中學和大學教程一直沒有關注拜占庭史,這一狀況過了很久才得到改觀。 愛德華??吉本的史學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給受過良好教育的英語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看來,拜占庭歷史是“一個乏味、單調的故事,反復訴說著軟弱和痛苦”。他宣稱:“在王位上,在軍營里,在學校中,我們只能徒勞地尋找那些值得名垂青史的人物。”對伏爾泰來說,這里“匯集了毫無價值的演講和奇跡……是人類思想的恥辱”。他的法國同胞孟德斯鳩表示贊同,他把拜占庭復雜的政治關系描述為“反抗、暴動和背叛,僅此而已”。 正是孟德斯鳩率先使用“拜占庭式”一詞,來指代長期的官僚政治復雜性、無休止的陰謀和隨處可見的腐敗。理性思想在德國的代表人物黑格爾也同樣持批評態度,他告訴讀者,拜占庭帝國的“總體面貌呈現出令人厭惡的愚蠢特質;可憐的激情近乎瘋狂,扼殺了思想、行為和人性中任何高貴的成分”。由于政治方面的專制和宗教方面的虔誠,拜占庭被上述思想家描繪成一座拘禁智慧和靈魂的監獄。結果就是,拜占庭的思想和科學成就遭到了否定。他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拜占庭的宗教文化遠比官方認可的意識形態更加多樣化。 那些浪漫主義作家和神秘主義詩人,比如W.B.葉芝和查爾斯??威廉姆斯,在19世紀和20世紀被拜占庭文化所吸引。但他們之所以向往它,正是因為其所謂的理性的邊緣化和崇高的相應提升。終其一生,沃爾特??司各特爵士未能完成以十字軍東征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為背景的歷史小說《巴黎伯爵羅伯特》。對于這個備受偏見的古老文明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因為在司各特的所有作品中,這是*浮夸的一部(不過,必須承認,作者本人是抱著同情的態度來寫這部作品的)。 在本書的剩余篇章中,讀者將會看到,不管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批評者,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擁護者,對于拜占庭的認識都不夠全面。拜占庭的文化和社會比他們所認為的更為復雜,并且正是這種復雜性讓它如此迷人。拜占庭是基督教社會,但正是在這里,僧侶、教士以及教會之外的世俗人士保存了古希臘(和異教徒的)哲學、文學和思想。正因為如此,這里總會誕生一些個體,他們博覽群書,眼界開闊,他們更喜歡荷馬,而不是基督;更喜歡柏拉圖,而不是圣保羅。 拜占庭文化傾向于回避創新,但它融合了不同起源的多個民族,因此它必然會催生多種多樣的新的文學、藝術以及建筑風格和樣式。它是個世界強國,幾個世紀以來與伊斯蘭世界沖突不斷,但它學會了與鄰國相處,并以巧妙務實的方式與鄰國打交道,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他者”被妖魔化,而這卻是拉丁國家和西方對待穆斯林東方的方式。拜占庭同時也是個大型經濟體,在許多世紀里,保留了古代經濟的復雜特質。相比之下,在5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統治的消亡,西歐已經喪失了這種復雜性。 總的來說,拜占庭是個非常特殊的文明,沒有哪個現代的民族國家或政體可以聲稱是它的后裔,也沒有哪個民族可以聲稱完全繼承了它的遺產。不僅是希臘人,還有土耳其人,不僅是俄羅斯人和塞爾維亞人,還有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敘利亞人和其他民族,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以及在不同程度上)聲稱自己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遺產。 為什么稱“拜占庭”? 在前一節中,拜占庭帝國被描述為“我們稱之為拜占庭的那個基督教帝國”。這是因為居住在帝國的民眾很少有人自稱是“拜占庭人”。形容詞“拜占庭人的”有時被用來指稱君士坦丁堡的個體居民。這座城市在325年被君士坦丁皇帝以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君士坦丁之城,新羅馬)之前,在希臘語中一直被稱為拜占庭。 然而,即便是另一個形容詞“拜占庭式的”,它的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學的矯揉造作。16世紀的德國古典學者希羅尼穆斯??沃爾夫(1516—1580)借用這個詞來形容一些用希臘語描寫帝國事務的作者。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時期的宮廷學者資助出版了一批“拜占庭式的”希臘語文本,從而讓這個詞流行開來。此后,這個詞沿用至今,不過從事拜占庭研究的一些現代學者更傾向于將拜占庭帝國及其文明稱為“東羅馬”。 這是因為所有的拜占庭皇帝,以及許多民眾,都認為自己是羅馬人,他們生活的帝國是由奧古斯都和馬可??奧勒留開創的羅馬帝國的直接延續。拜占庭不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它就是羅馬帝國。在希臘語中,他們稱自己為“羅馬人”,正如現代土耳其人仍將許多說希臘語的基督徒(比如塞浦路斯的基督徒和伊斯坦布爾希臘語社區的剩余居民)稱為羅馬人,而不是希臘人。在他們的想象中,他們就像李維和西塞羅一樣,是純粹的羅馬人。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回到3世紀和4世紀,當時的一系列權力斗爭幾乎讓羅馬帝國四分五裂。我們將重點觀察君士坦丁皇帝以及他一手締造的王朝。 從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 到3世紀初,羅馬帝國已經從羅馬城擴展到包含廣袤的領土和多元化的主體民族—西起英國,東至敘利亞,北起多瑙河,南至上埃及和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羅馬人締造這個龐大的帝國,靠的是輝煌的軍事成就、高超的外交手腕,以及在羅馬人渴望擴展其控制的地區精心培育和協調地方實權人物的野心與期望。那些愿意與羅馬合作,接受羅馬價值觀和文化的人,不僅被授予一定的地位、榮譽和等級,而且被委托對他們居住的領土進行日常管理。 羅馬帝國通過其努力所創造的世界基本上是以城市為基礎的。也就是說,被選入帝國計劃的地區精英都居住在具有紀念意義的城市中心,在拉丁語中稱“公民國家”,在希臘語中稱“城邦”。在那里,他們被組織進市議會,名為參議院。皇帝主要通過這些市議會進行統治—他的意志通過帝國任命的總督傳達給議員,而總督又根據行省的情況向皇帝和羅馬元老院報告。這種相對的權力下放制度促進了對帝國廣大地區的統治,盡管國家的*高職位仍然專屬于一個集中于羅馬城的明顯保守的、植根于意大利的元老院階層。 3世紀中葉,這一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壓力。羅馬人與萊茵河、多瑙河以北的多個蠻族部落所產生的經濟和政治聯系,破壞了后者原始的、相對平等的社會結構,并導致他們的部落和聯盟規模日益龐大,*終他們的實力足以挑戰羅馬對邊境地區的統治。 與此同時,2世紀末,羅馬帝國擊敗了波斯人,把帝國邊界繼續向東推進。這場對羅馬的失利導致安息王朝的終結。多個貴族集團為了爭奪統治地位展開殊死搏斗,*終薩珊王朝取而代之,成為波斯帝國新的統治者。 226年9月,薩珊王朝創立者阿爾達希爾一世在泰西封的王宮加冕。他很快就發動了一系列戰爭為自己增加威望,同時團結他身后的波斯貴族。他的兒子沙普爾一世繼位后,延續了侵略政策。260年,他發動了一場大膽的戰爭,攻入敘利亞北部,洗劫了安提俄克,俘虜并羞辱了羅馬皇帝瓦勒良。 這場危機在羅馬帝國內部引發了一場社會革命。此前帝國皇帝由羅馬元老院任命,但此后的多位皇帝均由軍隊任命。軍隊從自己的隊伍中選拔統治者,這并非偶然。其結果是,連續多位出身卑微的軍人成為帝國皇帝,他們絕對忠于帝國的意識形態,不愿意忍受失敗。284年,這一過程達到高潮,戴克里先戰勝了他的對手,確立了自己的皇帝地位。隨后,他針對國內外的各類敵人,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并*終獲勝。 在戴克里先的領導下,羅馬帝國恢復了和平,這給了他實施一系列行政改革的機會。他引入了權力分享制度,將帝國的權力下放到可能產生軍事威脅的地區。*終,他采取“四帝共治”的形式,將龐大的帝國交給兩位皇帝來治理,一位負責對付來自東方的敵人,另一位負責對付來自西方的敵人。每位皇帝都配有一名副手,被稱為“愷撒”。這些掌握著帝國權力的*高統治者平時居住在距離帝國邊境更近的帝國首都,比如西部的特里爾,或東部的安提俄克。 與此同時,行政和財政體系也進行了重組,以便帝國能更好地控制各個行省。各省的軍政和民政權力分開,軍隊規模擴大。行省數量增加,規模縮小,以便加強中央權力對市議會的監督。 由于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帝國官僚機構的擴容,中央政府直接雇用的高級軍官和文官的人數增加了一倍多。這些官員主要從各行省的市議會成員中招募。與此同時,這些人還有機會進入元老院。 新的貴族集團開始形成,并主導帝國政治。至關重要的是,羅馬帝國內部的權力重組導致權力和影響力轉移到了帝國的東部行省,這里的官方語言是希臘語。帝國皇帝居住在這些省份,以便監督羅馬的超強對手—新近好戰的波斯帝國。 這一事實將對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特別是皇帝及其周圍人的行為和舉止產生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尤利烏斯??愷撒的養子屋大維于公元前31年擊敗競爭對手馬克??安東尼,取得統治權。在此之前,羅馬帝國一直采取共和政體,理論上由羅馬元老院和人民共同治理。 屋大維(他給自己取名“奧古斯都”,意思是“受人尊敬的人”或“超人”)率先成為皇帝。不過,他完整保留了羅馬憲法規定的共和制度,將自己的*高權力凌駕其上,并且將共和制度下的各類政府機構以混雜的形式融為一體,作為帝國政府的基本架構。因此,他并沒有把自己稱為羅馬世界的霸主(雖然他確實是),而是以羅馬共和國的首席執政官自居。在羅馬帝國說拉丁語的西部行省中,當地精英正是通過這些共和制度的術語來了解帝國的行政運作,并且向羅馬學習,從中發展出他們自己的政治文化。 相比之下,說希臘語的東部行省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除了希臘本土,這些地區曾經被波斯和埃及的偉大君主所統治,他們的國王被奉為神。反過來,這些統治者通常認為,他們的臣民不過是眾人皆知的(或事實上的)奴隸。神圣君主制在這些地區的文化中根深蒂固,一直延續至公元前4世紀,當時這些地區被來自馬其頓的天才軍事領袖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他令人們有點信服他也是一個神。 盡管亞歷山大和他的繼業者能夠讓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走上希臘化的發展道路,并且向地方精英傳授希臘語,引入希臘的思想文化,但是被馬其頓的國王們所接受的統治風格必須有所調整,以便滿足當地人的期望。隨著羅馬帝國的勢力向東擴展,他們的那套神圣君主制的政治詞匯又被傳給了羅馬人。 比如在偉大的城市以弗所,當地人在用拉丁語撰寫的稱頌皇帝的銘文中,授予他們“大祭司”(意為羅馬教皇學院的主教)之類的共和制頭銜。與此同時,在用希臘語撰寫的文字中,他們又宣布皇帝是“至尊”或“唯一的統治者”。在東方的其他地區,皇帝被稱為“世界統治者”,擁有人身自由的羅馬公民則被稱為“奴隸”。 說希臘語的東部行省的政治文化,原本就有向西輻射的自然趨勢。但是,隨著“四帝共治”體系的確立,以及戴克里先親自坐鎮東方的決定,這種影響得到了強化。因為這意味著帝國皇帝的權力需要在東方的政治環境中運作,而在這樣的環境中神圣君主制的傳統是*強的。為了能有效地推行他的權力,他必須以當地人熟悉的方式發布命令。 幾近同時代的歷史學家奧勒留??維克托這樣描述戴克里先:他是個偉人,雖然有點怪癖:他想要一件金絲長袍外加一雙用絲綢和珠寶點綴的紫色涼鞋。盡管這件事破壞了他的謙卑形象,顯露出傲慢自大的心態,但是和其他事相比,這根本不算什么。因為他是繼卡利古拉和圖密善之后,**個允許自己在公眾場合被稱為“主人”,被當作神來稱呼和崇拜的羅馬皇帝。 因此,帝國的行政權力不僅變得軍事化,而且高度禮儀化,皇帝被描繪成神在人間的代表。特別是戴克里先,他聲稱自己的權威源自朱庇特。朱庇特是羅馬國教的眾神之父,被描述為皇帝的神圣同伴。 305年,暮年的戴克里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和馬克西米安一同退休。帝國東部的統治權由他的副手伽列里烏斯繼承,帝國西部的統治權則交給君士坦提烏斯。306年,君士坦提烏斯打算穿越不列顛行省,去捍衛麻煩不斷的北部邊境,但他途經約克時意外去世。軍隊不承認君士坦提烏斯的副手塞維魯作為西部新的皇帝,而是支持君士坦提烏斯的兒子,年輕的君士坦丁。 隨之而來的是新一輪的內戰和沖突,因為不同的派系和軍隊都瞄準了他們的競爭對手,想要奪取帝國權力。然而,君士坦丁接連清除了這些對手。312年,他從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手中奪得羅馬城,并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中擊敗后者,從而確保了自己在帝國西部的統治地位。323年,他向東行軍,迎戰*后一個對手李錫尼。他先是在陸地上,隨后于324年又在海上接連兩次擊敗李錫尼。這次海戰的不遠處是連接歐洲和亞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那里有古希臘人建造的定居點“拜占庭”。 正如我們所知,為了慶祝他的勝利,君士坦丁于次年將這座城市重新命名為“君士坦丁堡,新羅馬”。他現在是整個羅馬世界的唯一主宰,從他的新城市治理他的帝國。 新的宗教 正如他尊崇眾神之父朱庇特的行為所揭示的那樣,戴克里先在宗教問題上是個保守派。在統治期間,他大肆迫害他眼中的異教徒。在他看來,帝國范圍內的異教徒是令神不悅的根源。其中*受其指責的就是基督徒。他們是帝國猶太臣民祖先信仰的分支和變異的追隨者。 基督徒提倡對他們所認為的唯一“真”神的專一崇拜。據稱,神的兒子化身為耶穌基督(希臘語的字面意思是“受膏者”)在巴勒斯坦傳道。提比略在位時,耶穌被羅馬當局抓捕并遭到處決。和猶太人一樣,基督徒拒絕獻祭帝國崇拜(這是所有帝國臣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對于有著傳統思維方式的羅馬人來說,在這方面可以原諒猶太人:他們拒絕獻祭有正當理由,因為他們的宗教禁止獻祭并且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宗教。猶太人堅持祖先的傳統,對保守的羅馬人來說,這從根本上講是美德的體現。然而,基督徒不能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他們信奉的是全新的宗教。對許多羅馬人來說,這在措辭上是一個矛盾:宗教,從定義上講,只有古老的才是真正的。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當羅馬人聽到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時,必然十分震驚。君士坦丁聲稱,312年米爾維安橋戰役的意外獲勝要歸功于他的信仰轉變。據他后來描述,當時他看到天上顯現出一個巨大的十字架,他認為這是神給他的喻示。后來,在進入羅馬城時,君士坦丁拒絕在朱庇特神殿的祭壇上獻祭,這原本是歷任皇帝的慣例。相反,從312年起,他公開宣布支持基督教社團或“教會”,以更大的慷慨偏愛它和它的教士。 君士坦丁的皈依時常被認為過于突兀和難以解釋,這一事件完全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然而,在某些方面,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的做法也許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突然,他對于宗教的看法和許多生活在3世紀的先輩有相似之處。 比如,戴克里先的所作所為表明,3世紀的幾位帝國皇帝故意把自己與特定的神或崇拜的對象聯系在一起,他們試圖利用這些精神力量。傳統的羅馬宗教是“多神教”(意思是,羅馬人相信有許多神)。因此,這些皇帝有大量的神可供選擇。 然而,基督教在2世紀至3世紀變得日益流行,不僅因為它和猶太教一樣是“一神教”(意思是,基督徒相信只有一個神),而且其形式是“擇一神教”(雖然可能有許多神,但是倡導信徒只崇拜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真神)。軍隊中擇一神教的做法特別流行,通常他們都崇拜與太陽有關的神,比如光明神密特拉或太陽神索爾(“不可征服的太陽”)。 在3世紀時,隨著軍人的政治地位不斷上升,信奉太陽神為唯一真神的做法已經在羅馬帝國的公共宗教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戴克里先的前任奧勒良和他在西部的繼任者君士坦提烏斯一世,都是太陽神索爾的信徒,并且把自己與太陽神聯系在一起進行宣傳。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很早的時候起,基督教就是在類似的宗教群體中進行傳道,其中就包括信奉太陽神索爾的社會圈子;并且使用類似的太陽意象和相關詞匯來描述其自身特點,比如在《新約》中,基督被描述為“世界之光”或“白晝之春”。 因此,從多個神中選擇太陽神作為信奉對象,這種做法與“一神教”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君士坦丁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考慮到這一點,312年左右,君士坦丁從*初信奉太陽神轉為皈依基督教,這種轉變可能并非如后人想象的那么富有戲劇性。而且,直到323年,君士坦丁還在為他的“神圣同伴—太陽神索爾”鑄造錢幣。在君士坦丁堡,他還建了一座自己的雕像,化身為太陽神阿波羅。在公眾宣傳中,君士坦丁繼續使用那些可以吸引非基督教信徒的形式、表達和主題。不過,他很注意分寸,基督徒完全以寓言化的方式來理解這些宣傳,不會把他當作“異教徒”。 這很可能是政治實用主義的一種做法:君士坦丁必須小心,不要得罪異教徒,這些人在他的帝國統治階級中擁有強大的勢的理解,就像東部統治者長期認為的那樣:他是神在人間的代表或副手。信奉基督教的朝臣愿意接受這種看法:頗有影響力的東部主教尤西比烏斯甚至就這個問題向皇帝發表過演說。 312年至337年,君士坦丁在這二十五年中始終支持基督教會及其領袖。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三個兒子(君士坦斯一世、君士坦丁二世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分割了龐大的帝國,但是都采取了同樣的宗教政策。361年,皇帝頭銜短暫地落入異教徒朱利安的手中,但他只統治了不到十八個月就死于對波斯人的戰爭。 于是,在官方層面上,羅馬帝國更加公開、更加積極地支持基督教,因為皇帝開始立法,不僅在公共領域(通過建造教堂或禁止公開的異教徒祭祀)轉向基督教,而且也介入了家庭領域(試圖禁止長期存在的某些行為模式—尤其是涉及婚姻和性的行為—因為基督教會對此持反對態度)。 因此,在羅馬帝國的統治階級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皈依基督教,以博得皇帝的青睞。到4世紀末,基督教已不僅僅是皇帝偏愛的宗教(就像君士坦丁在位時那樣),它變成了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 新的政治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君士坦丁以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拜占庭,是為了慶祝勝利。但君士坦丁堡的建造不僅僅是為了自我吹噓。古希臘時期的拜占庭定居點,在某些方面有利于君士坦丁的統治(我們將在第二章中看到,它也有許多劣勢),因此他決定在前者的基礎上擴建這座城市。 君士坦丁堡橫跨海上交通要道,擁有壯美的自然風光。與力,而且他需要后者的合作和支持。另一方面,君士坦丁的公眾形象本身所包含的多元信息,很可能準確地傳達了皇帝個人宗教信仰的多元本質。與此同時,他對于自己與基督教真神關系此同時,它鄰近波斯帝國。或許*重要的原因是,在東部建立新的權力基地,為君士坦丁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政治利益,有助于鞏固他的新政權。 除了基督教會和神職人員之外,他在東部缺少支持。他廢黜并殺害了李錫尼,這是一位在異教徒和基督徒當中都很受歡迎的皇帝。在東部大城市,對新政權的敵意不斷高漲。建造君士坦丁堡的好處就在于,能把皇帝本人從陌生的、具有潛在威脅的政治環境中解脫出來,便于他在自己創造的環境中確立自己在東部的地位。 與此同時,建造君士坦丁堡,并在當地組建新的元老院,這一策略使君士坦丁和他的繼住者能夠建立一個有利于他們統治的關系網絡,一些出身良好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地方精英,愿意在新的政治環境中成為他的代表、盟友和支持者。 為了鞏固他在東部的政治權力,君士坦丁必須在地方領袖和新的皇室貴族中選拔親信,具體包括:軍方“高層”、政府高官,以及那些傲慢的大地主,他們控制著東部大城市的議會權力。君士坦丁設法將這些人吸引到君士坦丁堡,讓他們加入他的政權。 為了吸引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來他的新基地,君士坦丁給他們分配了大量土地,讓他們在城中建造私人住宅。332年,他還立法規定,這些人可以定期領到面包口糧,而制作這些面包的豐富的谷物供應來自埃及非常富饒的省份,帝國船隊橫跨地中海航道將其大量運送而來。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以及當地元老院的組建和擴容(尤其是君士坦丁的兒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規定,君士坦丁堡元老院的地位與羅馬元老院相等)對于新政權的合法化和保持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項政策的目的很明確:設立君士坦丁堡元老院并邀請地方要員加入,從而在宮廷和行省之間建立起真正有效的聯系,因為許多人在這些行省擁有土地。這些元老將成為皇帝的“朋友”,幫助他監管“統治之城”以外的帝國領土。350年,以演說知名的政治家忒彌修斯向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建議:對于皇帝來說,他必須聽到很多事情,看到很多事情,同時注意很多事情,他只有兩只耳朵、兩只眼睛和唯一的軀體……這確實很少。但如果他有許多朋友,他就能像先知一樣,看到遠方,聽到遠方發生的事,也將知道遠方的情況;他還能像神一樣,同時在許多地方生活。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337—361)用不著別人的鼓勵:他積極結交“朋友”,甚至把大片優質農田以直接授予或拍賣的方式提供給這些人,以便將他們的利益與自己的政權牢牢綁定。*重要的是,君士坦丁和他的繼任者通過一系列的長期政策,把地中海東半部的貴族成員聚集在一起,形成統一的政治共同體。這些人日益認同羅馬人的政治身份,接受源自希臘的“高雅文化”,接受基督教信仰。*關鍵的一點,他們的政治野心集中在君士坦丁堡。正是這種羅馬人身份、希臘文化、基督教信仰以及對君士坦丁堡的獻身精神的結合(形成于4世紀),*終成為隨后一千多年時間里拜占庭及其文明的獨特氣質。
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中英雙語) 作者簡介
彼得??薩里斯 早年在牛津大學圣奧爾本斯學校和貝利奧爾學院接受教育,主攻拜占庭和中世紀史,于1993年獲牛津大學全靈學院獎學金;2000年起任教于劍橋大學,現為羅馬晚期、中世紀和拜占庭史教授,兼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