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世間的陌生人:梵高心理傳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17618
- 條形碼:9787576017618 ; 978-7-5760-1761-8
- 裝幀:一般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間的陌生人:梵高心理傳記 本書特色
中文世界首部梵高心理傳記。 斯坦福大學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盧賓暢銷50年的經典傳記。 數百封書信和上百幅畫作,直抵真誠而孤獨的靈魂。 藝術是從靈魂深處噴涌出來的東西。 獨角獸文庫,典雅精裝。 文森特·梵高,他的人格和他的非凡成就如同他筆下明艷而狂放的向日葵和星空,深深地吸引著人們。本書以精神分析法為特獨視角,以梵高遺留給世人的數百封書信和數百幅畫作為“自由聯想”的素材,運用大量的背景資料,對梵高的一生展開追蹤。作者艾伯特·J·盧賓是斯坦福大學榮休臨床精神病學教授,他大膽地以心理學的見解和藝術上的評斷繪制了這幅心理學傳記畫卷,讓我們得以越過梵高的內心痛苦,充分地領悟他作為一個畫家的凱旋。 該書是業以問世的、以心理歷程為脈絡的傳記體著作中令人叫絕的一部……盧賓的美書評論就像他分析精到的心理解剖一樣敏銳、充分、具有價值。 ——《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本光彩奪目的著作……(他)理解梵高畫作中所包含的私人隱秘,并且談了許多有關它們的趣事……盧賓寫就的這本書不僅魅力無窮,而且還是認識梵高必不可少的資料。 ——安東尼·斯托爾《華盛頓郵報》 (該書)以不同凡響的深度和確切性而引人矚目。 ——《芝加哥太陽報》
世間的陌生人:梵高心理傳記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斯坦福大學榮休臨床精神病學教授, 以弗羅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法為特獨視角, 以梵高遺留給世人的數百封書信和數百幅畫作為“自由聯想”的素材, 同時運用大量的背景資料, 對梵高的一生展開追蹤。從他幼年的遭遇、宗教的信仰、職業的挫折、愛情的失敗、對父母的叛逆、和弟弟的復雜情感、以及與同時代畫家的關系等諸方面的因素來解譯這位畫壇曠世奇才的內心世界, 對他的怪誕、瘋癲, 對他的割耳、自殺, 對他絢爛眩暈的繪畫風格作出較合理的解釋。
世間的陌生人:梵高心理傳記 目錄
**章 繪畫也是布道
第二章 憂郁是人生財富
第三章 漫長的蛻變醞釀
第四章 粗野的臟狗
第五章 亡兄的陰影和母親的冷漠
第六章 母愛在天國
第七章 從黑暗到光明的摸索
第八章 黃房子造就繪畫巔峰
第九章 割耳后面的潛意識
第十章 疾病和眩暈畫風的關聯
第十一章 一雙特獨的怪眼
第十二章 不是宗教畫的“宗教畫”
第十三章 鴉群,死亡的投影
附錄一 梵高作品圖表
附錄二 梵高年表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四 注釋
附錄五 索引
譯后記
世間的陌生人:梵高心理傳記 節選
1876年秋,在一個晴朗的星期日,二十三歲的文森特·梵高走出他任教的那所英語寄宿學校,去位于倫敦偏僻郊外的里士滿鎮,在那里,他將給一個衛理公會的小教堂上布道課。當他站在講經臺前面,他感到自己就像一個迷失的靈魂,從掩埋他的黑暗洞穴里飄浮出來。 這個布道的內容存留在文森特的書信集里,反復闡述了一個極為普通的信念,它并不是一個具有卓越說教技巧的范例,然而,他的言辭來自他的痛苦生活,并充滿了強烈的感情。他不僅向宗教的集會布道,還向他自己布道,使用的語言是和他繪畫中的強大表現力相一致的。 布道所選擇的經文是《詩篇》**百十九章第十九節:“我是在地上作寄居的,求你不要向我隱瞞你的命令。”然后,年輕的布道者繼續說道:“那是一個古老的信念,也是一個極好的信仰,我們的生命歷程是一個進行朝圣的過程,我們在地球上是寄居者,雖則如此,然而我們并不孤獨,因為我們的父和我們同在。”圣歌的經文對孤獨和寂寞作了確認,但它們被立刻消除了;對于具有虔誠信仰的群體, “我”變成“我們”,而“我們是不孤獨的”。 哀傷的主題貫穿在整個布道中,憂哀被視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的本性是憂哀的”。但是,悲哀盡管是痛苦的,它實質上是一種喬裝的賜福,是一種需要培養的品質。“憂傷勝于快樂,” 他斷言,“通過面帶愁容,內心變得更好,因此,一個人如若是憂傷的,他也總是快樂的。” 布道直率地表露了文森特對痛苦、孤獨、死亡之存在的認可,但是,通過宗教信仰的媒介,他把它們提升為歡樂、領受、不朽的必由之路。在痛苦的催化下,悲哀得以引向快樂,孤獨得以變成團聚,死亡得以通往再生,塵世得以升華為天國。 就像布道所比喻的那樣,文森特是地球上的寄居者,早在荷蘭,在德倫特省偏僻的鄉村,他悲嘆命運使他“永遠像一個漂泊不定的流浪者,無論走到哪里,既得不到休憩,也找不到食物,更沒有遮蔽之所。”后來,在阿爾勒,他把自己描述得像是一個旅人,在追尋著壓根兒不存在的目標。 他那痛苦的孤獨和作為一個被放逐者的感受,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憂郁的反射,雖然有時候它們隱藏著;它們筑起了一道欄柵,將他隔絕于人們的友誼之外。置身人群之中,他覺察到快樂的人們彼此間的那種親近感,這更加深了他的孤獨,并且驅使他進一步回到他的自我中去。他渴望與人親密無間,卻又尋求獨處: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者。當他投身一項工作遭到拒絕和失敗時,那種壓抑的自我懷疑和自我貶低又會加劇。他感到內疚,懷疑自身的價值,常常覺得在別人眼里自己是個壞人和毫無價值的人;因此,人們和他親近倒成了帶有懲罰和羞辱的威脅。一個傳記作者寫道,他是憑借自修來獲得能力的,這個事實使他能夠“順應他自身沖動的激勵,保持他與生俱有的原始活力和自身資源的豐富”;但首先,這是一種必然,源于他對孤獨的需要。 文森特的故事,是一場從未停歇過的、意在控制、修正、贊美或否定他那扎根至深的憂郁感和孤獨感的奮斗。宗教和藝術只不過是他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的不同手段,與這種情緒的奮斗不僅塑就了他的個性,而且也激發了他的創造沖動,以及*大限度地決定了他的作品內容和風格。這個年輕人的布道以及他以后大量的繪畫,都涉及那些同樣的主題,揭示了他的問題和他為解決它們所付出的努力。正如他自己寫的:“我嚴肅地對待工作,不會讓不能表現自己個性的作品勉強問世。”這些主題是一個敏感者對無時無處不在困擾著他的生與死的憂慮所做的意料中的反應。然而,各種力量的匯合,使得文森特受到強烈的推動,并且賦予這些憂慮以特有的表現語言。很少有藝術家像他這樣堅持不懈,并在技巧的創新上顯示如此的才能。 文森特繪畫生涯中的兩個重要的階段都遵循著他布道中的兩個相對立的主題。**階段的作品,畫于1880年至1885年間,地點是在荷蘭和比利時,其傾向是昏灰和陰郁,強調的是憂郁和孤獨。第二階段的作品,是1886年至1890年間在巴黎、普羅旺斯、奧維爾創作的,其傾向是明亮、多彩和歡樂。有人試圖以他和法國印象派畫家的交游,以及南方陽光的影響來解釋其風格從沉郁到明麗的轉變,其實,這種轉變是他自己內心所向往的,這種向往引導他去找到它們。
世間的陌生人:梵高心理傳記 作者簡介
艾伯特·J·盧賓 斯坦福大學臨床精神病學退職名譽教授,是一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精神分析師。他以精神分析法為視角創作的《世間的陌生人:梵高心理傳記》初版于1972年,1996年再版。他有效地利用有關梵高的極為豐富的資料,兼以家庭、歷史、文化、文學因素為背景,揭示畫家內心深處的矛盾沖突,為我們深入了解梵高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鑰匙。 譯者簡介 程應鑄 定居紐約的英語文學翻譯家,現為北美作家協會會員。譯有理查德·福特《加拿大》、蒂姆·高特羅《死水惡波》、威廉·麥克斯韋爾《再見,明天見》《媽媽走的那一年》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