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劉正文傳記:一生為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2847
- 條形碼:9787547732847 ; 978-7-5477-328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劉正文傳記:一生為扇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人物傳記,記錄了“非遺”岳州扇制作技藝傳承人劉正文的人生之旅。本書以樸實無華的語言記述了劉正文先生在制扇道路上的風雨歷程,記述了他所取得的一系列繼承、發展制扇藝術的成就。劉正文先生的一生與岳州扇息息相關,
劉正文傳記:一生為扇 內容簡介
本書既是對劉正文先生一生的回顧,也是對岳州扇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扇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與喜愛。通過本書,也可以讓大眾了解更多的扇文化。
劉正文傳記:一生為扇 目錄
逐夢少年
深山拜師
磨礪成材
六載洪湖
牛刀小試
見證輝煌
南井風云
創業伊始
珠聯璧合
扇揚京城
班竹情濃
再展雄風
大扇
大師之路
任重道遠
名扇之光
藝無止境
重走求師路
扇子文化與岳州扇
扇子鑒賞與收藏知識淺談
后記
劉正文傳記:一生為扇 節選
走進雄峙洞庭湖畔的岳陽樓,迎面可見宋代大文學家、大政治家范仲淹寫的千古雄文《岳陽樓記》,掛在兩邊的則是清代文人竇垿撰寫的一副楹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這副長達102字的楹聯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兩江總督曾國荃重修岳陽樓時,由云南省羅平縣文人竇垿撰文,湖南省道縣大書法家何紹基書寫后雕刻的。統觀全聯,上聯概括了岳陽樓有關的歷史人物,下聯從岳陽樓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描述了岳陽樓所處的地理位置,即南面是南極瀟湘的洞庭湖,北面是北通巫峽的揚子江,西面的巴陵山應指河西天井山一帶巴陵縣所屬的山脈,而“東道巖疆”則是泛指岳陽城以東峰巒起伏的山區了。 古代,出岳州城東門便是岳陽人所稱的東鄉。越往東走,山越多越高,百里開外更是山高路險,海拔300~600米的中高山延綿不斷,其中大云山海拔911。1米,稱為“巴陵**高峰”的相思山海拔957。2米。岳陽縣分布在這些山區的鄉鎮主要為毛田、月田、公田和渭洞(今稱張谷英鎮)等4個鄉鎮,即岳陽東鄉的“三田一洞”。 由于“三田一洞”地處偏僻的山區,山多田少,山區群眾生活一般要比湖區、丘陵區的群眾窮一些。然而窮則思變,“三田一洞”的老百姓除從事農業生產以外,一些傳統的手工業技藝便成為他們的謀生手段。因此自古以來,“三田一洞”的手藝人要比丘陵區、湖區多。有的做木匠,有的做篾匠,有的做扇匠,有的做陶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岳陽市成立國營瓷廠時,技術和設備便是由公田陶瓷廠整體遷移過來的。尤其是與平江接壤的渭洞山區竹林資源特別豐富,生長格外茂盛,且竹質嫩,韌性好,纖維均勻,竹節長,適合做扇子的原材料。于是這里成了為岳陽各家扇廠以及毗鄰的湖北洪湖、武漢和浙江杭州、蘇州扇莊加工扇骨毛坯的基地。除渭洞本鄉以外,周邊毛田、月田、公田、甘田一帶田少人多且楠竹資源匱乏的屋場也有不少人“進洞”從事扇骨生產和販運,季節忙時達數千人之多。本書主人公劉正文就出生于山區的一個制扇世家。 劉正文的老家是毛田南沖的染坊村(1978年被淹沒入鐵山水庫水下)。染坊,顧名思義就是染布的作坊。從前這里是遠近聞名的大染坊,山民們將自己紡織的土布送到染坊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然后由裁縫做成各色的衣服。方圓百里就這一家染坊,染坊村人也就靠染布染發了財。老一輩人說染坊村有48口天井,像附近的張谷英村一樣屋連著屋,下雨出門不會打濕腳。陌生人進了村如同進了迷宮找不到出口。但后來時興洋布了,染土布穿土布衣的人少了,染坊與人們的生活需要漸行漸遠,染坊村的染坊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淡出人們的視野,只留下了一個染坊村的名稱。 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染坊村人有的是謀生的辦法,當年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千里之外的江西來到這片荒蕪的大山,一路篳路藍縷興家立業的。染坊大屋全是清一色的劉姓族人,巴陵《劉氏族譜》記載,巴陵(今岳陽)劉姓先祖叫劉仲二,元末曾授仕林郎,育有福一、福二、福三、福四4個兒子。前三子均已成家,劉仲二帶著尚未成家的四子劉福四由江西瑞州府新昌縣天寶鄉遷到岳州府臨湘縣與湖北通城交界的詹橋土門界落業。劉福四娶親后連生九子:辛一、辛二、辛三、辛四、辛五、辛六、辛七、辛八、辛九。后來九子的后裔大部分分布到岳陽縣的毛田、筻口、西塘、康王、廣興和臨湘白羊田、云溪以及湖北監利、四川奉節、巫山一帶。其中福四公的滿子辛九公遷徙到與土門界僅一山之隔的毛田南沖落業,嗣后子孫繁衍。 染坊村不遠就是劉氏祠堂,也是鄉里的學堂。劉正文的父親劉如東生于光緒二十六年,祠堂小學還沒畢業就在染坊打工。染坊衰敗后,他前往渭洞學習扇子的制作技術。明清以來岳州扇就是岳州府一府四縣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明隆慶《岳州府志》載:“平江扇多,骨面而輕。”《巴陵縣志》記載,“邑中婚事既定聘后,其中男家送禮,女家用荷包、扇插回禮”,扇插是隨身佩戴放置折扇的工具,以扇插與荷包一道作為信物饋贈,可見扇子已成為民間禮俗中重要的信物。岳州扇毛胎主要產于“三田一洞”中交通*為閉塞的渭洞山區,扇子作坊遍布大山叢中的山凹。當時的渭洞沒有一條通往山外的車道,全靠人力挑著扇胚翻過一座又一座高山,走過一條又一條羊腸小道,挑到渭洞與饒村交界的大峰山南麓,然后翻過“牛背洞(今稱劉備洞)”一個叫陡沙口的古驛道,把扇子送到甘田枧田的扇胎集散地,再由賣方用獨輪車推到岳州城。除城里銷一點外,大多扇胎搭船送往洪湖新堤鎮的各家扇莊。為了幫山里人的扇胎找出路,劉如東常年勞碌奔走于岳陽至洪湖和武漢、南京和上海之間。水陸兼程,飽受車船勞頓之苦。 P1-4
劉正文傳記:一生為扇 作者簡介
劉衍清,湖南岳陽人,1950年生《岳陽日報》資深記者,曾評為湖南省第四屆“十佳記者”。先后發表各類文章、圖片5000篇(幅)。出版《漫話岳州窯》《君山黃茶風云》《一生為扇》《洞庭漁文化》(待出版)多部專著,現任岳陽市老科協專家科普講師團秘書長、岳陽歷史文化研究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推拿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