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羅馬史(精裝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4271
- 條形碼:9787100114271 ; 978-7-100-11427-1
- 裝幀:5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馬史(精裝本)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專家學者 知識分子 歷本書榮獲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 印裝精美,大16開,四色插圖,仿皮面、燙金精裝,并配有燙金書盒 書中附有藏書票
羅馬史(精裝本) 內容簡介
本書詳盡地敘述了自遠古至共和國末期將近1000多年的羅馬歷史,闡述了羅馬從偏于一隅的彈丸小國如何一步步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的過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羅馬在日漸強盛中已經蘊含衰亡的種子。本書視野開闊,論證嚴密,在涉及這一古代時期的各個領域都達到了百科全書式的廣度。作品文筆洗練,敘事生動,富于戲劇性,人物形象鮮明,達到了歷史性和文學性的完美結合。1902年,蒙森因這部專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迄今為止位獲得這一殊榮的歷史學家。本書也成為研究羅馬史的非常不錯之作。瑞典學院在頒獎詞中評價道:“今世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于其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本書亮點:? 本書榮獲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 印裝精美,大16開,四色插圖,仿皮面、燙金精裝,并配有燙金書盒? 書中附有藏書票
羅馬史(精裝本)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三版至第九版前言
**卷 迄至羅馬王政的廢除
**章 引論
第二章 *早遷入意大利的移民
第三章 拉丁人的定居
第四章 羅馬的起源
第五章 羅馬的原始政制
第六章 非公民與經過改革的政制
第七章 羅馬稱霸拉丁姆
第八章 翁布里薩貝利族薩謨奈人的起源
第九章 埃特魯斯坎人
第十章 希臘人在意大利 托斯坎人和迦太基人的海上霸權
第十一章 法律與司法
第十二章 宗教
第十三章 農業、工藝和商業
第十四章 度量衡和文字
第十五章 藝術
第二卷 自羅馬廢除王政至意大利統一
**章 政制改革行政長官權力的限制
第二章 平民保民官和十頭政治
第三章 等級平等運動和新貴族政治
第四章 埃特魯斯坎人勢力的衰亡凱爾特人
第五章 羅馬征服拉丁人和坎帕尼亞人
第六章 意大利人反抗羅馬
第七章 皮羅斯王對羅馬的斗爭和意大利的統一
第八章 法律、宗教、兵制、國民經濟和民族性
第九章 藝術和科學
第三卷 自統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臘諸國
**章 迦太基
第二章 羅馬與迦太基爭西西里之戰
第三章 意大利擴展至其天然疆界
第四章 哈米爾卡和漢尼拔
第五章 漢尼拔戰事至坎尼之戰為止
第六章 漢尼拔戰事――自坎尼之戰至扎瑪之戰
第七章 西方自漢尼拔合約至第三期結束
第八章 東方諸國與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第九章 羅馬對亞細亞王安條克之戰
第十章 第三次馬其頓戰爭
第十一章 政府與被治者
第十二章 土地和資本管理
第十三章 信仰和禮俗
第十四章 文學和藝術
第四卷 革命
**章 屬國――迄格拉古兄弟時代
第二章 改革運動與提比略??格拉古
第三章 革命與蓋烏斯??格拉古
第四章 復古政治
第五章 北方民族
第六章 馬略的革命企圖與德魯蘇斯的改革企圖
第七章 意大利屬國的叛亂與蘇爾皮奇烏斯革命
第八章 東方與米特拉達特斯王
第九章 秦納與蘇拉
第十章 蘇拉體制
第十一章 共和國及其經濟
第十二章 民族性、宗教和教育
第十三章 文學和藝術
第五卷 軍人君主制的創立
**章 馬爾庫斯??雷必達與昆圖斯??塞爾托里烏斯
第二章 蘇拉的復古政治
第三章 寡頭黨的傾覆和龐培主政
第四章 龐培與東方
第五章 龐培出外時期的黨爭
第六章 龐培的隱退和爭權者的聯合
第七章 平定西方
第八章 龐培和愷撒的共治
第九章 克拉蘇的死和共治者的決裂
第十章 布隆迪西烏姆、伊萊爾達、法薩盧斯和塔普蘇斯
第十一章 舊共和與新君政
第十二章 宗教、教育、文學和美術
羅馬史(精裝本) 節選
《羅馬史(精裝本)》: 顯然,甚至由君主制改變為共和制以后,羅馬國家的情況盡可能照舊保持。如果一場國體的變動能夠是保守性的,那么,這一次就是如此;構成國家的成分竟無一真正為革命所推翻。這一點足以昭示全部運動的性質。據有些可憐深陷謬誤的記載說,塔昆氏被逐是那些激于同情和酷愛自由的人民所為,其實不然,這是兩派人所做的事。一派是舊公民,一派是平民,他們已從事斗爭,并且深知彼此的斗爭將繼續不止。他們也像1688年英國的輝格黨和托利黨那樣,看見共同的危險勢將把國家變為一個暴君掌握下的專制政府,于是暫時聯合一致,危險一旦過去,又復意見不合。舊公民沒有新公民的合作不能鏟除王政,但新公民若想自舊公民之手一舉而奪其政權,卻絕無充分的力量。這種交易自必用遲緩的討價辦法,得到的只限于微小的相互讓步,至于哪一派終占優勢,兩派將和衷共濟抑或仍相敵對,則留待將來解決。所以,僅注目于直接的改革,或可能僅注目于*高官吏任期的改變,便不啻完全誤解羅馬**次革命的廣大意義;這次革命的間接效果*為重要,而且甚至締造者亦必未嘗預料會如此偉大。 總之,這個時代乃是后世所謂的“羅馬公民團”肇始的時代。平民階級迄今一直是客民,他們須分擔納稅和服役的責任,可是在法律看來,實際只是被收容的外國人,他們的范圍與真正的外國人之間似乎不必劃分明確的界限。現在他們以應服兵役的公民的資格列名于冊籍。他們雖然還遠未獲得法律上平等的地位,雖然舊公民仍獨掌法制上屬于元老會議的威權,而且仍獨具充任民政長官和祭司的資格,甚至得以優先分沾公益,分掌公共牧場。可是,自從平民不再僅有被征從軍的義務,而且在民社大會和民社議會里,遇征詢意見時他們也有表決權,*貧苦的客民的頭顱和脊背現在也受上訴權的保護,與*高貴的舊公民無異,從此走向完全平等的*艱難的**步就算已經邁出。 貴族與平民融合為新的共同的羅馬公民團,其結果之一是舊公民變為氏族貴族,因為貴族已失去其在公共的大會通過法令的權力,而新的家族更不能通過民社的決定就加入貴族之中,所以氏族貴族甚至不能自行填補。在王政時代,羅馬貴族界并不如此孤立和封閉,許可新氏族加入之事屢見不鮮。現在這些貴族的真正特征才出現,這就足以預示貴族不久將失去其政治特權及其在民社中所獨占的威勢。平民雖可以做軍官和元老,卻被排除于一切民社的官職和祭司職之外,在法律上舊公民不得與平民通婚的規定又被頑固地保持著!兩事均足以證明貴族自始就排斥他人而又荒謬地享有特權。 公民的新結合的第二個結果必然是,對于拉丁盟友和其他國的人的居住權規定得更為明確。獲得平民權利的條件必須規定得更為確切,擴大了的公民團與此時的非公民的界限必須劃清,此種必要主要不是起于百人隊會議的選舉權,因為這項權利僅屬于定居的居民(Ansassigen),而是起于上訴權,上訴權是許給平民的,而不是許給寄居者或外國人的。所以,貴族與平民之間那種令人憎厭的區別,以及羅馬公民與外國人那種傲慢和嚴格的劃分,都可以追溯其源,即此時人民的見解和感情。可是,前者的公民區別系暫時性質,后者的政治區別卻系永久性質。政治統一感和開始日臻偉大之感,既這樣培植在民族的心胸之中,它們具有足夠的擴大趨勢,足以先破壞那些委瑣狹隘的區別,而后以其雄偉的潮流,將它們掃蕩無遺。 更有進者,法律與政令的劃分也起于這個時代,這種區別實基于羅馬國家的精髓,因為在羅馬甚至王權也受法律的支配而不凌駕于法律之上。可是,任何有政治能力的民族無不深切而實際地尊敬權威,羅馬人也是如此;這種敬畏產生了羅馬公法和私法上如下值得注意的準則:長官并無法律根據的命令至少在他任期內有效,雖然任期一滿,這命令立即失效。顯然可見的是,依這見解,只要長官任的是終身職,法律與政令的分別實際上必然近于消失,公民大會的立法活動也不能得到發展。反之,長官改為一年一換之后,公民大會的立法活動便有了廣大的活動場所。下述情況此時也絕不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執政官決斷的訟案如無法律效力,其繼任者可下令復審此案。 ……
羅馬史(精裝本) 作者簡介
特奧多爾??蒙森(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德國著名歷史學家、法學家。早年在基爾大學攻讀法律和語言學,184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后長期在大學教授歷史,對古代史,特別是羅馬史有精湛的研究。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議員。他對羅馬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撰有《羅馬公法》和《羅馬史》等多部重要著作。1902年因《羅馬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上迄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歷史學家。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