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陶西平先生紀念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126148
- 條形碼:9787519126148 ; 978-7-5191-261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陶西平先生紀念文集 本書特色
★ 顧明遠先生誠摯作序 ★ 21幅珍貴照片,生動呈現陶西平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 ★ 35篇文章,多側面、多角度深度展現生活、工作、學習和研究中的陶西平先生 ★ 陶西平,他是富有遠見卓識的教育領導者,他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動者,他是永不放棄教育理想的追夢人,他是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是很多中小學校長成長的精神導師,他是《中小學管理》雜志的領路人……穿過漫長的歲月, 他回去了,但他也定格在歷史時空中,成為后繼教育工作者可以汲取力量的一座寶藏
陶西平先生紀念文集 內容簡介
《陶西平先生紀念文集》一書是為紀念陶西平先生逝世一周年而編寫的。本書收集了陶西平先生生前好友、教育界同仁、領導、工作伙伴、學生等所寫的文章。這些文章從多個角度和側面,展現了陶西平先生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奮斗的一生,多層次呈現了他對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文章中展現的陶西平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既具中國情懷,又有世界眼光,既“高大上”,又接地氣,能開拓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視域,對其進行教育工作有很好的理論與實踐的指導價值。文章中字里行間透露的陶西平先生的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博學儒雅、厚德載物,讀來也令人動容,給人以正能量,能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為教育事業奮斗的熱情和決心。 陶西平先生從1955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在教育戰線上奮斗了65年。從教師、 教導主任、校長、教育局局長,到國家高級教育咨詢專家、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機構領導人等多級教育崗位的極其豐富的經驗,淬煉出一位既有豐富教育實踐經驗又有睿智理性思維,既有深厚學養又有高尚人格的教育家。透過本書品讀陶西平先生在教育領域波瀾壯闊的一生,讀者可以看到陶西平先生在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國際教育交流等方面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更為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陶西平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以及我國和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前沿理論。
陶西平先生紀念文集 目錄
/ 陶西平:堅守教育初心 顧明遠 劉華蓉
/ 緬懷老友陶西平 顧明遠
/ 陶西平:杰出的教育思想者 郭永福
/ 他說自己頂多是一名認真的教育工作者 羅潔
/ 陶西平:培育桃李芬芳,奉獻教育終身 王渝生
/ 沉痛悼念陶主任 鄭增儀
/ 陶西平,我成長中的精神導師 馬憲平
/ 尊師·惠師·強師
——陶西平先生與首都基礎教育師資建設 李方
/ 陶西平成功引領“借鑒多元智能理論,
開發學生潛能的實踐研究” 梅汝莉
/ 愿先生一路走好 賈煒
/ 淺論陶西平先生的歷史地位 史根東
/ 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
——陶西平教育思想評述 成尚榮
/ 陶西平對教育的“靈魂拷問”和生命作答 謝春風
/ 謹庠序之教,曾有國士
——紀念陶西平先生 王本中 夏雋
/ 追憶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 王志宏
/ 心香一瓣憶陶老 王蕾
/ 一代宗師音容宛在
——悼念陶西平先生 劉可欽
/ 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了教育生活之中 劉長銘
/ 回憶陶西平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
一次講話 劉滬
/ 我們的好校長——陶西平 孫金英
/ 巨星隕落杏壇慟悲
——深切緬懷當代教育家陶西平先生 安文鑄
/ 溫暖的老人睿智的長者 朱建民
/ 仁心篤行,高山仰止
——追尋老校長足跡,傳承教育家思想 李有毅
/ 北京十一學校教育改革的智慧引路人
——懷念陶西平主任 李金初
/ 感念恩師陶老 陳立華
/ 永遠的陶西平
——陶老追思會上的發言 張世義
/ 我們心中的豐碑 卓立
/ 永遠緬懷您,親愛的陶老 周慰
/ 陶西平先生的*后一次講演 姚煒
/ 金帆遠航,讓世界充滿愛 魯曉艷
/ 陶西平先生與北京匯文中學 北京匯文中學
/ 永遠的“主任”不盡的“絮語”
——深切緬懷《中小學管理》編委會主任陶西平先生 沙培寧
/ “我還是那顆心” 孫金鑫
/ 紀念卓越教育思想家陶西平先生 何強
/ 給陶爺爺的一封信 李檳子
陶西平先生紀念文集 節選
陶西平:堅守教育初心 顧明遠(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劉華蓉(中國教育報刊社編審) 2020年5月19日6時57分,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在北京去世。他的離去,是中國教育事業的巨大損失,教育界從此失去了一位既有豐富教育實踐經驗又有睿智理性思維,既有深厚學養又有高尚人格的教育家。 陶西平的一生,是不斷追求教育理想、探尋教育真諦的一生,是為人民教育事業努力實踐、改革創新的一生。自1955年從事教育工作到去世前夕,陶西平一直活躍在教育舞臺上,他豐富的教育經驗、寬闊的教育視野、敏銳的教育洞察力、高超的大局駕馭力和深刻的教育思想,通過其活躍的教育實踐,對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富有遠見卓識的教育領導者 陶西平是一位富有遠見卓識的教育領導者。他祖籍湖南益陽,1947年隨家從南京遷往北京,先就讀于志成中學(現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后又考入北京四中。中學時期,陶西平就擔任過學生會主席,表現出優秀的組織和領導能力。1954年,他以華北五省一市文科**名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歷史系錄取。他將自己優秀的成績歸功于在中學遇到了名師,認為老師對學生的人生影響巨大。 進大學不久,陶西平因病不得不中止學業。1955年,陶西平成為北京市第九中學教師,這是他從事教育工作的起點,他立志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但在接下來的政治風潮中,陶西平受到沖擊,先被發配到農村種地,1960年開始又先后被調到北京岳各莊小學、小屯中學兩所農村學校任教。因為學校缺老師,陶西平教過語文、數學、歷史、地理,也教過英語、俄語。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回城。 盡管經歷了人生挫折,陶西平始終沒有喪失理想,他常引用他自己*喜愛的一首詩中的詩句鼓勵自己:穿過漫長的歲月,我回來了,還是那顆頭顱,還是那顆心……。他說:“失敗是財富,我之所以沒有倒下,是因為在中學時代就樹立了堅定的信念。” “同心同德,兢兢業業,求實創新”,直到今天,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簡稱“十二中”)全體師生都要同呼這一校訓。這一校訓是陶西平20世紀80年代擔任十二中校長時提出來的,一直沿用至今(在小屯中學任教的陶西平被當時的十二中校長李英威看中,調到十二中,并在1983年被任命為該校校長)。 在校長任上,陶西平真抓實干,提倡改革,敢為天下先,把十二中變成了“教育界的小崗村”。自此,倡導改革和創新成為陶西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陶西平在十二中努力恢復教育秩序,狠抓教育質量和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對中小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專門研究,借助系統論分析學校內部管理諸因素,提出以整體優化的思想對學校內部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在全國率先建立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和教職工聘任制三位一體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推行領導體制、管理體制和分配體制相協調的學校管理改革。 陶西平在十二中推出一系列首創性舉措:建立北京*早的金帆民樂團,在全國率先建立心理教研室,開設形體課、心理課和綜合實驗課等。為解決辦學經費困難,他走出去找市場,承接到香港一家企業西洋參的加工訂單,將十二中的“全國**所校辦工廠”發展成“全國效益*好的校辦工廠”。 十二中的改革成果受到廣大師生、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在頭版做了詳盡報道,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央和地方多家媒體也對十二中的改革給予了很高評價。由于改革成果突出,1985年,陶西平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勞動模范,被北京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今天,縱觀陶西平的一生,開放開明、堅持改革、敢于創新,是他作為教育領導者的**個鮮明特點。他當年所倡導的整體優化、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教職工聘任制,為后來眾多學校的改革實踐提供了范例,其思想至今不過時;他倡導創建的金帆藝術團,后來在北京更多的中小學相繼建立起來,至今活躍在校園,甚至走上了國際舞臺。 1986年,陶西平被提拔為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他向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推進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繼續強調以整體優化的思想指導改革。在他的推動下,北京市分期分批,在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先后出臺推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文件,以及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和教職工聘任制條例等。這些改革在基礎教育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隨后,北京市委、市政府又決定在全市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系統全面推行這些改革。 今天,縱觀陶西平的一生,堅持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理論,理實結合,是他作為教育領導者的第二個鮮明特點。在陶西平的帶領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市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多次召開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 陶西平不僅是一位實干家,還是一個善于理性思考、勤于總結反思的教育管理者,他將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寫下來,分別主編出版了《啟動學校內部活力的理論與實踐》(1990年)、《實用中小學校長工作方法大典》(1993年)等,并發表多篇文章談管理改革及如何激發教育活力,如先后在《求是》《中小學管理》等刊物發表《啟動教育內部活力》《認真試點積極推進中小學管理體制改革》《關于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建立學校內部管理的新體制和新機制》等。 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是陶西平主政時期北京教育的又一創舉,它對推動全國教育評價的改革同樣產生了很大影響。陶西平認為,評價是實現管理目標的重要手段。從1986年開始,陶西平主持推動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率先將國外教育評價理論引入我國,借鑒國外理論,開展評價功能、評價體系、評價方法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在北京市試點而后在全國推廣。 1987年,北京市召開由各區縣主管教育的區長、縣長和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教育科研人員參加的北京市**次,也是全國**次區域教育評價工作會議。1988年6月,北京市教育局公布試行《北京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試行意見》,各區縣相繼制定了區縣評價方案和意見;市教育局相繼制定了幼兒園、職業高中、師范學校、特教學校等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方案。 根據這些評價方案,北京市建立了各區縣和學校自我評價、行政部門督導評價相結合的教育評價體系,在抓辦學規范、促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在北京市改革實踐的基礎上,1990年,中國教育學會專門成立了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陶西平擔任**任理事長,并連任15年。他所主編的《教育評價辭典》、撰寫的有關教育評價的系列文章,至今仍是教育評價工作者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文獻。 陶西平領導創造的北京市教育改革經驗,努力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為我國中小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實踐經驗,引起國務院領導和原國家教委領導的重視。北京經驗在全國推廣,對全國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教職工聘任制、評價改革等至今仍是我國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今天,縱觀陶西平的一生,既善于把握整體,又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點突破,是他作為一名教育領導者的第三個鮮明特點。抓學校管理改革、抓評價指揮棒,展現出陶西平對那一歷史時期教育主要矛盾的把握能力,也展現出其敢為人先、敢啃硬骨頭的勇氣,以及能攻克重大難題的領導智慧和領導能力。 早在1987年,陶西平就支持創辦了當時全國**本專門為中小學管理干部服務的雜志,并擔任首任主編和編委會主任,這就是《中小學管理》。他一直堅持為這本雜志撰寫文章,發表自己對教育問題的看法和觀點,直到去世前半年才因病不得不停筆。其中,影響*大的是2007年到2019年的124篇“絮語”。 陶西平既是堅持立足實踐的教育領導者,也是堅持不斷思考、與時俱進、敢于創新的教育領導者。陶行知先生在《**流的教育家》中寫道:**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陶西平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這樣的一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是來自人民、扎根于人民的,是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 二、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陶西平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多年來,他活躍在國內外教育舞臺上,足跡遍布全國以及多個國家和地區。 陶西平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推動,首先在于他領導創造的北京市教育改革經驗輻射傳播所產生的示范效應。他在北京市創造了在全國具有開創性、示范性的改革經驗,如學校管理體制改革、教育評價改革、學校特色建設、可持續發展教育等,這些都影響了全國教育的發展。 陶西平曾經擔任國家總督學顧問、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考試改革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并在中國教育學會、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等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直接參與國家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多項重大決策。他政策水平高,了解實際多,表現出超強的教育思想影響力、教育價值引領力、教育實踐領導力,既影響了國家層面的教育決策,也影響了大批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師。 陶西平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和學前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同程度地參與了近些年我國基礎教育、學前教育領域幾乎所有重大文件的制定和重大工作的戰略謀劃、組織實施,對義務教育、教育現代化、教育公平的推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03年開始,陶西平作為專家組組長,主持“區域教育現代化”研究,對全國20個實驗區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持續跟進研究,并完成了評估,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目標的提出和設計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陶西平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的調研、起草,擔任國家教育發展戰略教育公平組組長,主持完成調研報告和政策建議。擔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后,他任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組組長,多次帶隊深入中西部地區進行專題調研,向國家和當地政府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政策咨詢意見。他帶隊完成的《成都市以城鄉一體化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報告,得到國務院領導充分肯定并批示加以推廣。 陶西平特別關注教育公平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陶西平反復提醒,*難的是落實到“每個”,要把每個孩子的成長作為評價目標,使每個孩子都比過去變得更好。他對我國基礎教育的重點、難點看得很清楚。2018年,他提出“改革*終發生在課堂上”,指出學校教育改革不能一味追求“藍海”、追求辦學特色,歸根結底還是要重視主戰場,還是要集中在“紅海”——抓課堂教學改革,這才是學校的主要任務。 陶西平積極倡導推動學前教育立法。2001年,時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他力推《北京市學前教育條例》出臺,這是全國**部學前教育地方法規。此后,他參與推動國家立法,并多次就學前教育發展提出意見。2017年暑期,陶西平對一些地方在幼兒園開展半日二部制的做法提出意見:如果再出現更多的半日制園,恐怕就很難讓老百姓滿意了。他提出,要解決老百姓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不能僅靠教育內部努力“克服困難”,以犧牲局部利益或降低質量來解決問題,而是要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關心學前教育的發展。比如在城市疏解過程中,政府應加強協調,利用中心城區騰退出來的教育用地(高校、職校等)和培訓機構、企業、事業單位辦公場地,優先、適量建設一批學前教育機構。 陶西平思想解放,開放開明,是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和引路人。他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起草領導小組成員,在使用“促進”二字、確定合理回報等關鍵性問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陶西平與柳斌等發起成立中國民辦教育協會,他擔任首任會長,團結、凝聚了民辦教育界人士,也幫助一大批民辦教育機構得到了更加健康快速的發展。 陶西平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開創者。1998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委托開展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陶西平擔任指導委員會主任。該項目通過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研究,在全國十多個省、區、市近千所中小學開展實驗,深度推進素質教育,并促進了將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寫入《教育規劃綱要》。 陶西平認為,要了解今天的教育,必須重視新技術的使用。他自己也與時俱進,電腦、手機、網絡用得很熟練,節日時會親手制作動態、精美的電子賀卡,通過微信發送給大家。他做報告使用的PPT全是自己親手制作的,各種技巧都爛熟于胸。他建議,信息技術的應用,要把重心放在教師培訓上,教師要學會使用技術,也要會用技術促進學生的學習。 江河之大,不避細流。陶西平對中國教育的貢獻,不僅在于建言獻策、推動立法和政策制定,還在于為眾多學校和區域教育提供實實在在的指導和幫助。他指導北京市西城區時,提出以“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為指導思想,這一思想成為西城區教育堅持的核心理念,該區如今已經成為全國基礎教育整體均衡程度*高的教育優質發展區域之一。 2007年,陶西平發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一文,倡導中小學要辦出特色,這一思想直接影響了北京和全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走向。2008年,北京市開始抓學校特色建設;后來,全國開始學習北京的相關經驗。陶西平多次提出,基礎教育應該堅持創新,一線校長和教師尤其要重視微創新。他總是為校長和教師的創新和進步鼓勁。 2019年2月,病中的陶西平還發表了《“四聲”課堂文化》一文,充分肯定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簡稱“人大附小”)的“課堂四聲”,后又寫了《“四聲”課堂文化打造優質品牌學校》一文,再次贊揚鼓勵人大附小的教育改革。像人大附小一樣,受到他鼓勵的學校還有很多很多。 陶西平是促進我國教育國際交流的教育外交家。他對擴大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推動我國基礎教育借鑒國際經驗進行改革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的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去世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日本、希臘、俄羅斯、北非、越南、白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教科文組織紛紛發來唁電表示哀悼。 陶西平對中國民間教科文運動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86年,北京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率先成立,并代表中國參加亞太地區聯合會,是時,陶西平正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經過逐步發展,1995年,中國成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聯合會,陶西平任主席。5年后,他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主席;10年后,當選亞太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主席。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先后發起、舉辦和參加了10屆東亞地區和平文化節、5屆蓬萊和平文化節、中日韓青年文化節,在推動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特別是保護環境和資源的綠色發展教育以及文化遺產教育,促進國際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陶西平善于團結和利用不同力量和資源推動教育發展。他提出“多一個角度,多一塊陣地,多一條渠道,多一份效益”。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組織開展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了大批國內校長師生“走出去”、國外校長師生“走進來”。陶西平常年活躍在國際教育舞臺上,是向國外講述中國教育故事、介紹中國教育經驗的“使者”,也是在國外發現值得借鑒之處并將其介紹到國內的傳播者。他總能敏銳捕捉到世界各地*新的教育改革信息,并選取到可用的“他山之石”。 一次在瑞士考察時,陶西平詢問學校信息技術的投入怎么分配,得到的回答是:1/4用于硬件建設,1/4用于軟件和資源開發,1/2用于教師培訓。“如果不把1/2的錢用來培訓教師,前面的錢白花”,陶西平認為,這就是對我們的重要啟示。 陶西平認為,教育家的成長與培養要有全球化的視野。教育現代化不是西化,要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多元智能理論、可持續發展教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改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世界銀行的分析,這些原本看起來遙遠而深奧的東西,今天已經進入很多中國基層學校,甚至是廣大教師的話語體系,這些與陶西平的帶動和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介紹分不開。 三、永不放棄教育理想的追夢人 陶西平說:我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頂多算是一名比較認真的教育工作者。 2016年,陶西平在給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的信中說:我們需要更多教育領域的先行者,為圓一個中國夢而奮勇前行。 2019年10月,陶西平帶病出席一個校長座談會,囑咐校長和教師“不忘教育發展來時路”。 陶西平就是一個不忘教育發展來時路、永不放棄教育理想的追夢人。從直接投身教育改革實踐,到退居二線后致力推動教育改革實踐,陶西平的一生,是心懷教育理想,永不放棄追尋的一生。在生命的*后歲月里,只要還能走、能寫,他都堅持在國內外四處奔忙,筆耕不輟。 陶西平的夢想是實現教育的整體優化,是實現教育公平而有質量,讓每一個孩子都進步。他用一生的理論和實踐來推動這個夢想變成現實。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創新特色和國際視野,真正稱得上“世界眼光,博學睿智”。他站得高,看得遠,善于從各種教育生活中發現教育現象,并從中概括出教育智慧。他思路清晰,分析精準,提出的對策建議既務實可行,又有創新突破。 陶西平用自己的胸襟胸懷和高超的領導能力推動著一個個理想變成現實。對不同聲音,陶西平堅持“兼容并包,求同存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鼓勵大家不要陷于爭論,要一起謀發展。 陶西平是教育大家,是溫厚長者,也是一個熱愛生活、樂觀積極的人。與他接觸過的人,無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他關心身邊每一個人的長者風范所溫暖,被他對生活的熱愛所影響。他不僅是教育家,還是真正的大才子。他熱愛生活,喜歡音樂、攝影、美食,愛北京的炸醬面,也愛西餐。 在母校北京四中向學生演講時,陶西平勉勵他們:一個人不一定要跑得*快,但要做跌倒了爬起來*快的人。 陶西平的一生充滿了教育情懷,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教育生活之中。他說,只有知曉青少年喜歡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工作。他聽孩子們喜歡的歌曲,也會唱很多流行歌曲,還能用俄語、意大利語、英語、日語演唱。在給幼兒園園長做報告時,他會在結束后播放歌曲《*好的未來》,因為他希望中國的學前教育能給孩子們“*好的未來”。 在生命的*后日子里,已無法睜開雙眼的陶西平躺在病床上,摸索著在白板上給《中小學管理》雜志寫了這樣一段話: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謝謝大家,我還是那顆心。 “我還是那顆心”,陶西平那顆懷著教育理想的初心始終沒有變,他追求教育理想的一生值得后人永遠緬懷。
陶西平先生紀念文集 作者簡介
羅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教育學會會長。研究員,理學博士。第八、九、十屆國家督學,國家教育督導專家。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可持續發展教育區域推進策略研究”,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融入基礎教育課程與教育的實施體系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先后著有《可持續發展教育和首都教育改革與發展》《與時俱進:推進首都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等。“‘翱翔計劃’——北京市高中課程改革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模式探索總結”獲2010年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姚煒,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小學德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學分會副理事長,北京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著有《“互聯網+”重構教育生態》《屏幕社交時代家長如何與孩子交流》,主編《科創教育實驗教材》《中小學人工智能系列叢書》《帶著課本環球旅行》等。主持和參與主持多項國家、市、區級課題研究工作。獲譽“全國杰出教育工作者”“中國教育行業領導力人物”等。 賈偉,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秘書長,曾長期擔任陶西平先生的秘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