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偏見與溝通(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00221
- 條形碼:9787300300221 ; 978-7-300-30022-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偏見與溝通(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本書特色
深刻揭示偏見與溝通的開創性著作 全面了解群際接觸理論及研究的書
偏見與溝通(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內容簡介
群體交往的研究和理論近年來已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發展很快、很令人興奮的領域之一。在世界范圍內群體沖突不斷發生的情境中,這項工作顯得愈發重要,人們發現群體交往與溝通能夠成為改善群體關系的有效手段。 本書是兩位作者13年研究成果的結晶,包括這一迅速發展領域的重要方面:在整合了群體溝通領域所有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作者主要將關注點放在群體溝通的影響、影響與效果在何時會發生以及如何發生、為什么有時候群體溝通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同時,作者也關注了對群體溝通理論的一些批評性意見。本書涉及群際溝通的起源及早期工作、現狀與很近的發展、欠缺之處與未來發展的方向,無論是對于心理學、社會學、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者,還是對于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來說,都是一部可讀性極強的很好作品。
偏見與溝通(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目錄
群際接觸理論的歷史發展
本書重點
第二章 群際接觸是否通常減少群際偏見?
群際接觸的元分析:20世紀的研究
結論
第三章 群際接觸效應是否能夠泛化?
泛化到整個外群體——接觸效應的初級轉移
跨不同情境的泛化
對其他外群體的泛化:次級轉移效應
結論
第四章 群際接觸的效應是普遍的嗎?
世界不同地區的群際接觸效應
跨不同目標群體的群際接觸效應
跨不同場景的群際接觸效應
跨不同年齡群體的群際接觸效應
結論
第五章 群際接觸何時可以減少偏見?
奧爾波特的*佳條件
測試奧爾波特的*佳群際接觸條件的效應
接觸的客觀條件與主觀反應
群體成員身份的顯著性在群際接觸中的作用
結論
第六章 群際接觸如何減少偏見?
對外群體的強化的一般了解作為中介變量
減少焦慮作為中介變量
共情作為中介變量
檢驗中介變量之間的關系
此分析的潛在局限性
群際接觸的更多中介變量
結論
第七章 群際接觸是否減少偏見的所有方面?
認知過程和減少偏見的潛力
情感過程和減少偏見
接觸的情感和認知結果之間的區分
檢驗接觸的情感和認知結果
接觸的情感和認知成果之外
結論
第八章 跨群體友誼在減少偏見方面是否扮演特殊角色?
跨群體友誼的過程
跨群體友誼的間接效應
跨群體友誼的測量
跨群體友誼報告中的潛在偏差
與跨群體友誼相關的阻礙
結論
第九章 群體地位是否可以調節接觸效應?
群體地位效應的元分析和調查測試
少數群體-多數群體關系以及偏見和歧視的作用
少數-多數效應和接觸的*優條件
少數-多數關系中跨群體友誼的積極潛力
結論
第十章 群際接觸是偏見的眾多預測因素之一
偏見的八種預測指標
在德國測試反移民者偏見的預測指標
結論
第十一章 對群際接觸理論的批評
無知的批評
五種知情批評
結論
第十二章 當群際接觸失敗時
消極群際接觸效應:元分析中的例子
比較消極和積極接觸的不同報告: 德國調查研究的證據
消極和積極接觸的報告有多普遍?
誰*經常報告消極或積極接觸?
哪些條件*常產生消極接觸的報告?
為什么接觸結果通常如此積極?
群際接觸與威脅的組合模型
結論
第十三章 總結和展望未來
概括
對社會政策的啟示
附錄A 有關群際接觸元分析的參考文獻
附錄B 德國調查數據的分析中使用的變量條目措辭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譯后記
偏見與溝通(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節選
群際接觸理論在作為社會科學的社會心理學領域占據核心地位。自從這個領域關注社會情境中的個人以及群體,不同群體的人們之間的接觸就成為其基本關切之一。群際接觸不僅有其特殊的理論重要性,而且對很多實踐和應用問題都有關鍵影響。平權運動、移民、街區和學校的反種族隔離,以及其他重要的社會政策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廣泛的群際接觸。這在北美洲以及歐洲都引發了相關話題的大量公眾思考以及爭議,從大眾傳媒的討論到美國*高法院的意見均是如此。不幸的是,這些思考大多忽視了這個話題的廣泛研究文獻。事實上,本書所呈現的壓倒性證據,支持將接觸作為一種減輕群際沖突的良方,并且反駁了認為群際接觸是群際沖突的原因的公眾討論。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此論文集達到兩個目標。**,我們希望將全世界的社會科學家們所進行的關于這個議題的幾百個相關研究整合在一起。這樣的整合可以為社會科學內建立一個以實證為基礎的群際接觸理論打下基礎。在下文中,我們會詳細說明群際接觸的典型效應,這些效應何時會發生,如何發生,以及何時、為何群際接觸有時無法得到積極效應。我們還會詳細考慮到針對這個理論的許多批評。第二,我們希望本論文集可以對更有知識性的公共討論做出貢獻。這次的出版為兩位作者長達13年的漫長研究計劃畫上了句號。對于**作者,這代表了半世紀抱負的達成。群際接觸理論*初是由他在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導師戈登·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1954年出版的經典且影響廣泛的著作《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ejudice)中提出的。本書的**作者作為一名美國弗吉尼亞州人,對于與從小經常見到的種族偏見和種族歧視斗爭的方式非常感興趣,因此自然被群際接觸理論的前景所吸引,并決定在1955年自己的博士階段師從奧爾波特本人研究這個理論。距離本書出版,這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情了。從*初對群際接觸產生興趣到本書的出版之所以間隔了這么長時間,是因為在這個領域缺乏足夠多嚴謹的研究。另外,可以對文獻進行嚴謹、定量評估的元分析技術直到20世紀后四分之一的時間才出現,而這是對傳統的定性、主觀的文獻回顧的一個很大改進。到20世紀90年代,他終于可以完成他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即對此領域內現在存在的大量社會科學研究文獻進行嚴謹和細致深入的定量回顧。他希望回答一個很久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群際接觸,是否像其批評者所說的那樣,通常會導致更多的偏見與不信任?或者,是否像其支持者所說的那樣,通常會減少偏見與不信任?得益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BR-9709519)的研究補助,我們使用元分析進行了8年的艱苦研究。如果不是兩位合作者的密切合作,本研究或許就不能完成了。本書的**作者近期獲得了榮譽退休教授的榮譽,第二作者在本課題于1998年啟動時,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社會心理學攻讀博士學位。第二作者成長于印第安納州的加里市,這是一個中西部的鋼鐵工業重鎮。她希望研究結構性的不平等對群際接觸有什么樣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跨群體友誼當中跨過群體差異的壁壘。**作者與第二作者一起分析和評估了幾百篇相關的研究,有些是已發表的,有些是未發表的。很重要的是,我們得到了一群熱心的本科生的幫助,他們收集了其中的很多文章,同時學習元分析技術。也許*重要的是,我們共同擁有為群際接觸理論找到嚴謹、科學的研究基礎,并且為其發揮在現實世界中促進群體關系上的潛力而奮斗的熱情。
偏見與溝通(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作者簡介
Thomas F. Pettigrew是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教授。自1956年起,他已經發表了超過400篇論文、書的章節以及評論,以及16本書和專著。佩蒂格魯因其在過去半個世紀將社會心理學的關注點集中于群際接觸領域而廣受認可。本書的研究聚焦在找到宏觀(文化和結構)、中觀(情境)和微觀(個體)水平的社會科學理論和研究的聯接之上,而群際接觸正是構成了這樣的一種聯接。佩蒂格魯曾擔任社會問題心理研究學會(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s, SPSSI)的主席,曾獲得過協會的柯特勒溫杰出貢獻獎,并兩次獲得協會的戈登奧爾波特群際研究獎。2002年,實驗社會心理學會授予他杰出科學家獎。
Linda R. Tropp是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心理學副教授,以及該校和平與暴力心理學項目的主席。她主要的研究興趣是多數地位群體和少數地位群體的成員間發生的群際接觸經驗、對社會群體的認同、對群際關系的理解,以及對偏見和劣勢的反應。她曾因在群際接觸領域方面的研究獲得過戈登奧爾波特群際關系獎,并因心理學教學獲得過麥基奇青年成就獎(McKeachie Early Career Award)。
譯者簡介:
林含章,中央民族大學講師,畢業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方向為族群認同與群際關系。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