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學話題圓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4261
- 條形碼:9787522504261 ; 978-7-5225-042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學話題圓桌 本書特色
話題討論者均工作在高校,對我國高等教育的過去和現在都有切身的體會和思考,他們的談話對促進高校教育教學及管理改革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大學話題圓桌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教育之計、辦學之道、育人之策、人才之路、教學之法、科研之規等6個方面,聚焦了近9年來高等教育的熱點話題,薈萃了眾多專家學者的觀點看法以及進行精要點評。“話題圓桌” 緊緊圍繞“關注現實, 與時代同步, 為高等教育立言” 這一立意,每期就一個或兩個高等教育熱點問題組織專家學者、管理人員等進行討論,既講明道理,又發表言論、解疑釋惑,有銳氣、接地氣,很終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多種角度和思路。通過對這些熱點問題的探討,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進程,見證了高等教育前行的跨越。
大學話題圓桌 目錄
目錄
教育之計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的喜與憂
我看十九大:數一數內涵發展的關鍵要素
我看十九大:說一說體量與質量的辯證法
大家談:全國教育大會
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北京在行動
回顧高教40載——見證與期待
在文明的多樣性和互鑒中:高等教育的角色
教育公共性和自主性之我見
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經驗
教育規劃(2010—2020年)這十年
疫情之下——高等教育變革
疫情之下——心理防疫
高教代表、委員“兩會”聲音
“兩會”代表、委員談高教
教育評價如何成為教育發展的“方向盤”
“體美”價值的“再認識”
教育如何引領“時代”
辦學之道
大學之變,從校長的“兩課”說起
高考英語改革,您怎么看?
以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大學章程的制定與落實,我們有話要說
“規”的開始,也是“歸”的起點
高校理事會《規程》之我見
學科評估“成建制引進”須克服“水土不服”
依法治校之感與思
不“破”不“利”
我們離一流有多遠?
高校管理該如何應對“吐槽”?
學術環境“綠色發展”靠什么
如何實現大學“供給側改革”
確立高校宣傳工作的“價值觀”
理性對待專業“冷熱不均”
警惕伸向象牙塔的“金融黑手”
《規劃》畫下了什么道?
中國國際生“穩居”首位的喜與憂
大學籌融資,愁啥?
給大學捐贈,圖啥?
大學的“文化擔當”
“零門檻”=“沒門檻”?
教師職稱評審,學校“咋當家”?
我眼中的2017年高等教育“大事件”
大學的第五功能——國際交流與合作
如何打好特色學科牌?
負面新聞來勢洶洶,我怎么看?
高校科研應導向哪里?
專業設置:“前景”與“錢景”
自主招生:選才的科學性與公平性
網絡安全:監管與斷網的博弈?
“雙一流”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再出發”
高校校園管理的“治慧”
中國大學,酒香也要會吆喝
西湖大學:熱鬧與門道
優質資源如何突破大學“圍墻”
學校如何應對教師的“個人表達”
“四新”建設中——如何把握學科創新的規律和導向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中,新專業如何乘勢而上
育人之策
做個讓學生點贊的教師
教師的考核評價如何讓教師點贊
思政課如何叫好又叫座
大師遠去精神永在
就業質量報告“初長成”
研究生質量“再思量”
新生教育如何“出新”
大學能否成為“安靜的象牙塔”
“創新精神”成為國家標準之后
政府官員上大學講臺講什么?
如何實現大學畢業生精準就業?
“一個人的畢業照”折射了什么?
如何看待“慢就業”
如何構建“中國式師生關系”
校風,風往哪兒吹?
思政力量,“響”從何來?
畢業季與變形計
補上生命教育這一課
青年亞文化,我們怎么看?
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
百年“五四”——青春與迷茫
百年“五四”——青春有擔當
創新創業教育的中國經驗
創新創業教育的——國際視野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師生談
疫情之下——“乘風破浪”的畢業季
疫情之下——高招的“守”與“變”
特殊開學季——教師的“教思”
特殊開學季——教師的寄語
給學生一個怎樣的畢業典禮?
畢業記憶
畢業遇到疫情,高校如何做好“擺渡人”?
人才之路
招才、引才的困惑與出路
“紅七條”之我見
“教師難當”,職業背后的挑戰
人師之苦
人師之甘
教學與科研的“相愛相殺”
專業如何“自由轉”?
如何實現“高樂高”
人才分類評價怎么“分”?
人才流動的“愛恨情愁”
新時代@未來更美好——教師篇
新時代@未來更美好——育人篇
人才之道不止于“搶”
激勵之道聚焦于“人”
“焦慮”之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宣傳部部長讀書會——從《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汲取智慧力量
思政課教師職業發展的“喜”與“憂”
教學之法
論文,論道?
休學,創業?
師生,治學!
“三培計劃”助力人才培養
上課不玩手機的“挑戰”
高科人員離崗創業的“夢想”與“成真”
等級制帶來的期盼
創新創業教育如何“落地”
“逃客”逃課為哪般?
改革一年,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新變化
考試作弊的“罪”與“罰”
科研之規
高校科研評價的“困境”與“破局”
科研誠信約定,“孰”成?
“中國芯”,差點啥?
科技=創新?
科學家與科學“潮”
破除“SCI至上”后,“青椒”們何去何從?
科研也需“防腐計”
“焦慮”之下的高等教育——科學研究
構建科研成果收益分配“新常態”
附錄
后記
大學話題圓桌 節選
主持專欄,這九年
不經意間,九年過去了。
這九年,值得回憶的經歷很多很多。主持《北京教育》(高教版)“話題圓桌”欄目的點點滴滴,是其中*值得回憶的經歷之一。
已經記不清楚當時是在怎樣一個具體的情景中接下這項任務的了。只是記得從2013年*后一個季度起,每個月下旬的工作日歷上又多了一項:為“話題圓桌”欄目組稿。每期雜志一個或者兩個話題,每個話題大體約四位作者。一般都是在幾天之內,根據選題的內容確定作者,把選題告訴他們,然后催或者不催,總之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作者的稿子全部發給編輯部。
選題,是一個欄目能否成功的關鍵。每到一個月的下旬,編輯部的微信都會不約而至。我知道,任務來了。大多情況下,都是編輯部經過反復認真的討論,確定好“話題圓桌”討論的題目后告訴我。也有的時候,編輯部給的是兩個題目,讓我從中進行選擇。這些題目都非常具有話題性,有供作者各抒己見的空間,而且還具有時效性、時宜性,或者是針對重大事件請作者及時議論,或者是重要的時間節點讓作者發聲。當然,這些話題都直擊高等教育界的熱點或者焦點,題目本身往往就成了這個欄目的亮點。如果拿到的題目我拿不準時,就會向編輯們請教,以便準確把握編輯部確定題目的初衷,并在約請作者時做適當的解釋。我雖然沒有直接參加過編輯部的討論,但我想那個過程一定是非常嚴肅和特別認真的。正是編輯部確定的這一個個選題,為這個欄目奠定了成功的基石。當然,還要感謝編輯部的后期編輯。我發給編輯部稿子之前,雖然會做一定的修改或完善,但肯定沒有達到正式刊用的要求。字數多了,需要刪節和壓縮。一些內容還需要核對和修改。這些工作顯然并不輕松,而且也非常重要。
這九年我能夠堅持做下來,主要歸功于編輯部。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和執著,對我的包容和謙讓,都成了我繼續努力的動力。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我和編輯部的合作是非常愉快和輕松的。九年來沒有過任何摩擦和不悅。每次聯系時,編輯的微信用的都是謙辭和敬語。遇有個別作者沒有及時提交稿子的情況,編輯們也會保持一貫的耐心。我知道,這會給他們后續工作帶來很大麻煩。在媒體融合時代,除了每期雜志刊用之外,雜志微信公眾平臺的及時推送,對“話題圓桌”的內容進行了非常好的二次傳播,對于擴大欄目影響、團結作者起到了積極作用。而這些顯然又增加了編輯們的工作量。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有的話題是編輯部直接組稿的,但刊發時卻在主持人那里依舊署了我的名字。無功得名,受之有愧。
總之,要感謝編輯部的諸位同仁,他們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作者,是欄目成功與否的根本。沒有這些作者的付出,這個欄目將一事無成。寫過稿子的人都知道,寫大文章不易,寫短文字亦難。這區區幾百字,同樣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結果,同樣是他們厚積薄發的呈現。專欄的作者中,有些是高校負責人,百事纏身,公務繁忙,但每次約稿從不拒絕。他們的謙遜常常使我忘記了他們的領導者身份,一次次約稿、一次次提醒,有時還會冒昧地催促,但他們從無怨言,真的非常感謝他們。這些作者中,有不少是知名學者,是寫大文章的專家,能夠在限定的很短時間內,屈就寫400字左右,實在是難為他們了。但他們沒有推辭,而是非常認真地按時完成,真的非常感謝他們。這些作者中,有不少是高校黨委宣傳部的部長們。他們在一線奮斗,常常是“5+2”、白加黑,忙得不亦樂乎。每次約稿對他們來講,的確是增加了負擔。他們總是非常爽快地答應,而且在百忙中擠時間撰稿。我常常“倚老賣老”,有時催稿還不大客氣。他們不急不惱,十分寬容,而且下次約稿時依然十分爽快。他們是這個欄目的主力和中堅,真的非常非常感謝他們。由于我的疏忽,有時一忙起來就忘記了約稿,或者確定的作者無法履約,就需要臨時救場者。這時求助的作者真的就是救星。如果不是他們出手相助,雜志真的要開天窗。真的非常非常感謝他們。由于某種原因,組來的稿子未能刊用,雖然這種情況極少發生,但我還是要對這幾位作者再多說幾遍“對不起”,盡管他們沒有抱怨,但我還是感到非常內疚,真的非常非常感謝他們。
這九年,約了多少位作者我沒有細細統計過。但我知道,他們每一位都是無比真誠的,由衷地感謝他們。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個欄目的九年。
還需要感謝的是那些從未謀面的讀者們。沒有他們的閱讀和默默關注,這個欄目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我要對所有讀過這個欄目的讀者們真誠地說一聲感謝。
人生能有多少個九年?一件事能夠堅持九年,雖然算不上奇跡,但也非常難得。因此,需要用一種形式更好地將其保存起來。于是就有了出版這本書的想法。非常感謝《北京教育》李藝英主編、于洋主任和每一位編輯的贊成和支持。雖然如今是碎片化的時代,但當這些短文薈萃在一本書里時,或許會凝聚成更大的力量,或許會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思考。
感謝這九年!
感謝主持“話題圓桌”專欄的這九年!
大學話題圓桌 作者簡介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黨建思政、新聞傳播、意識形態、生態文明、文化遺產、自然保護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有大量論著發表。 李藝英,《北京教育》(高教)主編。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