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中國古代冶鐵豎爐爐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0971
- 條形碼:9787030700971 ; 978-7-03-07009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冶鐵豎爐爐型研究 內容簡介
生鐵冶煉技術是中國古代一項事關國計民生、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重大發明,豎爐爐型是決定生鐵冶煉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 十余年來,作者實地考察和復原了國內現存的絕大多數古代冶鐵豎爐,提出“六型九式”爐型分類、分期方案;設計了三維“極限值+合理值”與二維“分層帶”的兩步方案,應用計算流體力學方法模擬分析不同爐型對爐內氣流和冶鐵過程的影響;在山西陽城開展古代豎爐冶鐵試驗,驗證了考古發現和數值模擬的關鍵結論,研究了爐型與燃料、鼓風、建爐材料之間的影響機制;深入研究和闡釋了生鐵冶煉技術這一中華很好傳統文化。 本書可供科技史、冶金考古研究者和相關專業研究生,以及對中華很好傳統科技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中國古代冶鐵豎爐爐型研究 目錄
總序(柯俊 梅建軍) i
前言 v
**章 古代冶鐵豎爐研究現狀 1
**節 中國古代冶鐵史研究概況 2
第二節 國外古代冶鐵爐研究概況 21
第二章 古代豎爐冶鐵史料梳理與探討 33
**節 生鐵起源與早期傳播 34
第二節 古代冶鐵工藝 36
第三節 冶鐵鼓風技術 43
第三章 古代冶鐵豎爐田野考察 63
**節 概述 64
第二節 先秦兩漢冶鐵豎爐 67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冶鐵豎爐 77
第四節 宋遼金元冶鐵豎爐 82
第五節 明清冶鐵豎爐 119
第四章 古代典型冶鐵豎爐爐型復原與分類分期 125
**節 西平酒店爐爐型(A型) 128
第二節 鄭州古滎1號爐爐型(B型) 131
第三節 蒲江古石山爐爐型(C型) 133
第四節 延慶水泉溝3號爐爐型(D型Ⅰ式) 134
第五節 焦作麥秸河爐爐型(D型Ⅱ式) 137
第六節 武安礦山村爐爐型(D型Ⅲ式) 138
第七節 延慶水泉溝4號爐爐型(E型Ⅰ式) 139
第八節 遵化鐵廠2號爐爐型復原(E型Ⅱ式) 140
第九節 榮縣曹家坪爐爐型(F型) 142
第五章 古代豎爐氣流場數值模擬分析 143
**節 古代豎爐氣流場數值模型的開發 145
第二節 西平酒店爐氣流場數值模擬 160
第三節 鄭州古滎1號爐氣流場數值模擬 169
第四節 武安礦山村爐氣流場數值模擬 180
第五節 延慶水泉溝3號爐氣流場數值模擬 188
第六節 延慶水泉溝4號爐氣流場數值模擬 196
第七節 榮縣曹家坪爐氣流場數值模擬 200
第六章 古代豎爐冶鐵模擬試驗 205
**節 試驗設計與準備 206
第二節 冶煉 210
第三節 解剖爐體 214
第四節 冶鐵試驗綜合分析 216
第七章 豎爐爐型綜合探討——技術、演變與傳播 221
**節 豎爐爐型數值模擬拓展分析 222
第二節 豎爐爐型與冶煉綜合分析 231
第三節 豎爐爐型演變與傳播 243
第四節 中歐冶鐵爐爐型發展初步比較 249
第八章 結語 255
參考文獻 260
附錄1 冶鐵遺址14C測年數據 269
附錄2 計算流體力學原理概述 271
致謝 276
中國古代冶鐵豎爐爐型研究 節選
**章 古代冶鐵豎爐研究現狀 **節 中國古代冶鐵史研究概況 古代生鐵煉爐的相關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就已出現,但由于缺少實物資料,對冶鐵豎爐爐型、結構的研究無力開展。研究者主要從文獻入手,對冶鐵豎爐的技術特征做了推測,對鼓風機械做了大量復原研究。 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河南鞏縣(現為鞏義市)鐵生溝等遺址相繼被發現,研究者對古代冶鐵豎爐的狀況有了初步認識。70年代發掘的河南古滎鎮、魯山望城崗等礦冶遺址保存了豐富的信息,研究者做了大量復原工作,早期冶鐵豎爐概貌逐漸清晰,隨后,研究者便開始對中國古代冶鐵豎爐的起源和演變進行了探討。80年代以后,在山東萊蕪、河北武安、河南南召等地發現了多處冶鐵豎爐遺跡。研究者對其形貌、結構、材料等做了詳細考察,對其蘊含的生鐵冶煉技術有了進一步認識。200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四川蒲江和邛崍、河南焦作、北京延慶等地發現了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生鐵煉爐,為相關研究進一步提供了豐富、清晰的信息。 在國外,李約瑟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撰寫了有關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的專著(Needham,1958),冶鐵豎爐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華道安對包括冶鐵豎爐在內的中國古代鋼鐵技術一直有較深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古代生鐵冶煉技術首先在吳國境內發明,與當地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有關;他還收集并研究了一批晚清以后的爐型資料,主要觀點收錄在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Wagner,2008)等著作中。 到目前為止,關于中國古代冶鐵豎爐及相關技術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中外研究者圍繞冶鐵豎爐的起源與發展、冶鐵豎爐的考察與復原、冶鐵豎爐鼓風技術、中西方冶鐵豎爐及相關技術的比較與傳播等方向做了廣泛的研究,得到了豐富的成果。 一、古代冶鐵遺址調查與發掘 中國古代冶鐵產業規模龐大,經過歷代積累,遺留下大量冶鐵遺址。20世紀50年代以后,特別是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各地發現并清理發掘了河南鞏縣鐵生溝、臨汝(現為汝州市)夏店以及江蘇利國驛等多處漢唐時期的冶鐵遺址,對古代冶鐵豎爐的狀況有了初步認識。70年代,發現了河南鄭州古滎冶鐵遺址、河南魯山望城崗冶鐵遺址等。這些遺址保存了豐富的古代冶鐵技術信息。80年代以后,發現了河南西平酒店、南召下村,河北武安等多處重要的冶鐵豎爐遺跡。21世紀以來,研究者又在河南焦作、北京延慶、四川蒲江與邛崍、廣西貴港等地發現了多處冶鐵遺址,部分爐體保存較為完整。 相關資料收錄在各類考古發掘報告、簡報、考古學年鑒、調查報告等現代文獻中。此類文獻對豎爐爐址等實物資料的描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部分文獻對爐類、爐型判斷的論據和論證不足,對爐體重要部位、關鍵技術描述不夠,需要加以甄別。筆者從中整理出了部分古代冶鐵遺址資料,見表1-1。 表1-1 已發表文獻中古代冶鐵豎爐爐址信息
中國古代冶鐵豎爐爐型研究 作者簡介
黃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代冶金史、指南針史、技術史數字仿真研究,出版著作4部,發表論文20余篇,獲發明授權1項,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中國科學院及科技部很好科普獎多項。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