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再見那閃耀的群星 唐詩二十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48467
- 條形碼:9787305248467 ; 978-7-305-2484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再見那閃耀的群星 唐詩二十家 本書特色
詩歌是唐代文人的事業,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詩歌,我們可以進入唐人的精神世界,從中尋覓到自己的知音。在精神層面,現代人并不比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隱高明多少,因為現代科學理性并不能解決生命意義的問題,而詩歌的作用正在于彰顯意義。人生歸根結蒂是不完美的,它需要不斷地解釋。 詩歌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痛苦而不是幸福聯系在一起。古今中外那些偉大的詩人都有一種人生的悲劇意識,體驗到個體生命與永恒事物之間的巨大鴻溝,即使在*快樂的時候,也對苦難的況味有一種迷戀。就詩歌所呈現的生命樣式而言,王維渴望歸去,李白憧憬遠方,杜甫則始終行走在路上。 面對同樣的夕陽,李商隱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歌德說:“西沉的永遠是這同一個太陽。”李商隱感受到的是當下時間的短暫,歌德體驗到的是超越時間的永恒。這似乎代表了中西文化在宇宙意識上的某種差異。 中國士人不是沒有自由意識,但這種意識并未見于反抗的姿態——就像十九世紀流放西伯利亞的俄羅斯知識人那樣,而是見于流放邊陲蠻荒之地的痛苦與絕望。在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中國文化終究沒能從自我欲求的實現中發展出個人自由的觀念,沒能從天人之際的思考中產生出自然權利的思想,進而找到一種更符合人性的社會制度,因而詩人對于自由的意識,就只能是在山水中宣泄自己的孤憤。 —— 景凱旋 入選【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書單】
再見那閃耀的群星 唐詩二十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于唐詩的隨筆集,以印象式批評為主,講述唐代20位重要詩人,通過將詩人生平與詩歌分析串接起來,力圖進入各個詩人的內心,闡釋其詩歌的美學內蘊和藝術魅力。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將唐詩看作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更是中國文化心理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演進的一個“觀念的歷程”。唐詩是中國詩歌的很好,在不到三百年的時間里,產生了中國詩歌目前兩位偉大的詩人——李白與杜甫,更有眾多杰出詩人圍繞在他們周圍,猶如夏日夜晚的燦爛星空,但滿天星辰是數不完的,這也是本書只選取了二十個詩人的原因。在論及每個詩人時,作者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類似聞一多的《唐詩雜論》,展示各個詩人很獨特的經歷與很重要的作品,并對各個詩人采取不同的闡釋角度,以呈現唐代社會生活與詩歌創作的各個重要方面。除了探討詩人的心路歷程、審美情趣以及他們的人格品質,本書優選的特色在于抉發詩歌背后的觀念與價值層面的東西,比如中國文化中的天人之際、自我觀念、時間意識與感覺方式。本書對唐詩有許多新的思考與闡釋,更是作者在唐詩中的一次心靈漫游。閱讀此書,讀者可以進一步增長關于唐詩的知識,提高對傳統文化之美的感受力與判斷力。
再見那閃耀的群星 唐詩二十家 目錄
目錄
01|陳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
02 |孟浩然
惟有幽人自來去
03|王維
山中習靜觀朝槿
04|王昌齡
青山明月不曾空
05|高適
莫愁前路無知已
06|岑參
走馬川行雪海邊
07|李白
萬物興歌皆自然
08|杜甫
故國平居有所思
09 |劉長卿
萬壑千峰獨閉門
10|韋應物
無事風塵獨不歸
11|白居易
大抵心安即是家
12|元稹
取次花叢懶回顧
13|韓愈
試看涵泳幾多星
14 |柳宗元
欲采蘋花不自由
15 |劉禹錫
芳林新葉催陳葉
16|李賀
恨血千年土中碧
17|杜牧
樂游原上望昭陵
18 |李商隱
莊生曉夢迷蝴蝶
19|溫庭筠
雁聲遠過瀟湘去
20|韋莊
今日亂離俱是夢.
附錄
詩僧與禪
女性詩歌
代言自喻
士與俳優
后記
再見那閃耀的群星 唐詩二十家 節選
陳子昂(659—700) 遙遠的過去來自黑暗深處,而未來更是沉沒在無窮無盡的黑暗之中。這就是陳子昂眼中的世界圖像。這是何其天荒地老的落寞!陳子昂是唐代**個從群體意識中掙脫出來的詩人,他在曠野中呼喊的孤獨具有文化史上的意義,那不是生命的感傷,而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孟浩然(689—740) 孟浩然自己的人設始終是一個隱士,不是一個詩人。而與他同時代的詩人在面對功名利祿的巨大誘惑時,也需要捧出一個清高自由的隱士形象,以對抗自己身處的那個浮躁的盛世。 王維(701—761) 王維的詩是一種知性的美,不是一種倫理的美。他的“歸去”沒有遠方的參照,因而他的詩缺少內在的人性沖突,缺乏附著于自由而不是自然的情感,總是引導讀者進入無我的境界,對于存在意義的尋求也總是止于空無。“歸去”于是成為他對生命有限性的一種妥協與回避。 王昌齡(698—756) 王昌齡的邊塞詩和閨怨詩大都不是為自己而寫,而是為時尚而寫。如果說盛唐氣象指的是一種青春的元氣,那么王昌齡就是其*重要的代表。 高適(700—765) 今天的讀者會發現,古人的價值世界還是比較單純的,唐代的邊塞詩書寫著光榮與苦難、沖突與殺伐,卻沒有宣揚仇恨。族群仇恨的價值是現代人的發明,是在自然世界的價值消失后,人類進入歷史世界才出現的情感。 岑參(約715—770) 許多唐朝文人其實從未到過西域或中亞,有的至多也就到過隴右。他們對西域和中亞的印象多來自前朝詩歌,然后借《從軍行》《涼州詞》《出塞》等樂府詩題來表現昂揚的書生意氣。然而,岑參本人曾真正從軍安西、北庭,他詠邊塞之詩,句句從親歷中來,這使他成為與高適并稱的盛唐邊塞詩的代表。 李白(701—762) 自漢末至魏晉,士人中一直彌漫著“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悲劇意識。到了初唐,這個悲劇意識還在延續,人們不斷被生命不居的瞻望所苦惱,繼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后,李白再一次舉杯哀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杜甫(712—770) 杜甫被后人奉為“詩圣”是因為他的作品體現了儒家的社會關懷,但他的價值恰恰在于強烈的個體意識。自《詩經》以降,中國詩歌走過的是一條從整體意識向個體意識漸漸轉變的道路,至杜甫終于達到了一個高峰。 劉長卿(約726—約790) 在一般人眼里,自然風景是沒有情感的客觀事物,只是供我們觀賞,歸根到底還是一種“我與他”的關系,而一個優秀的詩人具有移情的能力,能將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成“我與你”的關系。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懂得劉長卿山水詩的價值。 韋應物(737—791) 普通而平淡的人生寫照是韋應物詩歌的獨有魅力,這句詩看似恬淡瀟灑,背后卻有一種天涯淪落的情緒。人生的種種況味,似乎全在這十字之中了。我們仿佛看到,詩人一襲白袍,手持酒杯,從遠處向我們走來,一直走到我們中間。 白居易(772—846) 白居易對隱逸作了一番新的闡釋。他認為大隱隱于朝市,小隱隱于山林,但朝市過于喧囂,山林又過于冷落,他的選擇是中隱。白居易以自我保全作為基本價值標準,在個人與官場之間劃出了一條清晰的界限,既不違背良知去迎合權貴,也不忤逆權貴而傷害自己。 元稹(779—831) 《行宮》的開放式結尾給人無盡的聯想。唐代其他皇帝身后也留下了無數宮女,卻都沒有享受過此種追憶。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道:“只四語,已抵一篇《長恨歌》矣。”讓元稹傷感不已的不僅僅是過眼煙云的榮華富貴,更有春夢無痕的人間情愛。 韓愈(768—824) 當韓愈不再運用盛唐詩歌的“興象”思維時,他就為詩歌開辟了另一條道路。這一轉捩的原因之一是文人角色向士大夫角色的轉換。強烈的主體意識導致詩歌觀念的改變,人們不再愿意去追步盛唐那種對外在世界加以想象的詩歌,而是要從個體生活中去發現人的境遇,詩歌的人間性因此越來越多于超越性。 李賀(790—816) 李賀這位短命的天才詩人,就像流星一樣劃過璀璨的唐詩星空,讓讀者神迷目眩,又使我們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平凡感覺,意識到生命的終極脆弱而無助。這樣的詩人不可太多,但也不可缺少。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想要學陶淵明,放下仕途的“機心”,但他其實更像是在追尋屈原,那是一個清高貞潔的形象,在抒發著內心的孤憤。說到底,柳宗元從來都沒有獲得超然的自由,因為他的詩中始終有一個“我”在。 劉禹錫(772—842) 劉禹錫對天人關系的看法與司馬遷接近,意義追求和價值期許都在人道之內,個體生命的圓滿是通過群體生命的存在和延續實現的。這就是他屢遭政治打擊卻從不沮喪,反而更加積極對待人生的原因。對劉禹錫來說,自然的天道不足恃,人事的作用才*重要。 杜牧(803—852) 今天我們讀杜牧的懷古詩,常常會感到主題上的重復。這也是唐代懷古詩的共同特點,總是在不斷感嘆朝代的興亡,但終究不能在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反思上有所突破,看清歷史循環的規律。這當然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更何況,在一個出身沒落世家的詩人眼里,頹廢從來都有一種無法抗拒的美。 李商隱(812-858) 李商隱渴望愛情,可又對愛的結局感到恐懼,他寧肯設想各種障礙,讓女性永遠像縹緲的女神一樣神秘,而不愿跨過男女間的*后界限。李商隱將傳統的艷情詩改造成愛情詩,完成了詩歌史上的一次飛躍。這些情詩無疑不屬于傳統的游子思婦,而是道出了男女情愛的本質:愛在終極意義上的不可實現性。 溫庭筠(約812—866) 在溫庭筠眼里,不但歷史上那些追逐功名的文人到頭來都成了一堆墳包,就連帝王的榮華富貴也如草木一般榮枯無常。當一個人在情感上開始與王朝政治保持距離,歷史的正統敘事也就遭到了顛覆。 韋莊(約836—910) 唐末詩歌在藝術上或不及盛、中唐,但在認識上卻很深刻。在一個大廈將傾的時代,大多數詩人已經無心錘煉字句,民不聊生的現實讓他們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每一天都可能是迄今*壞的一天,卻又可能是未來*好的一天。在韋莊的心里,有一種時日無多的緊迫感。
再見那閃耀的群星 唐詩二十家 作者簡介
景凱旋,古代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海外學院教授。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執委,美國伊利諾依大學弗瑞曼獎金訪問學者,曾在日本、土耳其等國大學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著有《唐代文學考論》《在經驗與超驗之間》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