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宋代歷史:宋史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28552
- 條形碼:9787208128552 ; 978-7-208-1285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宋代歷史:宋史 (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宋史(精)》是著名宋史專家陳振先生的重要學術成果。該書首版出版至今已逾十年,其間,作者又出版了論文集《宋代社會政治論稿》,并發表了一些宋代社會經濟方面的研究文章,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可補該書首版之缺憾,故作者概括精要,吸納了部分研究成果,對該書作了較大的修訂。
中國宋代歷史:宋史 (精裝) 內容簡介
《宋史(精)》是著名宋史專家陳振先生的重要學術成果。對宋朝這個中國歷史積弱王朝的政治、軍事等制度,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科舉教育和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社會生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作了詳盡而精確的論述,經增訂后充分反映了當代宋史研究的新成果。
中國宋代歷史:宋史 (精裝) 目錄
**節 宋王朝的建立
一、趙匡胤的崛起
二、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三、鞏固新政權的措施
四、平定叛亂
第二節 加強皇權與中央集權
一、收兵權
二、削弱藩鎮,加強中央集權
第三節 宋初宮廷內部的斗爭
一、宋太宗的奪取帝位
二、宋太宗對弟、侄的迫害
三、宋真宗繼位事件
第四節 宋初川蜀地區的兵變與王小波、李順起義
一、宋平蜀前后的措施
二、全師雄兵變
三、王小波、李順起義
四、王均兵變
第二章 宋初的統一戰爭和與遼及黨項的關系
**節 統一戰爭
一、吞并荊、湘
二、西滅后蜀
三、掃平南漢
四、攻取南唐(江南)
五、討伐北漢
六、泉漳納土、吳越歸地
第二節 宋遼戰爭與"澶淵之盟"
一、宋初與遼正常關系的建立
二、高梁河之戰
三、滿城、瓦橋關之戰
四、岐溝關之戰
五、遼軍南侵與"澶淵之盟"
第三節 宋初對黨項的征討與妥協
一、黨項的臣服與獻地
二、宋對黨項的征討與妥協
第三章 宋初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戶籍、賦稅和役法
的改革與變化
**節 農業生產的恢復 宋初的租佃制生產關系
一、招撫流亡開荒與屯田
二、優良農作物品種的交流和新農具的使用
三、宋初的租佃制生產關系
第二節 城鄉分治和城鄉新戶籍制度的產生
一、主、客戶制與鄉村主戶五等戶籍制的產生
二、城鄉分治與城鎮坊郭十等戶籍制的產生
三、新的城市管理制度"廂坊制"
第三節 宋初的賦稅與歷史上首部商業稅務法規
《商稅則例》
一、田賦、"沿納"與田賦征收時間的改進
二、商稅與歷史上首部商業稅務法規《商稅則例》
第四節 宋初的役法與對夫役的改革
一、官戶役的重設與廢除
二、夫役的改革與役兵(廂軍)
三、職役
第四章 宋初的行政制度與軍事制度
**節 三省六部制的破壞與宋初的中央政府機構
一、中書與宰相、副相、使相
二、樞密院、宣徽院
三、三司
四、新設機構:審官院、流內銓、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三班院
五、二府、三司以外的重要機構:二司三衙、翰林學士
(學士院)、大理寺
六、官、職、差遣的形成
第二節 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路的設置與路級機構
二、州長官自節度使、刺史向知州轉化及州的屬官
三、縣級:重設縣尉、新設知縣及監鎮
第三節 北宋的禁軍、廂軍,武官寄祿官稱及宋初的
地方軍事機構
一、宋初的地方軍事機構:部署司、鈐轄司、巡檢司與都監、監押
二、武官寄祿官稱:班官、橫班、東西班、使臣和節度使、刺史系列
三、禁軍
四、廂軍
第五章 北宋中葉的改革浪潮(上):慶歷新政
**節 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一、澶淵之盟后的政治形勢
二、劉太后專政與積貧狀況的加劇
三、對西夏戰爭中暴露出的積弱形勢
第二節 "慶歷新政"及"新政"失敗以后的政治形勢
一、慶歷新政
二、改革的失敗
三、仁宗時期的起義、兵變與叛亂
四、短促的英宗時期
第六章 北宋中葉的改革浪潮(下):王安石變法
**節 王安石變法
一、王安石的起用
二、王安石變法
三、開發湘西、經略河湟及與交趾的戰爭
四、王安石的兩次罷相
五、宋神宗主持下的改革活動
第二節 元祜更化與紹圣紹述
一、哲宗之立
二、元祐更化
三、哲宗紹述
第七章 北宋中后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節 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耕地的擴大
二、農田水利的興修
第二節 手工業的興盛
一、采礦與冶煉業
二、鑄錢業
三、紡織手工業
四、制鹽、制茶、制瓷等手工業
五、首都開封的手工業
第三節 商業的繁榮
一、以開封為代表的北宋中后期城鎮商業的繁榮
二、商業稅額所反映的各城、鎮商業興盛簡況
三、鄉村經濟中心"鎮"的興起
四、榷場與和市貿易
五、海外貿易
第四節 北宋的貨幣與紙幣的問世
一、北宋的主要貨幣:銅錢、鐵錢
二、世界上*早的紙幣"交子"
三、北宋末年的紙幣"錢引"
第八章 北宋中后期的行政制度、法制、賦稅與役法
**節 元豐官制改革與北宋末年的官制變化
一、三省六部制的重建
二、北宋中后期新設的路級機構
三、北宋末年的官制變化
第二節 封建法治的加強
一、修訂與完善法律、法規
二、新科明法、進士試斷案
三、傳播法律知識
第三節 田賦附加稅 商稅
一、支移(移輸)
二、折變(折納)、預催
三、和買(附:布估錢、科配)
四、和糴
五、商稅
第四節 役法與役法改革
一、春夫役
二、仁宗時衙前役的變化
三、衙前役與免役法
四、省并州縣以減職役
五、其他州、縣、鄉役的變化
六、特殊的"養馬役":"戶馬法"和"都保養馬法"
第九章 北宋中后期思想、文化的革新
**節 新儒學"宋學"的形成與"新學"派獨尊時期
一、儒、佛、道學的相互滲透
二、宋學先驅與宋學的初步形成及其特征
三、新學、理學、蜀學學派的形成新學派獨尊時期
第二節 文學、繪畫、書法的革新
一、古文運動
二、詩風的革新
三、柳永、蘇軾對詞風的創新
四、尚意派書法的形成
五、院體畫文人畫(寫意畫)派的創立雕塑
第十章 北宋末年的腐朽統治及其滅亡
**節 宋徽宗、蔡京集團的腐朽統治
一、徽宗之立
二、禍國殃民的蔡京、童貫集團
第二節 宋江、方臘起義
一、宋江起義
二、方臘起義
第三節 金滅北宋
一、宋、金"海上之盟"
二、關于燕、云歸宋的交涉
三、金軍南侵與北宋滅亡
第十一章 南宋與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節 宋王朝的重建與南遷
一、宋王朝的重建
二、宋室南遷與金軍渡江南侵
三、北方義軍的抗金斗爭
四、宋金富平之戰
五、江淮義軍的抗金斗爭
六、鐘相起義
第二節 宋金對峙局面的基本形成
一、和尚原、仙人關之戰,金軍侵川戰爭的失敗
二、岳飛收復襄陽地區
三、鎮壓楊么起義
四、偽齊南侵的失敗,南宋的淮西兵變
五、宋金**次紹興和議
第三節 岳飛北伐中原 紹興和議
一、劉鏑順昌保衛戰
二、岳飛北伐中原
三、紹興和議
四、高宗在位后期的政治形勢
第十二章 南宋中期的政治、軍事形勢
**節 孝宗中興
一、采石之戰
二、孝宗之立
三、隆興北伐與議和
四、孝宗之治
五、短促的光宗時期
第二節 權臣秉政的寧宗時期
一、寧宗之立
二、韓侂胄擅權與開禧北伐鴕
三、嘉定和議后奸臣史彌遠擅權時期
第十三章 南宋晚期的腐朽統治元滅南宋
**節 南宋晚期的腐朽統治
一、理宗之立
二、作為傀儡的理宗前期
三、理宗親政后的南宋政局
第二節 元滅南宋
一、傀儡皇帝宋度宗
二、元滅南宋
第十四章 南宋的社會經濟
**節 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與租佃、雇傭關系的
不平衡性
一、開墾荒地
二、興修水利
三、建康府所屬各縣租佃、雇傭關系發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節 礦冶業、鑄錢業與其他手工業
一、衰減的礦冶業與鑄錢業
二、興盛的絲織業、制瓷業
第三節 商業、榷場與海外貿易
一、以臨安為代表的南宋城市商業
二、從澉浦鎮的發展管窺南宋鄉村經濟發展之一斑
三、榷場貿易
四、海外貿易
第四節 紙幣"會子"及其他貨幣
一、銅錢與鐵錢
二、國家發行的紙幣"會子"
三、其他紙幣
四、虛銀本位紙幣"銀會子"
五、南宋末年的紙幣"銅錢關子"
第十五章 南宋的行政制度、軍事制度、法制、賦稅和
役法
**節 精簡機構城市制度的變化
一、宰執官稱的改變與省并機構
二、南宋的地方行政制度
三、廂坊制向隅坊(巷)制的轉變城市消防制度
第二節 變化了的南宋軍事制度
一、御營司、三衙
二、地區性軍事機構
三、南宋大軍
四、南宋地方軍(禁、廂軍)與地方軍事機構
第三節 南宋的法制與刑制
一、孝宗時期任法治國與南宋末年的"非法殘民"
二、刑制
第四節 賦稅和役法
一、預催、預借、經總制錢等
二、商稅
三、南宋特有的"義役"
第十六章 南宋的學術與文化
**節 宋學三大學派及事功學派
一、南宋初年秦檜與理學派的微妙關系
二、孝宗時的"百家爭鳴"
三、理學的官方統治思想地位的確立
第二節 文學、史學、繪畫與石刻
一、文學
二、史學
三、繪畫與石刻
第十七章 宋代的科學技術
第二節 數學
第二節 天文學與歷法
一、天文學
二、歷法
第三節 物理學與化學
一、物理學
二、化學
第四節 醫藥學
一、藥學
二、醫方學
三、內、外、兒、產、眼、針灸等科
四、法醫學
第十八章 宋代的教育與科舉
**節 教育
一、私學、書院
二、州、縣學的興起
三、太學的興建與州、縣學的擴展
四、三舍法
五、南宋的教育
六、武學、律學、醫學、算學、書學、畫學
七、科舉改革與教育的關系
第二節 科舉
一、宋初的科舉
二、科舉制度的改革
三、進士的分甲(等)
四、武舉、童子舉
第十九章 宋代官員任用的回避制度、創建執政官
"官邸"(在任時居住)
**節 宋代官員任用的回避制度
一、親族回避制度
二、地區回避制度
三、職務回避制度
第二節 創建執政官"官邸"(在任時居住)
一、創建"官邸"的原因及"東府"、"西府"的建成
二、司馬光改變了"東府"、"西府"的純住宅性質
三、自蔡京以后權相不住"官邸"
四、南宋的"官邸"——"諸府"、"百官宅"等
第二十章 宋代的交通、郵傳與轎子的產生
**節 交通與郵傳
一、交通
二、郵傳(遞鋪)
第二節 轎子的產生
一、兜子與檐子(肩輿)
二、轎子的產生與發展
三、涼轎與暖轎
第二十一章 宋代社會生活與宗教
**節 生活習俗與社會風俗
一、由席地而坐到使用高腳桌、椅、凳的轉變
二、服飾室屋
三、婚儀
四、喪俗
五、節慶
六、社會
第二節 曲藝、傀儡戲、(紙、皮)影戲、雜劇、雜技
一、曲藝
二、傀儡戲、(紙、皮)影戲、雜劇、南戲
三、雜技、魔術、相撲
四、鄉鎮藝人(江湖藝人)
第三節 宗教
一、佛教
二、道教
三、披帶、剃度與度牒
宋代大事年表
后記
增訂后記
中國宋代歷史:宋史 (精裝) 節選
唐末藩鎮林立,王室衰微,政權旁落,*終被強藩朱全忠(后梁)所替代。五代時強藩與禁軍將領不斷發動兵變,梁、唐、晉、漢、周政權更迭頻仍,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社會經濟衰退。后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宋太祖)發動五代時*后一次兵變,代周建宋。宋太祖為防止他人效法,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收禁軍宿將兵權,剝奪藩鎮的兵權與財權,以消除兵變隱患。但禍起蕭墻,帝位為二弟趙光義(宋太宗)所奪,帝系從此轉入太宗后裔。宋太祖、太宗雖相繼平定南方諸割據政權,但新征服的川蜀地區相繼爆發的全師雄兵變、王均兵變與王小波、李順起義,一度對新建立的北宋王朝構成*嚴重的威脅。 **節 宋王朝的建立 一、趙匡胤的崛起 趙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父親趙弘殷,后梁時任成德軍(治鎮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镕的部將,率騎兵五百援助晉王李存□攻打后梁而被留。后唐建立,任禁軍將領,遷居首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天成二年(927年),趙匡胤生于洛陽。后漢乾□元年(948年),趙弘殷以隨趙暉討伐王景崇有功,升任侍衛馬軍護圣軍都指揮使,趙匡胤時年二十二歲。同年末,樞密使郭威征討李守貞,趙匡胤應募從軍,從此成為郭威的部屬,大約在此后不久,一批投靠郭威的年輕軍官結為“義社兄弟”,除趙匡胤外,還有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王政忠,稱為“義社十兄弟”,后稱為“太祖義社兄弟”,被視為宋朝開國“勛臣”,是趙匡胤后來發動兵變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 后周建立,趙匡胤任禁軍近衛班直的東西班行首(后屬殿前司),還是低級軍官,而其父已是侍衛親軍司馬軍的高級將領。顯德元年(954年)正月,世宗即位后,趙匡胤受到重用。三月,后周、北漢的“高平(今山西高平)之戰”,后周軍戰勝,“義社兄弟”李繼勛升任殿前都虞候(是殿前司的次長官),而趙弘殷由鐵騎**軍都指揮使升任侍衛馬軍主力龍捷右廂都指揮使。六月,世宗在未能攻占北漢首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后班師,李繼勛升任侍衛步軍主力虎捷右廂都指揮使,趙匡胤也以高平戰功升任殿前都虞候。同年十月,李繼勛首先升領利州(時屬后蜀,今四川廣元)節度使,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成為侍衛親軍司的步軍司*高長官。此時的殿前司不僅低于侍衛親軍司,甚至還遠低于侍衛親軍司的下屬機構馬軍司和步軍司。同月中旬,趙匡胤參與整頓和加強殿前司所屬禁軍;而侍衛親軍司也開始淘汰老弱,精選士卒。“義社兄弟”的趙匡胤、李繼勛都成為后周世宗*親信的高級將領。殿前司的地位雖有提高,但仍較侍衛親軍司低,然而其所統禁軍是皇帝*親近的軍隊,也是后周*精銳的軍隊。同時,“義社兄弟”石守信也升任殿前司的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任鐵騎右廂第二軍都指揮使,韓重□升任鐵騎指揮使,都在趙匡胤麾下任職。 顯德三年,后周進攻南唐的淮南地區,趙匡胤在渦口(今安徽懷遠東)、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北)、滁州、六合(今江蘇六合)等戰役中屢立戰功。十月,升領匡(人宋后避諱改為定)國軍(治同州,今陜西大荔)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年僅三十歲已獲得了武官*高的節度使銜,雖然后來因為這次“宣授”“未于正衙宣制”而沒有算作正式任命;殿前司的正長官都指揮使軍職,也因先已有張永德任都指揮使在前而只能算作*高長官之一,加上同年十二月,后周世宗為了提高殿前司的地位,增設都點檢、副都點檢為*高長官,趙匡胤所任的都指揮使實已降為次長官,但這仍反映了趙匡胤名望與地位的迅速提高。而原先名望地位在趙匡胤之上的“義社兄弟”李繼勛,卻因在六月的壽州(今安徽鳳臺)戰役中失職而被免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軍職,后又被免去節度使銜,遂降在趙匡胤之下。 趙弘殷在此次淮南戰役中,也以侍衛司馬軍主力之一的龍捷軍右廂都指揮使,隨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率軍攻占揚州,并以功升任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趙弘殷雖于同年七月病死,但其自后唐至后周數十年在侍衛馬軍司任軍職,自下級軍官直至副長官,親信及部屬眾多;加上“義社兄弟”李繼勛任侍衛步軍司長官近二年,亦有親信及部屬,這都為后來趙匡胤發動兵變時,爭取侍衛親軍司的馬、步軍將領及士兵的支持與擁護奠定了基礎。 ……
中國宋代歷史:宋史 (精裝) 作者簡介
陳振(曾用名沈繼宏、陳高生)1931年生,江蘇海門人。195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宋史專業)畢業,師從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專事宋史研究。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歷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南京師大文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著作有《宋代社會政治論稿》、《簡明宋史》(后亦改稱《宋史》,兩主編之一)等,參與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遼宋西夏金史”副主編之一)、《中國通史》第七卷(主編)。主要論文有《關于北宋前期的中書》、《略論南宋時期“宋學”的新學、理學、蜀學派》、《關于唐宋莊園的幾個問題》、《中國古代官員任用回避制度》、《北宋新建“東府”、“西府”是執政官“官邸”(在任時居住)》、《轎子的產生與發展》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