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折疊的時空(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316762
- 條形碼:9787570316762 ; 978-7-5703-167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折疊的時空(精裝) 本書特色
《折疊的時空》一書以作者的實地考察為基礎,以紀實筆法呈現沁源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譬如小康社會建設、鄉村振興和民宿、藥茶、有機旱作、有機養殖、鋰電池開發等;以散文筆法呈現太岳紅色文化、三線建設文化、神農文化、佛教文化及河流、森林、植物、動物、礦物等。以紅綠為主色調,以一種生態、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經濟社會模型為主題,以普通民眾為書寫對象,紅和綠、古和今、自然和社會多條線交叉進行,融文學性、哲學性、專業性于一體,體現出地理志、植物志、風物志等特質,刻畫好沁源品格。
折疊的時空(精裝) 內容簡介
《折疊的時空》一書以作者的實地考察為基礎,以紀實筆法呈現沁源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譬如小康社會建設、鄉村振興和民宿、藥茶、有機旱作、有機養殖、鋰電池開發等;以散文筆法呈現太岳紅色文化、三線建設文化、神農文化、佛教文化及河流、森林、植物、動物、礦物等。以紅綠為主色調,以一種生態、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經濟社會模型為主題,以普通民眾為書寫對象,紅和綠、古和今、自然和社會多條線交叉進行,融文學性、哲學性、專業性于一體,體現出地理志、植物志、風物志等特質,刻畫好沁源品格。
折疊的時空(精裝) 目錄
第二章 花坡蔓上
第三章 赤石之橋
第四章 有鳳來儀
第五章 羊頭山下
第六章 水長城
第七章 自在川上
第八章 東鐘樓
第九章 靈空之境
第十章 芊林背
第十一章 龍鳳峽
第十二章 旱地碼頭
第十三章 逍遙綿上
第十四章 夜月寒泉
第十五章 沁水秋聲
第十六章 歸去來兮
后記
折疊的時空(精裝) 節選
毋庸置疑,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于我而言,河底也罷,池上也罷,終歸都與沁河有關,而沁河又與神農氏有關。《魏書·地形志》曰:“羊頭山下神農泉北有谷關,即神農得嘉禾處。”嘉禾即谷,谷為百谷之總名,所謂五谷,麻、黍、稷、麥、菽也。當然,谷也指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是道家生殖文化的重要符號。有嘉禾,有河谷,如此漢字顯然是為沁源量身打造的,故而,沁源古名有稱谷遠的,有稱谷近的,神農得嘉禾之谷關,也是繞不出沁源的。其實,遠也罷,近也罷,終歸是沁源水土好,氣候好,種出的莊稼也好,*有名的便是小米和黑豆,而種黑豆*好的地方,便是河底和池上。遺感的是,小米傳到沁縣,成就了“沁州黃”之名,之后又貼上皇家貢品的標簽,日漸成了氣候。沁源黑豆也有名號,叫“黑珍珠”,卻因“落入尋常百姓家”,便一直籍籍無名。但此一時彼一時,當今人把減肥當事業、把降“三高”當職業的時候,“黑珍珠”顯然比“沁州黃”更受青睞。中醫人日,黑豆味甘性平,清涼滋補,藥食咸宜。果如此,屬于“黑珍珠”的黃金時代是不是也不遠了呢? 峽谷中行走,*適合胡思亂想,就像腳下是無邊陰涼,抬頭卻是一片天光。一路走來,移步換景,陰涼落于左右,水聲響在前后。望見“沁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剎那,空間陡然開闊起來,眼前出現一大片灘涂。我讓宋勇去停車場等候,自己獨往源頭。宋勇知道我這個習慣,笑一笑,說聲小心。 二郎神溝若是條大長腿,灘涂便是個葫蘆形肚腹,天地間驟然明亮,花草也瞬間燦爛起來。灘涂之北,懸崖環抱而去,形似一條伸出去的臂膀。南面漫坡盡頭,一崖突兀而起,仿佛要偎到對面的懷抱里去。南坡上有嘹望塔,可防火,可賞景,也可觀鳥。北崖下有流水,只是草有些深,河道把山和草分割開來,看不到水的流向,聽不到水的響聲。崖上有樹,有荊叢,有草披,或因光照的緣故吧,山上的色彩比河道里熱烈許多。仔細端詳,崖上還有曬干的苔蘚,暗褐色中略帶一絲微黃。低頭看腳下,河岸的石頭上覆著一層黃,淡而薄,也是苔蘚曬干后的遺跡。河里的石頭也鋪著一層黃,絨絨的,似乎裹在石頭上的胎衣,十分滑膩,卻非苔蘚。石頭本是青石,卻變成現在模樣,或因生態的緣故吧。源頭水溫常年保持在四五攝氏度,這樣的溫度下苔蘚是無法生長的。 更奇怪的是,河里居然看不到魚。《漢書》說“水至清則無魚”,那么,無魚之水是不是至清之水呢? 它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沁河源濕地生態步道。顧名思義,它是沁河源頭的步道,是生態的步道。越出步道,回到石板路上,水聲驟然響亮起來,源頭到了。 這里是沁河主源,叫姊妹泉。泉水終年不減,長流不息,是沁河三源之一。 姊妹泉一南一北,平行相對,相距約7米。兩泉相匯,自西而東蜿蜒而下,拐彎處空地上建一六角亭,亭中立一石碑,上刻“沁河源頭”,黑底白字,為沁源縣人民政府2008年10月所立。 這是我第三次走近源頭,比之從前,她似乎多了幾分靈性。 南山本是道漫坡,拐個彎卻壁立干仞,絕壁上幾無植物。絕壁下豁然一山洞,當地人叫“怪窟窿”。近洞口貼耳聆聽,洞內虎嘯龍吟,好像大山深處藏著萬頭猛獸。其實,這是一座石灰巖溶洞,出水口茶碗大小,洞口外露部分寬不足1米、高過半米。抽身蹲在岸邊,轟鳴聲遁去,水樂聲響起,泉水噴涌而出,珠玉滾動,沒有一絲雜質。洞前沖激出一泓水潭,狀若梨瓶,潭中青石錯落,上寫“沁河源頭”四個紅字,流水中愈顯清麗,仿佛白皙手臂上隱約的紅色血管。**次來時此處并無此石此字,顯然是這二年的創意,雖是人為,卻與流水渾然一體。泉水漫過路面凹槽,凹槽上平鋪七八塊木板。水量小時,木板浮在水上,好似漫橋。水量大時,木板被淹沒,木板周邊結滿水藻,又濕又滑,人行其上,稍不留神便會摔落水中。**次來是深秋,這次來是中秋,水量比上次豐盈,木板淹沒泉水當中,流水順木板而下,在道路一側形成一簾水瀑,水聲響亮。 北崖之泉與南崖不同,泉水并非出自巖洞或崖隙間,而是從地下一涌而起,浪花飛濺,激情四射。靠近懸崖處數個泉眼不斷上冒,起始,仿若埋在地下的噴水龍頭,汩汩然而出。旋即,又似一河碎裂的鏡片,閃爍迷離,倒映水中的樹影清晰如畫,似在唱一出皮影戲。雖如此,我依然相信這些泉水來自對面崖壁,來自對面大山,只是在出水方式上耍了花招,掩入耳目罷了。姊妹二泉隔路相望,卻一泉在山影下,一泉在陽光里;一泉絕山而出,一泉涌地而起;一泉沖激成潭,一泉潺諼若溪;一泉水聲響亮,一泉近乎寂然。如此場景,恍若光影兩世界。仔細品味,南崖下的泉水幽暗,若女子;北崖下的泉水明亮,似男子,不知為何,卻被稱作姊妹泉,莫非姊妹泉像姊妹花一樣,名字動聽?美好固然重要,貼切也不可忽略,若以我看,兩泉一陰一陽,習性有別,稱兄妹泉甚或夫妻泉也無不可;更何況,兩泉剛出山便合二為一,相隨相伴而下,此情此景,難道不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生動的呈現嗎?
折疊的時空(精裝) 作者簡介
趙樹義,1965年生,山西長子人,現居太原。中國作協會員,供職人民代表報社。出版有《蟲洞》《蟲齒》《灰燼》《遠遠的漂泊里》《低于鄉村的記憶》《且聽風走》等。著有長篇小說《蟲人》。《蟲洞》獲2012-2015年度趙樹理文學獎散文獎,《失憶者》獲第六屆西部文學散文獎。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