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書--大地的尺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9565
- 條形碼:9787532179565 ; 978-7-5321-795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大地的尺規 本書特色
當代學人是否還有必要對歷史、語言、藝術,做整體性、系統性探索的嘗試?如果沒有對整體圖景的認知,如何才能不迷失在阡陌縱橫的理論迷宮? 歷史、語言、科學、藝術,這些是構成我們作為人的認知世界的*基礎的構造,是搭建一個人的思想屋宇的根基和四梁八柱。作者運用現代哲學,力圖對這些基礎構造給出整體性解釋。而這樣的努力,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甚至也是應該去嘗試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受賜、受制于這些普遍構造。 青年學者巫懷宇對于世界的哲學追問,展現諸多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原則,洞見俯拾皆是,信息高度集成,是一本內容遠超出篇幅的小書。
新書--大地的尺規 內容簡介
哲學之使命在于揭示我們賴以理解世界的那些普遍構造,作為世界構造中*為堅實的部分,它們的力量常是日用而不知的。諸力量經由理性知其界限,并將自身區分于原理上相異的其他力量;諸理性經由哲學知其界限,并將自身區分于原則上相異的其他理性。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力圖展示一些確定的原則,以及這些原則之間的相互關聯;同時,每篇文章中都有相當篇幅是關于人類不可能清楚明白地知道什么,或哪些詞匯不可能被有意義地使用。因此本書既展示了一些堅固的語義和確定的原則,也為確定知識的領域劃出了界限;對界限的勾畫即是對其外的留白的勾畫,因此也肯定了人類的可能性與自由。
新書--大地的尺規 目錄
【前言】
【一】時間的一千道河床——論歷史理解與歷史編纂
1、殊別的對象與公共的意義
2、歷史理解中的自然理解
3、意識形態的分析與共情
4、心智史的諸方面
5、文本解釋與作者意圖
6、作為歷史之一部分的科學史
7、歷史中的連續與斷裂
8、歷史網絡中的諸因諸果
9、歷史中的偶然與規律
10、歷史重要性與歷史編纂中的道德預設
總結
【二】機器能思想嗎?——技術時代的邏輯與直覺
1、機器人現象
2、人工與自然
3、物理語言與“生命”
4、邏輯與物理
5、物理還原主義與條件反射
6、物理決定論與心物平行論
7、量子泛心論假說
8、理性與直覺
結論
【三】大地上的尺規——關于諸“美”與諸“藝術”的哲學研究
1、價值直覺的語言
2、價值直覺的諸尺度
3、形而上學與“無關利害”之美
4、現代意識形態中的“美”
5、“美”的虛無主義歷史危機
6、“對幸福的許諾”
7、德性價值的必然性
8、現代藝術的諸意義
9、世界的無言詩
10、此刻的光輝
總結
【四】上升的一切終將匯合——現代哲學中的歷史、世界和語言
1、生活世界中的意義與理解
2、現代科學的獨立性和整體性
3、現代人性的歷史危機及其創造性的可能性
4、哲學的終結與無盡的將來
新書--大地的尺規 節選
前言 本書作者認為哲學之使命在于揭示我們賴以理解世界的那些普遍構造,作為世界構造中*為堅實的部分,它們的力量常是日用而不知的。諸力量經由理性知其界限,并將自身區分于原理上相異的其他力量;諸理性經由哲學知其界限,并將自身區分于原則上相異的其他理性。哲學區分出生活的諸可能性的邏輯空間,它愛智慧的方式是戰斗的,以此守衛她的界限。在荷馬那里,凡人的戰爭是天界的爭執在大地上投下的影子;在中世紀神學中,地上的戰斗的教會(Ecclesia militans)服務于天上的得勝的教會(Ecclesia triumphans)。現代哲學取消了彼岸并將其推延至無窮遠的未來,理性也不再許諾關于理性之勝利的樂觀信念,于是它戰斗在無盡的歷史中,把西西弗斯視作英雄。 然而這一勞作并非徒然無功。本書前三篇文章的任務是:闡明某些概念的固有意義,展示某些原則性的區分。由于現代意義上的歷史是無盡的,此書所作的闡明和展示也只能是有選擇的,其中絕大部分是對前人思想的凝煉。而第四篇文章的任務,則是展示諸原則共同建筑成的整體構造。 **篇文章《時間的一千道河床》討論的是解釋學問題:通過揭示諸生活形式的構造和諸前見的層次,闡明諸語境下的諸意義的理解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將歷史世界中的諸部分相互關聯成一個整體。 第二篇文章《機器能思想嗎?》涉及相關的心靈哲學問題,更關涉生活世界與物理世界之間的斷裂:不僅是現代技術的直覺現象與物理原理之間的斷裂,更是解釋學理性和技術理性之間的斷裂。 第三篇文章《大地上的尺規》分析諸“美”與諸“藝術”的諸意義,主張以更具體的價值詞匯談論這些現象,在人類共同的生活形式的語境中理解它們,并讓現代人的生命憑借在世之在的某些生活形式煥發光明。 *后一篇文章《上升的一切終將匯合》由三部分構成,分別與前三篇文章關聯,旨在展示三種現代理性形態,概述九位哲學家(狄爾泰、胡塞爾、維特根斯坦,弗雷格、石里克、庫恩,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在“現代的理性形構”中分別占據的位置,彼此間的相互關聯與限制,以及何以共同構成了“單數意義上的現代”。這并非一篇思想史文章,思想史只是歷史學的一個方面。 維特根斯坦說哲學要給瓶子里的飛蠅指一條出去的路,那么哲學家的英雄便是阿里阿德涅:給迷宮里的人一個線團,穿過直覺、心理和話語的曲折,緊握邏輯上的直線。康德曾有言:“從人性這根曲木中,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然而對彎曲的意識,本身以對筆直之尺度的意識為前提,這一意識亦是人性的一面。現代哲學承認理性的有限性,但即便只為確證這不可逾越的界限,也須將諸理性展開至其*遼闊的可能。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展示了一些確定的原則,以及這些原則之間的相互關聯;同時,每篇文章中都有相當篇幅是關于人類不可能清楚明白地知道什么,或哪些詞匯不可能被有意義地使用。因此本書既展示了一些堅固的語義和確定的原則,也為確定知識的領域劃出了界限;對界限的勾畫即是對其外的留白的勾畫,因此也肯定了人類的可能性與自由。 作者對自己的文章的首要要求是語言的準確和清晰。如果哲學展示的皆是人們日用而不知的原則,從理論上說,它就應當能被一切人理解;倘若本書未能做到這一點,則是作者的能力有限。本書前三篇文章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無先后之分;關心歷史、科學或藝術的讀者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安排閱讀順序。 這四篇文章的每一篇的結尾都展示了哲學的界限,揭示了尚待完成的具體諸事,或仍須思慮的具體問題。貫穿本書的一條原則是:現代哲學與形而上學不同,前者不是一個區別于諸具體學科的“領域”,它全部的有意義討論皆是對諸具體學科的方法和語言的反思,哲學既消融于其中,也展示于其中。 巫懷宇 2019年6月
新書--大地的尺規 作者簡介
巫懷宇(微博@舊常識),1987年生,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英語文學碩士、杜倫大學歐洲早期近代史碩士,南京大學西方哲學博士。學術興趣廣泛,主要集中于現代哲學、道德哲學和17—19世紀西歐史。 曾于人文藝術雜志《詩書畫》任編輯,譯有《葡萄牙帝國在亞洲:1500—1700》。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