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席澤宗文集(第二卷):新星和超新星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5544
- 條形碼:9787030685544 ; 978-7-03-06855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席澤宗文集(第二卷):新星和超新星 內容簡介
席澤宗院士是我國有名的科學史家,在新星和超新星、夏商周斷代、科學思想史等研究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我國天文學史學科的引路人。本文集輯為六卷,所選內容基本涵蓋了席院士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依次為《科學史綜論》《新星和超新星》《科學思想、天文考古與斷代工程》《中外科學交流》《科學與大眾》《自傳與雜著》,所選內容基本涵蓋了席院士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展現了一位科學史家的學術生涯和思想歷程,為學界和年輕人理解科學的本質和歷史提供了一種途徑。
席澤宗文集(第二卷):新星和超新星 目錄
出版說明 / i
總序 / iii
序言
浩瀚史籍探寶人—席澤宗和超新星 / xi
從中國歷史文獻的記錄來討論超新星的爆發與射電源的關系 / 001
我國歷史上的新星記錄與射電源的關系 / 010
古新星新表 / 016
爆發星的物理性質 中國天文學會北京分會學術報告提綱之一 / 035
中、朝、日三國古代的新星記錄及其在射電天文學中的意義 / 039
伽利略前2000年甘德對木衛的發現 / 072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 Astronomical Records to Astrophysical Problems / 077
遠東古代的天文記錄在現代天文學中的應用 / 090
歷史超新星新研究 / 101
蟹狀星云940周年 / 103
《古新星新表》評用選 / 112
古代新星和超新星記錄與現代天文學 / 121
席澤宗文集(第二卷):新星和超新星 節選
從中國歷史文獻的記錄來討論超新星的爆發與射電源的關系 1931年,楊斯基在研究波長14.7米的大氣無線電障礙(aтмocфepныe paдиoпомeхи)時,發現了地球外部射電源的存在,給天文學找到了一個新的研究對象。這對象對于天體物理學者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問題[1]。從那時起到現在,在這短短的20多年中間,無線電天文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發現的不連續射電源已經在200個以上[2]。*近許多天文學家認為這些不連續射電源可以分為兩大類。**類的數目比較多,輻射強度大,而且向銀河平面集中;第二類的輻射強度很小,也未發現有任何向銀河平面集中的趨勢[3]。似乎第二類射電源與河外星云有關,**類射電源與星云—大部分是超新星的殘跡有關。什克洛夫斯基教授將倫德馬克[4]文中所列的近2000年中爆發的9顆超新星的位置和亮度與米爾斯[3]瓦特文中所列波長為3米、強度在以上的8個射電源的位置和強度相對照,發現有6個是吻合的,其數據如表1所示[5]。 表1中的6顆超新星,除827年的以外,皆從中國歷史文獻中查得,并應用陳遵媯的《恒星圖表》將中國古代三垣二十八宿的位置,變換為相應的現今星座的位置。又利用巴連那果《星系學》的附表將位置概略地計算出其銀經、銀緯。*后用陳垣的《中西回史日歷》將中國紀元化為公元年、月、日,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與表1中第3號的位置不相符合,但是在《漢書 天文志》中卻有一個記載很相符合,即“(漢)哀帝建平二年二月,彗星出牽牛七十余日”。漢哀帝建平二年二月,相當于公元前5年3月。牽牛即天鷹座α星,其位置為 天鷹座的那個射電源或許不是爆發于386年、發亮3個星期的那顆超新星的,而是發亮70多天的這顆超新星的殘跡。 *近2000年中爆發的9顆超新星(至少9顆),除表1中的6顆外,其余3顆是在1203年、1572年和1604年。這3顆超新星中國史書中亦都有記載,茲分述如下。 (1)“(宋)嘉泰三年六月乙卯,出東南尾宿間,色青白,大如填星。甲子,守尾。”(《宋史 天文志》)“(宋)寧宗嘉泰三年六月乙卯,東南方泛出一星在尾宿,青白色,無芒彗,系是客星,如土星大。”(《文獻通考》)由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是1203年7月28日超新星出現于天蝎座,至8月6日仍可看見,其星等如土星,而位置為 在這個位置上去尋求射電源將是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不過這個射電源的強度將是非常小的。 (2)“(明)隆慶六年冬十月丙辰,彗星見于東北方,至萬歷二年四月乃沒。”(《明史稿 神宗本紀》) 這顆彗星即著名的第谷新星,以前認為中國沒有記載,這是不對的。按這段文字的記載是1572年11月8日超新星出現于東北方,至1574年5月不見。我們比第谷早發現三天,而且還比他多觀測了一個多月(第谷是在1572年11月11日發現的,到1574年3月以后就再沒有觀測)。1952年在這顆超新星的位置上發現了一個弱的射電源[6]。 表1 表2 (3)“(明萬歷)三十二年九月乙丑,尾分有星如彈丸,色赤黃,見西南方,至十月而隱。十二月辛酉,轉出東南方,仍尾分。明年二月漸暗,八月丁卯始滅。”(《明史》) 英人威廉姆斯所著的 Observations of Comets(又名Comets Observed in China)一書中,竟錯誤地把這顆超新星認為是彗星。其實這即著名的開普勒新星。以前認為中國沒有記載,這是不對的。從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我們是與布諾斯基( Brunoski)同一天(1604年10月10日)發現的,而且自始至終都有記錄。在這個超新星的位置上,現在還沒有發現射電源。 瓦特波長3米,強度在3×10.242/以上不能與超新星對照的其他兩個射電源,一個在南三角座: 另一個在船帆座: 船帆座的這個射電源似乎與光譜型屬于 O型的該座γ星附近的氣體彌漫星云有關。至于南三角座的則至今尚未在那里發現星云,什克洛夫斯基認為只有在中國南方的史料中可能發現在那兒有新星爆發的記載[5],但我們這次對中國史料中新星考查的結果,并未發現有記載。這可能是所收集的資料不完全所致。對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此外,將所收集的新星資料與什克洛夫斯基《無線電天文學》中天空射電源的分布圖對照,還有一些新星(也許就是超新星)可能與射電源有關,現在把它們列在表3中,供大家探討。*后,再將從中國歷史文獻中所查得的可能是有關新星爆發的(取銀緯在±25°以內者)30宗記錄,列在表4中,以供參考。不過,必須指出:這里所收集的資料不算完全,而且表中所列的也可能有的是彗星,因此還需要繼續調查研究。 表3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