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席澤宗文集(第三卷):科學思想、天文考古與斷代工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5551
- 條形碼:9787030685551 ; 978-7-03-06855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席澤宗文集(第三卷):科學思想、天文考古與斷代工程 內容簡介
席澤宗院士是我國有名的科學史家,在新星和超新星、夏商周斷代、科學思想史等研究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我國天文學史學科的引路人。本文集輯為六卷,所選內容基本涵蓋了席院士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依次為《科學史綜論》《新星和超新星》《科學思想、天文考古與斷代工程》《中外科學交流》《科學與大眾》《自傳與雜著》,所選內容基本涵蓋了席院士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展現了一位科學史家的學術生涯和思想歷程,為學界和年輕人理解科學的本質和歷史提供了一種途徑。
席澤宗文集(第三卷):科學思想、天文考古與斷代工程 目錄
出版說明 / i
總序 / iii
上篇 科學思想
朱熹的天體演化思想 / 003
宣夜說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古代的宇宙無限論 / 006
中國歷史上的宇宙理論 / 019
中國古代的宇宙論 / 145
中國科學思想史的線索 / 159
古代中國和現代西方宇宙學的比較研究 / 172
“氣”的思想對中國早期天文學的影響 / 182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社會功能 / 193
宋應星的科學成就和哲學思想——紀念宋應星誕辰400周年 / 200
天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 205
《九章算術》、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及其他 / 219
孔子思想與科技 / 223
傳統文化中的科學因素 / 241
簡論作為文化研究對象的“天” / 244
科學技術與古代中國 / 248
正確看待中國古代科學 / 251
《中國科學技術史 科學思想卷》導言 / 254
中國傳統文化里的科學方法 / 275
下篇 天文考古與斷代工程
蘇州石刻天文圖 / 301
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五星占》 / 305
一份關于彗星形態的珍貴資料——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 / 321
New Archaeoastronom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 328
《五星占》釋文和注解 / 346
敦煌星圖 / 367
敦煌殘歷定年 / 377
敦煌卷子中的《星經》和《玄象詩》 / 392
曾侯乙編鐘時代之前中國與巴比倫音律和天文學的比較研究 / 422
夏商周斷代不是夢 / 459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天文課題 / 464
天文學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作用 / 468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序 / 475
“五星錯行”與夏商分界 / 479
三個確定 一個否定——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天文學成果 / 483
A Survey of the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Project / 490
席澤宗文集(第三卷):科學思想、天文考古與斷代工程 節選
上篇 科學思想 席澤宗/口述 郭金海/訪問、整理 朱熹的天體演化思想 在《朱子全書》第49卷中有這樣幾段話: 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里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 天運不息,晝夜輾轉,故地搉在中間。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惟天運轉之急,故凝結得許多渣滓在中間。地者,氣之渣滓也,所以道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 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時,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腳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為波浪之狀,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么時凝了。初間極軟,后來方凝得硬。問:想得如潮水涌起沙相似?曰:然。水之極濁便成地,火之極清便成風、霆、雷、電、日、星之屬。 朱熹(1130~1200)的這些思想有他的繼承性。他繼承了我國自漢代以來關于天體起源的學說。早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就有一種思想,認為:天地形成以前,是一團混沌狀態的氣體。氣有輕重,輕清者上升而為天,重濁者凝結而為地,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的精氣合而為陰陽,陽氣積久生火,火的精氣變成太陽。陰氣積久生水,水的精氣變成月亮。太陽和月亮過剩的精氣變成星星。 朱熹對鏡寫真像 資料來源: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但是朱熹的這個假說,較前人有它進步的地方。**,他明確地肯定天地的原始是陰陽之氣,更具體地說是水和火,不像前人那樣認為是原始混沌,不可捉摸。第二,他不僅考慮到天體的起源,而且還考慮到地面上山脈的起源,這樣聯系到地質變遷的天體演化學,在朱熹以前也是沒有過的。第三,*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學說的力學性,他應用了日常可以觀察到的離心力現象來說明天體的起源。他認為天體的產生是一團原始的氣體塵埃物質旋轉運動的結果。由于迅速地旋轉,輕的跑到外面去了,形成日、月、星;重的留在中央,凝聚成地。 如果我們把朱熹的這個學說和德國哲學家康德于1775年提出的星云假說相對比,就會發現其總的思想是十分相似的,只不過朱熹比康德早600年,受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前者只能是洞察,而不能是科學的論證。有些歷史學家不是歷史主義地分析問題,不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認為朱熹既是唯心主義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武斷地說:“朱熹想出的這一理論只是傳統的‘清氣成天,濁氣成地’一說的繼續,它和恩格斯肯定為形而上學的自然觀打開**個缺口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說毫無共同之點。” 我們同意,朱熹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但是,在這個具體問題上,他卻是唯物主義的,他是利用自然界的本身來說明自然界的發展和變化的。列寧說過:“客觀的(尤其是絕對的)唯心主義轉彎抹角地(而且還翻筋斗式地)緊密地接近了唯物主義,甚至部分地變成了唯物主義。”(見《哲學筆記》,第283頁)我們必須注意這一點。 當然,我們在肯定朱熹的學說較前人的有很大進步的同時,也不能不指出它的錯誤。**,他認為這團原始物質由于迅速旋轉,輕的跑到外面去了,形成日、月、星,重的留在中央,便結成地。這與他同時又認定的“地只在中央不動”是自相矛盾的。為什么一個迅速旋轉的東西能自己停止了運動呢?它的動量矩哪里去了?第二,日常觀察到的離心力現象,并不能應用到質量大的原始氣體塵埃物質上,因為對于質量較大的物體,離心力增大時,引力也增大,互相抵消。現在我們知道,一團彌漫物質主要是由于速度的不同而逐漸區分開來,速度小的留在中間,速度大的跑到外部去。 不過,這兩點錯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能責備朱熹。需要談的是朱熹在這個問題上的另一唯心主義論點。戰國時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在他的《天問》里,一開頭就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天體演化的問題。唐代的柳宗元(773~819)曾經對這些問題給以唯物主義的回答,盡管他的回答有缺點。而朱熹則與柳宗元相反,給了一個徹底唯心主義的答案。他說: 開辟之初,其事雖不可知,其理則具于吾心,固可反求而默識,非如傳記雜書謬妄之說,必誕者而后傳,如柳子之所譏也。(見《楚辭集注》) 按照朱熹的這個說法,關于天體演化的問題,只要向內心反求就可以認識了,根本用不著去研究,這是十足的唯心主義觀點。由此可見,我們對于古代的東西,必須進行具體分析,分別對待,批判地繼承。不僅在大的方面應該如此,就是對一個小的問題也應該如此。 〔《光明日報》,1963年8月9日〕 宣夜說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古代的宇宙無限論 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這不但是哲學家關心的問題,也是天文學家關心的問題。我國古代討論宇宙結構的三大學派—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中,只有宣夜說以鮮明的立場闡述了宇宙的無限性,但是這個學說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今天,我們應該遵照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給它以恰如其分的評價。 一、宣夜說的歷史淵源 “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一從直觀出發而得到的蓋天說,到了孔子那個時候,就已經暴露出它的矛盾。有個叫單居離的去問孔子的徒弟曾參:“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半球形的天穹和方形的大地,怎么能夠吻合呢?曾參回答說:“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①這里值得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