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天倫父子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771151
- 條形碼:9787560771151 ; 978-7-5607-711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倫父子情 本書特色
臧克家,中國現代詩人、作家、編輯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 該書為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之子臧樂安先生的回憶錄,作者以個人的成長經歷為線索,追憶了自己從出生一直到爸爸去世這一段生命歷程,展現了時代風云激蕩下父子二人的人生際遇以及背后透露出的濃濃的父子之情。
天倫父子情 內容簡介
該書為有名詩人臧克家之子臧樂安先生的回憶錄,記述了他與父親的生活經歷與生命歷程,展現了父子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時也折射了時代的風云變幻。文中配有大量的圖片,并附有兩人間的信箋,是研究臧克家先生生平的珍貴的手資料。
天倫父子情 目錄
千山萬水隔不斷的牽掛和思念
和爸爸一起在上海的歲月
爸爸護佑我們走上革命的道路
始終在爸爸的關愛之下
一本《詩刊》創刊號背后的故事
爸爸終身*大的遺憾
爸爸的哈爾濱之行
“非常時期”漫憶
送爸爸去干校
《贊歌》發表的前前后后
隨爸爸陪姚雪垠先生看望茅公
短詩《淚》的遭遇
我們為爸爸操辦茅公和靖華老伯的壽宴跑腿
一家四代山大人
小事瑣憶
三封生日信透露出爸爸心境的變遷
離合尋常事天涯近家門
爸爸教我們盡孝道
為爸爸編書
我和爸爸斗壽長
駕鶴西歸
魂歸故里
附錄:臧克家致臧樂安、汪本靜等的信(128封)
天倫父子情 節選
童年的遙遠記憶 1930年10月4日,我出生在青島。而我的故鄉,是離青島不遠的山東諸城臧家莊。 諸城位于山東省東南部,面積雖不算大,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里古時是恐龍的聚居地,因此被稱為“龍城”。這里也是舜帝的故鄉,自古精英輩出。在諸城境內,有馬耳山和常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用“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的詩句形容馬耳山,而《江城子·密州出獵》,正是當年他在密州(諸城古稱)任知州時為在常山打獵而作,那“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邁氣概,千古稱頌。 臧家莊在諸城縣城西南,離縣城十八里地。我們家屬于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祖上在清朝為官,堂號“南凝翠軒”。我的曾祖父臧俞臣和祖父臧統基參加過辛亥革命,失敗后曾流亡山村。 我的爸爸臧克家,字孝荃,1905年10月8日出生在家鄉,出生時已家道中落。他從小和窮孩子們一起玩耍,目睹了鄉村里的貧富差距和農民疾苦。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學養深厚。爸爸自幼在濃厚的詩詞氛圍中成長,耳濡目染,頗受影響。爸爸在家鄉讀過私塾,讀過初小,背誦了六十多篇古文,為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四歲時,爸爸考入諸城的小學,才從農村進入了城市。1923年,爸爸到濟南進人山東省立**師范學校讀書,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響,閱讀了大量新文學作品,尤其是新詩作品,受郭沫若先生新詩的影響*大。 在革命思潮的推動下,因極端不滿反動軍閥張宗昌的黑暗統治,爸爸后期師范只讀了一年,便與同學結伴奔向當時的革命中心武漢。1927年初,爸爸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黃埔六期),在軍校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并參加了討伐叛軍夏斗寅的戰役。半年后風云突變,因蔣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敗。爸爸潛回家鄉,又受到國民黨縣黨部通緝,被迫流亡到東北。 1929年秋,爸爸回到家鄉。第二年考入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前身),師從聞一多先生,開始了詩歌創作的歷程。1933年,爸爸的處女詩作《烙印》自費出版,受到了眾多文壇前輩的肯定,奠定了他在中國詩壇的地位。那一年,我三歲。 我的爸爸臧克家和媽媽王慧蘭,1928年農歷四月在家鄉結婚。媽媽王慧蘭,字者香,又名深汀,諸城相州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家中兄弟眾多。因媽媽的兄長也就是我的五舅王深林和爸爸相熟,爸爸由此認識了慧蘭媽媽。慧蘭媽媽聰慧大方,性格剛強,婚后和爸爸十分恩愛。 1929年8月10日,哥哥臧樂源出生于濟南,未出滿月就被爸爸媽媽送回了家鄉,交由祖母和姑姑撫養。第二年10月我在青島出生,剛出滿月也被送回了家鄉。家里為哥哥和我一人請了一個奶媽。有了家鄉祖母和姑姑這樣一個可靠的后方,爸爸媽媽可以毫無后顧之憂地在外面干他們的事業,而我們哥倆則成了祖母和姑姑心上的寶貝和生活中無法舍棄的“小累贅”。 打記事起,我就知道我們家里有祖母、姑姑、哥哥和我,還有跟我們住在一起的哥哥的奶媽老傅和家在本村的長工姚啟祥。爸爸先是在山東大學讀書,畢業后又在臨清中學任教。爸爸和媽媽長年在外,只是寒暑假難得回來住幾天。祖母和姑姑讓我們喊爸爸“大大”,喊媽媽“嬸嬸”,對于他們,我們感到很陌生。 爸爸媽媽在外工作,我和哥哥與祖母、姑姑相依為命。我們哥兒倆是在農村長大的,我十五歲之前基本上沒離開過農村。小的時候,每年春天,鳥兒下蛋的時節,哥哥和我到墻洞里摸麻雀蛋,爬到樹上掏鳥巢。夏天和秋天,哥哥和我經常光著脊梁、赤著腳在田野里奔跑,到地里逮螞蚱。夏天雨后傍晚,到樹林里捉蟬的幼蟲,即“知了猴”。下河游泳,摸小魚小蝦,在河灘上挖蛤蜊,更是我們喜愛的游戲。在收獲的季節,哥哥和我也沒閑著,夏收時跟著揀麥穗,秋收時跟著揀豆棵,在收獲過的河灘花生地里,用小镢頭翻動沙土,尋找落下的花生。一個收獲季節下來,也能揀幾斤糧食、幾斤花生,自己勞動,自己享用,心里美滋滋的。 我們熱愛農村。我們就是在農村的土地上一天天長大的,我們就是從農村的土地上走出來的,土地質樸、無私的奉獻精神,也融入了我們的血液,雕琢了我們的性格。 小時候,在我的印象中,爸爸高高的、瘦瘦的,頭上戴一頂禮帽或草帽,身上穿一件藍色或黑色的長大褂,很是帥氣。那時我們根本不知道爸爸是詩人,但在我們心目中,爸爸非常了不起。 我和哥哥一直生活在鄉下,沒見過世面,很認生。有一次,爸爸媽媽回家來,我見到“陌生人”,一下子爬到樹上躲了起來。有人問我為什么不回家,我回答:家里來“客人”了。 爸爸媽媽很關心哥哥和我,為我們買來了圖畫書、鉛筆,還有可以畫畫的彩色筆。我們見到禮物,非常高興,但只要爸爸媽媽一提出把我們帶出去上學,就什么都不想要了。 記憶中大約是1936年夏天,我們在諸城縣城一位親戚家借住,爸爸媽媽來到我們身邊,告訴我們,這次一定要帶哥哥到臨清去上學。哥哥聞聽哭鬧起來,說什么也不去。我嚇得趴在床上,頭也不敢抬,記得媽媽還在我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后來,哥哥終于沒有去,我非常高興,心里想,哥哥要是真走了,我一人孤孤單單,誰跟我玩呢?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年年底,爸爸媽媽拋家舍業,外出抗日。他們先是準備投奔延安,到了西安后找到了八路軍辦事處,等待消息之際,突然接到了五舅王深林的電報,告訴他們徐州戰事吃緊,讓他們火速趕往徐州。因為徐州是前線,“那里*接近敵人”,爸爸媽媽立即動身前往徐州。在徐州第五戰區青年軍團,爸爸擔任教官,媽媽任女生隊教導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時,爸爸還斷斷續續給家里來信,告知他們的行蹤。也是從爸爸的來信中我們得知,1938年因性格不合,爸爸和媽媽離婚了。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