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田間逐夢:共和國功勛袁隆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101007
- 條形碼:9787213101007 ; 978-7-213-1010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田間逐夢:共和國功勛袁隆平 本書特色
袁隆平的童年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度過的,他從小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但思維并沒有受到舊時代的禁錮,在親歷了饑荒的窘境之后,他深知國家的屈辱與苦難,國家想要不受別人欺凌,首先要解決糧食增產及人民的溫飽問題,才能在科學舞臺上爭得榮譽和尊嚴。《田間逐夢:共和國功勛袁隆平》一書從1953年夏天袁隆平大學畢業、赴安江農校任教一直寫到了2020年6月底,時間跨度67年。本書對2016年底之前的內容進行了比《袁隆平的世界》更加精煉的書寫,而對2016年之后的內容則是續寫,重點是袁隆平院士對中國海水稻的研發,并專門辟出《中國海水稻》一章,這也是迄今以來對中國海水稻的首次文學書寫。
田間逐夢:共和國功勛袁隆平 內容簡介
懷念袁隆平,每當端起飯碗的時候,每當風吹過稻田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他。本書系“共和國功勛”叢書(獲得中宣部2020年度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之一,講述“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60余年來如何秉持初心,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
田間逐夢:共和國功勛袁隆平 目錄
引子
**章 到*艱苦的地方去
第二章 真理的大海
第三章 人類的福音
第四章 第二次綠色革命
第五章 袁隆平的夢
第六章 中國海水稻
第七章 稻田里的雕像
后記
田間逐夢:共和國功勛袁隆平 節選
一 多少年來,只要提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很多人腦海里就會條件反射般地閃現出一個老農的形象:那瘦削的臉頰黑黝黝的,咧嘴一笑,便露出滿口雪白的牙齒,他率性、淳樸而快樂。他的老哥們還真給他取了個外號——“剛果布”,他的笑容被稱作“剛果布式的笑容”。我也覺得他這外號挺傳神。一個人,一輩子,該要吸收多少陽光,才會變成這樣一副“剛果布”的形象。陽光不僅塑造了一個農學家特有的形象,也賦予了他偉大的頭腦和靈魂,似乎他的血液和骨骼都已被陽光深深地滲透了。那剛毅、健康的色澤,不只是來自陽光的直射,他本身就是一個發光體,渾身都煥發出內在的光芒。 但你若真的把袁隆平看作一個老農,那就錯了。我們就從袁隆平大學畢業時說起吧。1953年夏天,袁隆平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農學系遺傳育種專業。他的母校是農業部所屬的全國重點高等農業院校,如今已并入西南大學。大學畢業之際,袁隆平留下了一張足以顛覆很多人對他的印象的照片。這年,他24歲,穿著一身藏青色的學生服,外衣胸口的口袋別著一支鋼筆,黑發濃眉,眼神深邃。那時的他已不是女同學印象中“大孩子”的樣子,而是一個神情凝重的知識分子形象。 許多年后,袁隆平回想起他當年選擇學農的初心,說:“那時候我是有點雄心壯志的,看到農民這么苦,我就暗下決心,立志要改造農村,為農民做點實事。我認為我們學農的就應該有這個義務,發展農業,幫助農民提高產量,改善他們的生活。實際上,看到農村貧窮落后的狀態,反而讓我找到了學知識的用武之地。再加上小時候親眼看見了中國飽受日寇欺凌,我深深感到中國應該強大起來。特別是新中國誕生后,覺得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我們也該做一番事業,為中國人爭一口氣,為自己的國家作貢獻,這是我*大的心愿。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應該有擔子。” 西南農學院是面向全國分配工作的,在畢業分配動員大會上,一個強有力的號召就是“服從統一分配,到農村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在分配志愿表上填上了“愿意到長江流域工作”,而長江流域涵蓋了大半個中國的19個省(市、區)。對于當年的袁隆平來說,自己將奔赴哪兒,一切都處于未知的狀態,既有興奮的憧憬,也有焦躁不安的等待。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被分派到湘西雪峰山腳下的安江農校任教。雪峰山在哪兒?安江農校又在哪兒呢?無論去哪兒,都是他**次遠離家人,遠離他*難以割舍的母親。袁隆平在80歲生日晚會上,回想起當年即將遠行的那一幕,不覺間臉上又涌上了年輕時的茫然,他在燭光中躬身向早已長眠于雪峰山下的母親傾訴:“還記得嗎?……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么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 這位即將奔赴遠方的大學畢業生,已經知道了自己即將奔赴的那個目的地,但對接下來的一切,依然處于漫長的未知狀態,而我們早已知道他將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神奇事實。一粒用心血熬煉而成的種子,唯其神奇,總是撩起人們的玄想或神思:在天地之間,種子是通靈者,每一粒種子仿佛都有自己的宿命,從來就不是自顧自地孕育與生長。它興許會被一陣風吹揚而起,但它不會絕塵而去,風將把它帶到世界的某個角落,讓它重新回歸土地;它也許又會被一只鳥兒帶到某個人跡罕至的角落,但那個角落到底在哪兒,是肥沃還是貧瘠,種子又到底能否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誰也不知道,連它自己也不知道。 一粒種子的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個人的命運,既是命運,在未被揭示之前,就有某種神秘的、可知的或不可知的定數。這其實不是玄學,而是科學。在環境和遺傳的相互作用下,每一粒種子都演繹著生命的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這個一輩子與種子打交道的人,在揭開了一粒種子的秘密后,也對人與種子的命運有了深刻的洞察:“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 在1953年那個漫長而難熬的夏天,這位大學畢業生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一次長途跋涉。 從重慶到大湘西的雪峰山,在今天*多也就一天多的行程,而在當年,袁隆平用了半個多月。重慶,武漢,長沙,一路上,他如同在火爐中穿行。途中,他在湖南省農林廳領到了大學畢業生試用期的**個月工資42元錢,用十幾元錢買了一把小提琴,然后便揣著省農林廳開具的一紙用毛筆手寫的介紹信,揮別湘江,再次上路,奔赴大湘西的雪峰山。P9-11
田間逐夢:共和國功勛袁隆平 作者簡介
陳啟文,湖南臨湘人,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一級作家。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河床》《夢城》《江州義門》,散文隨筆集《漂泊與岸》《孤獨的行者》,長篇報告文學《共和國糧食報告》《命脈——中國水利調查》《大河上下一黃河的命運》《袁隆平的世界》等20余部。曾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四屆老舍散文獎、第五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全國電視紀錄片一等獎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