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喪鐘為誰而鳴(譯文名著精選)//2021新定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53666
- 條形碼:9787532753666 ; 978-7-5327-536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喪鐘為誰而鳴(譯文名著精選)//2021新定價 本書特色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白成一體;每個人都是歐洲大陸的一小塊,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塊泥巴被海浪沖掉,歐洲就小了一點,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園被沖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譯文名著精選:喪鐘為誰而鳴》是美國小說家海明威流傳*廣的長篇小說之一,憑借其深沉的人道主義力量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喪鐘為誰而鳴(譯文名著精選)//2021新定價 內容簡介
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之一。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志愿參加西班牙政府軍,在敵后搞爆破活動。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擊隊聯系,完成炸橋任務。在紛飛的戰火中,他與被敵人糟蹋過的小姑娘瑪麗亞墮入愛河,藉此抹平了瑪麗亞心靈的創傷。在三天的時間里,羅伯特歷經愛情與職責的沖突和生與死的考驗,人性不斷升華。在炸橋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自己卻被炮彈炸斷了大腿,獨自留下阻擊敵人,很終為西班牙人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本書以其深沉的人道主義力量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喪鐘為誰而鳴(譯文名著精選)//2021新定價 目錄
喪鐘為誰而鳴(譯文名著精選)//2021新定價 節選
《譯文名著精選:喪鐘為誰而鳴》: 他匍匐在樹林里積著一層松針的褐色地面上,交叉的手臂支著下巴;高高的上空,風在松樹樹梢問刮著。他俯臥著的山坡不太陡,但往下卻很陡峭,他能看到那條柏油路黑黑的,蜿蜒穿過山口。沿路有條小河,他看到山口遠處的這條小河邊有家鋸木廠,攔水壩的泄水在夏天的陽光下白花花的。 “那就是鋸木廠?”他問。 “是的。”“我不記得了。”“那是你離開這兒以后造的。老鋸木廠在再過去一段路的地方,往下離山口很遠。”他在林地上攤開影印的軍用地圖,仔細端詳。老頭兒從他肩后看著。他是個結實的矮老頭兒,身穿農民穿的黑罩衣和鐵硬的灰色褲子,腳上穿著雙繩底鞋。他剛爬了山,在沉重地喘氣,一手擱在他們帶著的兩只沉重的背包的一只上面。 “這么說從這兒沒法望到那座橋了。”“是的,”老頭兒說。“山口的這一帶地勢平坦,水流不急。下面,公路拐進林子就不見了,那兒地勢突然低下去,有道挺深的峽谷——”“我記得。”“峽谷上面就是那座橋。”“敵人的哨所在哪兒?”“你看到的鋸木廠那邊有一個。”這個正在仔細察看地形的年輕人,從他褪了色的黃褐色法蘭絨襯衫口袋里掏出望遠鏡,用手帕擦擦鏡片,轉動目鏡,直到鋸木廠的板壁突然顯得清晰,他看到門邊的一條長板凳,還有安放圓鋸的敞棚后面堆起的一大堆木屑和小河對岸山坡上把木材運下的滑槽的一段。小河在望遠鏡里顯得清澈而平靜,流水從攔水壩急轉直下,下面的水花在風中飛濺。 “沒有崗哨。”“鋸木房在冒煙,”老頭兒說。“還有晾衣繩上掛著衣服。”“我見到這些,但不見崗哨。”“說不定他在背陰處,”老頭兒解釋說。“那兒現在挺熱。他也許在我們看不到的背陰那頭。”“可能。另一個哨所在哪兒?”“橋下方。在養路工的小屋邊,離山口處五公里的里程碑那兒。”“這兒有多少兵?”他指指鋸木廠。 “也許有四個,加上一個班長。”“下面呢?”“要多些。我可以去打聽。”“那么橋頭呢?”“總是兩個。每邊一個。”“我們需要一批人手,”他說。“你能搞到多少?”“你要多少我就能帶來多少,”老頭兒說。“這一帶山里現在有不少人。”“多少?”“有一百多。不過他們分成了小股。你需要多少人?”“等我們察看了橋以后再跟你說。”“你想現在就去察看一下?”“不。現在想去找個地方,可以把這炸藥藏到要用的時候。我希望把它藏在安全的地方,可能的話,離橋不能超過半小時的路程。”“這簡單,”老頭兒說。“從我們現在要去的地方到橋頭全都是下坡路。但現在要去那兒得認真地爬一會兒山。你餓嗎?”“是的,”年輕人說。“但我們以后吃。你叫什么?我忘了。”連名字都忘了,這對他來說是個不祥之兆。 “安塞爾莫,”老頭兒說。“我叫安塞爾莫,老家在阿維拉省巴爾科城。我來幫你拿那只背包。”這年輕人是瘦高個兒,長著被太陽曬得深深淡淡的金發和一張飽經風吹日炙的臉,他穿著一件被太陽曬得褪了色的法蘭絨襯衫、一條農民褲和一雙繩底鞋。他彎下腰,一條胳臂伸進背包的一條皮帶圈,把沉重的背包甩上背部。他把另一條胳臂伸進另一條皮帶圈,讓背包的重量壓在背上。他襯衫上原先被背包壓住的地方還是汗濕的。 “我把它背上啦,”他說。“我們怎么走?”“爬山,”安塞爾莫說。 他們被背包壓得彎了腰,出著汗,在遍布山坡的松樹林里穩健地爬坡。年輕人發現林中沒有路徑,但他們繼續攀登,繞到前坡,這時跨過一條小溪,老頭兒踩著山石河床的邊緣穩健地走在前面。他們爬著爬著,這時山路更陡峭,更難爬,直到后溪水似乎從他們頭頂上方一個平滑的花崗石懸崖的邊緣上突然直瀉而下,這時老頭兒正在懸崖下等著年輕人趕上來。 “你怎么及時到得了?”“沒問題,”年輕人說。他正大汗淋漓,因為爬的山坡陡,大腿肌肉在抽搐。 “現在在這兒等我。我先走一步去通知他們。你帶了這玩意兒,不希望人家朝你開槍吧。”“哪怕開開玩笑也不希望,”年輕人說。“路遠嗎?”“很近。怎么稱呼你?”“羅伯托,”年輕人回答。他已卸下背包,輕輕地放在河床邊兩塊大圓石之間。 “那么在這兒等著,羅伯托,我就回來接你。”“好,”年輕人說。“難道你打算回頭走這條路去下面的橋頭?”“不。我們去橋頭得走另一條路。要近些,也容易走些。”“我不想把這東西藏得離橋太遠。”“你瞧著辦吧。要是不滿意,我們另找地方。”“我們就瞧著辦,”年輕人說。 他坐在背包旁,看老頭兒攀登懸崖。懸崖不難攀登,年輕人發現,從老頭兒不用摸索就找到攀手地方的樣子看來,這地方他以前爬過好多次了。然而凡是爬到上面的人都一向很小心,不留一絲痕跡。 ……
喪鐘為誰而鳴(譯文名著精選)//2021新定價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生于美國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是一名美國記者和作家,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也被認為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其實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1935年,一個老漁民告訴海明威自己曾經捕獵到一條大馬林魚,但是后來被鯊魚吃掉。老漁民的這段傳奇經歷引起了海明威的興趣,他決定把老漁民的經歷寫成小說介紹給讀者。 1950年圣誕節后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結果在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僅用了八周時間。1951年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友人傳閱,博得了一致的贊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