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自行車之歌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26859
- 條形碼:9787020126859 ; 978-7-02-01268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行車之歌 本書特色
一個時代的童年“老照片” 一套大作家寫給小讀者的兒時回憶 一套適合家長與孩子共讀的名家美文
自行車之歌 內容簡介
* 一個時代的童年“老照片” “我們小時候……”長輩對孩子如是說。接下去,他們會說他們小時候沒有什么,他們小時候不敢 怎樣,他們小時候還能看見什么,他們小時候夢想什么……翻開這套書,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貴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經泛黃,或者折了角,每一張照片講述一個故事,折射一個時代。 * 一套大作家寫給小讀者的兒時回憶 王安憶、遲子建、蘇童、葉兆言、畢飛宇、張煒、郁雨君……作家們沒有美化自己的童年,沒有渲染貧困,更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從童年記憶中汲取養分,把童年時的心靈感受訴諸筆端。 * 一套適合家長與孩子共讀的名家美文 我們希望,少年讀了這套書可以對父輩說:“我知道,你們小時候……”我們希望,父母們翻看這套書則可以重溫自己的童年,喚醒記憶深處殘存的兒時夢想。
自行車之歌 目錄
自行車之歌 節選
自行車之歌 一條寬闊的缺乏風景的街道,除了偶爾經過的公共汽車、東風牌或解放牌卡車,小汽車非常罕見,繁忙的交通主要體現在自行車的兩個輪子上。許多自行車輪子上的鍍光已經剝落,露出銹跡,許多穿著灰色、藍色和軍綠色服裝的人騎著自行車在街道兩側川流不息,這是一部西方電影對七十年代北京的描述——多么笨拙卻又準確的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車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國。 電影鏡頭遺漏的細部描寫現在由我來補充。那些自行車大多是黑色的,車型為二十八吋或者二十六吋,后者通常被稱為女車,但女車其實也很男性化,造型與男車同樣地顯得憨厚而堅固。偶爾地會出現幾輛紅色和藍色的跑車,它們的剎車線不是裸露垂直的鋼絲,而是一種被化纖材料修飾過的交叉線,在自行車龍頭前形成時髦的標志——就像如今中央電視臺的臺標。彩色自行車的主人往往是一些不同尋常的年輕人,家中或許有錢,或許有權。這樣的自行車經過某些年輕人的面前時,有時會遇到刻意的阻攔。攔車人用意不一,有的只是出于嫉妒,故意給你制造一點麻煩;有的年輕人則很離譜,他們脅迫主人下車,然后爭先恐后地跨上去,借別人的車在街道上風光了一回。 我們現在要說的是普通的黑色的隨處可見的自行車,它們主要由三個品牌組成:永久、鳳凰和飛鴿。飛鴿是天津自行車廠的產品,在南方一帶比較少見。我們那里的普通家庭所夢想的是一輛上海產的永久或者鳳凰牌自行車,已經有一輛永久的人家毫不掩飾地告訴別人,他還想搞一輛鳳凰;已經有一輛男車的人家很貪心地找到在商場工作的親戚,問能不能再弄到一輛二十六吋的女車。然而在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這樣的要求就像你現在去向人家借錢炒股票,只能引起對方的反感。 有些剛剛得到自行車的愣頭青在街上“飆”車,為的是炫耀他的車和車技。看到這些家伙風馳電掣般地掠過狹窄的街道,潑辣的婦女們會在后面罵:“去充軍啊!”騎車的聽不見,他們就像如今的賽車手在環形賽道上那樣享受著高速的快樂。也有騎車騎得太慢的人,同樣惹人側目。我一直忘不了一個穿舊軍裝的騎車的中年男人,也許是因為過于愛惜他的新車,也許是車技不好,他騎車的姿勢看上去很怪,歪著身子,頭部幾乎要趴在自行車龍頭上,他大概想不到有好多人在看他騎車。不巧的是,這個人總是在黃昏經過我們街道,孩子們都在街上無事生非。不知為什么,那個人騎車的姿勢引起了孩子們一致的反感,孩子們認為他騎車姿勢像一只烏龜。有一天,我們突然沖著他大叫起來:“烏龜!烏龜!”我記得他回過頭向我們看了一眼,沒有理睬我們。但是這樣的態度并不能改變我們對這個騎車人莫名的厭惡。第二天,我們等在街頭,當他準時從我們的地盤經過時,昨天的聲音更響亮更整齊地追逐著他:“烏龜!烏龜!”那個無辜的人終于憤怒了,我記得他跳下了車,雙目怒睜向我們跑來,大家紛紛向自己家逃散。我當然也是逃,但我跑進自家大門時向他望了一眼,正好看見他突然站住,回頭張望。很明顯,他對倚在墻邊的自行車放心不下。我忘不了他站在街中央時的猶豫,后他轉過身跑向他的自行車。這個可憐的男人,為了保衛自行車,他承受了一群孩子無端的污辱。 我父親的那輛自行車是六十年代出產的永久牌。從我記事到八十年代離家求學,我父親一直騎著它早出晚歸。星期天的早晨,我總是能看見父親在院子里用紗線擦拭他的自行車。現在,我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輛自行車,因為它曾經維系著我的生命。童年多病,許多早晨和黃昏我坐在父親的自行車上來往于去醫院的路上。曾經有一次,我父親用自行車帶著我騎了二十里路,去鄉村尋找一個握有家傳秘方的赤腳醫生。我難以忘記這二十里路,大約有十里路是蘇州城內的那種石子路、青石板路(那時候的水泥瀝青路段只是在交通要道裝扮市容),另外十里路就是鄉村地帶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樣在父親身后顛簸,而我父親就像一個熟悉水情的水手,他盡量讓自行車的航行保持通暢。就像對自己的車技非常自信一樣,他對我坐車的能力也表示了充分的信任,他說:“沒事,沒事,你坐穩些,我們馬上就到啦!” 多少中國人對父親的自行車懷有異樣的親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騎上父親的自行車偷偷地出了門,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騎車!我記得我次騎車在蘇州城漫游的經歷。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廣場,小廣場四周有三家電影院,一家商場。我在三家電影院的櫥窗前看海報,同一部樣板戲,畫的都是女英雄柯湘,但有的柯湘是圓臉,有的柯湘卻畫成了個馬臉,這讓我很快對電影海報的制作水平作出了判斷。然后我進商場去轉了一圈,空蕩蕩的貨架沒有引起我的任何興趣。等我從商場出來,突然感到十分恐慌,巨大的恐慌感恰好就是自行車給我帶來的:我發現廣場空地上早已成為一片自行車的海洋,起碼有幾千輛自行車擺放在一起,黑壓壓的一片,每輛自行車看上去都像我們家的那一輛。我記住了它擺放的位置,但車輛管理員總是在擅自搬動車子,我拿著鑰匙在自行車堆里走過來走過去,頭腦中一片暈眩,我在驚慌中感受了當時中國自行車業的切膚之痛:設計雷同,不僅車的色澤和款式相同,甚至連車鎖都是一模一樣的!我找不到我的自行車了,我的鑰匙能夠捅進好多自行車的車鎖眼里,但后卻不能把鎖打開。車輛管理員在一邊制止我盲目的行為,她一直在向我嚷嚷:“是哪一輛,你看好了再開!”可我恰恰失去了分辨能力,這不怪我,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總是發生在自行車身上。我覺得許多半新不舊的永久牌自行車的坐墊和書包架上,都散發出我父親和我自己身上的氣息,這怎能不讓我感到迷惑? 自行車的故事總與找不到自行車有關,不怪車輛管理員們,只怪自行車太多了。相信許多與我遭遇相仿的孩子都在問他們的父母:“自行車那么難買,為什么外面還有那么多的自行車?”這個問題大概是容易解答的,只是答案與自行車無關。答案是:中國,人太多了。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一種常州產的金獅牌自行車涌入了市場。人們評價說金獅自行車質量不如上海的永久和鳳凰,但不管怎么說,新的自行車終于出現了。購買金獅需要購車券,打上“金獅一輛”記號的購車券同樣也很難覓。我有個鄰居,女兒的對象是自行車商場的,那份職業使所有的街坊鄰居感興趣,他們普遍羨慕那個姑娘的婚姻前景,并試探著打聽未來女婿給未來岳父母帶了什么禮物。那個將做岳父的也很坦率,當場從口袋里掏出一張蓋著藍印的紙券,說:“沒帶什么,就是金獅一輛!” 自行車高貴的歲月仍然在延續,不過應了一句革命格言: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我們街上的許多人家后來品嘗了自行車的勝利,至少擁有了一輛金獅,而我父親在多年的公務員生涯中利用了一切能利用的關系,給我們家的院子推進了第三輛自行車——他不要金獅,主要是緣于對新產品天生的懷疑,他迷信永久和鳳凰,情愿為此付出多倍的努力。 第三輛車是我父親替我買的,那是一九八〇年我中學畢業的前夕,他們說假如我考不上大學,這車就給我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說,車放在家里,等我大學畢業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來我大學畢業了,卻沒有回家鄉工作。于是我父母臉上流露出一種失望的表情,說,那就只好把車托運到南京去了,反正還是給我用。 一個悶熱的初秋下午,我從南京西站的貨倉里找到了從蘇州托運來的那輛自行車。車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條細致地包纏著,是為了避免裝卸工的野蠻裝卸弄壞了車子。我摸了一下輪胎,輪胎鼓鼓的,托運之前一定剛剛打了氣,這么周到而細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結晶。我騎上我的輛自行車離開了車站的貨倉,初秋的陽光灑在南京的馬路上,仍然熱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熱的,因為我知道從這一天起,生活將有所改變,我有了自行車,就像聽到了奔向新生活的發令槍,我必須出發了。 那輛自行車我用了五年,是一輛黑色的二十六吋的鳳凰牌自行車,與我父親的那輛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車國度的父母,總是為他們的孩子挑選一輛結實耐用的自行車,他們以為它會陪伴孩子們的大半個人生。但現實既令人感傷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車被一個偷車人騎走了。我幾乎是懷著一種卸卻負擔的輕松心情,跑到自行車商店里,挑選了一輛當時流行的十速跑車,是藍色的,是我孩提時代無法想象的一輛漂亮的威風凜凜的自行車。 這世界變化快——包括我們的自行車,我們的人生。許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歡騎著自行車出門,我仍然喜歡打量年輕人的如同時裝般新穎美麗的自行車,有時我能從車流中發現一輛老永久或者老鳳凰,它們就像老人的寫滿滄桑的臉,讓我想起一些行將失傳的自行車的故事。我曾經跟在這么一輛老鳳凰后面騎了很長時間,車的主人是一個五十來歲的男人,他的身邊是一個同樣騎車的背書包的女孩,女孩騎的是一輛目前非常流行的捷安特,是橘紅色的山地車,很明顯那是父女倆。我也趕路,沒有留心那父女倆一路上說了些什么,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兩輛自行車在并駕齊驅的時候一定也在交談,兩輛自行車會說些什么呢?其實大家都能猜到,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交流—— 黑色的老鳳凰說:“你走慢一點,想想過去!” 橘紅色的捷安特卻說:“你走快一點,想想未來!”
自行車之歌 作者簡介
蘇童 1963年生于江蘇蘇州。1980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7年發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使其成為“先鋒派”的主將。代表作品《妻妾成群》曾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小說《米》《紅粉》《婦女生活》也先后被搬上銀幕。現任江蘇省作協副主席,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等文字。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