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美國教育史研究中的領軍人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1239
- 條形碼:9787572001239 ; 978-7-5720-012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教育史研究中的領軍人物 本書特色
本卷匯集了26篇自傳體文章,另有一篇前言、一篇導言和一篇后記,均由公認的美國教育史學家撰寫。作者們詳細敘述了各自早年的生活經歷、與歷史和教育史的初次結緣、不同階段的學習和早期的專業性研究,以及如何逐漸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成熟期工作的開展,對教育史研究領域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的反思。 ——美國天普大學榮休教授 倫納德·J. 瓦克斯 這些文章呈現的是一個專業領域在20世紀后半葉的發展和茁壯成長,并且將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和佐治亞州立大學榮休教授 韋恩·J. 厄本 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本卷中教育史領域的領軍人物撰寫的這般令人著迷的簡明自傳。這種魅力一部分源自這些著名學者不為人知的人生細節……除了所有的個人細節之外,我在這些自傳體文章中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魅力所在,那就是這些自傳體文章生動地展示了作為一種社會過程的教育,富有創造性的教育史學術研究的起源和發展,以及一批美國教授在教育史研究領域的成長。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伯納德·貝林 這些回憶錄既是傳記,也是歷史,它們為歷史學者和教育學者提供了很多經驗教訓,尤其為正準備規劃自己事業之路的年輕學者提供了指導。 ——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 凱特·魯斯瑪尼埃
美國教育史研究中的領軍人物 內容簡介
本書系“教育研究中的領軍人物系列”教育史分卷。本卷匯集了26篇自傳體文章,另有一篇前言、一篇導言和一篇后記,均由公認的美國教育史學家撰寫。作者們詳細敘述了各自早年的生活經歷、與歷史和教育史的初次結緣、不同階段的學習和早期的專業性研究,以及如何逐漸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成熟期工作的開展,對教育史研究領域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的反思。全書通過領軍人物集體傳記的闡述,管窺教育史研究領域的發展。
美國教育史研究中的領軍人物 節選
后記 凱特·魯斯瑪尼埃 (Kate Rousmaniere) 教育史是一個很特別的循環式領域(circular field):我們研究過去教育的發展進程和模式,卻受到我們自己作為學生、教師、父母或者社區成員的經歷中產生的問題驅使。我們在學術機構中生活和工作,教授那些關注教育問題的課程,并且在觀察當前教育的同時研究過去的教育。不可避免的是,我們關于教育史的學術問題,螺旋式地回到了我們作為學生和教師的經歷: 教育是如何幫助我或者沒有幫助我的?我那些沒有獲得成功的朋友,他們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是這位老師或者這本書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教育一開始為我播下一顆種子,后來卻成長為一顆我不斷試圖去砸碎的堅果,這是怎么回事? 由于我們的工作有著持續不斷的反思性,因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很少傾聽同僚們的教育經歷。作為歷史學者,我們經常從別人的學術研究中開始我們的分析,并把歷史文獻作為組織材料,但很快就會轉移到對基本文獻的分析上來。雖然有時候,在前言和致謝中會表露出個人的動機,但我們總把故事留給歷史自己去述說。作為學者,我們往往身處我們的事業之外。 本書把我們日常的做法顛倒了過來。在這里,教育史領域的這些開創性學者坐下來,靜靜地和我述說他們的思想歷史,追尋他們在教育史領域的個人發展和專業發展的歷程。他們通過自畫像折射出他們的學術事業,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個體在這個領域的發展以及20世紀后半葉關于教育的一個更廣泛的故事。這些回憶錄既是傳記,也是歷史,它們為歷史學者和教育學者提供了很多經驗教訓,尤其為正準備規劃自己事業之路的年輕學者提供了指導。 首先,這種回憶錄的方式讓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看到,一個研究者一直到退休,其學術事業所具有的特質和復雜性。書中呈現的主題都很普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個領域的偶然性: 我們跌跌撞撞通過不同的偶然機遇進入到這個學術的角落,然后驚訝地發現了大量作品和很多人物,它們直接提出了很多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我們受到他人的引導:導師、老師、朋友以及眾多讀者。我們在高度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專業模式中工作,在歷史與教育以及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尋找平衡。我們的腦力工作包括教學和研究,還包括不那么明顯的在編輯事業、教育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參與社區、政治和學校活動等方面的服務。 同樣有趣的是,要注意到歷史背景對我們這些同僚的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歷史學者受到歷史的影響不比我們研究的那些人物小,324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事件對人的事業和生活的影響。比如,《國防教育法》提供的機遇以及對高等教育的資助,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和教師工會的興起,選擇性教育和進步主義教育、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和平運動和國家戰爭。年輕學者可能還會注意到這些問題的永恒性: 找工作,本領域的發展情況,對出版、終身教職的普遍焦慮,擠出時間做研究。 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一些普遍的經驗: 好的研究總是要花費很長時間,要經過不斷的修改,*后也會吸引很多讀者。*好的作品總是經常被評論乃至被批評、批判的。合作著書、同學之誼、同僚之情激勵著我們進行合作研究。教育史學會和其他組織成為我們整理思路、尋求指導以及反過來指導他人的地方。 這些回憶錄的一個共同點是,作者們對這個領域的學術主流有深入的了解,這提醒我們,書寫歷史的*好方法是去讀歷史。*好的歷史會提醒我們與當前具有共鳴的重要問題,所以一所現代學校中,一位教師對學生與學校疏離這一問題的處理,受到了一項對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學校教育不平等的研究的啟發。至少在20世紀60年代,歷史系的學生們就把當時關于公共教育失敗的一些報告運用于他們面對的一些歷史問題中,從而反轉了過去和現在的聯系。無論如何,*好的歷史就是與現在進行對話。 這些回憶錄閃耀著個人心智成長的激動時刻,同時凸顯了美國教育史學會成立的頭50年間產生大量作品和形成學術規范的共同努力。身處教育史這個領域形成階段的這些開創性的學者,他們的敘述引發了我們對這個領域“黃金時代”的浪漫化想象,在這個“黃金時代”,學術工作朝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但是,對過去這種齊心一致的想象是靠不住的。確實,過去是有一些教育史學者形成了一個很小但很和諧的群體,他們的回憶錄往往是指向自己的,指向相互聯系的人際網絡和充滿活力的贊助性流動。但是,也有一些偶爾的沖突來推動這個領域向前發展,比如為新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正名,批評傳統的學術范式,以及在教育政策的重要性,理論的作用,歷史分析中階級、種族、性別背后的政治意味等問題上的爭論。在塑造該領域的所有這些論爭中,與修正派的論爭可能是*廣為人知的,盡管這一事件作為一個令人振奮的時刻而被銘記,但它也標志著一個激烈的個人和專業分化的時代。致力于共同事業的學者社區中,同樣會有內部沖突。 我作為一名中間代學者,是很多這些開創者的學生,也是另外一些人的同事。這些回憶錄讓我能夠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感激過去為我的事業奠定的基礎,也銘記那種為了新觀點和新問題進行爭辯的熱望。325我記得,當我還是一名博士研究生的時候,我就開始明白,如果要進一步推進我的研究事業,我就必須超越甚至批判我的導師們。我還記得,同樣是那些導師給予我諄諄教誨,他們給了我勇氣,他們是我的行為典范,是他們讓我明白,創新是一種建設性的努力,而不必成為一種思想上充滿敵意的取代。從我自己的專業發展生涯中,我也懂得了,*終的目的不是單個人的成就,而是不斷積累的事業,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研究路徑之間既有交叉,也有離散。 這些歷史學者不可思議地引領著個體和集體的生活,這些生活的動力來自我們在書桌上埋頭于檔案文獻的孤獨工作,當然,我們同時還要借鑒他人的學術成果,并依傍同僚們的意見和批評。正如這些回憶錄所深刻揭示的,教育史學者都有“第三只眼”,它從我們自身教育經驗的意義出發,審視真實的教育世界。在這些回憶錄中,“第三只眼”所作的闡述已經證明它在指明作者在事業發展過程中遇到強大挑戰時所具備的敏銳性,盡管這些挑戰并不是一定要去克服的。我自己這一代以及后來者還要繼續面對這些挑戰,以及未知的新挑戰。
美國教育史研究中的領軍人物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 倫納德·J. 瓦克斯(Leonard J. Waks),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系榮休教授。先后任教于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天普大學。主要從事哲學和教育理論方面的 研究與教學。曾任約翰·杜威協會(John Dewey Society)主席,現為杭州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主要著有《約翰·杜威的:百年紀念手冊》(John Dewey's Democracy and Education:A Centennial Handbook,2017)、《教育2.0:學習網絡的演進與學校的變革》(Education 2.0: The Learning Web Revol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2013)等,主編“教育研究中的領軍人物系列”(Leaders in Educational Studies)叢書。 本卷主編 韋恩·J. 厄本(Wayne J. Urban),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和佐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榮休教授。先后任教于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佐治亞州立大學和阿拉巴馬大學。曾任美國教育史協會主席、美國教育研究協會主席、教育史國際常設會議主席。主要從事美國教育史、教師史、全國教育協會史研究。主要著有《不止是事實 :全國教育協會的研究部(1922—1997)》(More than the Facts: The Research Divis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22–1997,1998)、《美國教育:一部歷史檔案》(American Education:A History,2009)、《不止是科學和蘇聯人造衛星:》(More than Science and Sputnik: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of 1958,2010)等。 譯叢主編 張斌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美國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史學等領域的研究。曾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教育學院院長。2009 年被評為國家教學名師,2012 年獲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選“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現兼任全國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長、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學類)副主任委員等。主要著有《教育是歷史的存在》《社會轉型與教育變革: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研究》《迎接工業化的挑戰:美國職業教育運動研究》《美國教育改革:1890—1920年》《教育史學論稿》等。 本卷譯者 王慧敏,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美國教育史研究。著有《美國建國初期高等教育的演進》,主編《美國高等教育史(上):開拓與奠基(1636—1861年)》。主持和參與多項guojiaji、省部級課題。 高玲,天津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美國職業教育史和教師史研究。合著《迎接工業化的挑戰:美國職業教育運動研究》等。主持和參與多項guojiaji、省部級課題。 吳嬋,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教育史、美國中學史,尤其關注美國中學的課程和體制改革,以及中學與大學的銜接問題。主持和參與多項guojiaji、省部級課題。 張瀟方,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碩士。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