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喬治·愛略特作品中的國民性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967384
- 條形碼:9787563967384 ; 978-7-5639-673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喬治·愛略特作品中的國民性研究 內容簡介
《喬治·愛略特作品中的國民性研究》以愛略特的七部小說和一部詩劇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歷史背景和文化研究的相關視角,從對“英國性”的批判和建構兩個維度探討“英國性”。
喬治·愛略特作品中的國民性研究 目錄
**節 喬治·愛略特的作品
第二節 對喬治·愛略特作品的研究概述
第二章 愛略特對國民性的批判
**節 工業夢魘下的精神荒原
第二節 男權文化中的性別關系
第三節 階級文化弊端導致的無政府狀態
第四節 島國氣質與帝國意識
第三章 愛略特對“自我”的建構
**節 “由己及人”的同情
第二節 神圣的責任
第三節 正義與正直
第四章 愛略特對共同體文化的建構
**節 鄉土的滋養
第二節 女性的使命
第三節 世界主義愿景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結語
喬治·愛略特作品中的國民性研究 節選
《喬治·愛略特作品中的國民性研究》: 父女的對話中就表現出吉普賽人所經歷的不公和悲苦,費爾德瑪也認為吉普賽人是“一個比摩爾人或猶太人更邊緣化更受鄙視的種族”,他們“被踩在腳下”,像一群鼠類、蒼蠅、海里的爬蟲,被網拖曳著扔向遠方,自生自滅。他們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朋友,也得不到上天的恩寵。席爾瓦的叔父伊西多爾就帶有典型的種族主義偏見。費爾德瑪黝黑的皮膚和不明來源的身份讓他十分反感,將其與威脅國家安全的猶太人相聯系。費爾德瑪在大街上當眾翩翩起舞更是加深了他對費爾德瑪的偏見。費爾德瑪深色的皮膚和頭發如同她異教徒的身份一樣具有黑暗的指涉,被認為是“身披火焰之袍撒旦的未婚妻”,席爾瓦和費爾德瑪婚姻是光明與黑暗的融合。 而吉普賽人的領袖扎卡忠誠于自己的民族,他受過教育,了解希伯來文化,又具有摩爾人的敏捷。他博學多識、思維縝密,是民族領袖的*佳代言人。扎卡的民族情結并不是父權制的體現,而是代表了一個被邊緣化、被驅逐民族的心聲,一個建立屬于自己的家園的心聲。他希望有一天看到所有成員,從東南西北齊聚在一起,形成團結的聯盟,“建立一個民族——光明、有序、有法制的,而不是混亂不堪的”,“我們尋找一個家園/一個受到太陽和大地庇護的地方/我們可以像莊稼一樣舒展和成熟”。扎卡和《丹尼爾·德隆達》中的猶太人莫德凱擁有相同的民族夢想,都希望在世界上建立一個有機中心,結束多年漂泊和受壓抑的生活。為了得到建國的更多幫助,他與摩爾人合作共同對抗西班牙人,甚至不惜付出血的代價。 “大多數與吉普賽人有關的小說和詩歌都是為種族主義和厭女癥的毒酒服務的,……迷思背后真實的人卻處于缺失的地位。”愛略特并沒有陷入東方主義的泥潭,而是對吉普賽人進行積極的正面描寫。扎卡部落中的吉普賽人既不是野蠻兇殘的怪物,或者神秘莫測的原始人,而是一群活潑熱情、和善可親的異族人。詩歌第三部分的開頭就對吉普賽的田園生活做了形象的刻畫。“吉普賽的營地駐扎在古老的歐洲和非洲新世界的交界地帶。吉普賽人保持著祖先的傳統,駐地而居,過著忙碌、快樂、嬉戲的生活。高個子的少女喂著羊群:年輕的吉普賽母親用溫柔的目光注視著懷中的嬰兒,低聲唱著動聽的催眠曲;老婦人編織著席子,或煮著草藥;蹣跚學步的孩子也會咯咯大笑釋放自己的快樂;少年們躺在草地上,把玩著硬幣;老人牽著載滿水果的驢子從田地中歸來:年輕人忙著制作打獵的工具。他們如同肥沃的熱帶土地上由太陽養育的部落,父親的光芒在黑色的眼睛中閃爍,富含營養的母親之血滋養著他們的四肢。”。費爾德瑪也融入部落的集體生活,還扮演者女性保護者的形象。快樂的吉普賽女孩希爾達(Hilda)與仰慕者調情之后,來到費爾德瑪的身邊尋求保佑,把玩著她的雙腳,希望受到費爾德瑪的撫摸。費爾德瑪感受到了她的觸碰,她伸出雙手,分享著女孩的快樂。吉普賽人的營地充滿著田園氣息和人與人之間的美好。 同時,吉普賽民族是一個極具群體意識的民族,他們以大家庭的形式存在。他們沒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也沒有牧師的約束,但是他們具有忠誠的信念,他們的“宗教”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種群體意識打破了等級制社會的束縛,這與愛略特主張的人文主義宗教觀不謀而合。對他們來說,一盤散沙的生存狀態就意味著民族的滅亡,建立自己的國家也是強調群體重要性的一種表達。吉普賽女孩欣達(Hinda)的愛是始終如一的,她的愛根植于對部落的愛和傳統之中,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我們還能別樣的生活嗎?失去了兄弟姐妹的生活?沒有婚禮?那將是黑暗的日子。一位辛卡拉(Zincala)不能離開他的部落生活”。從早期《珍妮特的悔悟》中被稱為“吉普賽人”的珍妮特,到渴望從吉普賽人生活中尋找認同的麥琪,再到被誤以為具有吉普賽人血統的威爾,*后到以吉普賽女性為主人公的詩劇,愛略特一生都在想象的世界中與吉普賽人生活在一起。在《西班牙吉普賽人》中,愛略特更是將對“英國性”的思考融入到吉普賽人的形象之中,在顛覆他者刻板印象的同時,通過吉普賽人的家國意識重新書寫了“英國性”。 在關注吉普賽人命運的同時,愛略特還對中國文化產生一定的興趣。作為一名博學的女作家,愛略特通過廣泛的閱讀來進一步了解中國。在《米德爾馬契》的筆記中,愛略特在西方宗教學之父、東方學的領軍人物穆勒(Max Muller)影響下,對世界文明和宗教的發展脈絡進行過詳細地梳理。在早期哲學家的名單中,中國先哲的大名也赫赫在目,比如孔子、孟子、老子。愛略特還專門記錄下老子的生活年代——公元前六世紀左右。 ……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