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流浪者旅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3972
- 條形碼:9787544783972 ; 978-7-5447-8397-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流浪者旅店 本書特色
諾特博姆:人類文化記憶的收藏者,“*具有世界公民意識和風度的作家” “通才型”作者:既是小說家、詩人、藝術評論家,也是歐洲當代重要的旅行文學作家。 “宇宙的小書記員,部門編號284756A6I”(自稱):其游記是人類文化記憶的儲存庫,布滿了各種歷史、社會學、文化研究、藝術觀察的超鏈接。 “世界主義者”:把游牧主義變成了一種超越國界的哲學、美學和精神態度,揭示了人類視野的廣闊本質。 “時光的守護者”:世上只有一個不知時光的諾特博姆。他用三十一年的時光收集了四大洲千年的歲月,對歷史、文化進行深度呈現,用幽默、悲憫化解文明的悲苦和沖突。 流浪者旅店:一座不存在的建筑,一個由景觀與記憶筑造的世界 多元文化:一座城市便是一間房間,房間不計其數。它不是由單一的城市類型構成,而是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和多元族裔背景。旅者始終處于一個“事件空間”之中,經歷著不同的文化相遇。在這座旅店中,不存在任何的等級體系。它是窮人的旅店,也是富人的旅店。 可移動性:一座移動旅店(Mobile Hotel),流浪于地球各大洲的不同城市之間,是一座面向世界的旅店,對關心這個世界命運的思考者敞開。一如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所制的《富勒地圖》(Dymaxion Map),世界可以詩意地聯結成“一座島嶼”。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一艘球形的飛船,也是一座可移動的旅店。 景觀與記憶:所描述的景觀,不只是自然景觀,還有人文景觀。重要的景觀都與當地的記憶有關。這些記憶影響了觀者的所見所感,當觀者成為“記憶收藏者”,可以集體抵抗文化與歷史的失憶,以及傳統遺忘。 加速的時代:往昔與現在,城市與發展 往昔與現在:在他尋找城市故事的虛實記錄與幽微細節間,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是昔日與當下的互動,是彼此共生共存的永恒狀態。 城市與發展:融合風土博物志、文化研究,從多角度思索城市在歷史中所經歷的豐富面向,讓我們看到歷史如何重復搬演,以及城市再生與發展的困境。 既有歷史的過去時,也有歷史進行中的現場:從20世紀70年代一直寫到世界跨入了全球化時代,兼具紀錄片功能。 精致的裝幀設計,一流的閱讀體驗 著名設計師陸智昌裝幀設計,甄選日本進口內文書紙和意大利進口封面紙。
流浪者旅店 內容簡介
現代人,是流浪者;或者說,終究會去流浪的人。諾特博姆即是恒久的流浪者,永遠的冒險家。他孤獨而行,以當代旅人的視角描述城市的生物萬象,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物——日月星辰、水文地貌、神話史詩,處處可見他對人文與世情的深切關照。漫長的旅程,創造了現實與歷史的無盡對話。他置身于廣袤的天地之間,俯仰今昔,喚起記憶與想象,探索每座城市的故事,從政治、文化、藝術、建筑等角度思索城市在歷史中所經歷的豐富面向。這是獻給旅人之書。閱讀它,跟上加速的時代。這里既有歷史的過去時,也有歷史進行中的現場。
流浪者旅店 目錄
永遠威尼斯
白太太和賈瓦拉先生:岡比亞船上之旅
冥想慕尼黑
阿倫島之石
我的旅館(一)
在撒哈拉的邊緣
遙遠之戰:堪培拉紀念館
園丁和死神
伊斯法罕一夜
在她的尸骨上,人們建起曼圖亞
蘇黎世
馬里的月光
當世界戴上小丑的帽子
我的旅館(二)
流浪者旅店 節選
《風暴眼之中》 “萬物皆源于變動,而與恒定不變無關,如果一切的起源是恒定不變,則必回歸其本源,而其本源正是虛無。所以旅程永無終止,無論是此世,或是來世。”12世紀的阿拉伯哲學家伊本·阿拉比如是說。這句話出自他詳盡的旅行手冊《發現旅行真意之書》,這是一部神秘的、極為虔誠的著作,以遷移為角度,觀察一切:神、宇宙和靈魂。遷移的含義在全書中始終如一,那就是指旅行。我既不是穆斯林,也不信宗教,以前在巴黎買這本書,是因為書中有“旅行”這個詞(在阿拉伯語中是safar,復數形式是asfâr),也是因為該書是雙語版,我喜愛其中阿拉伯文手稿之美,更是因為,當我在巴黎的書店草草瀏覽此書時,在序言中讀到的意味,是讓所有真正的旅行家都為之著迷的,無論他來自12世紀,或是20世紀。該書的譯者,同時也是序言作者丹尼斯·格雷爾認為,也可以將“意義”譯為“果實”——不但可以說明旅行之益處,而且就詞源而言,阿拉伯語中果實(natâ’ij)這個詞,會讓人想起“孕育誕生”,引申出旅行在理性和精神上結出的碩果。序言中說,旅行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其揭示真性,簡而言之,是對那些孤身獨行的人有益:“旅途中,你會認識你自己。” 序言中還有一個詞:siyaba,即朝圣,同樣吸引著我,也許是我對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城著迷之故。朝圣的定義是:周游世界,冥思玄想,走近神之所在。后者對于我并無意義,可是如果將“神”一詞換為“神秘”,我就會贊同了。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在美好的一天,我知道這聽起來有多么夸張和老套,可我的經歷就是如此:我將帆布背包塞滿,向母親告別,趕上了前往布萊達的火車。一小時之后——你知道尼德蘭這地方是多么小——我就站在比利時邊境的路邊,蹺起大拇指搭順風車了,從那之后,我就沒有真正停下過腳步。當時,我對任何冥想、任何玄思都一無所知,這些思考日后才降臨,就像西藏轉經筒的用處一般,先有了行動,思想才會隨之而來。換句話說,我再也沒有停止過漫游,在漫游中逐漸開始思考,稱之為冥想,也未嘗不可。 有兩點值得關注:一個常在旅途的人就總是身在遠方,不在此處。對自己是如此,對于別人,對于朋友們,也是如此;盡管你的確“身在彼處”,不在此處,但是你永遠留在一個地方,一直如此,這就是所謂“自心所在”。不管聽起來多簡單,你總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如實地認識到這一點。你總是要應對“其他人”的不理解。以前,我不知有多少次不得不聆聽帕斯卡爾的格言:“世界不幸之根源,乃在于人類不能在同一間屋子里二十四小時不出門。”后來我漸漸發現,其實正相反,我才是那安住自心、足不出戶的人。但是居家的人對于旅行總是會不斷地質疑,每次談話都是同一個問題,不厭其煩地舊話重提,以至于自己當時是如何回答的,我已經完全記不清了。他們問:“你為什么旅行,為什么你總是旅行?”然后就是,“你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此話頗有指責之意。)無論過去或是如今,這話的意思就是指,你在逃避自己,在我看來,這句話勾畫出一個可怕的、悲慘的、歷經磨難的我,永遠自我放逐于沙漠之中或大洋之上。而旅行真正的原因,是學習和思索,求知和困惑,(在問者看來)反倒不夠新奇古怪。1993年,我為一本小書《蘇里南的國王》寫過序言,其中有我*早的一些旅游故事,寫于1950年代,當時我是個海員,往來于南美東北海岸的蘇里南航線。我的序言是這樣開頭的:“旅行,也同樣是……” “旅行,也同樣是需要學習的。”旅行是不斷地和他人交錯,而你又總是孤身一人。這就是矛盾之所在:你在世界上獨行,而世界卻在他人掌握之中。你想住旅店時,他們控制著食宿,飛機一星期只有一班,他們來決定你能不能在這架飛機上有個座位,他們更加強有力,因為他們能決定給不給你蓋一個章或出一份文件。他們說著你聽不明白的語言,在渡船上坐在你身邊,或是在巴士上坐在鄰座,他們在市場上賣吃的給你,還給你指出正確或錯誤的道路,有時他們很危險,不過一般都并非如此。所有這些都需要學習: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什么永遠都不能做。你要知道在他們大醉或你大醉時如何應對;你要看懂手勢和眼神,因為無論你是個多么孤獨的旅者,你總是不離他人,包圍著你的是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建議,他們的厭惡和他們的期待。每個地方都各不相同,什么都和你生活與熟悉的國度不同。學習日后我在柬埔寨和馬里、在伊朗和秘魯所需的知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那時開始我已經在學習。并不是因為我當時已經深知這一點,而是因為我暢游在各種新印象的汪洋大海中。我沒有時間反思自己,而是像那些尚不知如何旅游、如何寫作的人一般,邊走邊寫。我所能做的,不過是觀察,然后試著用文字盤點我之所見所聞。我對世界并無知識,不能用之來判斷所有讓我困惑的現實,我力不能及的地方,在所寫的那些故事中一覽無余。 也許真正的旅者,永遠身在風暴眼之中。風暴就是世界,而旅者透過這風暴眼來觀察世界。氣象學家說,在風暴眼中一切風平浪靜,沉穩如禪房。而學會透過風暴眼看世界,就能知道何為真,何為偽;通過觀察,就會知道萬類霜天何以同,何以異。 波德萊爾曾寫道,旅者離開,就是為了告別。他還寫道,旅者的信念是虛假的,他們的旅行帶來“痛苦的知識”,這個“微小、單調的世界讓我們有機會略微看清自己,看清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枯燥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讓人驚悚的綠洲”。從這一點來看,似乎只有那些留在家中、每天過著老一套生活的人才會害怕擔心,才會無法承擔所謂痛苦的知識。對我而言,誰是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聽從心之召喚,一往無前。 曾幾何時,今日我所知的一切,當時是一片惘然,但我選擇了出發,后來,當我懂得了更多,我知道旅行中我會找到沉靜,而沉靜才能寫作,行走和沉靜,似異而實一。而這個世界,其所有的故事和壯美,讓人眼花繚亂的眾多國家、人民和歷史,在這個永遠飄移的宇宙中,也不過一方孤旅,走上條條旅程。或者援引伊本·阿拉比的話:“你若是看見房舍請說,我便想在此暫留片刻,可有多少次尚未歇下便已上路,只因未走的路程尚有幾多。”我曾寫過一首詩,寫的是道路—命定之路,召喚和引誘之路,我想描述的是永無休止、周而復始的旅行。就以此開篇吧。 《道路》 我就是道路。 直如弓矢。 瞄向遠方, 在遠方, 我飄然遠飏。 你若跟從我 到此處、彼處,無何處 你將會抵達, 莫問行何路。 遠方,就是道路。 1996年
流浪者旅店 作者簡介
塞斯·諾特博姆(Cees Nooteboom) 生于荷蘭海牙,當代重要作家,亦是詩人、旅行文學作家與藝術評論家。一生熱愛旅行,足跡遍及大半個世界,被譽為“*具有世界公民意識和風度的作家”。 他被視作卡爾維諾與納博科夫的同類,在文壇備受推崇,拜厄特稱其為“現代zui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儀式》《萬靈節》《西班牙星光之路》《流浪者旅店》等。 自1950年代起,已出版五十余部作品,至今仍筆耕不輟。曾獲飛馬文學獎、康斯坦丁·惠更斯文學獎、歐洲文學獎“亞里斯提獎”,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并因《邁向柏林之路》一書獲德國“聯邦十字勛章”。近年來屢次入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名單。 杜冬 南京人,摩羯座,十年文學譯者,七年記者與作者,藏地的旅游開發者。在思維的漫游中走上了許多條錯路,但依然希望以文字捕捉世界于萬一。譯有諾特博姆《流浪者旅店》《狐貍在夜晚來臨》,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橙》,著有《康巴情書》《西藏的味道》。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