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巴黎陷落——圍城與公社1870-1871(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6767
- 條形碼:9787513936767 ; 978-7-5139-3676-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巴黎陷落——圍城與公社1870-1871(精裝) 本書特色
關于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的經典作品 立足于無數親歷者留下的一手記述 從普通人的視角看巴黎圍城的殘酷
新書--巴黎陷落——圍城與公社1870-1871(精裝) 內容簡介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皇拿破侖三世在色當迅速戰敗被俘,然而帝國的崩潰并未結束戰爭,新成立的國防政府仍在巴黎堅守。巴黎民眾飽受炮擊和饑餓的痛苦,而法軍的突圍和解圍行動都遭受了慘痛的失敗。國防政府*終選擇向普魯士屈辱求和,憤怒和失望引發了震驚世界的公社起義。 作者在本書中使用了大量未曾公開的一手材料,描繪了這戲劇性的10個月中的高潮時刻。他那震撼人心的高超筆法和書中無數當事人留下的直接記錄,使得那段遠去的歷史變得再度鮮活。
新書--巴黎陷落——圍城與公社1870-1871(精裝) 目錄
序? ? I
前? 言? ? VIII
**部分? 圍? 城
第 1章? 地球上*大的展覽? ? 3
第 2章? 衰落中的帝國? ? 18
第 3章? 災難的六周? ? 44
第 4章? 巴黎備戰? ? 79
第 5章? 封? 鎖? ? 97
第 6章? 左翼的麻煩? ? 113
第 7章? 三重災難? ? 134
第 8章? 凡爾納的風范? ? 159
第 9 章? “計劃”? ? 178
第 10章? 大出擊? ? 193
第 11章? 內部的外來者? ? 212
第 12章? 饑? 餓? ? 230
第 13章? 山的另一邊? ? 254
第 14章? 轟擊下的巴黎? ? 274
第 15章? 斷裂點? ? 295
第二部分? 公? 社
第 16章? 不安的間歇? ? 325
第 17章? 蒙馬特爾的大炮? ? 349
第 18章? 公社奪權? ? 364
第 19章? 紅色幽靈? ? 380
第 20章? 梯也爾先生宣戰? ? 398
第 21章? 再度被圍? ? 412
第 22章? 雅各賓派的回歸? ? 427
第 23 章? “共和七十九年花月”? ? 449
第 24 章? “五月流血周”(一)? ? 473
第 25 章? “五月流血周”(二)? ? 491
第 26 章? “讓我們不再殺戮”? ? 513
第 27章? 余? 波? ? 540
注? 釋? ? 559
出版后記? ? 568
新書--巴黎陷落——圍城與公社1870-1871(精裝) 節選
4. 巴黎備戰 當巴黎仍處于歡樂氛圍之中,仍在清除第二帝國的*后遺跡,并按照由來已久的大陸式做法更改街道名稱——所以,紀念路易-波拿巴當選總統的日子的12月10日路(Rue du 10 Décembre),也變成了紀念*近的革命的9月4日路(Rue du 4 Septembre)——時,新政府則開始著手調查它的家底。鑒于有25萬人以各種方式被困在色當和梅斯,路易-拿破侖在6周前帶上戰場的軍隊已經剩不了多少人了。幸運的是,維努瓦(Vinoy)將軍新近組建的第十三軍行動太過緩慢,因而未能及時抵達色當,在那時,它成為法國事實上擁有的*后一支主力部隊。渾身泥污、疲乏不堪、精神渙散,這支部隊在折返巴黎之際讓一位美國觀察者想起了“從遇難船只漂上海灘的人”。一對英國夫婦在寫給女兒的信中提到“這里的任何事情似乎都沒有人在指揮,士兵拖著疲倦的身軀抵達,他們精疲力竭,對這些人來說,能夠找到的*佳房間就是大軍團街(Avenue de la Grande Armeé)那潮濕泥土上的床了,甚至連可以把疲乏的肢體放上去休整的干草也沒有……”維努瓦軍還有一部分人分散到露營地點去,那里曾在1867年舉辦過世界博覽會,不過這已經是遙遠的記憶了。實際上,第十三軍中只有兩個不錯的正規團,亦即第35團和第42團,它們是從羅馬召回的部隊,原先在那里充當教宗的衛隊。 從色當和其他各地逃出的其他各式部隊約有1萬人,這讓軍隊總數略高于6萬人。此外有大約1.3萬名訓練有素的海軍老兵,其中包括配備了武器的海軍陸戰隊和炮手,有人頗有遠見地命令他們前往巴黎,還有由憲兵、海關人員、消防員乃至護林員組成的少數訓練優良的部隊。接下來是兵力超過10萬人的國民別動軍或稱“別動兵”,他們是來自外省的年輕地方部隊,但組織時間太晚,以至于只接受了*基本的訓練。別動兵里有28個由布列塔尼人組成的營,其中許多人甚至不會說法語,而且遭到巴黎國民自衛軍里的無產者的鄙夷(這種鄙夷是相互的),盡管事實將證明這些布列塔尼人會躋身于巴黎*可靠的保衛者之列。因此,當特羅胥以這種方式將部隊集中到首都后,他實際上就讓法國的其他地方暴露在敵人面前。 *后還有巴黎國民自衛軍。它在戰爭開始時僅有2.4萬名志愿兵,然后擴張到9萬人左右,國防政府此時決定采用強制登記的做法擴充部隊。國民自衛軍的成員每天會領到1.50法郎的薪餉,而且獲準自行選舉軍官——這是討好貝爾維爾區極左翼分子的共和主義做法。令每個人都倍感震驚的是,國民自衛軍的登記工作表明巴黎的壯丁約有35萬人,而這一事實本身就暴露出法國戰爭動員的低效。用這一大群未受訓練的人員能夠做什么呢?原定讓他們替代正規軍和別動軍在堡壘里服役的計劃,只需要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而且,既然城里那些桀驁不馴的人手頭已經有了步槍,此時又有誰能來控制他們呢?特羅胥和正規軍的將領們從一開始都懷疑國民自衛軍的軍事價值,特羅胥說:“我們有許多人,但沒有多少士兵。”然而,當時并沒有人能夠預見到這幾顆龍牙會長出何等可怕的收成。 巴黎的實際兵力和潛在兵力合起來超過50萬人,此外還有3000多門各種口徑的火炮輔助守城。其中一些是易于機動的野戰炮,還有一些安放在浮動炮臺和塞納河艦隊的炮艇(chaloupes)21上(它們原本是要用在萊茵河上的),不過,大約一半的重炮位于城市外圍的防御工事里,巴黎在圍城戰中幸存下來的主要希望就在于此。一座高達30英尺的環狀城墻圍繞著整座巴黎城,它可以分成93座由石質“幕墻”連接起來的棱堡。城墻前方有一條寬達10英尺的護城壕,后方則是一條旨在將人員輸送到土堤上的環狀鐵路。護城壕之外1到3英里處還有一連串堅固的堡壘。堡壘共有16座之多,其中每一座都配備了50到70門重炮,而且都位于鄰近堡壘的火炮射程之內。從沃邦時代到馬奇諾(Maginot)防線,法軍在修筑防御工事這一點上無可匹敵,而且每一座巴黎堡壘都位于極好的制高點上。其中*強大的堡壘是瓦萊里安山堡,它位于圣克盧以北,高踞在塞納河灣里的龐大丘陵上。時至今日,盡管城墻已經消失,巴黎城也早已將堡壘線囊括在內,但它們依然提供了既迷人又不可預見的城市全景畫。22不幸的是,這些堡壘終究是根據梯也爾先生在1840年提出的要求修建的,到了1870年,它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過時了。雖然法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學到了有關俯射火力的經驗,但他們并沒有把這應用到堡壘上,*糟糕的是,重炮的射程在*近30年中已經大約翻了一番。結果,其中有幾座堡壘竟然會遭到附近高地上的炮兵火力壓制,位于南面的沙蒂永(Chatillon)堡就是一個著名案例,實際上,炮兵甚至可以從這些高地轟擊部分城區。然后,正如偉大的中世紀堡壘修復者維奧萊勒迪克(Viollet-le-Duc)——他當時以校官身份效力于工兵部隊——所述,一個像法國這樣中央集權的國度在巴黎這樣的現代城市建立永備防御工事,這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個不可思議的時代錯誤,法國退進了它的城堡主塔里,將大部分國土都讓給了劫掠者。 然而,不管堡壘線存在多么嚴重的弊病,它的周長畢竟有將近40英里,這就意味著任何一支圍城軍隊都需要占據大約50英里長的嚴密封鎖線,哪怕是毛奇的這支龐大軍隊,這或許也意味著得把每一個士兵都投入其中。與此同時,為了彌補在8月損失的寶貴時間——他當時作為巴黎總督,種種努力都遭到了八里橋伯爵的阻撓,特羅胥開始積極著手強化防御設施。1.2萬名勞工受雇在防御薄弱的地點開挖臨時土木工事并安放電發火地雷,地下墓窟被密封起來,塞納河上也建起了精心設計的河堰,森林里的美麗樹木遭到了砍伐,木材將用于構筑街壘或作為燃料,一位居住在圣克盧宮之外的英格蘭婦女貝茜·朗茲(Bessy Lowndes)注意到一門巨炮被安放在昔日屬于皇帝的公園里。由于占用土地帶來的法律紛爭和為改善射界而拆除巴黎郊區房屋時出現的個人悲劇,工程進度不可避免地延誤了。一個悲傷的故事發生在弗朗先生(M. Flan)身上,他是第二帝國時期的著名輕歌舞劇藝術家,當時已經帶著他那龐大的圖書館退隱到訥伊去了。到了這時,工兵們過來告訴他要在當天傍晚拆掉他的房屋,“可至少要花一個星期才能搬走我的圖書館”——“那你的圖書館可太不幸了!”當天晚上,這個可憐人在附近的一家旅館里找了個房間,次日上午,有人發現他心碎而死。在工程取得進展之際,龔古爾游覽了位于土堤后方的內環路,他注意到“國防事業的活潑生氣和宏偉動作”: 整條路上都在制作柴捆、堡籃和沙袋,塹壕里則在挖掘火藥庫和石油庫。原先的海關營地路面上回響著實心彈命中馬車的沉悶重擊聲。土堤上方,平民們正在進行炮術練習,土堤下方,國民自衛軍在練習槍法。沉默的工人團體在穿梭,別動兵的藍色、黑色和白色罩衫在穿梭。而在鐵路經過的某種長滿草的溝道里,一閃而過的列車只有上層結構是明晰可見的,完全武裝起來的人們穿戴著紅色的軍褲、臂章、肩章和軍帽,這是由一些資產者臨時提供的。在這一切當中,到處都有無法控制的小小敞篷馬車在疾馳,它們展現出略帶迷戀的女性好奇心。 原因便在于,游覽城防工事正在迅速取代驅車前往森林,成為時髦的巴黎人*喜愛的周日下午娛樂活動。 在巴黎的市中心,杜伊勒里宮的馬廄和花園已經變成了一座龐大的停炮場,憑著冷峻的先見之明,人們在蒙馬特爾的荒地上修建了公共墓地,以便阻斷可能發生的傳染病流行狀況。由于有人發現每門重炮平均只有200發炮彈,精力旺盛的新任公共工程部長多里安(Dorian)便命人將巴黎的工廠迅速改建為彈藥廠和鑄炮廠。盧浮宮里的珍寶被裝車運往布雷斯特(龔古爾曾看到一位痛哭流涕的工作人員將《美麗的女園丁》(La Belle Jardinière)裝進板條箱,“就像是站在死去的心上人面前,將她送進棺材釘牢一樣”),空空如也的畫廊成了另一座兵工廠。第二帝國時期蓬勃發展的高等妓女(cocottes)和這一行的其他人員都被逐出了林蔭道,趕到工廠里去制作軍服。尚未完工的新歌劇院被改成了軍用倉庫,巴黎北站(Gare du Nord)成了開設磨坊的場所,大部分劇院(在色當戰敗后的舉國哀悼中業已關閉)成了醫院,像盧森堡宮、王宮、工業宮(Palais de l’Industrie)和大飯店(Grand Hôtel)這樣的大型建筑物也發生了類似的轉變。證券交易所里則住進了國民自衛軍的參謀軍官們。*為高大的建筑物——包括凱旋門(Arc de Triomphe)在內——頂部還裝上了臂板信號站,后來許多這樣的信號站由耶穌會士接管了,這無疑是因為他們的秘密通信享有近乎傳奇的優良品質。
新書--巴黎陷落——圍城與公社1870-1871(精裝) 作者簡介
阿利斯泰爾·霍恩,英國著名法國史專家,曾獲得沃爾夫森歷史獎、霍桑頓文學獎和法國榮譽軍團勛章。主要著作有《巴黎的七個時代》《凡爾登戰役:榮耀的代價,1916》等。 王宸,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職于博物館。專業方向為環境史、醫療社會史,熱愛各種邊緣人邊緣事的歷史。參與翻譯《俄羅斯與拿破侖的決戰:鏖戰歐羅巴1807—1814》《企鵝歐洲史6:追逐榮耀》《現代醫學小史》《致命敵人: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準備》等。 田方舟,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碩士,現任職于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歷史、翻譯愛好者。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