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童年觀與中國當代兒童文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2792
- 條形碼:9787521212792 ; 978-7-5212-127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童年觀與中國當代兒童文學 本書特色
“兒童文學博士文庫”的出版,既是對兒童文學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有力支持,同時也是促進新時代兒童文學理論發展的有力舉措。我們欣喜地看到,新世紀以來我國自主培養的這一大批兒童文學博士生,正在成長為新一代兒童文學理論工作者,他們中的拔尖人才,已成為當今知名的理論批評家、作家、出版家與閱讀教學專家,是中國兒童文學新一代的理論批評、學術研究、學科建設的接力者、*跑者。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兒童文學理論家 王泉根
童年觀與中國當代兒童文學 內容簡介
“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叢書共21本,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中國兒童文學專業五位博士生導師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軒、朱自強、方衛平的理論專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紀以來培養的十六位很好兒童文學博士的博士論文。 “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集中展現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學術成果,正本清源,以專業的學術理論姿態解答當下兒童文學、童書出版及青少年閱讀中的問題與困惑,以理性之光為青少年兒童的閱讀未來保駕護航。縱觀“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既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嶄新面貌,也能夠理解到兒童文學藝術的深邃核心,還能夠了解到中外兒童文學的發展異同與兒童文學的跨學科發展,視野開闊、角度多元、內容扎實、資料豐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現出新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學科發展的學術成果。 《童年觀與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為“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叢書的一種,是有名兒童文學研究專家方衛平近年來在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等方面發表的學術論文、評論文章、序文、對話等文字的結集。童年觀和與此相關的童年文化,對一個時代兒童文學的藝術面貌及其文類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與制衡作用。談論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童年文化始終是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線索和背景。因此本書主要從“童年觀”與“童年文化”的角度,梳理了二十世紀后期以來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研究狀況。
童年觀與中國當代兒童文學 節選
童年文化與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 童年觀和與此相關的童年文化,對一個時代兒童文學的藝術面貌及其文類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與制衡作用。眾所周知,兒童文學的現代自覺是伴隨著現代童年觀的產生逐漸展開的,兒童文學的歷史進程也與童年觀、童年文化的歷史變遷有著密切的關聯。可以說,兒童文學每一階段的藝術發展,都與相應時代的童年文化形成了一種童年精神方面的遙相呼應,它既從童年文化中吸收重要的精神滋養,同時也參與塑造著特定時期童年文化的總體面貌。因此,談論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童年文化始終是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線索和背景。 從世界范圍來看,二十世紀后半葉以來,人們對于童年和童年文化的理解經歷了一次重要的模式變革,它指向的是有關童年的建構論理解對于傳統的童年本質論理解所造成的沖擊,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方童年觀的當代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童年”并不是一個脫離歷史語境的單一本質概念,而是由特定時代的政治語境、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共同參與建構的一個文化范疇,與此同時,這種建構效應也不是單向地由文化強加在童年身上的,相反地,兒童可以是文化建構過程中一個積極的行動者。這一童年觀和童年文化理解上的轉變,對二十世紀后期以來的兒童文學創作和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世紀之交,中國兒童文學學術界熱情地接受了這一來自西方的童年觀轉型思想,并迅速將它轉化為思考本土童年文化問題的一個重要理論資源。然而,盡管這一理論的引介有助于解讀今天正在中國發生的許多童年文化事實,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當代兒童文學的童年精神走向,但在吸收上述理論資源的同時,關于本土童年文化特殊性的思考,也成為了中國兒童文學創作與研究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復雜的理論課題。 一、童年的“發現”與“消逝” 有關童年觀念的文化建構性質的初步認識,首先是通過法國史學家菲力浦·阿利埃斯的童年研究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的。1960年,阿利埃斯出版了題為《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的史學研究著作,其英譯版《兒童的世紀》于1962年出版后,廣受關注。《兒童的世紀》被認為是西方童年史研究領域**部系統的學術專著,它所提出的基本觀點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對當代童年和童年史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該書提出的一個*富于創見也*有爭議的觀點,被稱為“童年的發現”。在該書**部分“兒童的觀念”第二章“發現兒童”開頭,作者這樣寫道: 直到12世紀前后,中世紀的藝術還未涉及兒童,也沒有表現他們的意愿。很難相信,兒童形象在藝術上缺失是由于當時人們的笨拙和無能。我們寧愿認為,這是兒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地位的表現。 通過對中世紀肖像畫以及相關文獻的分析,阿利埃斯進一步指出,中世紀尚不存在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童年”的觀念。在**部分的結語中,他這樣寫道: 我們以中世紀社會為研究的出發點,在那個社會,兒童觀念并不存在。但這并不是說,兒童被人們忽視、拋棄或受到鄙視。兒童的觀念與對兒童的愛護不能混為一談:兒童觀念對應于一種對兒童的特殊性的意識,這種特殊性可以將兒童與成人做基本的區分。此種意識在中世紀不存在。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現”。它指出,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兒童”和“童年”并不是古已有之的概念,而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自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起,才逐漸孕生出來的。阿利埃斯對于“童年”的劃界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對歐洲兒童文學來說至為重要的一個事實,因為他為童年史所標示出的時間起點,差不多也是兒童文學作為一個獨立文類在歐洲文化界逐漸獲得發展和認可的開始。 在中國兒童文學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自覺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同樣的脈絡關聯。也就是說,兒童文學的發生歷史是隨著我們今天所說的童年觀念的確立而開啟的。它突顯了一種確定的童年意識和童年觀念對于兒童文學發展的奠基意義,從而將兒童文學的現代命運與現代童年觀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了一起。 《兒童的世紀》指出,“童年”并不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之初便得以確定的文化范疇,而是隨著特定的社會文化變遷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概念,這一論點開啟了一種關于童年概念的歷史建構性質的全新理解。但另一方面,有關“童年發現”的論證又包含了這樣一個潛在的命題,即童年本身是一個具有確定內涵的范疇,因此,在兒童期作為一個生長階段被賦予這些確定的內涵之前,所謂的“童年”是不存在的。這就又從童年的建構論回到了本質論的理解中。我們將會看到,包含在阿利埃斯童年觀學說中的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方面,也構成了當代童年觀理解的一個基本框架。 1982年,《兒童的世紀》英文版出版二十年后,作為對于阿利埃斯“童年的發現”思想的某種繼承和延續,美國文化批評和傳媒學者尼爾·波茲曼出版了他的《童年的消逝》一書。該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由阿利埃斯開創的童年觀思想的某種發揚。在這部著作中,波茲曼重申了阿利埃斯關于童年的觀點,即“在中世紀,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①。他認為,中世紀兒童在著裝、工作、娛樂、生活方式等方面并沒有被當作與成人不同的個體看待,因此,在那個時代,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童年”。在他看來,童年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印刷術的傳播以及由此而來的兒童學校教育的普及。至十九世紀,西方現代童年概念發展出了這樣一些基本的內涵: 兒童作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個性必須通過培養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遲的滿足感、邏輯思維能力必須被擴展,其生活的知識必須在成人的控制之下。而同時,人們應理解兒童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兒童天真可愛、好奇、充滿活力,這些都不應被扼殺;如果真被扼殺,則有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險。
童年觀與中國當代兒童文學 作者簡介
方衛平,兒童文學研究者,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近年出版有《童年寫作的重量》、《兒童文學教程》、《兒童文學的中國想象》、《中國兒童文學四十年》(中英雙語版)、《方衛平學術文存》(共10卷)等。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