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敦煌日歷 2025
-
>
詩畫中國:2024-2025 國學民俗日歷(精裝)
-
>
貓貓的幸福生活
-
>
全圖解懶人農法
-
>
丹尼爾·奧斯特:花藝的華彩瞬間:floral art and the beauty of impermanence
-
>
瓶史 瓶花譜 瓶花三說
-
>
繡日常:精致花鳥刺繡小物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693055
- 條形碼:9787531693055 ; 978-7-5316-9305-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本書特色
★【樂活系列】全系精彩圖書: 《【樂活系列】如何玩電子游戲》 《【樂活系列】如何觀星》 《【樂活系列】如何品酒》 《【樂活系列】如何釣魚》 《【樂活系列】如何讀一本書》 《【樂活系列】如何觀看賽馬》 《【樂活系列】如何觀賞鳥類》 《【樂活系列】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樂活系列】如何欣賞流行音樂》 《【樂活系列】如何欣賞一幅畫》 ★ 阿多諾說:“Z有教養的聽眾才是Z壞的聽眾。”對一部音樂作品背景的過度了解,反而限制了人們“頓悟”茅塞頓開”的感覺,也削弱了音樂藝術不確定性和開放意義的獨特魅力; ★ 伽達默爾認為,“藝術的真理和意義只存在于以后對它的理解和解釋的無限過程中。”因此,古典音樂繼續存在于當下,并予以我們無窮的新意; ★ 莫扎特音樂的意境在中國古代的很多詩歌中都能得到印證。其音樂所反映出的價值觀與中國的經典哲學思想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從價值觀、生死觀、處世觀等方面都有所呼應。 ★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也認識到了音樂對人類情感和靈魂的作用。在提及今天的管弦類樂器的時候,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擁有凈化人類靈魂的力量”。他的老師柏拉圖則闡釋得更明確:“音樂賦予宇宙以靈魂,為思想插上翅膀,讓想象飛翔,給萬物以生命。”
海報: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內容簡介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從屬【樂活系列】。“樂活”系列是一套關于休閑生活的系列叢書。本冊以敘事的手法全面揭示了古典音樂的發展并闡述了應該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是否覺得現代音樂喧鬧而躁動且不堪入耳? 當你試圖向少年們闡述巴赫、海頓的音樂比賈斯汀·比伯這類流行歌曲要好太多、更能陶冶身心時,才發現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嗎? 和旁人談論音樂的時候你是否只會故弄玄虛?(不,《月光奏鳴曲》不是莫扎特寫的。) 那么,你應該學會如何欣賞古典音樂,并將你所熱愛的音樂更加生動地與他人分享。關于上面的問題,《如何欣賞古典音樂》可以助你開闊視野增長見聞,與你攜手遨游于無盡的古典樂世界,盡情享受它那經久不衰的吸引力以及帶給心靈的巨大震顫。 本書將帶你回歸經典!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目錄
不動產
來彈我吧,我就是你的
世界名曲聯奏
音樂廳?炸掉它們!
旅客
《自白書》
現代古典
電話等候音樂
我,我自己和我的音樂
表演焦慮
改編
幸福工程
術語表
致謝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節選
“整個別墅簡直完美。建筑設計極具個性,日常維護良好,地板锃亮,有維多利亞風格的壁爐和3間寬敞的臥室,整個建筑內部無可挑剔。建筑外部是盛滿陽光的私人花園。周圍沒有四通八達的路,非常寧靜。如果您一直在尋覓一套城郊的高性價比別墅,那么這就是您的不二之選。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這些滿嘴跑火車的房地產中介這次貌似并沒有說謊。這套別墅是我們這5個月以來看過的第63套房子,真的很不錯,或許還太好了點。中介帶我們看了極簡風格的廚房,里面整套廚房電器都是全新的;衛生間有兩個男女分開的便池。室外還有一個露天泳池,冰箱的門上有一個電視屏幕,在壁爐上方懸掛的巨幅油畫很有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馬克·羅斯科的風格。 這里面有什么?我走向別墅邊上的一間小屋子。整個墻面是米色的,角落里放了一張沙發床,地上鋪了一塊波斯地毯,它看起來價格不菲,然后我的眼光被其他東西吸引住了,那是一本放在光亮如新的黑色立式鋼琴上的書。我一邊在屋子里四下走動,一邊看清楚了書的封面,上面寫著:“儒勒·馬斯內,《埃斯科拉芒》,1889”。這是一位法國作曲家創作的一部歌劇中的管弦樂樂譜,這部歌劇年代久遠,鮮有人知。我輕撫著泛黃的書頁,把書脊的布面整平,有些書頁已經粘在一起,有的頁面印刷的字開始剝落,有的頁面滿是勾畫痕跡,有些音符和指法被用鉛筆圈了起來。扉頁上的簽名應該是作曲家本人的字跡:J.馬斯內,巴黎,1889年10月。 哇哦!簡直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啊!我捧著這寶貝,喜不自禁。首先,這些記錄的痕跡是不是馬斯內自己親手把這個樂譜裝訂起來的?是不是他故意刪去了其中幾頁?這是不是作者對不斷修訂作品的見證?而那些劃痕就更容易解釋了,它們是說在演出中什么地方要高亢,什么地方要低沉,什么地方用正常敘述,它們的作用就像我們今天使用的易事貼一樣。那么這本樂譜的子子孫孫到底是什么樣子呢?顯然,這本樂譜應該是**版。要想得到這樣的一本樂譜,我可得在那些巴黎人開的位于幽暗小巷中的書店里翻找好幾個小時呢。 我高興地沖了出去,緊緊地把樂譜攥著護在胸前,差一點被地上鋪的波斯地毯絆倒。我很想知道這本樂譜是從哪里來的,房東是什么時候得到它的,他們拿它來做什么。 等一等,他們拿它來做什么?我回頭看了看那房間,又看了看鋼琴上之前放樂譜的地方。那里沒有其他的樂譜—也沒有其他任何東西。 我想了想,這本樂譜是怎樣被彈奏出來的?這本樂譜的歷任主人都必須面對一個問題:他要應付的不僅僅是記譜的問題,還有如何控制龐大的交響樂團。這樣的樂譜就不適合僅僅被放在譜臺上,這才是樂譜的本質所在。一個交響樂的樂譜會包含30種左右的樂器,樂器演奏的調性不一樣,樂器間記譜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要用一臺鋼琴把這種樂譜彈出來很難。通常歌劇演奏中的鋼琴師會有專門的鋼琴部分的樂譜,這是整個交響樂樂譜的簡寫版,適合兩手彈奏。整個交響樂的樂譜其實是給指揮看的,他要控制整場歌劇;也是給我這樣的音樂歷史學家看的,我們渴望從歷史的遺跡中發現更多。 我還在沉思著,肩膀上忽然被人拍了一下(是我的同伴,他是來跟我說這家還有內置的燒烤爐)。我覺得這本馬斯內的樂譜就不是用來演奏的。它就是靜靜地擺在這間米色的屋子里,用來吸引眼球而不是耳朵的。當然,它擺在那里是想要彰顯什么:那就是音樂,大寫的M。 我知道你會好奇:我*后并沒有買那房子(它的售價是其市值的兩倍—經濟這么不景氣還賣這么貴)。我也沒有跟房東聊(房東一家正在斐濟度假呢)。但我還是從房屋中介那里打聽得知,房東家里沒有人搞音樂,甚至都沒人會彈鋼琴,家里那個兩歲的孩子就是*心靈手巧的了,只有這個孩子偶爾彈彈。這本樂譜是家族里曾曾姑母那里傳下來的,她是個歌唱家,20世紀早期在巴黎留過學。 這本樂譜成了一個音樂不動產。它的作用跟那些漂亮的水槽和嶄新的廚房家電一樣,就是用來招攬買家的。房東想借此表達他有文化,他高雅。想要告訴那些潛在的買家,那些喜歡這些物品的人,他們買下的不僅僅是房子,還有他們所見到的生活方式。要達到這個目的,還有什么能比得過把這重重的樂譜從巴黎(注意,是巴黎!)不辭辛勞地找出來,搬回家,拂去上面的塵土,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把它放好—就這么單獨地把它—放在鋼琴上面?樂譜看上去當然完美—老舊,魅惑,*重要的是高級,帶著除了專業人士之外,普羅大眾都無法接近的神秘。 我開始覺得好笑:是不是古典音樂已經成了炫富的一種方式?古典音樂是不是已變成了一個華而不實的東西,一種身份的象征,一架永遠不彈的鋼琴上的裝飾?或者不僅于此,古典音樂還成了21世紀時尚前沿的一種藝術品類? 下面來說說我的想法。 來彈我吧,我就是你的 沒有了音樂,生活就變成了一個錯誤。 ——尼采 倫敦千禧橋附近有一座音樂廳,這座音樂廳的中央大廳里陳列著一架鋼琴。它看起來怪怪的,似乎不應該被擺放在這里,而且琴身上還有字,寫著:“來彈我吧,我就是你的”。這句話讀上去也怪怪的。后來我得知,這架鋼琴只值幾百美金,發出的聲音是叮叮當當的,頗有些像美國西部那些俱樂部里的鋼琴聲。但是它還是吸引了不少人。午間休息時間,那些手持相機的游客,還有倫敦本地人,都會在此駐足,聽聽喬治彈鋼琴。 喬治—我不知道他姓什么—正在彈鋼琴。他大概10歲左右,衣著隨意,看起來一點都不像來表演的,倒像是要去踢足球。但是他還是很吸引人的眼球。他的一雙小手在琴鍵上敲擊,靈巧的手指上下翻飛。周圍被琴聲所吸引的聽眾全神貫注,身體隨著音樂的流淌,觸電一般前后晃動著。此時喬治所演奏的正是大師們的*愛,《貝多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俗稱《月光奏鳴曲》。 (這個名字是一位叫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博的德國音樂評論家隨口給的,當時貝多芬已經離世好幾年了。這個名字源于奏鳴曲的開篇,它讓萊爾斯塔博想起月光下波光粼粼的瑞士盧塞恩湖。奏鳴曲這個術語源自拉丁語的sonore—意為“發出聲響”—由三四個相互形成對比的樂章構成,用一件樂器獨奏。) 我建議你先暫時離開喬治幾分鐘,到千禧橋上走一走。這座橋現在還晃嗎?它以前常常晃:它剛剛建好的時候,倫敦本地人就給它取了一個綽號叫蕩橋。幾步開外的地方是圣保羅大教堂的庭園,那里也放置了一架鋼琴。那架鋼琴也是一樣的舊,一樣的叮叮當當,一樣裝飾得光鮮。 一個西裝筆挺的男子走向那架鋼琴。他還沒坐下來,就先在琴鍵上敲了幾下,想盡量彈得流暢一些。他彈的好像是約翰·帕赫貝爾著名的D大調卡農的開篇,但是很快他就一臉尷尬地落荒而逃。 接下來一個年輕的媽媽坐上了鋼琴凳。她的寶寶正在旁邊那個時髦的三輪嬰兒車中呼呼大睡。她開始用生疏的指法笨拙地彈奏《致愛麗絲》(這首曲子也出自貝多芬之手,*初叫作《A小調第二十五號小品曲》,小品曲的意思就是不重要,是一種沒有多大意義的輕松的鋼琴曲。這首曲子是寫給貝多芬的一位女性友人的,她也是貝多芬的學生,當然,此人是不是真的叫愛麗絲就無從而知了),還時不時轉過頭去看看寶寶。鋼琴上有一個F鍵壞了,但她還是很認真地在彈。 然后又走過來一個男子,此人比**個男子更年輕、更從容自信。此人是作曲家格威利姆·西姆柯克,他還獲得過鋼琴演奏獎,剛剛當選為倫敦*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他擺出一副古典爵士通吃的架勢坐下來,準備為悉尼舞蹈公司即將在庭園里開始的演出伴奏。 對的,就是在園子里。你可以說這是一場即興演出,就像現在流行的快閃族一樣,這些人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到某個特定的地方集合,然后沒有任何征兆就開始跳舞,或者表演給那些完全沒有準備的過路人看。 現在園子里已經圍了好些人,不過這些人可不是完全沒有經過安排的。因為格威利姆和悉尼舞蹈公司的演員定期會出現在倫敦的舞臺上。*近幾周他們已經好幾次“突然”出現在倫敦的鬧市區,在倫敦金融區的金絲雀碼頭、在英國白廳、在大理石拱門、在維多利亞路、在波多貝羅路、在蘇活區和圣潘克拉斯火車站。(這個火車站是即興演出的*佳地點。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和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合唱團,以及150名業余歌手一起,2011年11月在這里表演過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 倫敦這些著名的景點都放置有鋼琴:大概有50架鋼琴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它們被精心安放在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和景點附近。其實這種做法在世界各地都有。鋼琴并不僅僅存在于傳統的適合放置鋼琴的地方,比如住所、學校、工作室、音樂廳、教堂、音樂學院和劇院里。去洛杉磯、鹽湖城、圣保羅、日內瓦、巴黎、多倫多或圖文巴的街上走走,你會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場景。 盧克·杰拉姆是這項公益鋼琴項目的負責人。他是一名英國藝術家,以雕塑和裝置藝術而著稱,裝置藝術是一種被稱作“因地制宜”的現代藝術形式。杰拉姆從2008年開始在倫敦公共地區放置鋼琴,標志著他的“來彈我,我就是你的”項目在英國啟動。 該項目有一個社會目的。杰拉姆不滿于這個行色匆匆,時間永遠不夠用的現代社會,他希望人們能夠慢下來,暫時停下腳步,彼此打個招呼,說上一兩句話—用他的話說,就是全身心地享受一下城市環境。這些鋼琴是用來做社交催化劑的。它們被分散放置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供人們免費使用,此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給人們圈出一個社交地點,擁有類似于臉書和推特的功能。陌生人可以在這些鋼琴旁邊聚起來,分享他們的故事,談談他們的過往,可以一起聊聊電視劇里的艾格尼絲阿姨,聊聊女列伯拉斯,想象一下如果她沒有嫁給謝默斯大叔,沒有跟他一起在唐郡買下那家烘焙店的話又會怎樣。 看大家彈彈琴,聽聽琴聲,跟大家聊聊鋼琴—假如身邊一個人都沒有的話,你可以看看視頻網站上面的視頻—你會發現一些別的東西,一些非常明顯的東西,非常具象的東西,也是會嚇你一跳的東西。我們愛古典音樂,愛演奏古典音樂(想想小喬治),偶然親自挑戰一下《致愛麗絲》,同身邊的人分享。借用杰拉姆的話來說,我們想要好好地享受它。 當然,我們從來沒有把這些話說出口—至少我們沒有大聲說出來讓別人聽到。數據告訴我們的恰好相反(觀眾人數逐年遞減,政府資助也日益減少)。的確,古典音樂的困境昭然若揭。學校里幾乎已經聽不到古典音樂了,雖然在英格蘭還有一所學校的校長會在午餐時間播放漢德爾和威爾第的音樂,他希望用音樂來懲罰那些迷失的孩子,讓他們別再犯錯。古典音樂正逐漸退出媒體的視線。報紙(當然,遲早有一天報紙本身也將消亡)上再也看不到古典音樂評論家的文章。電臺的廣播,一度是音樂的主要傳播途徑,現在也更傾向于播放新聞、社會反饋以及10大流行金曲排行榜了。 杰拉姆的這個項目給人們帶來了愉悅:人們臉上出現了笑容,時不時開懷大笑,人們聊天,為彼此喝彩,有時候也會有片刻的沉思。這些鋼琴讓人一看心里就暖暖的,聽到琴聲更是讓人感到無比舒暢。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喚起了我們對舊日的懷念—那些我們熟知的音樂家、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樂章、那些我們曾經學習過的樂器。還因為他們會喚起我們對古典音樂的基本審美能力,還有對樂器演奏出的迷人聲音的癡迷。 讓我們記住杰拉姆的那些鋼琴。他本可以選擇棋類游戲,教大家練太極,給行人提供免費的咖啡,還可以組織路人來一場即興足球賽。他的初衷是把互不相識的人聚在一起,讓他們彼此交談,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上述這些活動都可以達成他的初衷。然而,古典音樂帶給我們的不僅限于此,它能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社交活動這么簡單,而是高于社交活動。以19世紀德國作家E.T.A.霍夫曼為例。他曾這樣寫道:“音樂是一種來自遙遠精神世界的神秘語言,它美妙的聲音在我們靈魂中回蕩,讓我們升華到一個更高層次、更豐盛的生命存在。” 以舊金山交響樂團的指揮邁克爾·蒂爾森·托馬斯為例。他曾說:“古典音樂的妙處在于完美展現情緒的起承轉合,是一次靈魂之旅。”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也認識到了音樂對人類情感和靈魂的作用。在提及今天的管弦類樂器的時候,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擁有凈化人類靈魂的力量”。他的老師柏拉圖則闡釋得更明確:“音樂賦予宇宙以靈魂,為思想插上翅膀,讓想象飛翔,給萬物以生命。” 給萬物以生命。不管你是演奏者還是聆聽者,不管你是淺吟還是低唱,抑或是裝模作樣地彈兩下,音樂都會讓你充滿朝氣,心存敬畏,整個人的意識都會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事實上我一直驚嘆不已:貝多芬的交響曲、亞倫·科普蘭的民謠、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這些音樂彼此差距甚遠,但是它們居然都能激發我們的創作沖動,能改變我們的感受,讓我們的感官發生一些變化。 如果你剛好在路上看到了杰拉姆放置的一架鋼琴,你會去彈嗎?你想聽到別人用這架鋼琴演奏什么曲子?到底是什么能夠讓你愿意停下風塵仆仆的腳步,片刻駐足,側耳傾聽? 如果是我,我想彈一首肖邦的《離別曲》,或者德彪西的《兒童園地》,這兩首都是鋼琴獨奏曲。或者找一個歌者一起合作一曲舒曼的《詩人之戀》,這是一首感情深摯的愛情組曲。隨便彈哪首都會讓我非常開心,神清氣爽。身為音樂歷史學家—用學術術語講叫音樂理論家—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思考古典音樂、談論古典音樂、與人爭論古典音樂、寫關于古典音樂的文章。我一直想要說服別人,甚至想要說服我的學生,讓他們相信古典音樂的重要價值。就某種程度而言,我是幸運的。我所在的大學會教授各種類型的音樂,不僅僅是古典音樂,還有流行樂、爵士樂、電子樂甚至還有新興的聲音藝術。有的時候我也很糾結,需要努力平衡工作和我所聽的音樂。我很后悔沒有記錄下*初接觸到古典樂的感受,沒有記錄下聽到一首真正攝人心魄的好樂章的感受。 我從杰拉姆的項目中有一點收獲。當然,所有的鋼琴演奏家都會在本書中一一出現。他們那種勇于嘗試的態度,無懼世人眼光的熱忱,魅力十足,讓人無法抗拒,折射出他們音樂旅途中的荊棘和坦途。我們不能忘記這個街頭吸引的項目,杰拉姆是怎樣把音樂帶到了普通大眾的面前,帶到了男女老少的面前,給大家親手彈鋼琴的機會、親眼看別人演奏、親耳聆聽鋼琴美妙的聲音。但是我對杰拉姆的項目*贊賞的是他敢為天下先,敢為世界帶來改變,這一點我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還會提到。是的,杰拉姆告訴我們,你可以一邊聽著現場彈奏的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一邊參觀圣保羅大教堂。是的,你可以把鋼琴放在大教堂的庭園里,現場欣賞一場即興的演出。你還可以把古典音樂和爵士樂混合起來—跟格威利姆·西姆柯克一起—再配上澳大利亞*好的舞蹈演員。 那些悲觀的預言家會告訴你古典音樂已經死了,就算沒死也瀕死了,古典音樂已經不屬于這個時代了。但是杰拉姆的項目讓我們看到的正好相反,這些古典音樂的保留曲目依然對大眾很有吸引力。在我們這個忙碌迷惑的世界里,古典音樂依然保有它的一席之地。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作者簡介
達維尼婭·坎蒂,奧克蘭大學音樂學院高級講師,教授音樂史、音樂理論和音樂賞析課程。她曾任英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長笛手,獲劍橋大學音樂博士學位,并在牛津大學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專著《俄羅斯芭蕾舞團及其他:巴黎盛世之音樂與舞蹈》于2012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胡筱穎(譯者),翻譯學博士學位、碩士生導師、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譯有作品《登月第1人》《莫羅博士的島》《諾蘭育兒標準》等。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