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隋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6293
- 條形碼:9787513936293 ; 978-7-5139-362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隋朝 本書特色
中國的崛起伴隨著歷史和文化自信的回歸,通俗中國史的流行正是發生在這一背景之下。《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填補了軍事史研究上的空白,是一項浩大工程。 ——胡波,軍事及海洋戰略專家 想把中國戰爭史寫好很不容易,既要有戰史研究的專業性,又要有歷史寫作的可讀性。 ——張明揚,梨視頻副總編、作家 作者對戰爭的細節進行了一些想象,將帥們有時候“大手一揮”,有時候“豪邁大笑”讀者像讀一幕幕有趣的戰爭劇。 ——六神磊磊,作家、原創自媒體人 讀通了中國古代戰爭史,就能打通中國史的“任督二脈”。事實上,戰爭史和政治史往往是歷史愛好者的*愛——它們熱鬧,好看,同時能制造出許多的極限情境。 ——楊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王侯霸業、錦衣富貴的背后,都離不開刀與劍的爭鋒、血與火的交織。《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將這些多姿多彩的戰爭故事描繪出來,盡付笑談中。 ——石繼航,筆名江湖夜雨,《中華好詩詞》第三季總冠軍,古典文化類暢銷書作者 這部《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以戰爭為主視角,解讀廟算真諦,思考家國命運,講述中國歷史上一次次兵戎相見的驚心時刻。 ——紀彭,《國家人文歷史》副主編
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隋朝 內容簡介
隋朝是中國歷目前存在感較弱的一個朝代,特別是軍事上,似乎除了滅亡陳朝、統一南北,再沒有其他值得注意的戰爭。實則不然,隋朝可以說是從開國打到亡國,幾乎無年不征、無歲不戰。隋朝的作戰對手,包括南陳、高句麗、突厥、吐谷渾等國家和部族,末年還爆發了以瓦崗軍起義為代表的農民戰爭,不僅戰爭范圍廣,而且相當精彩。本書不僅展示了隋朝的戰爭面貌,還解讀了戰爭背后的政治演進,擷取了戰爭中那些名臣將相的精彩瞬間,力求為讀者呈現一本較為別致的戰爭史記。
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隋朝 目錄
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隋朝 節選
尉遲迥的末日 尉遲迥拉攏不了并、幽二總管,形勢很是不利。相州的地形很不妙,位于今華北平原,四面都沒有重關險隘可供防守,而并州通過太行八陘(xíng),可以隨時滲透進平原襲擊尉遲迥的腹地,幽州據燕山之利,處于易守難攻之地,于翼又是善于用兵的高手,所以尉遲迥必須時刻防范這兩家兵馬襲擊后方,根本不敢拿出全部兵力直搗關中。 那么尉遲迥為什么就比不過楊堅,爭取不到中間派聯盟呢? 原因之一,尉遲迥另立了新主。 楊堅在關中所立之靜帝宇文闡具有無可爭議的正嫡地位。如果尉遲迥打清君側、尊周帝的旗號,不僅政治上無可指摘,也給軍事行動增添了合理性。尉遲迥誤就誤在另立趙王之子為主,這是公然作逆,令人不測其心。誰知道你起兵是為了恢復宇文氏的尊位,還是拿著趙王之子當幌子,行自己奪位之實呢?相形之下,反倒是對諸勛貴更客氣的楊堅顯得人畜無害。反正勛貴倒向哪邊,都不免是政治投機,都難保宇文氏正位,那么還不如選一個更有親和力的人。 原因之二,尉遲迥的做派讓人不敢放心。 問題的根源就在他的軍事安排上。如果行的是尊王除奸之策,那么就該傾其全力直入長安,而不應固守老巢有所保留。天下人不會管你怎樣權衡前線與后方,怎樣安排進攻與留守,而只看你起兵的目的是什么。尉遲迥一方面留重兵在鄴城持重不動,一方面唆使各股響應者四處攻略城池,這哪里是什么尊王除奸,分明是假公濟私,為自己改換江山做準備。 原因之三,尉遲迥有里通外國之嫌。 尉遲迥起兵之時,與盤踞在營州(治所龍城縣在今遼寧朝陽市)、平州(治所肥如縣在今河北盧龍縣北)一帶的故齊余孽高寶寧勾連,通過他與北周的死敵突厥聯系,企圖聯手對抗楊堅。他又與南方的陳朝通氣,希望能聯手對付楊堅,并許諾事成之后把江淮之地割讓給陳朝。 了解了這些,大致就能明白,為什么楊堅明明是個欺負孤兒寡婦的不義之人,卻仍有人選擇站到他那隊。 尉遲迥的做派,也素來令關中人頗有看法。尉遲迥長于軍事而短于政治,他手下有一個叫崔達拏(ná)的長史,尉遲迥讓他充當謀主。崔達拏是北齊名士崔暹(xiān)的后代,雖然文如乃父,但政治上卻沒什么見解,提出的各種建議多不合章法。 筆者且作事后之假設,尉遲迥陣營中但凡有一個能和李德林、高颎相提并論的謀主,他一定不會搞成這個樣子。可惜,尉遲迥既無政治能力,也無識人之明,這就決定了他的政治天花板處在很低水平。政治層面既然定了高低,軍事上的較量就是按既定軌道推火車,若沒有突發情況,一般都會導向一個結局。 八月十七日,官軍抵達鄴城,尉遲迥整軍十三萬人背城結陣,與韋孝寬等對壘。尉遲勤在青州聞知官兵到來,率五萬人來救鄴城,為了趕時間,他又自率前部先鋒三千騎兵先到,與尉遲迥合兵一處。 尉遲迥長年治軍,麾下特地編設了一支一萬人的親軍,他們待遇優厚,戴綠巾,穿錦襖,軍中稱之為黃龍兵,都是精銳敢戰之士。尉遲迥自己也不含糊,雖然已經六十多歲,仍然能披重甲上馬。尉遲迥部下士兵大多是關中人,戰斗力非常剽悍。韋孝寬率軍接了一仗,失利,于是暫時后撤。危急時刻,行軍總管宇文忻獻了一計。 鄴城百姓愛看熱鬧,見兩軍惡戰,紛紛在旁圍觀,人數竟多達數萬。宇文忻遂建議襲擊這些百姓,讓尉遲迥陣后大亂,擾亂其軍心。韋孝寬和高颎同意此計,宇文忻便率騎兵繞到尉遲迥陣后,對著鄴城百姓一頓射箭,百姓死傷無數,大呼著奔回城門。前面的尉遲迥大軍還不知道什么情況,一聽有呼喊之聲,以為后軍敗了,軍心大亂。官軍乘勢發動攻擊。十幾萬人的大軍,前后極難相顧,一旦軍心亂了,后果就極其可怕,哪怕主將再厲害,也無法再實施有效指揮,再加上韋孝寬等人的戰場反應極其靈敏,一旦軍事平衡被打破,結果就注定了。尉遲迥無法抵擋,被殺得星落云散,只好逃入城中固守。 官軍乘勢追上,不等尉遲迥喘息就發動了攻城。攻城過程失載,想必也沒經過什么大的戰斗,鄴城便破了防。尉遲迥披甲混戰,*后被逼到城樓上。官軍行軍總管崔弘度直追上樓,尉遲迥引弓要射,崔弘度卻摘下頭盔,大喊:“還認得我嗎?”原來崔弘度的妹妹嫁給尉遲迥之子為妻,兩家是姻親。崔弘度勸尉遲迥投降,尉遲迥長嘆一聲,擲弓于地,大罵楊堅后自殺了。一代梟雄、北周元勛、倡亂之首,就此死去。崔弘度見此情景也頗為不忍,沒有上前割下尉遲迥的首級立功,而是讓弟弟崔弘升去割首。 尉遲迥從起兵到戰敗身亡,只有短短六十八天。鄴城會戰,雙方都投入十多萬人,本身只是一場普通的大戰役,對楊堅來說,并不足以決定什么,但對尉遲迥來說,是賭上身家性命的命運之戰。很明顯,尉遲迥沒有準備好。 從戰術角度說,他的戰役調度太簡單,沒有充分利用相州總管府轄下諸城,包括東郡、黎陽等沿黃河的要津。他的兵力并不少,如果梯次部署于南部諸城,可以很好地阻滯官軍,但他統統付之闕如。戰術安排上也相當潦草。比如野馬岡設伏,野馬岡位于鄴城之西,是太行山余脈,山勢雖然不高,用來據險設伏卻已足夠了,但尉遲迥只派出區區三千精甲阻擊,阻擊是怎么設計的尚不清楚,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宇文忻只率五百騎就擊潰了這支伏兵,并且還夸張地“斬獲略盡”。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除了從尉遲軍的漫不經心上找原因,估計也別無他因了。 這場大戰,從頭到尾,尉遲迥似乎都是這么漫不經心。或許在他看來,自己既占盡政治優勢,還擁有強大的軍隊,并且自己的軍事經驗足以傲視北周軍界,隨便打打就能贏。可是軍事規律不慣毛病,你投入多少努力,就注定有多少回報。作戰雙方都不是靠運氣吃飯的愣頭青,都是抓住一個蟻穴就能打成黃河決口的超級高手。你敢疏忽,那自然是自尋死路。 那些期待著能看一場北周府兵內斗驚天大戲的人,鼓起了很高的興致,卻沒想到等來的是這樣一場速決戰,連對峙的過程都省略了,直接上演大結局,怎不叫人驚嘆? 當尉遲迥起兵傳檄天下之時,北周的附庸國西梁內部發生了爭論。有人認為北周內亂,正是蕭氏脫離北周之時,不如舉兵響應尉遲迥,共同討伐楊堅。時任西梁國主蕭巋膽小不敢,拖來拖去,還沒*終定計,尉遲迥居然已經兵敗身死。蕭巋不無戲謔地對諸臣說:“要是聽了你們的話,國家已經守不住了!” 屠城、強拆 縱然尉遲迥如此不經打,楊堅也被這場大戰深深地嚇到了。尉遲迥敗死后,楊堅宣布了兩項政策:殺光叛軍,拆毀鄴城。 鄴城是魏晉以來數百年的名城、河北的政治中心,曹操曾以鄴城為其根本,十六國時鄴城與中山雙雄并峙,至東魏、北齊時又成為國都,影響力非常大。尉遲迥之亂引發山東連片響應,故齊之地反應尤其熱烈,楊堅深恐鄴城再成策亂之源,于是下令將這座數百年的名城拆為廢墟,改在安陽(今河南安陽市西南)建新城。 與拆城相比,屠城才是真正令人發指的事。 據《周書·韋孝寬傳》載,亂軍余眾悉數被坑殺于鄴城游豫園外。尉遲迥軍隊人數多達二十萬,戰爭中損耗的大概只數萬人,被坑殺者應在十萬以上。這場坑殺由于太過殘忍,《周書》《隋書》記錄的細節極少,但《周書·尉遲迥傳》記載的“余眾,月余,皆斬之”也可說明一定問題。前后對比,尉遲迥軍戰俘之死,與長平之戰的戰俘差不多,也是先被殺死或重傷后再被掩埋。 但是這還是讓人困惑。如果是分批押出,那被俘的十余萬人眼睜睜看著同伴被處死,在長達一個月的漫長時間中,為什么不進行抵抗或逃亡?畢竟十余萬人聚在一起,就算是赤手空拳,力量也不可小視。尉遲軍的軍官也有足夠的時間去組織和串聯,為什么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們抵抗了呢? 正史中找不到任何資料,倒是一部佛教寺院歷史無意中保留了楊堅這段喪心病狂的屠殺的史料。 成書于唐朝的《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上)》(作者是僧人道宣)記錄了鄴城一座伽藍寺的建造歷史。而建寺的原因,正是當年屠殺尉遲迥叛軍過于殘忍,引起了當地百姓的不安,隋文帝為了安撫人心,假惺惺地下詔說當年罪責止于尉遲迥本人,過多地屠殺俘虜真是不該。這段史料中透露了一個重要的細節:“擁俘虜將百萬人,總集寺北游豫園中,明旦斬決。圍墻有孔,出者縱之,至曉便斷,猶有六十萬人,并于漳河岸斬之……”百萬、六十萬云云都是虛指,楊堅并沒有對鄴城民眾進行無差別屠殺,屠殺對象基本還是俘虜或是尉遲迥的官屬。筆者推斷,俘虜被扣留在游豫園中,高大的圍墻斷絕了他們的出路,這使得亂兵沖突無法實現,只能無奈地被楊堅軍隊控制著,而能時時逃出的圍墻孔,以及守軍看似松散的看押,又巧妙地卸去了大部分俘虜拼死抵抗的決心,等他們意識到只有死路一條時,俘虜日漸減少的人數和所處之逼仄環境,又使他們失去了*后的主動性,故而釀成*后慘烈的大坑殺。 鄴城會戰結束后,尉遲迥的其他響應者都陸續被官軍消滅,山東、河南一帶暫時歸于平靜。楊堅以一場干凈徹底的勝利鞏固了執政地位,但他并沒有急于奪位稱帝,因為還有兩股實力派并未消滅,各方也都在觀望,看看楊堅究竟能否真正取得絕對統治地位。另外兩家叛亂的,分別是益州總管王謙、鄖州(治所安陸縣在今湖北安陸市,鄖音yún)總管司馬消難。
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隋朝 作者簡介
陳峰韜,河南安陽人,致力于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歷史的學習與科普,出版專著《后三國戰爭史》《細讀南北朝二百年》。作品見于《國家人文歷史》《北京晚報》、鳳凰網《蘭臺說史》、網易等網絡專欄,獨力經營頭條號、微信公眾號、鳳凰網大風號、百家號等多個歷史科普公眾號,擁有10余萬粉絲,作品多次榮獲頭條號青云獎、大風號青鋒獎,多次入選頭條號月度優質賬號、頭條號月度價值榜。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