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從“維多利亞女性”到“新女性”——美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女性(1870-19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657902
- 條形碼:9787532657902 ; 978-7-5326-5790-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從“維多利亞女性”到“新女性”——美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女性(1870-1920)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其他本書雖然是一部學術著作,但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即可作為研究性作品吸取作者的學術研究成果,又可作為普及讀物全面了解美國中產女性的起源和生活、工作、參與社會的細節。全書引用了大量中外文獻,尤其是英文文獻,框架合理、論證充分,有理有據,為了解美國中產階級女性發展史提供了獨特視角。女性世界的相通性又為中國當下女性的自立、自強提供了理性的經驗和啟示。
新書--從“維多利亞女性”到“新女性”——美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女性(1870-1920)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美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轉變。物質生活的改善、家庭規模的縮減、教育機會的增加以及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文化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產階級女性的家庭和社會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中產階級女性開始沖破傳統教條和性別觀念的束縛,進入職場,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改革,在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的同時,加速了傳統兩性領域教條的瓦解,實現了從“維多利亞女性”到“新女性”的世紀轉變。本書從女性的生存境遇、婚姻與家庭、教育就業、政治參與等方面細致研究了這一轉變,通過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刻了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變化對女性社會地位和角色的影響,認識到教育和經濟獨立對于女性獲得獨立和自由的重要意義,從而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女性解放史。
新書--從“維多利亞女性”到“新女性”——美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女性(1870-1920) 目錄
前言
緒 論
**章 1870年以前美國社會的中產階級女性
**節 1870年以前美國社會的中產階級
第二節 1870年以前中產階級女性的生存境遇
第二章 中產階級女性的婚姻與家庭
**節 中產階級女性的婚姻生活
第二節 中產階級女性的家庭生活
第三節 中產階級女性的情感世界
第三章 中產階級女性的教育
**節 中產階級女性與中等教育
第二節 中產階級女性與高等教育
第三節 教育對中產階級女性生活的影響
第四章 勞動力市場上的中產階級女性
**節 中產階級女性就業的特點
第二節 中產階級女性就業發展的動因
第三節 中產階級女性就業的得與失
第五章 中產階級女性的政治參與
**節 新女性的出現
第二節 中產階級女性運動與女性組織
第三節 中產階級女性運動的局限性
結 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新書--從“維多利亞女性”到“新女性”——美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女性(1870-1920) 節選
第二節 1870年以前中產階級女性的生存境遇 19世紀上半期,美國社會開始工業化,大規模的經濟增長帶來美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在北方的城鎮中,對許多人而言,新的工業經濟意味著生活和工作安排的改變。生產場所和家庭原本密切相關,工匠和商人常生活在店鋪的樓上或附近,以便妻子和孩子們隨時隨地幫助他們。隨著商店和生產車間的逐步擴大,它們被搬遷到離主人和雇員家更遠的地方。對于縫制鞋子或襯衫用以售賣的工人階級女性來說,她們的家既是工作場所也是休息場所。然而,對于新興的中產階級女性而言,她們的家已然演變為道德和情感的庇護所。隨著家庭生活逐步脫離經濟事務,中產階級女性慢慢退出勞動生產領域。這并不意味著中產階級女性沒有工作,這僅僅表明她們的工作不同于賺錢養家的女性:她們的工作不再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作。與此同時,中產階級文化對“真女性”思想的推崇將中產階級女性緊緊束縛于家庭生活,中產階級家庭被美化成母親用來培育文明、培養虔誠的基督徒和愛國青年的場所,中產階級女性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相夫教子、管理家事上。與金錢經濟的脫離本質上縮小了中產階級女性的活動空間,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她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在父權制主宰下的美國社會,男性在兩性關系上享有絕對的權威,中產階級女性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幾乎無合法權利和就業機會。在這樣的經濟和文化背景下,大部分中產階級女性無法萌生獨立的自我意識,她們兢兢業業地遵循著社會為她們設定的傳統道德標準,樂此不疲地扮演著“家庭天使”的角色。 一、 以婚姻和家庭為重心的人生 婚姻是中產階級女性人生的終極目標。美國中產階級延續傳統的婚姻觀念,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前提。19世紀40—50年代,中產階級女性相信婚姻不僅能賦予她們崇高的人生目標和體面的社會地位,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她們的稟性。“這輩子*大的幸福莫過于有事做、有人愛、有所希望。” 中產階級女性認為真正的愛情基于雙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對當時流行小說中所呈現的愚蠢愛情觀嗤之以鼻。 她們認為女性應在交往階段保持冷靜,應認真觀察年輕男性的言談舉止從而對他的性格有客觀全面的了解。生活在美國北部的中產階級女性通過參加舞會、宴會、歌劇以及野餐等方式尋求與異性交往的機會。與母親外出訪客或在家接待朋友也是她們擴大交際的一個重要方式。而對生活在南部種植園的年輕中產階級女性而言,她們的社交圈僅限于大家庭的成員,因此,近親交往和結婚不足為奇。 雖然中產階級崇尚基于愛情的自由婚姻,但他們同樣看重物質基礎,追求門當戶對,重視家庭利益。在內戰爆發前的南部,對財富或地產的追求也促成了不少樁婚姻。中產階級女性的婚姻通常需要征得父母的首肯。李??愛德華曾指出,“婚姻的基礎通常是雙方的感情,而不是收入;當然,父母有時候也會是個問題,如果女兒對未來配偶的選擇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 凱瑟琳??比徹,她的父親李曼??比徹就明顯干涉過她的婚姻選擇。 李曼明確同意女兒的婚事,凱瑟琳卻決意斷絕其與一個年輕人的婚約,然而,李曼*后還是成功說服凱瑟琳答應嫁給那個年輕人,雖然后來那個年輕人在婚前不幸離世。如果父母特別不喜歡女兒的交往對象,他們會努力把他驅逐出女兒的社交圈。假如這種嘗試失敗,他們則會試圖把女兒介紹給更合適的人,或者,必要的話,他們會送女兒外出游玩或者讓女兒去拜訪親戚朋友并待上一段時間,目的是讓他們分開。
新書--從“維多利亞女性”到“新女性”——美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女性(1870-1920) 作者簡介
洪君,歷史學博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美國社會與文化,在各大核心期刊發表文章數十篇。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