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問題研究:基于區域布局、協調度與結構調整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7113
- 條形碼:9787547617113 ; 978-7-5476-1711-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問題研究:基于區域布局、協調度與結構調整視角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在我國,各區域農業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不同步的狀態一直存在。我國農業宏觀管理部門必須從國家層面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解決農業發展中的區域問題,協調區域分工布局和利益聯結關系,才能實現區域間分類定位、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促進區域農業協調發展。 本書站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新起點上,系統全面地梳理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問題。
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問題研究:基于區域布局、協調度與結構調整視角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中國經濟論叢·新農村建設專輯”叢書的很后一部,為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陳潔研究員及其帶領的研究團隊多年研究的綜合成果,書稿概述我國農業區域布局現狀,包括農業整體、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并提出相關展望和建議。
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問題研究:基于區域布局、協調度與結構調整視角 目錄
前 言
上 篇 農業區域布局及演進
**章 我國農業區域布局的現狀、演進及問題
一、水土資源和農業區劃
二、我國農業區域布局的現狀與特點
三、我國農業區域布局政策的演進與特點
四、我國農業區域布局存在的問題
五、促進我國農業區域布局優化的建議
第二章 我國糧食生產區域布局、演進及原因
一、不同糧食作物種植區域布局的整體情況
二、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區域布局特征及演變趨勢
三、糧食作物生產區域布局演進的驅動因素和保障糧食安全的有關建議
第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玉米生產布局變遷及比較優勢分析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玉米生產的總體情況
二、我國玉米生產的區域變遷
三、我國玉米生產比較優勢分析
四、結論與建議
第四章 我國畜牧業資源條件、生產區域布局和優勢分析
一、我國飼草飼料資源概況
二、我國畜禽品種資源概況
三、不同畜產品區域布局的整體情況
第五章 我國不同畜產品區域布局演進、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我國不同畜產品的生產區域布局演進及趨勢
二、我國畜產品區域布局演進的原因及未來發展定位
三、優化畜產品生產區域布局的政策建議
第六章 我國草食畜牧業生產區域布局演進
一、草食畜牧業發展現狀
二、草食畜牧業生產區域布局政策演進
三、我國草食畜牧業生產區域布局的變遷
四、影響我國草食畜牧業生產區域布局的主要因素
五、對策建議
第七章 中國漁業生產區域布局演進
一、我國漁業資源與分布
二、我國海水養殖結構與布局
三、我國淡水養殖結構與布局
四、我國漁業生產區域布局演進
下 篇: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結構調整與政策演進
第八章 我國區域農業發展現狀及增長協調度測定
一、四大區域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二、四大區域農業發展增速發展特點
三、四大區域農業結構逐漸向多元化轉變
四、區域農業協調度測定及評價
五、結論
第九章 我國北方地區種養結構調整與協調度研究
一、北方地區農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和特征
二、北方地區農業結構的現狀
三、北方地區農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四、北方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第十章 內蒙古種植結構調整和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研究
一、內蒙古推動種植結構調整、促進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的意義
二、內蒙古農業資源概況和種植業基本情況
三、內蒙古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目標、進展和做法
四、內蒙古促進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的做法
五、內蒙古區域農業協調發展面臨的問題
六、提高內蒙古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建議
第十一章 我國“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
一、“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政策形成背景
二、“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變化情況
三、西北干旱地區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情況
四、“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政策執行情況和結果
五、西北干旱區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及存在問題
六、政策建議
第十二章 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政策演進
一、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政策的演進歷程
二、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政策的特點
三、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四、促進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的建議
參考文獻
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問題研究:基于區域布局、協調度與結構調整視角 節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漁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產量繼續增長,形成了多種類、多模式、多業態的生產格局。受水源、氣候等條件影響,目前我國漁業生產布局呈現區域性特征,且不同品種的水產品呈現不同的布局特點。了解我國漁業生產區域布局的演進情況、特點和成因,有助于我們根據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科學布局漁業,合理規劃漁業生產。 一、我國漁業資源與分布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度大,漁業區域資源差異大,沿海內陸地區各有優勢。 (一)我國漁業資源豐富且分布廣 我國地處亞洲大陸東南部,東南兩面臨海,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域面積遼闊,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港灣眾多、島嶼密布。我國是世界上內陸水域*多的國家之一,水面類型齊全,分布廣泛;作為世界上河流*多的國家之一,我國流域面積在1000多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條,包括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漢江等,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120多個,還有數萬座大中型水庫、數億畝稻田和低洼鹽堿荒地。[ 陳潔等著.《中國淡水漁業發展問題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這些江河湖海為我國漁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我國水域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各種魚類達25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1700多種,淡水魚類800多種,蝦、蟹、貝、頭足類和藻類等水生經濟動植物多達數千種。我國還擁有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白鱘和江豚等世界珍稀水生野生動物。[ 《第二屆FAO/中國漁業統計研討會材料》.2006.10] 我國渤海沿岸河口淺水區營養鹽豐富,餌料生物繁多,是經濟魚、蝦、蟹類的產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渤海中部深水區既是黃渤海經濟魚、蝦、蟹類洄游的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魚、蝦、蟹類的越冬場。黃海底棲動物資源豐富,可供食用的種類主要是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經濟貝類資源主要有牡蠣、貽貝、蚶、蛤、扇貝和鮑等;經濟蝦、蟹資源有中國對蝦、鷹爪蝦、新對蝦、褐蝦和三疣梭子蟹;棘皮動物刺參的產量也較大;底棲植物資源主要是海帶、紫菜和石花菜等。東海的海灣以杭州灣面積*大,其近海營養鹽豐富,海底平坦,水質優良,又有多種水團交匯,是魚類優越的繁殖場、索餌場和越冬場,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等,其中舟山群島附近的漁場被稱為中國海洋魚類的寶庫。南海位于中國大陸的南方,為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西南中沙群島海域魚類約有2000種,其中經濟魚類約800種,居中國四大海區之首。[ 《海南省地方志》,海南:海南出版公司.2009.6] 豐富的江河湖泊,多樣的水生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我國漁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二)我國南北和沿海內陸漁業資源各具優勢 受我國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不同省份漁業生產資源差異極大,有不同的特點。沿海省份漁業資源主要以海洋漁業資源為主,同時有部分淡水養殖資源。沿海水產養殖大省主要有山東、福建、廣東,其次是遼寧、浙江和廣西,上海和天津產量較低。我國海水養殖有較大發展空間,網箱養殖技術的日益完善使得沿海省份漁業產量持續增加,尤其是處于兩海交界處的遼寧、江蘇、浙江等省。沿海省份的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占其漁業的很大比例。從行政區域生產量的角度來看,自1978年以來,沿海的遼寧、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省漁業產量逐年上升。2018年,全國海水養殖產量達到3301.43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大的是山東省,產量超過500萬噸,達到521.09萬噸,占所有海水養殖產量的四分之一;水產品產量超過300萬噸的有福建省和廣東省,產量分別為478.83萬噸和316.73萬噸,產量在100-300萬噸的有遼寧、廣西和浙江等省。 我國內陸省份淡水漁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池塘、湖泊、水庫等,其中自然湖泊養殖歷史較為悠久,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湖南、江蘇等省,鄱陽湖、巢湖、洞庭湖、太湖、高郵湖、洪澤湖等是這些省份的主要漁業湖泊。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云南、寧夏等省區的湖泊面積較小,漁業產量較少。青藏高原區湖泊眾多,但是氣候惡劣,養殖條件較差,產量低。 池塘養殖是農村改革開放后我國淡水漁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池塘養殖產量較高的省份有湖北、廣東、湖南、江蘇、江西、安徽等,其中長江流經以上6省中的5個省份,豐富的水資源為池塘養殖帶來了便利的條件。廣東省地處珠江流域,漁業資源同樣豐富。歷史上,以上省份有專門從事漁業生產的漁民,漁業生產水平也高于其他區域。 由于地形原因,我國各地修建水庫較多,水庫養殖方興未艾。合理利用水庫資源,可以幫助漁民增收致富。2018年我國水庫養殖產量達到294.92萬噸,僅次于池塘養殖產量,其中養殖產量較大的省份有廣西、江西、云南、廣東、四川、湖南、福建、安徽、山東等。 憑借得天獨厚的淡水資源,湖北省在淡水養殖方面一枝獨秀,2018年該省淡水養殖產量達到440.30萬噸,占全國淡水養殖產量的14.88%;淡水養殖產量超過300萬噸的有江蘇省和廣東省,分別為325.29萬噸和381.75萬噸;產量在200-300萬噸的省份有江西省、湖南省,產量分別為233.54萬噸和237.95萬噸;產量超過100萬噸的省份有浙江、安徽、山東、廣西、四川等省;其余省份產量均低于100萬噸。 二、我國海水養殖結構與布局 我國海水養殖歷史悠久,貝類增養殖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明代鄭弘圖的《業蠣考》。[ 張福綏.《近現代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回顧與展望》.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6):5-13]海水養殖業的真正發展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我國海水養殖產量僅有1萬噸,牡蠣是唯一的養殖種類。到1970年以前,貝類和藻類是我國主要的海水養殖種類。1970年后,海水魚、蝦養殖業才逐步發展起來。上個世紀90年代后,我國海水養殖業進入到多種類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100多種野生海水動植物的規模化繁殖和增養殖。2018年,我國海水養殖面積2043.07千公頃,海水養殖總產量2031.22萬噸,其中魚類149.51萬噸,甲殼類170.29萬噸,貝類1443.93萬噸,藻類234.39萬噸,其他類33.10萬噸。在海水養殖魚類中,大黃魚產量*高,為19.80萬噸;鱸魚緊隨其后,產量16.66萬噸,排名第三的是石斑魚,產量15.96萬噸。在海水養殖中灘涂面積占29.20%,海上養殖面積占55.81,其他養殖區域占14.99 %。 我國大陸海岸線18000余千米,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類型和生態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條件,促使我國海水養殖呈現出物種繁多、方式多樣的特點。從海水養殖構成來看,我國海水養殖種類繁多,有五大種類,包括:魚類,主要有大黃魚、鱸魚、石斑魚、鯛魚、美國紅魚等,占海水養殖產量的7.36%;甲殼類,包括蝦、蟹,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8.38%;貝類,包括牡蠣、鮑、扇貝、蛤等,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71.09%;藻類,包括海帶、裙帶菜、紫菜、石花菜等,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11.54%;其他類,包括海參、海膽、海蜇等,占海水養殖總面積的1.63%。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海水養殖產品主要包括牡蠣、扇貝、蛤、南美白對蝦、海帶等,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67.83%。產量在50-100萬噸的海水養殖產品有貽貝和蟶,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8.65%。
我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問題研究:基于區域布局、協調度與結構調整視角 作者簡介
陳潔,1973年生,女,蒙古族,內蒙古正藍旗人,管理學博士;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領域:農村發展、農業經濟與政策。主持課題50余項,出版專著14部,參編著作9部,發表論文近百篇。曾獲第八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第五屆和第七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論文獎;獲中央領導批示11次,獲部級榮譽稱號2次。 李竣,1986年生,女,山東濰坊人,管理學博士;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區域發展研究室副研究員。研究領域:漁業經濟、農產品電商、農村組織與制度。主持課題6項,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著作8部。 周洪霞,1987年生,女,山東濰坊人,區域經濟學博士;原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區域發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及農業經濟研究,曾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出版專著1部,發表科研論文10余篇。 袁驚柱,1987年生,男,湖北宜昌人,管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博士后。研究領域:資源定價、體制改革與產業布局。主持和參與課題30余項,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1部,科技讀物1本,參與撰寫著作4本,參與藍皮書及報告寫作10余本。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