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大國小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64464
- 條形碼:9787545564464 ; 978-7-5455-644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國小康 本書特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本書聚焦決勝脫貧攻堅背后有代表性的人與事。 ◎作者專訪了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三農專家、農業科學家與農村致富帶頭人,真實展示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軌跡。 ◎匯聚杜潤生、馬洪、袁隆平、李振聲等12位功勛模范,案例典型,樣本鮮活,,有論述有思考,為探索鄉村振興提供示范與借鑒。
大國小康 內容簡介
“決勝要有決心,開局重在開頭!睆恼咴O計到落地實踐,脫貧攻堅的勝利和全面小康的實現離不開各領域專家的智慧與努力。 《大國小康》講述了決勝脫貧攻堅背后的人和事,講述了全面小康背后的12位功勛模范。作者專訪了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三農專家、農業科學家與農村致富帶頭人,如杜潤生、馬洪、袁隆平、李振聲、蔡昉、賀鏗、譚崇臺、李培林、溫鐵軍、吳仁寶、周寶生、彭兆旺,真實再現了一些地區為實現脫貧攻堅而采取的一個個很好之計、做出的一個個很好之舉,再現了中華兒女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如何高昂斗志,擼起袖子加油干,如何擔當作為、建功立業……
大國小康 目錄
杜潤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幕后推手
“小腳女人”的革命與被革命
首個中央涉農“一號文件”誕生的陣痛
中國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的背后
耄耋之年的腦子里有兩個問題放心不下
馬 洪 為中國國情開“良方”
陳云給“不吱聲的小調皮”“賜名”
毛澤東的床頭擺放著馬洪主筆的“條例”
曾較早“為市場經濟正名”
晚年步入“第二學術黃金期”
袁隆平 “泥腿子科學家”的超級水稻夢
自小我似乎與雜交水稻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中央的政策對我的科研影響不小
我的工作要求我像農民一樣生活
李振聲 雜交小麥領域的“袁隆平”
多次糧食“危機”中解決中國人的飯碗問題
小村寨走出的大科學家
讓風馬牛不相及的麥草開創中國遠緣雜交育種的先河
農民的兒子*喜歡去的地方是農村
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淡然直面捐巨獎背后的是是非非
知情人視野里的魅力
蔡 昉 “窮人經濟學家”掬盡心智
細述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全面小康
“文革”知青接到“天上掉下的餡餅”
從大學時代的“生吞活剝”到智囊機構的“行萬里路”
農業保護政策的反對者終究成為農業經濟學家
打“陣地戰”的“窮人經濟學家”
賀 鏗 以數字詮釋人民中國
困境中賽跑的健將
情傾經濟計量學
春風化雨桃李妍
為國識數樂無窮
經濟計量學家眼中的小康概念
譚崇臺 深感不安的“發展經濟學之父”
從四川樂山到武漢珞珈山
迎來遲到的學術青春
名字同發展經濟學緊緊連在一起
“稱職的教書匠”那獨特的人格魅力
李培林 深度透視和諧中國
首次提出“社會轉型”理論
與中央領導交流和諧社會構建方略
做學問要耐得住枯燥與寂寞
深入實際蹲點調研了解國情
從生活變遷中洞察當今中國“社會新常態”
久違的文學夢與難了的經邦濟世情
溫鐵軍 用雙腳為農民兄弟代言
“一號文件”破題頭號問題
“溫三農”這樣煉成
莊稼人的春天正大步走來
吳仁寶 “天下**村”“忘本”的農民
看到有人窮就心疼的村干部也曾放過“衛星”
“忘本”的農民有過一次難言的大起落
躋身江蘇省政協常委的他留戀村支書一職
“能正能副”的“廢物利用”
高舉“共同富裕”旗幟
周寶生 一個人和一個村莊的傳奇
春風拂面:小山村成為一方富土、凈土與樂土
敢為人先:集體的家底越來越厚
有膽有識:泥腿子盤起了高科技
腳踏實地:走出了“一闊就變”的怪圈
領跑民校:獨立學院成就“田野上的希望”
筑夢田園:助力精準扶貧
彭兆旺 “菌業袁隆平”開創扶貧新格局
一個“瘋子”的八年“折騰”
一朵香菇改變貧困地區面貌
一個技術撬動扶貧大產業
大國小康 節選
毛澤東的床頭擺放著馬洪主筆的“條例” 每每有人提起朱镕基,馬洪的臉上總是泛起一絲得意的笑容, 他為自己的部下成為如此棟梁之材而高興。馬洪生前回憶說,朱镕基“工作很勤奮,對自己要求很嚴,對別人也要求很嚴,不怕得罪人, 能堅持原則”。 1951 年,新中國不足兩周歲,工農業生產還沒有恢復,正是百廢待興之時。這一年,在學生中威信比較高的朱镕基以學生自治會主席的身份,帶領幾百名有理工背景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奔赴東北。當時, 朱镕基被安排到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不久后被委任為計劃處生產計劃室副主任。 朱镕基在東北工業部期間,除取得初步的經濟工作經驗外,還因為工作表現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這些人都很欣賞朱镕基的人品和才氣,其中包括后來成為朱镕基直接領導的呂東、袁寶華等,而對朱镕基來說,*重要的伯樂當屬后來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馬洪?梢哉f, 這次“邂逅”對朱镕基的人生經歷影響巨大。 馬洪比朱镕基大8 歲,時任中共東北局委員、副秘書長。馬洪的職務要比朱镕基高許多,在工作上,馬洪是朱镕基的上級,馬洪對他十分賞識。馬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時朱镕基工作很努力,人很聰明,很正直,很有發展前途”。 1952 年12 月,東北工業部撤銷,而此時,中央正在醞釀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由于懂經濟的人才十分缺乏, 而東北人民政府已積累了幾年的經濟建設管理經驗,從東北調一批既懂經濟又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專業干部進京,是當時中央領導人的愿望,于是“地方干部支援中央”的政策出臺。據馬洪回憶,1952 年, 東北局有100 余人奉命進京,作為地方支援中央的干部,“我和朱镕基是其中的兩個”。 馬洪從東北調到北京后,出任剛組建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朱镕基則先后在國家計委燃動局和綜合局工作。馬洪與朱镕基的接觸,是到北京以后才逐漸增多的,相互之間的了解也不斷加深。朱镕基后來升任國家計委主任辦公室副處長,馬洪是其頂頭上司。馬洪說,“在計委工作的時候,朱镕基的表現也很出色,是當時工作*出色的干部之一”。 馬洪在國家計委工作的日子里,中國經歷了初步工業化,而國家計委作為計劃經濟管理的核心部門,無疑處在中國工業化的風口浪尖上。由于計劃經濟所固有的特點,國家計委幾乎要執掌整個國家的經濟生命線。自然,這段時間的歷練,對馬洪熟悉中國經濟是非常有用處的,他近距離地感受到了中國經濟脈搏的跳動,對今后經濟思想的形成影響不小。 提起20 世紀50 年代那段不愉快的經歷,馬洪依然記憶猶新。1958 年春,當朱镕基被打成右派時,馬洪已經在3 年多前被列為“高崗反黨集團”的骨干,先后被下放至北京市**和第三建筑公司工作。這一段不愉快的經歷,使他們惺惺相惜。 “文化大革命”后,馬洪帶頭組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不久便調朱镕基為該所室主任。有關朱镕基的右派問題,馬洪說:“朱镕基是在工經所時得到平反的。1978 年春天,中共中央下達文件為右派分子摘帽。這一年9 月決定為錯劃為右派分子的人平反。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社會科學院宣布為朱镕基等一批當年的受害者平反昭雪。朱镕基被還以清白之身,并恢復了中共黨籍! 日后,擔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的馬洪成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創建人,并擔任該中心主任多年,為中國的經濟改革出謀劃策。馬洪說,朱镕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之后,“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工作很支持,有些要求他都親自幫助解決”。 在國家計委工作期間,馬洪參與了國民經濟“一五”計劃的總體設計,是新中國經濟體制的創始人之一。在“大躍進”之后的調整時期,作為國家經濟委員會政策研究室負責人,1961 年7 月馬洪作為主要執筆人之一起草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該條例草案實施后,大大提高了當時國有企業的生產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4 年之后,馬洪等又對這個條例草案進行了全面的修改,使之更完善。沒想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工業七十條》成了被批判的靶子,說它是一株修正主義的大毒草——張春橋、姚文元指使人對《工業七十條》進行筆伐。首當其沖的馬洪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被停職檢查。 對于“條例”的謾罵與攻擊,毛澤東并不知曉。其實,毛澤東個人對“條例”是肯定的!拔幕蟾锩焙,鄧小平曾對薄一波說, 毛主席直到臨終時,還把一本有些破損的《工業七十條》擺在枕頭邊。主席在經濟工作中是比較講究實事求是的,《工業七十條》為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如此大的貢獻,他老人家高興還來不及,怎么會批評呢?馬洪等主筆的這個條例,可以說在“文化大革命”前乃至改革開放后,對我國的經濟建設與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國小康 作者簡介
余瑋 詩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共青團中央主管期刊《中華兒女》首席記者,《中華雷鋒報》總編輯。 出版有《榮歸》《鄧小平的最后歲月》《本色朱德》《新聞老照片的背后》《魅力雷鋒》等。多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重點扶持作品及中宣部、新聞出版署重點圖書或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曾獲“全國優秀暢銷圖書獎”等獎項,并有作品入選中學《語文》。 吳志菲 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出版有《中國高端訪問》《中國作家訪談》《中南海大講堂》《第三只眼看人居》《紅色之戀》《紅歌紀事》《李菲傳奇》《百歲名流》《我們跨過鴨綠江》《筆桿子》《槍桿子》等暢銷圖書。有作品入選“年度優秀中國傳記文學作品”“中直機關青年喜愛的一本書”,并獲“全國優秀暢銷圖書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