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隨風而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6019
- 條形碼:9787513936019 ; 978-7-5139-360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隨風而行 本書特色
情感真摯,追敘深情,文筆溫暖,格調高雅,內涵豐富而厚重。尤其在今天,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度的不斷加大,海內外的游客將會迅猛上升。因此,本書既可當作優美的旅游散文來賞讀,也可當作旅游的指南,特別適合廣大青少年和旅游愛好者的閱讀,同時也適合具有閑情逸致的小資燈下漫讀、細品。
隨風而行 內容簡介
旅游隨筆集《隨風而行》,是作者近年來多次外出旅游,或跟團,或自助,在南京、蘇州、黃山、阿壩、滁州、海安等地留下的屐痕。本書用文字、用鏡頭,生花妙筆,記錄了大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風土人情、美食佳肴等,充分展示了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山水相映、優美宜人的自然景觀,讓海內外朋友進一步了解她、認識她、感受她。在寫景繪物中,善于挖掘歷史,傳達對社會、對人文的關注。
隨風而行 目錄
南京的綠色
城中臥龍
雨花石
玄武湖之行
走過夫子廟
夜幕下的秦淮河
登陵片語念中山
晨光下的音樂臺
明孝陵
第二輯 園林·蘇州
閑庭信步拙政園
靜讀留園
細品滄浪亭
親近獅子林
精巧的網師園
怡園
第三輯 醉美·黃山
奇特在黃山
水墨之畫
花山窟之謎
靈秀的齊云山
筆走徽州古城
踏訪屯溪老街
第四輯 風韻·海安
感嘆青墩
鄉土,永遠在呼喚
心中的石板街
流連韓公館
走進角斜
“七戰七捷”之魂
第五輯 流連·他鄉
清幽的瑯琊山
大雁一腳情
夢索的九寨
記憶中的軍墾
又是三月桃花潭
后記
隨風而行 節選
南京的綠色 南京于我而言,對她再了解不過了。因為在20世紀的70年代末,我以一名軍人的身份曾就職于此,與她熱情相擁達十多年之久。由于工作的關系,我一直都生活在這座城市里,自然對她更加熟悉,更加親近,也就更有感情了。 南京義稱金陵!有著2400年的歷史,中國六個朝代曾在此建都。晉代的桃葉渡、東吳的石頭城、明朝的城墻、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太平軍的天王府、中華民國的建筑群等,給南京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都無不與綿延的歷史有著割不斷的牽扯,無不與歷史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燦爛文化。 然而,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六朝古都,自從她邁人2l世紀后,特別近十年來,南京的建設,可以說是突飛猛進,那一片連著一片的樓宇,用自己的亮麗雕塑了城市的藝術群像;那一條接一條的道路,用自己的敞亮構筑了城市的跳動血脈;那一排又一排的法桐,用自己的綠色裝點了城市的環境壯美……南京,以其快速的發展成為長三角地區名副其實的大都市。可我卻感到,南京市*具特色、*具價值和*具魅力的并不是拔地而起的樓房,并不是繞城的高架橋,也并不是光彩奪目的亮化,而是這個城市的綠色,應該說,綠色才是六朝古城南京*令人心動的一道風景。 綠色,是大自然中*基本、*原初的色彩,是一切顏色中*為生動、*為可愛的顏色!綠色代表著堅強,蘊藏著力量,意味著希望,它總是在熏染著、啟迪著、暗示著一種東西,從一株株小草、一棵棵樹木的綠色里,讓人們看見其浩瀚生命的海洋。古往今來,人們都把綠色比喻成生命,或把生命比喻成綠色,歷朝歷代都不乏贊美綠色的詩篇。 城市需要綠色,特別是城市越大越需要綠色。因為綠色能使天空清澈,能使空氣清新,能使城市添色。同時綠色也能讓人安靜、讓人養神與沉醉,它是現在生態城市的精神與靈魂。因此,人們都希望綠色,都呼喚綠色,也都鐘愛綠色。 南京的綠色別具一格。 從中山門經解放路到新街口,從珠江路經雞鳴寺到鼓樓,從火車站經中山路到莫愁湖,再沿中山東路出中山門到中山陵……條條林蔭大道、綠色走廊,尤其是那“高壽”的梧桐樹,猶如一個個綠色方隊,用自己粗壯而又繁茂油綠的枝葉支撐著這片天空,守護著這座古城。 這對于常年身居鬧市的人們來說,真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濃濃的綠色滲透在每一個南京人的血脈里,所以,每一個南京人都為有這綠色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和幸福。 說到梧桐樹,得讓歷史時針撥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中期。 傳說,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根據其生前的遺愿,死后將他安葬于南京的鐘山(又名紫金山)。1928年,為迎接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市政府辟建了中山大道(以下關碼頭為起點,經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到中山門道路的統稱)和陵園路,并在兩旁栽種行道樹。1929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北京火車站運抵浦口車站(今南京北站),下車后渡江上岸的下關碼頭,改名中山碼頭,進城后途經的**條街道,叫中山北路,過的一座橋叫中山橋,到鼓樓后途經的第二條街道叫中山路,穿過新街口后拐彎,途經的第三條路叫中山東路,然后過了一座橋,叫逸仙橋,出城的東城門,改名中山門,一直到陵園路,路兩旁栽的全是法國梧桐,除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贈送的1500株,其余均為宋慶齡以一塊大洋每株購得,共數千株。僅陵園路就種植了1007株,每株高3.4米左右,株距為6.6米。其余栽植在江蘇路和長江路等處,成為南京*早的一批行道樹。主干道路幅40米,其中綠化帶寬5~10米,占路幅的12.5%~25%。 一轉眼,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又新修了長江路、山西路、太平南路、中華路等次千道,陸續栽上了不少的法國梧桐樹。到20世紀60年代,南京城內的法國梧桐樹增加到20萬棵。 經過20多年的日日夜夜、風風雨雨,長成高大而又茂盛的梧桐,洋洋灑灑地從街頭到街尾,拐個彎,卻又出現在下一條街道上。青翠而濃密的葉,碩大而壯實的根,相交呼應的枝,兩旁的梧桐奮力向上伸展著,頂端合攏,形成拱廊,交會于街道上空。綠葉攀爬而上,盡情地生長。可謂是“氣勢磅礴,大樹盈城”! 就這樣,上百年來,在時光的洗禮中,在歲月的光影里,道路兩旁的梧桐仍舊屹立在幾經破壞但卻又得以保存的民國建筑之中,靜默看著這座市城的生與死,悲與喜,苦與樂……梧桐樹啊!你不僅經歷了民國凄厲風雨和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歷史巨變,更見證了南京這個曾經的六朝古都的近代百年滄桑,早已成為南京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這梧桐樹在南京人的心目中,地位可見一斑。因為梧桐樹不僅葉子呈綠色,厚厚的,一層蓋著一層,每片葉子都閃著淡淡的亮光,似乎讓人覺得每片葉子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而且樹干筆直,還有一顆謙虛的心,不管把它栽到哪里,它都能撐起一片藍天,護衛一片土地,長出一棵棟梁,奉獻一生綠意。 P2-4
隨風而行 作者簡介
吳曉明,筆名明子,籍貫江蘇如東,畢業于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今陸軍工程大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散文選刊》簽約作家。作品多見于《安徽文學》《雨花》《散文選刊》《散文》《海外文摘》《中國文化報》等報刊,散文《青瓦房》入選2018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出版《逐夢金陵》《觸摸心靈的陽光》《歲月的味道》等多部散文集。曾獲第十屆“漂母杯”散文大賽獎、中國散文年會獎、多屆海安市青墩文學獎等獎項。現為海安市政協調研員(三級)、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